第170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09:55      字数:6578
  “好。爹爹晚安。”林暮和林海搂个脖,听话地爬回床,钻进被子里。林海吩咐上夜的丫鬟婆子小心些,心绪复杂地离开林暮的院子。林海决定,得去找贾赦,好好谈谈。让他把邢夫人院子里的人,也好好管束管束,别把他的小女婿委屈着了。林海离了林暮的院子,横穿过主院,往林晨的院子走。林晨行事直率,又是个承诺了即做的性子。把他横冲直撞的劲头收敛些,很容易成为一个性格坦荡的人。过几年黛玉出嫁了,林晨真的是能带好弟弟、妹妹的好哥哥。林晨的院子还没有熄灭灯火,看来还没睡。守夜的婆子,看林海进了院子,赶紧过来说:“老爷,四公子一定要跟着二公子睡,今儿就晚了一点点儿,平时早睡了。”林海点头,径去林晨的卧房。还没进门,就听林晨说:“林旻,你要不好好躺着,我就让你嬷嬷抱你回去了。”“二哥,我要和你睡一个被窝。”林旻的声音,含着讨好。林海不想看自己讨好人的表情,就站在卧房门口。“二公子,你带四公子一起睡吧。”“那你不能尿床啊。”“二哥,我早不尿床了。”“你也不能踢被子的。”“不踢,不踢。”“哎,林旻,你的脚,你不能放我腿上。”林海听到屋里的小哥俩,开始叽叽咕咕地笑,丫鬟劝说小哥俩要睡觉啦,明天上学等等。他想了想,默默退出了林晨的院子。书房里还有带回来的公事,加班熬夜去。远在金陵的甄应嘉,从太上禅位后,他就知道以后会大事不妙。他也不是一点儿没谋算过。他几次想把自己的庶女送进宫里,都没有办成。今年春天的选秀,他把年龄适合的嫡女送了过去,万万想不到,当今把闺女指给了忠顺郡王做侧妃。这是他的老来嫡女,从生下来,就是捧在手心上的,如今却要去做侧妃。虽侧妃也有诰命,但依甄贵妃的侄女儿,靠老太太的面子,求求太上,也能指给宗室其他郡王做正妃。而外甥是得罪死当今的皇子啊!心疼死他了……指婚的圣谕下来了,甄应嘉再心疼女儿,还是要把女儿送去外甥府里做侧妃。他打点起精神,把身边能挪用的银两都交给妻子,又收拾了差不多的嫁妆,让妻子带去京城给女儿。甄夫人不解,“老爷,哪里要这许多压箱银子?”“唉,这哪里是压箱银,这是我甄家子弟,以后活命的根本了。要是忠顺以后念着舅家,把你们妇孺都安置好了,也就不亏我这些年待他了。”甄夫人吓得发抖,“老爷,老爷,怎么会到了这一步,老太太还活着,太上还在呢,贵太妃在宫里也好好的呢。”“许是我多虑了。银票放在女儿那里,和你这里,应该差不了许多。若无事,等两年再取回来。你放心去嫁女儿吧。做侧妃也是有诰命在身的,也不委屈她。你要好好教导女儿,一定把住忠顺郡王的心,先是王,而后是夫,最后才是表哥。”“是。”甄夫人有些发蒙。“让女儿按老太太的教导做事吧,再不会有错的。”甄应嘉送走夫人,知道自家这几个嫡子嫡孙,都是在名册上的,只要有事儿,怎么都是脱逃不出去的。还好,长子的通房,才生了一个庶孙。那通房原就不是内宅里什么得脸的丫鬟。甄应嘉几番思虑后,叫来长子。父子商议半宿,把事情安排妥当了。翌日,甄应嘉的长子,打发人去衙门,消了府里一些个奴才,还有他奶兄夫妻俩和那通房的奴籍。再到黎明时分,一辆青油小马车,只载着那抱孩子的通房。跟车的是长子的奶兄夫妻俩,静悄悄地离开金陵,往南边去了。甄家悄悄地出售了一些不打眼的产业,也派了一些心腹家人,往自家认为信得着的老亲,送去一些日后的救命钱。中秋节后,圣谕发到金陵,内侍敦促接了圣谕的甄应嘉,赶紧进京。甄应嘉打点了内侍说道:“公公,总要本官与母亲禀报一声。看老夫人可有什么话,要带给太上。”内侍一见甄应嘉这么说,只好陪他去内宅见老夫人。甄应嘉见内侍寸步不离的,知道大事已坏。带了内侍进了老夫人的院子,打发守在院子里的小丫头,向内禀告。甄老太太虽已经过了八十岁,也看出儿子面色的惶恐,是竭力压制,却控制不了的。又有内侍陪着,不离左右。赶紧问道:“我的儿,可是有什么要紧事儿?”“母亲,当今传儿子进京,有些事要儿子去辩驳。儿子归期不定,母亲多多保重。”