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节
作者:林一平      更新:2023-07-14 09:54      字数:4844
  哎呀,可归荑的现在……纪氏后悔把事情做绝了,没了转缓的余地。纪氏想起自己妆奁盒子里的那串钥匙,那是丈夫给自己的林家库房的钥匙,收着林家几代人积累的财富。那是属于自己儿子的。归荑再生,就要从里面再分一份出去。可她不生,自己怎么拉丈夫回主院?娘家怎么办?等晨儿大了,过继嗣孙?不行,要趁着林海现在同意的时候,把人过继了。不然二十年间,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归荑再怀一个!纪氏打定主意,绝子汤是赵老大夫开的,他一定有办法解了的。第238章 林海101纪氏把这事儿放在了心里,可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丈夫说。正月里, 礼部无特别情况, 林海都会与孩子们一起在她的主院用饭。饭后与五个孩子玩耍小半个时辰, 就带着林晨、林暮送姊妹俩回去。用林海的话, 就是要从小培养出男孩子的、照顾姐姐妹妹的心。送了姐妹俩,再送了儿子回各自的院子,然后, 没有然后啦。丈夫不会再回主院, 想见就第二天晚饭时候吧。纪氏焦虑,却没法跨过丈夫去和归荑说。当初是她自己开的条件,她愁的不行, 还不敢表露出来,心里就有点想念奶娘在的时候, 不管怎样, 说个话也有个人哪。黛玉这一年的生日就是十周岁了。纪氏张罗着,让黛玉拟了花帖,除了邀请她的师姐们, 还请了程家的小姑娘, 迎春虽在备嫁, 却还是来了。小姑娘的生日, 过的很开心。林海把去年夏天为黛玉定做的生日礼物, 仿焦尾的七弦琴, 送给黛玉, 获得了小姑娘惊喜的赞叹。黛玉立即决定, 把自己原来的小七弦琴,给曼曼妹妹。“曼曼,这个小七弦琴是爹爹亲手做的呢。等你三岁了,姐姐教你弹琴。”曼曼越长越漂亮,大概是从到了姐姐的院子,就非常受宠爱吧。小丫头总是娇娇地甜笑着,让人看着,就心生愉悦。纪氏和林海说起黛玉生日请来的客人,她终于找到借口,请丈夫送完孩子回主院。纪氏的异常,林海早就发现了。可他觉得既然纪氏不想开口,那么他也就不问。府里就保持这样,很好。“夫君,今天有晏晏的师姐,问起晏晏的婚事呢。妾身不知道该怎么答,只好推说晏晏还小。”“先这么说吧。以后待机会合适了,再安排订亲礼。”林海看纪氏,眼里的意思是要是没其它事情,他就要走了。“夫君,”纪氏鼓足勇气,“夫君,去年底,旻儿那一场病,叫妾身太害怕了。妾身觉得府里的孩子还是少了点儿,还是有点……不如,夫君再”没等纪氏说完,林海就打断她,“婉容,孩子都太小了,你照顾一个旻儿,再顾及家事,就已经吃力了。若非如此,我也不会把曼曼一直放在晏晏院子里。再多一个,怕还会出现去年旻儿生病的事儿。”“那归荑只带暮儿,还是可以再生一个吧?”林海皱眉,“婉容,你忘记归荑喝了绝子汤了?”“可不可以请赵老大夫,解了那药呢?”“这样出尔反尔的事儿,以后不要再提。也免得给人知道了,以后说起来就是一个笑话。你早些休息,我回前面还有事情做。”林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纪氏,站起来想离开。纪氏忙笑着说:“老爷既然说归荑不可以,那再收二个人吧。”林海看看纪氏,“婉容,通房可以生,却不可能带孩子。你认为你还有能力再多带一个孩子吗?能把这几个孩子,好好地带大,就够难的了。再多,怕是你我都没有心力照顾周全了。况且晨儿、暮儿大了,马上就都要启蒙了,我是再无余力的了。”“夫君,”纪氏还想再劝说几句。林海看着纪氏说道:“婉容,你是为你娘家香火考虑吧?晨儿是实际的长子,不能过继。旻儿又不适合。不如等晨儿大了,让他多生几个,你看可好?”“那不是要二十年以后了?”“那又如何?”林海对纪氏的想法有些头疼,他真的理解不了纪氏了。“婉容,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心力,再去养好更多的孩子。”