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聘礼省城探亲
作者:青云上      更新:2022-04-06 09:38      字数:7298
  等到冬月底,李先生再次来了。

  李先生先去了韩家,与叶氏商议,“太太,我去下聘,总不好住在女方家里。我本想租个地方住,但就几天的功夫,不说合算不合算,这一租一退也费劲。”

  叶氏热情的招待了李先生,“先生这样想才是对的,先生来荣定县,哪里还需要租房子。别说天,年都行。我在家正好闲得无事,两个媳妇虽说孝顺,但家事忙碌,又要带孩子,我帮不上什么忙,不能总是拖着她们陪我说闲话。”

  李先生开玩笑,“再过几年,我要是能过上太太这样的日子,这辈子也满足了。”

  叶氏立刻接口,“必定会有的,长俊有出息。不是我自夸,青莲是个好姑娘。先生把她教导的又懂礼仪又通文墨,到哪里都不丢人。”

  李先生哈哈笑了,“太太这还不是自夸!”

  叶氏也跟着笑了起来,“先生既然住到我家里,我先不管青莲是我外孙女,我只把自己当先生家里人。敢问先生,既然是来下聘,怎地行李却单薄得很?”

  李先生笑眯眯的看向叶氏,“不瞒太太,我只带了一些传家的东西,其余的准备在荣定县买。那些古玩字画,平常人又不懂。我多置办些金银,这样才有脸面呢!”

  叶氏恍然大悟,“先生家里的古玩字画,毕竟都是值钱的好东西。可我们都不懂,那字画对乡下老农来说,还不如一把柴火呢。”

  李先生点头,“可不就是,聘礼嘛,热热闹闹的就好。”

  叶氏让人通知了梅香,梅香连忙赶了过来。

  “姐姐来了,怎么不去我家里?”

  李先生又解释了一遍。

  梅香觉得有道理,“那就劳烦阿娘和弟妹照顾先生几天,等下过了聘,再住到我家里去。”

  叶氏嗔怪女儿,“什么劳烦我,我跟李先生的情分,比你们厚多了。”

  梅香仔细对李先生说了长俊这几个月的日子,李先生始终笑眯眯的,“妹妹是个细心人,比我照顾得妥帖。长俊跟我在一起,连饭都吃不好。”

  梅香忽然听得一阵心酸,“姐姐是办大事的人,做饭洗衣这种小事情,倒不必亲自动手。不是我自夸,我们青莲也会做几样小菜,姐姐以后只管享福就是。”

  李先生又哈哈笑了,“才刚太太夸过青莲,妹妹又来夸赞一番。”

  三个女人一起都笑了起来。

  李先生住下之后,带着长俊在荣定县买了不少东西。

  主要还是金银首饰和绸缎布匹,另外再加一些活禽牲口。

  叶氏想着李先生在荣定县没有其他亲眷,索性自己充当起了男方长辈。

  有叶氏操持,聘礼下得热热闹闹。

  李先生大手笔,直接从银楼里订了四套金头面,两套赤金的,两套镶嵌碧玉宝石的。就这四套首饰,得值好几百两银子。另外还有两套银首饰,一套纯银,一套镶嵌红宝石的。

  另外有聘银一百两整。

  各色绸缎布匹买了整整四大箱子,青莲一个人十年也穿不完。

  又有两头猪,两头羊,八只活鸡,八只活鸭,外加喜饼、干果无数。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担古玩字画。

  这东西一般人看不懂,只有个别读书人知道这是好东西。里面有几样孤本,还有几件上百年的玉制品。

  这一份聘礼,在荣定县都能排得上号。

  李先生当日作为三品侍郎家的小姐,嫁到孟家时带了丰厚的嫁妆。长俊的父亲去世后,家里的田产铺面也仍旧在李先生手中

  这回这份聘礼,只是明面上的。符合荣定县的上层标准,不打眼,也做足了脸面。

  除了这份明面上的聘礼,李先生私底下送了青莲许多东西。

  有一些她陪嫁中的首饰,还有省城附近一个田庄的地契和两家铺面的契约书,还有五百两银票。

  青莲收到东西时死活不要,只说这太贵重了。

  李先生当着黄茂林夫妇的面,把契约书又塞进她手里,“我就长俊这一个儿子,以后的东西还不都是给你们。这回聘礼下的少,也是怕你们在荣定县太显眼。你不晓得,孟家虽是大族,一堆的势利眼。我把东西都给你,回头你再带过去,算你的嫁妆,谁也不敢盘算。”