甄老太太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的儿,你忠于王事,如何就到了这般?”“母亲也毋须烦恼,今上也要度法量衡,不会冤枉臣子。”甄应嘉往上磕了三个头,辞别母亲,吩咐长子照顾好老夫人,跟着内侍上京去了。第263章 林海126府里从请来张先生以后,白天少了孩子满府的嬉闹, 安静了许多。虽然二个小的可以上半天学, 但林旻喜欢黏着林晨, 下午他也跟着去,林曼自己一个人无趣,也只好跟着去混学堂了。张先生因着林海先说了男孩子的调皮,第一天开课,就拿着戒尺,把什么情况下要打打手板, 先解说了一遍。张先生觉得林阁老赠送的戒尺很有用, 每天上课前, 他拿着戒尺一拍,三个男孩子立即就正襟危坐, 好好听课了。蒙学的内容, 黛玉给林晨和林暮讲过,后来林敏和林曼也由黛玉启蒙,当时看着是林暮学的最好。张先生一边给他们复习,一边又给他们讲了一遍。教完一个月后, 张先生向林海汇报几个孩子的学习。“东翁,几个孩子学得都好。林晨只要学会了, 学的是最扎实的;林暮聪明,学的快;林旻, 虽不能说他过目成诵, 却是最有灵性、有心劲的一个。依着老朽看, 他倒不必拘于六周岁正式读书,他现在就可以和林晨、林暮学一样的。只是林曼,依老朽看,这孩子的灵性不在书本上。照林晏差的多了一些,只能勉强跟着学。可惜林晏是女孩子,不能科举。”林海认为张先生教学几十年,看了太多小孩子,而且他对几个孩子的评论,也很中肯。在教学这块,林海放手予以先生做主。他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看看孩子的功课。而黛玉,陪了弟弟妹妹上了半个月的课以后,看他们都能认真听先生讲课,不在课堂调皮捣蛋,也不再从早陪到晚。每次上课,张先生先看黛玉的功课,然后给她讲解。黛玉听完张先生给她的讲解后,拿着张先生布置的功课就可以离开教室,每天半个时辰左右,就可以离开教室。剩下的四个进度一样的,张先生给黛玉讲解的时候,他们就是背书,然后先生一个一个检查了,再讲新的内容。张先生并没有因为林暮学的快,林旻的过目成诵,加快进度。反而依照林晨的接受度讲课。林海也发现了,只要林晨掌握了,林旻在先生的讲解上,会有自己的小见解小发挥;林暮则会一丝不差,记得十分的精准。而林曼,因有黛玉的补习,只能够记得大概,勉强跟得上。纪氏把主院的一个侧院收拾出来,每天早饭前带他们打拳,开始的时候,每天只有一个动作,弓步出拳。几天以后,在一边看着的林旻和林曼,都能做的像模像样。纪氏就把五个人混在一起教了。二个月的时间,堪堪教完了一套简单的拳法。然后,纪氏就每天早晨带着四个小的打拳,黛玉去烟雨楼。林海在休沐的时候,也加入打拳的行列。林晨答应带着林旻玩以后,林旻每天都赖着去林晨的屋子里住,林晨去哪里,他都要跟着。没多久,林旻就搬去林晨的院子住。对这点,林海不干涉,随他们兄弟喜欢。纪氏却很高兴,林晨能够照顾弟弟了。原来林晨和林暮带着一群小厮跑着玩,现在下课了,也会放慢了脚步等林旻。没几日的功夫,下午上完课,变成林晨和林暮拉着林旻,带着十几个小厮,呼啦啦地往主院跑。纪氏知道这么大的男孩子,是不肯一步步地走路的。她又怕摔了林旻,说了几次,让林晨和林暮拉着林旻,不要跑的太快。林晨和林暮到底还是跑慢了一点儿,反正也没有摔到过林旻,纪氏也只好由着他们每天跑回来。跑到她收拾出来的正房西屋,在黛玉的监督下先做功课。做完功课后,可以在晚饭前,骑一会儿果下马。林曼跟不上男孩子的速度,总是落在后面。哭了几次后,林海只好安慰,哥哥们跑的快,追不上也没啥,女孩子文静地走路更好。“爹爹,姐姐就能追上哥哥们。”林曼很委屈。“姐姐比哥哥大了好几岁呢。”林海的安慰,没起什么作用。他只好去找张先生商量。最后,张先生允了林曼提前半刻离开学堂,林曼总算是能与哥哥们一起到主院了。可写完作业了,三个男孩子又跑去骑马。黛玉怕弟弟出事,只好追着过去,把林曼就丢在了后头,让她带着丫鬟慢慢走过去。林海要是回来的早,见到的准又是哭得眼泪涟涟的小女儿。林海想了又想,让针线房给林曼的小马,做了一个粪兜。每天让马房的小厮,瞧着时间,等三个男孩子从纪氏的主院跑出去后,把小马牵到主院门口。