“夫君以前答应过妾身,要过继给纪家一个的。”“我现在也没说不给纪家过继啊。你哥哥过继嗣子和嗣孙,相差也不大。”林海又坐下来,他觉得对纪氏这人,必须把事情讲明白了,不然真怕她想到歪地方去。“让晨儿以后多生几个儿子吧。还要过继给我的长子一个呢。”“?”纪氏瞪大眼睛看林海,她是第一次听林海说起,还要给他的长子要个承嗣的。“为了长子,以后有香火供奉,这是荣国侯提出来的。婉容,你知道的,我不能拒绝荣国侯。而且,那是嫡长房的承继者,府里的财产,他应该得到四成或者更多。从晨儿那房出,要比暮儿、旻儿好。你说是不是?”“那夫君,要是晨儿只有一子,可怎么办?”“还有旻儿,暮儿。”林海心里没说出来的是:最好是黛玉的儿子,有贾家的血缘,过继给贾敏当孙子,怕是比起自己这三个儿子所出的,贾赦更欢喜呢。“以后孩子大了,先把嫡长房的那份留出来,过继去长房的孩子,直接承继那份产业。”纪氏苦笑,原来自己的打算,都好好的,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夫君,我们就不能再生一个吗?”“婉容,是你想再生?”林海终于明白,纪氏和自己绕了一晚上,为的什么。纪氏满眼热望,看着林海。林海摇头,“婉容,你顾不过来的。不是晨儿大了,挪去前院,你就能撒手的。以后他身边的琐碎事情,还要你周全地照顾好了。你若不跟紧了,就会再出现他偷溜出去的。现在他还小,上次只握了个雪团回来。要是他偷偷溜去湖边呢?” 不能让纪氏再生的,她的能力,照顾不来三个孩子。纪氏听了林海这么说,立即白了脸。“那湖,不如填了吧?”“笑话。你该想着的,教会孩子什么不能去碰,教会孩子游水。不然等到他偷溜出府呢,你怎么办?”纪氏在娘家的短短十三、四年期间,对这些,她是从来没接触、也没想过。她颓然地坐倒,口里呐呐道:“夫君,我是不是又给你添麻烦了?”林海苦笑,自己娶的这老婆,看着性格爽朗,大气,可就是太费心了。等把她教明白了,自己的脑细胞不知道要阵亡多少了。“婉容,慢慢来吧。你把府里维持在目前这样,内外都不出什么乱子,就是帮我了。再过两年,晨儿他们还要习练武功,都要你出面教导的。”林海又安慰纪氏几句,看她情绪平复了,才离了纪氏的院子去烟雨楼。休沐的时候,林海就请了周先生谈话。“周先生,县主那里还要你多费心了。”林海目前能拜托的人只有周先生了。“老身尽力吧。”周先生也发现了纪氏有不对的地方。与各家往来送礼,林府管家那里还有一关把着,没出什么问题。纪氏出去应酬也没出事儿。但她直觉纪氏的心里,压抑着一股不能说出来的力量。“县主一直为她的娘家被灭门,郁郁在心,不得纾解。周先生看看可好劝解她?”林海发现,纪家的灭门,是她心里的结。在纪氏的心里,并没有成为过去。只要一涉及到纪家,纪氏这个人就不能以常理论。可现在又没有心理医生,可以给予有效的治疗及疏导。事到如今,他只能慢慢地把纪家此事留给她的烙印,不动声色地缓缓洗去。他也没处说后悔的。唉,自己当初为了离开江南,付出的代价大了点。“不如让县主去做做法事,为家人点长明灯。平日里得空,抄抄佛经,到年节了,拿去供奉。”“那请先生劝她去庙里拜拜吧。当为纪家祈福来世了。”聊胜于无,或许宗教的力量,能缓和纪氏的焦虑,减轻心里的沉重。周先生点头,“春暖花开的时候,出去走走也好。还有一事,大人,二姑娘渐渐大了,要是问起她的生母?”“病逝。她已经记名到县主名下了。病逝总比其它的好。我会吩咐管家的。”周先生点头,这样的说法,对二姑娘来说是最好的了。纪氏听周先生提起去庙里给娘家人做法事,立即就红了眼圈。都多少年了,从外祖母去世后,她就再没地儿去祭拜父母亲了。奶娘走了以后,也没有人,能替她再给娘家烧过一张纸钱。当天晚上,纪氏就对林海说起此事。“去吧,让晏晏陪你去。把长明灯也点了。我让林谦夫妇陪你去,让林谦和庙祝把以后常年供奉的事儿一道敲定了。”纪氏感激,红着眼,低低说了一句,“谢谢夫君”,扭过身去。三月初的时候,纪氏和黛玉,在周先生的陪同下,带着丫鬟、仆妇、家丁等几十号人,去著名的潭柘寺进香。