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催生礼静候产期
作者:青云上      更新:2022-04-06 09:34      字数:7058
  从初五开始,黄家豆腐坊又开始营业了。但正月间爷儿两个都不出门卖豆腐,每日也不用起那么早,天蒙蒙亮的时候起来做豆腐。吃过了早饭之后,黄炎夏和黄茂林轮流挑着担子出去卖豆腐。

  正月间各家各户都在走亲戚,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定然都要买豆腐的。除了外头去卖,仍旧有许多人上门来买豆腐,甚至有成板成板地来定。

  家里少了黄茂源,父子两个感觉又和以前一样人手紧张了起来。好在元宵节之前不用上街,慢慢适应,等日子久了,又能习惯了。

  黄茂源才是真正忙碌了起来,他每日天蒙蒙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东奔西跑,却乐此不疲。

  他知道自己想要脱离父兄,必须要吃些苦头。在外头受了委屈也罢,被人刁难了也罢,他回家后都只字不提。

  有时候夜里睡觉时,黄茂源翻来覆去,他在想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处理别人讲价钱的问题,怎么让别人觉得他是最可靠的,怎么在一群老车夫里头脱颖而出。

  这一二年间,黄茂源时常跟着父兄一起出门卖豆腐,跟他们学了许多人情世故。他虽然憨厚,并不是个傻子。但跟在别人身后打杂和自己独自挑大梁完全是两回事,他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黄茂源原来觉得杨氏没必要为了家业和大哥为难,如今他理解了杨氏。正是因为这份理解,黄茂源暗自发誓,一定要坚持干下去,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阿娘就不用夹在中间做恶人,阿爹也能对他放心,他和大哥才能一辈子真正做好兄弟。

  他翻来覆去的,红莲自然也睡不着。红莲如今一心装的都是黄茂源,见他心绪不宁,红莲时常安慰他,或从言语上引导,或是一个拥抱,用她自己的方式让黄茂源相信,家里人都在支持他。

  整个正月,黄茂源把平安镇各个村子的角落都跑遍了,往县城里也去了两趟,周边几个镇子他也去过。他虽然年纪不大,因长相憨厚,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他努力记得黄炎夏的嘱咐,腿勤、眼勤、嘴勤,多帮人家拿东西,多替人家着想,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更多的人信任你。

  一个正月跑下来,黄茂源挣了二两多银子。

  正月三十的晚上,他把所有的钱都给了黄炎夏。

  黄炎夏掂着手里的碎银!银子和铜钱,老怀欣慰。

  他先夸赞了黄茂源,“不错不错,你这个年纪能一个人出去跑,本来就很不容易。我原想让你再多在家里帮两年的忙,可我看你对磨豆腐并不是很上心。这干一样事情,若是不喜欢,顶了天也只能干个不好不坏。”

  黄茂源听见阿爹夸他,嘿嘿笑了。

  黄炎夏又继续给他敲警钟,“正月间走亲戚的人多,大过年的,主家为了脸面,也愿意花几个钱雇车。接下来拉人就不容易了,你要及时改变路子。驿站很快会来许多外地人,你帮着拉货也行,给外地客商供应草料也行。什么都去试一试,慢慢地你就能琢磨出你自己的路子。”

  黄茂林静静地在一边听着,他仔细想了想,自己喜欢磨豆腐吗?他好像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从他十一岁开始,他就想跟阿爹学磨豆腐。他想早些掌握家里的这门手艺,他想将来承接阿爹衣钵,完成他原配嫡长子的责任。

  他是不是要一辈子在豆腐坊里磨豆腐呢?豆腐好像已经成了他生命里的一部分,让他和豆腐隔离开,实在太难了。但他难道要一辈子都这样早起磨豆腐?他还没想那么远。

  黄炎夏的一席话,让黄茂林陷入了沉思。他对于自己的未来,渐渐开始有些不满意。但他也说不上哪里不满意,这个想法像一粒种子一样扎在他的心头。他看了看梅香的肚子,他有了妻儿,他以后的人生路上,多了牵挂,他要为梅香和孩子们思考。