让林曼出来就能骑到马,才止住了林曼的啼哭。为着早半刻的离开课堂和骑马,林曼与林海亲近起来,有什么话,也肯跟林海说了。这让林海松了一口气,小女儿在认可黛玉、贾琮之后,认可了他这个爹爹。林海从和纪氏说了要教林晨内功心法,每天晚饭后,就把林晨带去烟雨楼教导,林旻寸步不离哥哥。林海看林旻也跟在一起听,怕他自己胡练,只好二个孩子一起教。林晨是属于心思坦荡、不存杂念的人,林海怎么教,他就怎么学的。学的比黛玉慢,等掌握了,进展速度却与黛玉差不了太多。林晨这样的学习特性,常让林海不由自主地想起金大大的郭靖。不过让人心喜的是,林晨比郭靖聪明了许多。而林旻因为小,只要能跟着哥哥,哥哥做什么,允许他也做什么,他就心满意足了,也不阴着调皮捣蛋了。他学的不比黛玉慢,可他总想着在父亲教导的基础上,添点自己的主张。林海不得不分出更多的心思,去关注他,严令他只能在自己看着的时候,才能练习,也必须要按照自己教的运气方式练习。冬月底,林海和纪氏一起考核五个孩子拳法,由以前的混在一起练习,改成每个孩子一个个地单独打拳。很简单的同一套拳法,五个孩子打出不同的特色:黛玉的一招一式,轻灵圆转,美不胜收;林晨是大开大阖,一拳一脚,都夹着坦荡到底的威势;林暮则是中规中矩,出拳、踢腿的速度、力量、角度,拿捏得与纪氏所教的,分毫不差;林旻则是在纪氏所教的招式上,时不时就有一点儿小变化。配合他的神态,使出来以后,林海和纪氏都点头,好像只有这样的改动,才是属于他的拳法;而林曼,每一招都有其形,而不得精髓,更别提有自己的特色了。林海对五个孩子,挨个地表扬了一番。到林曼,林海明白,这孩子的智力水平、运动能力也不差,可就是给聪明的姐姐、哥哥一比,差距拉的太开了。还好,林曼没有看出来自己与姐姐、哥哥,在先天上的差距,乐呵呵地接受了林海的评语,说她打的拳,和母亲打的很像。林海评完林曼的拳法,和纪氏交换眼神,那一眼,彼此都明白,林曼没有学武的天赋和灵性。因不指望她以后在武学上有什么,权当是锻炼身体吧。每月的初一,纪氏会与黛玉一起去潭柘寺进香。从孩子们有了先生以后,她早晨带孩子打拳,白天会叫了莺歌和那几个歌姬到主院给她唱曲听。傍晚,五个孩子一起到主院做功课,然后骑马,或是在主院闹腾到吃晚饭。在主院一起吃过晚饭,林海带着林晨、林暮去烟雨楼教导,黛玉领着林曼回院,林暮则回他自己的院子。因黛玉渐大,已经是跟着母亲出去走动的年龄了。纪氏要跟着李老夫人去参加一些翰林院家眷的聚会,会领着黛玉;张家嫁女、牛家嫁女,纪氏也领着黛玉过去。程家娶媳,因黛玉已经赐婚与程家次子,纪氏与林海一起去程家走动。纪氏回来之后和林海说:“夫君,往日出门都和晏晏一起,这一次没晏晏陪着,竟是各种的不习惯,好像缺少了很多。”林海笑,“为夫可都是自己一人,孤单冷清的很呢。”男女客进门以后分开,纪氏去了内院,林海在外院。“再有十年八年的,晨儿和暮儿几个,当能随着夫君一起出门了。”是啊,还要十年八年的,这仨孩子才能走出家门去科举。林海和纪氏都盼着孩子快点长大。几个月这样的日子过下来,纪氏的气色越来越好,脸色也红润起来。年前,赵老大夫给一家人都把了脉,林家大人、孩子的身体都很好。赵老大夫还对林海说过,县主的身体,比生林晨之前要好,再生一个也是可以的。林海……纪氏……甄应嘉到京以后不久,牛世子和御史台、都察院派出去的人,就把甄家的一些违法事,八百里加急送回了京城。人证和物证,则在御林军的护卫下,跟着进京。第264章 林海127这一世,当今因为两淮的盐政, 有林海给张浩交接的彻底;又有林海原来的两个幕僚, 出任了张浩的助手, 盐税方面没有减少收入, 更有盐税的暗帐做支撑。武有贾赦做了兵部侍郎、经营节度使,更因贾赦收了缮国公府在兵部的多年经营、王子腾报复忠顺的一系列动作,使得今上提早掌控了京营。文有林海和程荫的联手, 三届春闱以后, 像恩科的那一批人,已经崭露头角能顶上来了。今上的底气,足了许多, 提前了对义忠郡王,忠敬亲王, 忠顺郡王的势力, 进行了清洗。甄家是开端。