  黄茂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以前还觉得自己在荣定县算富裕的,原来以为李先生母子是出来讨生活的,如今跟女婿家里一比,自己就跟个穷光蛋一样。

  梅香笑眯眯的被青莲说,“先生给你的,你就接着吧。你们不晓得,当初我嫁人的时候,嫁妆里面好多东西都是你阿爹提前给我的。”

  李先生忍不住笑了,“还是妹妹实诚,就是,婆家给的,为甚不要。多一些嫁妆难道不好,这有粉就要往脸上擦。”

  青莲红着脸接下了东西。

  等夜里睡觉时,黄茂林止不住叹气,“咱们家真穷。”

  梅香知道他的小心思,“哪里穷了,又不缺吃又不缺穿,丫头婆子下人都有,田产铺面作坊,你这还叫穷。”

  黄茂林翻身看向梅香,“咱们家一样字画都没有,也没有上百年的玉。别说百年了,十年的都没有。”

  梅香柔声安慰他,“字画也好,古玉也罢,东西是给人用的。我不需要那些东西,有没有不打紧。你往前看一百年,孟家的老祖宗们在干什么?说不定还不如你呢。咱们好生慢慢的置办家业,慧哥儿兄弟慢慢改换门庭,没有个代,这腿上的泥巴都洗不干净。女儿能嫁个这样好的人家,我高兴着呢。”

  黄茂林笑了,“我也高兴,除了那些吃的,其余全部陪送给她,咱们再添置一些,必定不让她丢人。”

  梅香点头,“自然都要陪送给她,不怕,女婿和亲家母对她好,旁的人好不好又不相干。”

  下过了聘礼之后,李先生就要带着长俊回府城。

  黄家一家人非常舍不得,长俊自己也不想走。这些日子以来,他和青莲越发亲密。两个人时常一起出去玩,背着人的时候,还能拉拉手。

  青莲给他做衣裳鞋袜,专门煲汤给他喝,连黄茂林都整日酸溜溜的。

  长俊感觉自己每日像泡在蜜罐里一样,忽然间说要走,他万分舍不得。

  李先生再三考虑之后,与黄茂林夫妇商议,想把慧哥儿带走。

  “亲家,妹妹,慧哥儿已经中了秀才,你们以后对他有什么安排?”

  这话把黄茂林问住了,他想了想,“不瞒亲家母,自然是想让他继续读书的。”

  李先生又问,“要送他去府城吗?”

  黄茂林又被问住了,半晌后回答,“县城里肯定是不行的,至少也得去府城。”

  李先生直接看向他们夫妇,“亲家和妹妹若是信得过我,把慧哥儿交给我吧。我准备把长俊送到省城官学里去,若是慧哥儿跟着,他们郎舅二人一起,岂不更好。”

  黄茂林和梅香反应过来之后,都有些心动,但又舍不得孩子。

  梅香先开口,“姐姐,他们是住在官学里面?”

  李先生笑了,“愿意做官学也行,住我家里也行,我家离官学近的很。”

  梅香看向黄茂林,黄茂林却看向慧哥儿,“你想不想去?”