  黄茂林在思绪飘飞,黄茂源正点头如捣蒜,“阿爹放心,我会用心干的。”

  黄炎夏把其中的两成收益又退给了黄茂源,“好好干。”

  二月初,天气渐渐暖和了一些。白日太阳大的时候,梅香会在院子里找个没有风的地方晒太阳。

  她的肚子越来越大了,孩子动的越发明显。梅香整个孕期长了一些肉,后期时她每日不敢多吃多睡,倒没有像旁人说的那样疯长。

  梅香开始有些行动不便,肚子太大了,她低头连自己的脚都看不见。穿鞋也不方便,好在她的双脚没有肿,原来的鞋还能穿得下。

  夜里睡觉时,她若是躺着睡,一小会子就感觉出不动气,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她不舒服时孩子闹腾的更厉害,为此,梅香只能侧着身睡。但侧身久了人也难受,难受也要忍!忍着。

  梅香夜里时常醒,怕影响黄茂林,她醒了也不说话,悄悄翻个身。因孩子太大,她又开始总是起夜。孩子刚上身时,压着下腹部,她时常要上茅房。后来孩子跑到上头来了,她感觉好一些。这些日子,孩子长大了,又开始往下掉,梅香总感觉自己刚喝了水就要解手。

  杨氏跟她说这是正常的,有身子的妇人就是这样。

  梅香过生日那天,黄茂林特意从街上买了二斤酥饼回来。这饼酥脆可口,又甜又香,就是价格太贵。黄茂林分出一半给了杨氏,留给家里人吃,剩下一半都给了梅香。

  梅香嗔怪他不该买这么贵的东西,自从梅香立志以后让孩子们也读书之后,她就变得比以前小气些。除了该花的钱,其余她都攒了起来。

  黄茂林摸了摸她的肚子,“就算要攒钱,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攒成个地主。你一年才过一次生,这是你肚子大了,若是跟往常一样,我定要给你多扯几尺花布,做两身像样的衣裳。”

  梅香一边吃着饼一边眯着眼睛笑,“我衣裳多的很。去年我阿娘给我陪嫁的,到现在还有好多没上身呢。”

  梅香吃过一块饼之后,拍了拍手上的渣子。

  她吃的高兴,忽然,肚子里的孩子醒了。每逢梅香吃了甜东西,孩子就会动一动。

  黄茂林直笑,“以后定是个馋嘴的,爱吃点心。”

  小娃儿隔着梅香的肚皮,一阵拳打脚踢。隔着衣裳都能看见,一会儿这里鼓起一个包,一会儿那里又拱起来了。

  黄茂林兴奋地摸了摸凸起的地方,爷儿两个时常这样一起玩,小娃儿已经习惯了他的声音和行为,越发兴奋起来,小手小脚忙活个不停,有时候还用屁股顶一顶。

  孩子已经快九个月了,长成了形,哪里顶出来都能认得出来。

  这样玩了一会子后,小娃儿忽然又安静了下来。

  黄茂林笑了,“玩着玩着就睡着了。”

  梅香摸了摸肚子,“他才多大,听说小娃儿出生后也是这样的,吃着吃着就睡着了。”

  初六那天,黄茂林没有赶集,在家里陪着梅香。

  小夫妻正在一起整理孩子的衣裳,叶氏忽然又来了。

  杨氏本来在淑娴屋里指导她做针线,立刻出来迎!迎接叶氏。

  叶氏后头还跟着明盛和兰香,娘儿三个手里全是东西。

  杨氏一看就明白,叶氏这是来送催生礼了。洗澡盆、尿布、衣裳、帽子、袜子、剪子

  叶氏笑着和杨氏打招呼,“大嫂在忙呢。”

  到了堂屋之后,叶氏几个人把手里的东西放下了,杨氏让她们母子坐下,忙着搬凳子倒茶。

  黄茂林和梅香听见动静,丢下手里的东西就赶了过来。

  梅香如今不能跑,站立或者走的时间久了,她还得扶着腰。

  黄茂林扶着她进了堂屋,一起给叶氏打招呼。

  梅香孕期没有变得非常胖,但整体气色还好。因她不怎么干活,作息规律,且吃的也好,家里又没人给气她受,她的心态一直很平和。除了前期对生孩子有些恐惧,过了年之后,随着产期临近,她反倒不再担忧。

