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情渐浓慧哥周岁
作者:青云上      更新:2022-04-06 09:35      字数:6850
  梅香过完生日后,慧哥儿已经有十一个月了。

  他开始不满足于成天被人抱着,两只脚总想沾地。因他穿的鞋是软底鞋,不大适合在地上走。

  梅香偶尔架着他的两只胳膊让他在床上或者榻上走动。

  慧哥儿两只小脚只要沾到东西,立刻就开始往前迈。若是大人跟着他往前走,他来来回回的捣腾也不知道累。若是架着他人不走,他就站在那里蹦蹦跳跳。

  从九个月开始,慧哥儿就总想蹦。梅香担心他的小腿太软没长结实,不敢让他蹦的太狠。

  如今都十一个月了,蹦一蹦也行。

  梅香知道慧哥儿很快就要开始学走路,光穿这种软底鞋肯定不行了。说是软底鞋,其实就是厚一些的袜子。

  梅香又赶紧给慧哥儿做了两双小鞋,小孩子的脚嫩,鞋子不光要做大一些,还得软活。

  梅香按照慧哥儿的小脚又放大了一些,做了两双春天穿的鞋。

  鞋做好了之后,梅香并没有立刻给慧哥儿穿,而是反复揉捏两双小鞋,等小鞋子柔软了之后,再下水洗。洗过了之后晒干,晒干了之后再揉。

  直等小鞋子柔软的不再硌脚,梅香才敢给慧哥儿穿。

  穿上了带底的鞋子,梅香开始把慧哥儿放在地上。

  孩子学走路可不容易,他自己辛苦,整日跌跌撞撞的。大人弯着腰,更是累。

  叶氏提前告诉梅香,让她用两条洗脸手巾做了根绑带,绑带系在孩子嘎吱窝下,从后面拎着他,大人不用一直弯腰。

  自从梅香怀孕后,叶氏每次见女儿都要提醒她,“女人的腰可要爱护好,怀着孩子多累呀,身上一天吊着几十斤的重量,沉甸甸的。若是一两日也就罢了,这一怀就是十个月。等孩子生下来,整日抱在怀里,手也酸腰也疼。你这还是头一个,若是腰伤了,后面可怎么弄呢!别看你身子骨好,但也经不住这样日复一日的煎熬。”

  有了叶氏的时时提醒,梅香从不仗着自己力气大而不爱惜自己的身子骨。

  慧哥儿一学走路,梅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绑带拉着他。

  慧哥儿可不管是绑带拉着他还是爹娘架着他,只要两只小脚能沾地,他就来来回回的走。

  就在慧哥儿刚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黄家的喜馍铺子渐渐又开始有人来订货。

  !正月间除了生孩子,其余办喜事的少。一进二月,各种各样的喜事都开始操办了。许多都是想趁着春上天气暖和,又是农闲,把该办的事情办了。

  家里多了小柱,每次做喜馍的时候,梅香都会去帮忙一起做,小柱在一边带着慧哥儿玩。

  小柱的屋子在正院西耳房,因家里人少,他单独住了一间。小柱来的时候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这也是时下的规矩,师傅收徒弟,徒弟任你管教,但你得负责他的吃穿。