  慧哥儿有些犹豫,“儿子想去,可是儿子走了,弟弟妹妹还小,阿爹阿娘身边没人照顾。”

  黄茂林笑了,“你只管去你的,我与你阿娘身子骨还好得很,暂时不需要你照顾。”

  说完,他又看向李先生,“亲家母,一事不烦二主。既然慧哥儿交给了你,我想再请您帮个忙。”

  李先生点头,“亲家只管说。”

  黄茂林把泰和叫了过来,“亲家母大概也知道了,我这儿子天生神力。在这个小县城,不免埋没了他,先生看能不能帮忙找个懂拳脚的师傅来教导他。”

  李先生把泰和叫了过去,问了许多问题,心里大概清楚了泰和的水平。

  “亲家放心,我回去之后就操办此事,年后必定有回音。慧哥儿要是跟我走,过年就回不来了。”

  黄茂林摆摆手,“亲家母那里也不是外人,就让他留在省城过年。”

  青莲一直呆呆的坐在一边,哥哥要走了,长俊哥也要走了。

  梅香看见女儿这副惆怅模样,心里十分心疼。李先生看见儿子呆呆的样子,心里也很难过。

  小儿女好了这几个月,忽然间说要分开,岂不比刀割还难受。

  李先生张了张嘴,又闭上了。她想说让青莲一起去,但儿媳妇没过门,总不好住到婆家去。

  说定了事情之后,梅香火速给慧哥儿打包行李,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跟着李先生走了。

  青莲萎靡了好几天,整天食欲不振,精神不好,做什么都懒懒散散的。

  黄茂林心疼女儿,偷偷与梅香商议,“过完年咱们去一趟省城好不好?咱们还没看过孟家到底什么样,不了解一番,怎么敢把女儿嫁过去。”

  梅香点头,“好,去看看孟家,再看看官学。说起来,我还从来没有去过省城呢,这回一定要去好生逛一逛。”

  黄茂林搂过梅香,“咱家虽然没有孟家富裕,去省城玩一玩的银子还是有的。把青莲和泰和都带去,咱们一家子一起玩。”

  夫妻二人说定了之后,梅香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女儿。

  青莲高兴得双眼发亮,“阿娘,我也能去吗?人家会不会说我不知规矩。”

  梅香摸了摸女儿的头发,“怎么会,你是跟着父母去看望哥哥,旁人说不上嘴。”

  青莲又红了脸,“那我要不要准备什么?”

  梅香想了想,“给你哥哥和长俊一人做一身衣裳,配一个荷包,再做两双鞋子和两双袜。”

  青莲立刻高兴的去准备东西。

  看见女儿忽然有了精神,夫妻二人终于放心了

  。

  既然决定要去省城,梅香给李先生去了信,请她帮忙租几间屋子。

  时间一晃而过,年后刚过完正月,一家人就往省城去了。带了许多东西,穿的都很朴素,假装是去探亲。

  一路坐着马车,路过府城的时候,黄茂林还带着妻儿去拜访了胡老爷。

  一家子到省城时,刚进城门,慧哥儿老远就看见了父母,狂奔过来。

  “阿爹,阿娘,青莲,泰和!”他一边跑一边喊。

  等慧哥儿到了眼前,梅香拉住儿子的手,一边哭一边笑,“我儿好不好?阿爹阿娘来看你了,弟弟妹妹也来了!”

  慧哥儿也红了眼眶,他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父母这么久。李先生虽然待他温柔和善,孟家也样样都好,但他心里还是惦记自己的父母家人。

  接到信之后,郎舅二人都非常高兴。估摸着日子,慧哥儿和长俊请了三天假,一起蹲在城门口。眼见着最后一天就要过去了,郎舅二人心里十分失望,哪知忽然间就在人群中看到了熟悉的人。

  慧哥儿和梅香母子二人相见亲热,长俊给岳父岳母鞠躬行礼,又偷偷拿眼去看青莲。

  见过面之后,黄茂林问长俊,“我们晚上住在什么地方?”

  长俊笑着回答,“阿娘说了,一定要让岳父岳母住到我家里去,我要是不能劝动你们,就不用回家了!”