林诚早派人去潭柘寺约好了进香的日子。纪氏和黛玉起了大早,赶在城门开启就出了城,往西而去。第239章 林海102纪氏和黛玉二人,早去晚归。纪氏虽是一脸的疲惫, 但整个人看起来平静了许多。随之而来的, 纪氏对林海要求:她要每月初一去进香。林海见纪氏能平静下来, 很高兴。其它的事情, 随纪氏了。他还告诉纪氏,潭柘寺那里的所有供奉费用, 由府里的外账支付了,纪氏不必再动用私房钱。黛玉悄悄地对送她回院子的林海说:“爹爹, 晏晏也给娘亲和弟弟, 点了长明灯的。”林海听了黛玉这话, 笑笑,“应该的。”“爹爹, 晏晏听到母亲在佛前许愿呢, 说以后要二弟多生几个儿子, 就可以过继一个给纪家做嗣孙了。爹爹应了母亲的?”“是。纪家以后没了香火供奉,也是可怜。你二弟以后过继给纪家一个儿子, 也是他做外孙的应该的。”“爹爹,那弟弟呢?以后可有人供奉?”“自然有啊。爹爹会早早把嫡长房的那份产业分出来, 谁过继到你弟弟名下做儿子,谁承继那份产业。”黛玉满意地笑,嫡长房,太好了。有关分家继承家产的律法、习俗, 周先生早讲过。如此, 不怕没人愿意出继。林海看着笑得可爱的黛玉, “晏晏,为了这笔产业,到时候会有人争着出继的。”“爹爹会有办法的。”林海笑,他当然有办法。为这事儿,他早专程找过贾赦,说起将来把黛玉的儿子,过继一个给贾敏做孙子。贾赦大笑,“如此,最高兴的怕是敏儿了。”别人生的儿子,妹妹未必会喜欢的。她的外孙子,妹妹应该是最欢喜的了。“如海,那家产呢,你怎么分?”贾赦可不想从外甥女的嫁妆里分一半出来。“恩侯,我会早早把嫡长房的那份产业分出来。至于能不能说通繁森,看你的了。次子就行。晏晏的嫁妆有敏儿的那份,还有历代先人为林家女儿积攒的。若是晏晏能有二子,这俩孩子以后的身家,就都很丰厚了。”林海心里有计划,银镜和澄酒带来的收益,二十年后,将与分给嫡长房的持平。加上薛家给的那一成分红,哪一房以后都不少。贾赦听说是按嫡长房,心里满意,林海还是对妹妹有情谊啊。程荫虽说小有家底,与林家可没法比。他还有三子一女的,再一分,每人得不了多少。嗯,可以在这方面说动他。“如海,我应了你去和繁森说,但成不成的,我不敢保证。我怕他会说你自己有仨儿子呢,还少了孙子。”“恩侯,他们仨的身上,可没有敏儿的血缘。你懂的。”这事儿,只能是贾赦开口去求程荫了。“舅兄,这事儿且不急,等他长子给他生了二个孙子再说。”“好。”家里的事情都处理好了,林海全心转去朝廷事务。必须在政事上有所建树,才能竖立自己在当今和官员心中的地位。林海在小朝会上折子,建议朝廷建义学,展开全民识字,由免去徭役的秀才、举人,每月五天义务教导六岁以上孩童等百姓识字,内容为《孝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五年后再增加刑律的宣讲。林海从接了礼部尚书的职务,就把这事儿在心里反复酝酿。因今年不是大比之年,又不须派礼部和翰林院的官员,去巡查、考核基层州县的秀才等。年后,他就带领左右侍郎核查了全国各州县的举子、秀才的人数、分布,又与户部借了各州县的人口的册子。有了初步的数据做支撑后,召集礼部的所有人员参与,分组研讨,讨论了二个月,都认为此事可行。唯一担忧的就是,有些偏远地区的读书人太少,有的县城,连秀才都没有多少,教书的人数不够。礼部为此讨论起来,可否由这样县城的童生,承担秀才的义务,朝廷给与其免去徭役的奖励。或者是有这样得了童生的人,去做义学的先生,朝廷给与秀才一样的免赋税待遇。林海这一折子在小朝会激起所有的官员参与讨论,吏部认为既往考核地方官员,其中就有一项是教化百姓,因此吏部支持林海这具体奏议。有刑部官员认为,三年后再教刑律,太晚,能不能把《刑律》也一起当作识字的教材?兵部有官员大声嘲笑,那岂不是兵部可以把军队的五十四斩都可以做识字教材了?刑部尚书立即出列,“先圣曰‘有教无类’。圣人,臣赞同兵部,把军队的五十四斩当成士兵的识字教材,作为考核将官的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