  梅香把黄茂林的几件旧衣服改小了,预备留给小柱穿。小柱也不嫌弃,反正都是干活穿的。

  吴掌柜中途来过一回,叮嘱他好生听师傅师母的话,勤快一些。

  郭家姑嫂听梅香说过小柱勤快老实之后,也不再多问。外甥大了,如今管着这么大一片家业,什么事情他心里都有数,倒不必我们这些妇道人家啰嗦。

  梅香过完生日之后,那根金簪子就一直戴在头上。

  叶氏最先发现,也是很为女儿高兴。可着整个平安镇,能戴金簪子的也不多。

  郭家姑嫂见到梅香的金子并未说话,人家小夫妻情份好,儿子都生了,且外甥媳妇又能干,当的起一根金簪子。

  再说家里的豆腐坊,自打黄茂林到县里联系了几个买家之后,隔两三天他就要去县城送一次货。因他常去县里,家里有时候便顾不上。

  黄茂林与黄炎夏商议,“阿爹,往后我们往乡下少去一些可行?倘若我不在家,梅香要带孩子,小柱还小,阿爹一个人里里外外如何能忙得过来?照往常那样,咬一咬牙也不是撑不过来。但儿子想,我们一家子整日这样忙忙碌碌,为的是甚?还不是想让家里人过好一些。若为了多挣几个银子,累的阿爹风里来雨里去,梅香整日忙忙叨叨连梳洗都没功夫,这日子不但没过好,反倒越过越糟糕,无非是一个月多个几两银子罢了。”

  黄炎夏看了他一眼,“你小子如今连一个月几两银子都看不上了!”

  黄茂林忙笑着解释,“阿爹说笑了,儿子连一个铜板都看得重,更别说一个月几两银子了。但这银子哪里能挣的完,如今镇上天天都有人,已经不分逢集和背集了,豆腐本来就比以前卖的多,再加上如今儿子往县城里送货。这两项的进益,总抵得过乡下卖豆腐的收成。”

  黄炎夏仍旧有些舍不得,“你不去乡下,人家最多不!不吃豆腐,但你却要白损失许多。”

  黄茂林想到以前陈掌柜给他的建议,“阿爹,不如我们找几个人代卖?咱们家只管做豆腐,有人想卖豆腐了,到咱们家来进货,咱们把价格放低一些卖给他们,他们自己挑了到乡下去买,赚个差价。这样一来,咱们不用那么辛苦,多少也有些赚头。”

  黄炎夏瞥了他一眼,“你就不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万一人家从你这买豆腐,却跟你打擂台,岂不白忙活一场。”

  黄茂林笑了,“阿爹,头先来的陈掌柜跟我说过。这代卖也是有规矩的,不是他想在哪里卖就在哪里卖。我跟他签好契书,镇上这几条街谁也别想来沾染。再者,他们卖的豆腐价须得与咱们家一样。”

  黄茂林点头,“那就辛苦阿爹了。”

  梅香也赞同这个法子,全指望黄炎夏一个人挑着担子下乡,每天得出去两趟。黄炎夏年纪也不小了,风里来雨里去干了近二十年,身上也有不少毛病,今儿腰疼明儿腿疼,若再这样干下去,身子累坏了可如何是好。

  且这一二十年来,黄炎夏不光磨豆腐卖豆腐,家里的田地他也没丢下。可以说,黄炎夏比一般庄户人家的壮劳力辛苦多了。

  黄家如今有这样的家底,大部分都是黄炎夏带着一家人辛苦得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黄茂林不想再让他一天两次挑担子出去卖豆腐。

  黄茂林自小见黄炎夏这样辛劳,心里一直不落忍。以前他小,只能帮着多干些活。后来稍微大一些,又帮着一起卖豆腐。如今他自己当家了,不说有多大本事,既然能从别的地方挣些银子,何苦再让老父亲这样辛劳。他累了二十年,也该歇一歇了。

  黄炎夏了解儿子的心思,虽然他舍不得乡下的这份银钱,但儿子一番孝心,他不能不领情。

  想到这里,他暗自叹了一口气,!不服老是不行了。想当初他刚开始磨豆腐的时候,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睡一觉起来就跟没事儿人似的。如今一天出去两趟,他回来的时候就感觉骨头架子要散了一样。

  也罢,既然不让我下乡,以后我就早起去给他磨豆腐。年纪大了觉少,每天鸡还没叫呢,黄炎夏就醒了。他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还是因为多年这样早起习惯了。反正他就是睡不着,若是让他睡懒觉,那真是比下田地还要难受。

  既然决定找人代卖,黄炎夏就开始打听人手。那等奸猾的首先要排除,懒惰的也不能要,喜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就更不行了。

  杨氏听说这件事情后,第一个向黄炎夏推荐自己的兄长杨老大。

  杨氏哼了一声,“找谁不是找,那郭家大嫂如今跟着茂林两口子,一个月挣不少银子。都是你的岳家,一个蒸蒸日上,一个还在受穷,难道你脸上好看?”