  梅香擦了擦眼泪又笑了起来,“你阿娘说话还是这么风趣!去就去吧,我们远道而来,住到亲家家里去也不过分,正好省些房钱,听说这省城住房贵的很。”

  长俊和慧哥儿带着黄家人一起回了孟家。

  到了家门口一看,嚯,好气派的宅子。

  门口有仆人赶忙上来迎接,“大爷,姑舅爷,太太在家等着呢!”长俊回身请黄茂林夫妇先进。

  梅香一路走一路看,进了大门,绕过两处月亮门,到了垂花门,进去之后走了一小段路,又是一个垂花门,进去之后才是李先生住的地方。看来这是院子套着院子,一道门拦着一道门,果真是大户人家的做派。

  李先生已经站在廊下,见亲家来了,赶紧过来迎接,“亲家和妹妹来了,快到屋里坐。”

  梅香和李先生相互行礼,黄茂林也对李先生拱手,“劳动亲家母了。”

  李先生旁边有个年轻的妇人,“婶子盼了好多天,总算把人盼来了,亲家老爷和亲家太太快进吧。”

  黄茂林有些拘谨,倒不是说他被孟家的气势所震慑,而是考虑到李先生寡妇的身份,他一个亲家公,往守寡的亲家母院子里来,虽然有梅香作陪,他也不敢放肆,一直低垂着眼神,不乱看,也不多说。

  众人在屋里说了一阵子话之后,李先生吩咐长俊,“带你岳父和慧哥儿去前院儿,请你二伯和四叔来作陪。”

  黄茂林如蒙大赦,赶紧跟着长俊走了。

  李先生拉过青莲的手,“几个月不见,青莲又长高了。”

  青莲有些羞涩,“先生好不好?我给先生做了身衣裳,还做了些功课,请先生帮我查看。”

  李先生笑着点头,“好,先住下来,功课的事儿明儿再说。这是你五嫂子,我请她来帮忙的。”

  孟家五嫂子知道这是李先生的儿媳妇,很客气的带着青莲去客房休息,又让丫头们打来了热水给青莲洗漱。

  李先生和梅香继续寒暄,“妹妹好不容易来一趟,定要多逛一逛。就住在我家里,吃的喝的用的,妹妹不用担心。咱们又不是外人,不用讲那些客套话。我家里别的没有,空屋子最多。你们来了,家里都多了些热乎劲儿。如今我上无公婆,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妹妹只管当自己家里一样。”

  梅香笑着点头,“姐姐家里真大,那我就不客气了。”

  李先生先让人伺候黄家人梳洗换衣裳,又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给他们接风,还请了关系要好的族人来作陪。

  第二天,李先生把家里的管家还给黄茂林夫妇,陪着他们到处逛一逛。长俊和慧哥儿去学堂了,但晚上人仍旧会回来。

  梅香果真到处逛,她也不怎么买东西,东看看西看看,就图个高兴。

  “原来省城里这么热闹啊,这一比起来,咱们荣定县就差了很多。”

  黄茂林笑了,“当初咱们刚到县城的时候,觉得韩家岗和大黄湾差了许多,如今再一看,县城里也不怎么样嘛。”

  一行人在一家茶楼里停了下来,黄茂林请管家喝茶,管家推辞不掉只得遵从。

  黄茂林和管家说笑,梅香带着女儿一起喝茶吃果子,泰和在包间里跑来跑去的。

  逛了大半天,一家人又回到孟家去了。

  李先生给他们一家子安排了个单独的大院子,方便他们一家子说话。慧哥儿本来和长俊住在一起,这几日也搬了过来和父母一起住。

  李先生并不去打扰她们,只每日让人用心准备饭菜伙食。

  长俊每日下学后都会过来看一看,梅香有时候会把他打发到西厢房和青莲一起说话,但如月会在一边守着。

  长俊这几日看到青莲就变得嘴笨,除了笑,就是点头。他渐渐通了人事,总是在梦里梦见一些自己平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青莲快十三岁了,小小少女身段开始变得玲珑有致,五官也更加精致,睁着眼睛看着他的时候,长俊感觉自己魂儿都要被吸进去了。

  如月虽然在一边看着,但她又不傻,经常一个人端着一盘果子到一边吃。

  这个时候,长俊就会炸着胆子去拉青莲的手,有时候什么都不说,有时候说两句让青莲想捂住他的嘴的话。

  黄茂林每次看到长俊去了西厢房,就开始两眼一直盯着这边。

  梅香笑着打趣他,“真是二十年媳妇熬成婆,以前自己成日家偷偷摸摸的,如今看着女婿就跟看贼似的。”