对甄应嘉的每一项指控,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派去的官员,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上报给今上的时候, 每一条罪状, 每一个证据, 都是经得起辩驳的。这些不容辩驳的指正, 还有赖忠顺郡王的不懈努力。忠顺郡王心里很清楚, 今上要整收朝廷大权, 拿他外家开刀, 既能杀鸡骇猴, 又能公报私仇。可他现在却无力护持住外家,连进宫求父皇,都进不得皇宫。除了咬牙后悔,当初没弄死了今上,忠顺郡王动员自己的残留势力,努力质询对甄家的每一项指控,意图减轻外家的罪行。还别说,在忠顺郡王的努力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或者莫须有的,都从甄家头上摘了下去。等临近年关了,今上才放了他进宫,去见甄太贵妃和太上皇。甄太贵妃养优处尊五十年,一朝得知娘家除了亲娘,都被羁押来了京城,一口血就喷了出来,人也昏了过去。吓得宫人赶紧请太医,同时报给太上。太上对甄太贵妃极为喜欢,听说她呕血病倒,急忙过来看。得知原委,一声长叹。心里说,是自己对甄家的偏爱,害了最护着自己的、精奇嬷嬷的满门了。太上拍拍甄太贵妃的手,说道:“你放心,朕还活着呢。”太上令人传了今上来慈恩宫,对今上说:“甄家,你欲如何?”今上把带来的甄家宗卷,亲手递给太上,“父皇,您看,这每一罪、每一证据,都是反复核查的。甄家日子奢靡,欠了户部银两过百万,伸手盐税,亏空织造府,卖官鬻爵,纵奴行凶,欺压黎民等等,论罪,累计起来,非同小可的。”“唉。那户部的欠银,有朕南巡建行宫的花销,朕当初允了甄应嘉,从盐税和织造府那里填补。”“父皇,甄家几十年并没有补上多少,摊下来一年补了不到万余两。而甄家每年从盐税所得不止十万两,甚至更多。”太上闭闭眼睛,他知道,甄家得的银子都去了哪里,都干了什么——都添给了忠顺。可这话,他又怎么和日渐把大权,握得更多、更牢的当今说呢。“从甄家,抄出来的财物,可够还上欠银?”“将将够了三分之二,却无什么现银。甄家的财物,分送多处亲密人家寄存。或许都缴集全了,能够吧。”太上沉吟一会儿,复开口说道:“令甄家还清欠银,可好?”“父皇,甄家之罪……”“依你呢?”“三司拟的处罚,原是十五岁以上男子砍头,余者同女眷一起发卖为官奴。”“咕咚”一声,屏风后传来摔到的声音,以及宫人轻轻的呼喊,“娘娘”、“娘娘”。太上的脸色变了变,顿时看得出的心灰意冷,呈现在今上眼前。他神色沮丧,把那些案卷递回给当今,无精打采地说:“罢了,如今你说了算了。眼里哪还有我这个无权的太上了。”三司那些老臣子,是半点不顾及朕啦。“父皇,儿臣岂敢。依父皇,怎么呢?”“甄家还清欠银,贬回原籍,三代不得科举为官。如何?”太上向前倾身,双手攥出青筋,盯着眼前的儿子。“都依父皇。”今上知道,有太上的精奇嬷嬷活着,太上肯将甄家如此,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太上松了一口气,到底还是自己的儿子,比那些忘恩负义的臣子,更顾及自己。被羁押在大牢的甄家人,得到这样的处罚圣谕,都欣喜若狂。绝处逢生啊!只待交清欠银,就可以全家出了大牢。收了甄家财物的人家,在忠顺郡王带人上门后,不仅交出先前帮着隐匿的财物,另外还多少填上一些。甄侧妃拿出她出嫁前母亲交给她的大部分银票,嫁在京里各豪门的甄家姑娘,也凑了不少。终于凑足了户部的欠银,在年前把一大家人接了出来。林海让林计把必要的流动银子留出来,然后把能准备能筹到的最多的现银,都带入京城,合着薛进送来的分红银子,又让林晨把库里的现银也准备好。他提前与户部尚书打了招呼,要买多一些、与甄家一案牵连的那些犯官、被没收产业。纪氏去张家,参加张家嫁女的婚宴,与户部尚书的妻子坐在一处,也就知道了林海的打算。手有余银的官员,都盯上了这些产业。纪氏回府后,打发丫鬟请林海来。清场后,把一个紫檀盒子交给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