  黄炎夏瞥了杨氏一眼,“喜馍的事儿,是茂林两口子自己琢磨出来的,连我都不知道。人家愿意帮衬谁,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再说了,你有好处了不是第一个贴补杨家?难道你还会先想到郭家不成?别说那阴阳怪气的话了,我看你又是想犯老毛病。自从分家以来,你好一天歹一天。今儿觉得茂林两口子对你有好处了,你就给个笑脸。明儿觉得人家有好处没惦记着你,你又拉着个脸!你这是想作甚?”

  杨氏忽然愣住了,不过是说卖豆腐的事情,怎地忽然又说起她来了?

  杨氏忍了又忍,最后还是没忍住,“当家的,我嫁给你十几年,在家里跟个小媳妇似的,如今我都快有孙子了,你还是动不动就训斥我,我难道不是个人?”!面子!若不是有韩家在那里立着,茂源那顿打就白挨了!我看你是过了几天好日子又开始犯糊涂!我两个儿子关系好好的,你整日想在中间挑事儿!我不跟你多说,你自己好生清醒清醒!”

  自从那一年黄炎夏抄了杨氏的私房钱,这几年间,黄炎夏很少因为黄茂林的事情与杨氏说这样重的话。

  杨氏呆住了,等黄炎夏出了房门她才反应过来。她本来想大声叫骂,但怕惊着孩子们,又怕黄炎夏跟她翻脸,最后还是忍住。

  黄炎夏与杨氏吵了一架之后,好几天都拉着个脸。也只有面对淑娴时,他能缓和一些。

  是啊,不管跟哪个儿子,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人就是这样贪心,眼目前儿的总是能挑出错,倒是那摸不着的样样看着好。茂源虽说自己顶门立户了,但事事还愿意听阿爹的话,在家也从不以一家之主自居。这是茂源不足的地方,也是他的好处。

  在黄茂源家里,黄炎夏仍旧如一家之主一样。在黄茂林家里,黄炎夏处处感觉到了大儿子两口子的自立

  和坚定。

  黄炎夏一边欣慰大儿子夫妇的能干,一边又有些怅然所失。

  他自己暗地里思索过,又庆幸自己早早分了家。孩子一多,父母总会有犯糊涂偏心的时候。如今趁着自己还没老糊涂,把家分了,让他们兄弟二人各自去打拼。以后不管好歹,都是你们自己挣来的。

  过了几天,黄炎夏还真帮黄茂林打听到两个人。其中一个是熟人,就是种了黄茂林田地的那一家。此人姓张,是张发财的族叔,三十出头,黄茂林跟着张发财叫他五叔。张五叔能干,肯下力气。趁着农闲,他想多挣几个油盐钱。

  黄炎夏把风声一放出去,张五叔立刻来找黄炎夏。黄炎夏又把张五叔带到黄茂林家里,这事情由儿子做主。

  黄茂林自然是信得过张五叔!,但仍旧照着规矩,与张五叔签了一份简单的契书。一来规定张五叔不能在镇子上卖豆腐。二来,张五叔的豆腐价格必须和黄家豆腐坊保持一致,不允许私自降价。当然,你若能抬价是你自己的事情。第三,每天从黄家豆腐坊订出去的豆腐,出了这个大门,能不能卖得出去就是你自己的事情。

  张五叔痛快地按下了手印,他怕自己干不好,先与黄茂林商议,“茂林,我刚开始干,甚都不懂,每天要的豆腐不多,也就在咱们大黄湾附近转一转。”

  黄茂林点头,“这是自然的,五叔这才开始,你想要太多我也不会给你。倘若卖不出去,岂不是坑了你。”

  签订了契书之后,黄茂林又教了张五叔许多东西,比如一板豆腐大概有多重,一斤豆腐大概有多大一块。当天上午,黄茂林把张五叔留在自己家的倒座房里,让他看着自己如何切豆腐,一文钱的豆腐大概有多大,一斤黄豆大概能换多少豆腐。