  黄茂林想到自己以前去韩家时,背着叶氏对梅香动手动脚的事情,心里就很不放心,生怕女儿吃了亏。

  梅香总是拉住他,“你别跟个阎王似的,他们多久没见面了,让他们好生说说话。你怎么又忘了,前一阵子青莲跟掉了魂似的,你不让他们多说几句话,回头又这样,你又心疼。”

  黄茂林只能叹口气坐下,“养女儿真难。”

  梅香却岔开了话题,“等下回慧哥儿回家,让他也去秦家住几天。”

  这是后话了。

  西厢房中,青莲红着脸拍开了长俊的手。长俊又去拉青莲的双手,把她拽到自己面前,四目相对,一副随时要吃人的样子。

  青莲扭开脸,“长俊哥,你这样好吓人。”

  长俊赶紧收敛了自己浑身进攻的气息,“你别怕,我就是想好生看看你。过几天就走了,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见你呢,你也看看我。”

  青莲红着脸看向他,“有什么好看的,我又不是不认得你。”

  长俊忽然声音变低了起来,“多看一看,要是你想我了,就能梦见我。”

  青莲呸了一口,“谁要梦到你!”

  长俊嘿嘿笑了…

  过了两三天,李先生果真给泰和找了个拳脚师傅,姓张,却是个身有残疾的。这人原来参过军,略微懂一些军法谋略,在战场上也立过功劳,被敌军砍掉了一只胳膊。因身有残疾,又不会走门路,最后只领了一笔抚恤银子回家了。

  李先生笑着对黄家夫妇说道,“你们别看张师傅少了一只胳膊,功夫却好的很,他上过战场,知道一些排兵布阵的事情,经常从我家里借一些兵书回去看,我虽不懂武术,但也知道,张师傅这样的,教一个小孩子绰绰有余了。等过几年泰和大了,到时候再做安排。”

  黄茂林夫妇出于对李先生的信任,接受了张师傅。张师傅捏了捏泰和的筋骨,又让他拉弓射箭,欣喜的发现这孩子天资极佳,真是块好料子。

  自己先教他几年,等他大一些,再给他寻更好的师傅,说不得能培养出一个好苗子。

  又住了几天,黄茂林和梅香决定回去了。

  李先生带着儿子亲自把黄家人送到了官道上,慧哥儿见过了父母心满意足,长俊和青莲这些日子也说够了甜言蜜语,估计能管一阵子。张师傅也欢欢喜喜的跟着黄家人一起回了荣定县。

  日子如流水一般过去了,等泰和能完整的把张师傅教的各种兵器耍下来,韩家的孝期也满了。

  这几年间,明朗兄弟二人闭门守孝读书,从最基础的策论文章重新做起,把自己这几年做官和教书育人的心得加到文章里去,顿时显得文章比过去更加有内涵。

  除了这,他们也时常与韩敬博以及秦家兄弟一起讨论学问,把历年春闱的考题整理到一起,特别是前三甲的卷子,仔细琢磨考官们的喜好。

  这样用了三年心,兄弟二人感觉都进步不少。

  孝期满了,兄弟二人开始筹划着进京赶考的事情。

  这几年家里人情来往少,开支也少,叶氏攒下了不少银子,就准备留给两个儿子科举用的。

  但不巧的是,今年没有春闱。兄弟二人决定先到各处同窗那里拜访,再把底子打厚一些,明年春天再图上京之事。

  省城那边,孟家进入了高度紧张状态。无他,大爷和姑爷要一起参加秋闱了。

  长俊和慧哥儿在官学读了几年书,基本功扎实了不少。孟家藏书多,李先生娘家兄弟都是两榜进士出身,时常寄来一些读书心得。郎舅二人这样刻苦了几年,总算没有白费这几年的心思。

  李先生提前与黄茂林夫妇打过招呼,让他们不要操心,慧哥儿考科举的事情,孟家一手包了。

  虽说不用管,夫妻二人在家里也是牵肠挂肚。

  作者有话要说:亲亲们早上好!

  感谢在2020-05-2520:12:05~2020-05-2616:55:5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g、橘子酱10瓶;好大一场雨5瓶;方也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