  第二天开始,张五叔上门定了两小板水豆腐和十几斤千豆腐,又加上十几斤豆腐渣,能把这些全部卖出去,他也能挣个二三十文钱的差价。

  除了张五叔,另外还有一个人,是一位街坊的亲戚,姓刘,有个外号叫刘麻子。

  黄茂林按照同样的规矩与他签订契书,也教了他一上午。刘麻子比较机灵,一学就会。

  张五叔和刘麻子一起,二人刚开始干,订的量少,黄炎夏仍旧每天自己出去卖豆腐。渐渐的,张刘二人干熟了,每天从黄家豆腐坊订出去的豆腐越来越多,黄炎夏就渐渐减少自己的豆腐量。

  帮儿子干活是黄炎夏如今最主要的事情,不干活他怎么好意思拿两百文钱。虽然黄茂林有孝心,但他也不是那种自己能动却全指望儿子的人。

  豆腐坊里的人越来越多,梅香就不大管豆腐的事情。她如今三天两头带着郭家姑嫂做喜馍,还要回去给韩家榨油,剩下的时间就是打理家务事和带慧哥儿。

  !好在喜馍也不是天天做,榨油也不是天天去,梅香瞬间感觉自己比以前清闲了很多。

  一闲下来,梅香就喜欢琢磨事情。自从韩敬平去世以后,梅香的日子仿佛从来没有闲下来过,她自己也适应了这种忙碌的生活。

  现在忽然事情少了,梅香又想起很久以前的生活。

  天气越来越暖和,梅香趁着闲功夫,给一家人都做了春衫。黄茂林的衣服好做,慧哥儿是男孩子,也不需要什么花样。只有梅香自己的衣服,她这次花了大力气。

  除了这条裙子,她还给自己做了两件贴身穿的小衣。一件绣的梅花,一件绣的牡丹花。

  第一天穿上新小衣,睡午觉的时候被黄茂林发现了,他两眼看得发直。

  以前梅香做小衣,为了节约时间,有个样子就行了,很少花费功夫在上面绣花。

  今日黄茂林头一次看到这样红彤彤的小衣,上面绣满了花朵。再看梅香乌发如云,香肩半裸,黄茂林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没成亲的时候,浑身燥热的仿佛要炸开了一样。

  梅香的衣服越做越好看,花样越来越多。除了做衣裳,梅香还经常和镇上的娘子们讨论发髻。以前梅香只是简单的把头发挽起来,或戴一朵花,或插一根银簪子。

  最近她不知跟谁学的,什么灵蛇髻、飞天髻,看的黄茂林整日豆腐也不想做,只想在房里守着她。

  梅香刚开始还有些担心,怕人家说她过日子不知俭省,做个衣裳这么费事。

  黄茂林得知后夜里悄悄安抚她,“我挣银子不就是给你们花的,你想买什么料子,只管去。这衣服做的真好看,再让我看看。”

  说完,他又去摸梅香的小衣。

  梅香拍开他的手,“黑灯瞎火,哪里能看得见!”

  黄茂林伸手轻轻摸了摸,“闭上眼睛我也能看见,真好看!以后天天穿给我看!”

  梅香在黑暗中拧了他一把。

  十八岁的梅香,仿佛又变成以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做衣裳、泡花茶、绣花梳头,还在院子里移栽了一些花朵。梅香从老家院子里的栀子花树上面!面折了一枝插在院子里的花池里,又移栽了一棵小桂花树。

  梅香家的正房院子比较大,抄手游廊和中间的甬道把整个院子隔成一个田字形。田字形的东北角是小桂花树,这和韩家老宅里的格局一样。西北角是一个花池子,里面有一棵小栀子花树,花池子内沿种了一圈儿的小野菊花种子,早晚能冒出来。院子其他地方还移栽了鸡冠花,垂花门附近种了几棵竹子。

  明朗中途到梅香家来过一次,见到院子里的竹子,大加赞赏。

  梅香笑话他,“以前家里要是有竹子,我给你做衣裳就不用费劲了,哪里还用什么花样子。”

  黄茂林插话,“俗人也好,仙人也好,各有各的好。”

  除了捯饬这些花花朵朵,梅香近来又开始练习写字。

  除了写字,她还把以前读过的书又捡起来读。黄炎夏看到后觉得很奇怪,黄茂林告诉他这是读给慧哥儿听的。只要是为了孙子好,黄炎夏再没有反对的。他也庆幸给儿子取了个读书人家的女儿,看看,还没进学堂呢,他孙子就开始学认字了!

  梅香这样又是花又是树又是竹子的,整日书不离手,倒又有了些以前韩家油坊大姑娘的样子,区别是她多了个儿子,比以前个子高一些,身上多了一些少妇的俏丽和韵味。

  黄茂林不再是那个莽撞的少年,他渐渐懂得了如何取悦梅香,梅香因为生过了孩子,也不再一味的害羞,夫妻二人每夜鱼水之欢不断,愈发恩爱和谐。

  叶氏见女儿和女婿近来浓情蜜意,也跟着高兴。郭舅妈和郭二姨都是过来人,一看就明白,如今小两口如胶似漆。

  郭舅妈还跟梅香开玩笑,“看样子我们慧哥儿明年说不定就能有弟弟了。”

  梅香红着脸嗔怪郭舅妈,“舅妈也是长辈,怎么打趣起我来了!”

  郭家姑嫂一起哈哈笑了。

  一瞬间仿佛就到了三月初,慧哥儿满一周岁了。

  周岁是大事,说句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不到一岁,谁都不知道!以后会如何。一岁是个坎儿,迈过这个坎儿,能养成的可能性就越大了。

  这是黄茂林和梅香的头生长子,也是黄炎夏的长孙,周岁礼自然不能含糊。

  为了给儿子办个像样的周岁宴,梅香和黄茂林提前行动。

  梅香准备了全套抓周用的东西,什么书本、纸笔、砚台、大印各种各样的东西,花花绿绿装了一大盆。

  梅香家里如今只有十几只鸡,下的蛋也不多。她托周氏从韩家岗帮她买了两百多个鸡蛋。

  鸡蛋拿回来以后,先全部煮熟,然后用红色的颜料在鸡蛋上面点一个红点。

  这颜料是染小鸡用的。春天时候,各家各户都孵小鸡养,为避免小鸡弄混了,主妇们都在自家小鸡身上染上颜色。有的人染在小鸡头顶,有的人染在小鸡翅膀上,还有人染在小鸡肚子上或者后背上。打眼一看,就能分辨的出哪些小鸡是一家子出来的。

  梅香今年没有孵小鸡,家里还有十几只鸡,下的蛋也够一家人吃。

  这是梅香自己单独做的,并未让郭家姑嫂来帮忙。

  喜蛋和喜馍准备好了后,三月初三下午,黄炎夏和黄茂林各自挑着担子,往亲戚家送喜蛋和喜馍,并邀请人家三月初五那一天来黄茂林家吃喜酒,庆贺慧哥儿满周岁。

  初四的时候,梅香把明儿要用的酒菜都准备好了。黄茂林请了一帮吹鼓手,又定了掌厨的大师傅,他本来还想放一场戏,被梅香拦住了。

  黄家又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虽说慧哥儿是家里的长子长孙,办个像样的酒席就已经很好了,再请唱戏的,未免太打眼了。黄茂林听梅香这样说,也就作罢了。

  家里亲戚众多,慧哥儿周岁宴和去年乔迁宴规模差不多,仍旧预备了三十桌酒席的样子。

  到了初五那一天,因是逢集,黄茂林仍旧一大早起来磨豆腐。张五叔和刘麻子来挑走了不少,剩下的全部放在倒座房里,一部分留着卖,另一部分留着今儿的宴席用。

  黄家人都没空闲,就让小柱在倒座房看着。

  黄炎夏天没亮就过来磨豆腐,吃过早饭后,杨氏带着黄茂源过来了。红莲肚子大了,行动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