  叶氏拍了拍梅香的手,“一个月没看到你,孩子长大了不少。”

  叶氏没有贸然去摸梅香的肚子,她知道自己没有天天和女儿住在一起,乍然去摸,说不定孩子会闹腾。

  梅香自己摸了摸孩子,“是呢,我感觉它最近长大了不少,我走路比以前更累了。”

  叶氏笑了,“后面一个月孩子长的更开,如今孩子筋骨都长好了,你注意一下,莫要吃太多,最后一个月全是长肉,太大了不好生。”

  梅香直点头,“阿娘放心,我不敢吃太多的。”

  叶氏知道亲家从来不亏待女儿的嘴,好在梅香也不是那种一味贪嘴的。叶氏听说过外头有一些人家,平日里不把媳妇当回事,克扣吃穿,等媳妇怀了身子,看在孙子的份上,又一味让媳妇多吃。长期吃不好的人忽然让她敞开了吃,她的胃口会越来越大,孩子养的又肥又壮,最后吃苦的还是媳妇。

  杨氏见叶氏送来了这么多东西,在一边不停地夸赞叶氏,“弟妹真是有心了,这些东西都备的齐齐的,我甚都不用操心了,白得个孙子。”

  叶氏忙跟着客气,“我不!过是偶尔来一回,平日里还是嫂子你们精心照顾她。我都听梅香说了,自从怀上了身子,她都不怎么干活。在旁人家哪里敢想这么好的日子,也就嫂子家里宽厚。”

  妇人们说话,明盛兄妹和黄茂林兄妹都坐在一边安安静静地,一句话没插嘴。

  杨氏和叶氏客气了一阵子之后,对梅香说道,“梅香,带你阿娘去看看你自己给孩子准备的东西,你阿娘养了四个孩子,比我有经验多了。”

  杨氏这是让娘儿两个说私房话去,她是主家,总不好自己找地方退出去,索性让她们到西厢房去说。

  叶氏客气了两句

  之后,跟着梅香去了西厢房,兰香也跟去了,黄茂林留在堂屋陪明盛说话。

  明盛性子更活泼一些,与黄茂林说话时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他第一次来黄家,还特意到豆腐坊里看了半天。

  黄茂林把豆腐坊里的东西一一说给他听,明盛听的连连点头。

  西厢房里,叶氏仔细看了梅香准备的一些东西。小衣裳、棉布包、褥子

  叶氏一边看一边和梅香说闲话,“前儿明岳成亲了。”

  梅香听到后,先沉默了一下,又对叶氏说道,“明岳这样也不错,我听说他岳家好的很,媳妇也很不错。”

  叶氏点头,“是呢,我看过一回那姑娘,真不错,长的不差,大大方方,懂礼的很,不怯场,还认字。她家里开着作坊,殷实的很。说起来,明岳就是勤快可靠,也不识字,若不是上门,想说这样的媳妇也难。”

  梅香问叶氏,“敬杰叔父和婶子如今如何了?”

  叶氏把娃儿的尿布又叠好了放一起,“他们两个刚开始自然是舍不得明岳,谁家的长子不是花了大心思养的。好在明岳是个有心肠的好孩子,就算去了别人家,以后也不会就把父母抛在脑后了。”

  梅香低声对叶氏说道,“阿娘,敬杰叔父家里得了银钱,以后还会种咱们家的地吗?若是他不种了,一时半会哪里能找到这么好的人家呢。”

  叶氏笑了,“你莫要操心,如今明朗名下有五十亩免税田地,咱们家本来就有二十七亩地,我预备过一阵子再买二十多亩地,凑个五十亩地。既然不用交税,租子我自然不会收太高。他们家虽然得了明岳的聘银,但他家里还有三个儿子呢,这点银!银子扔进去,也就听个响。我问过你婶子了,她说还要种咱们家的田地。”

  梅香这才放心,“阿娘,您买田地,手里钱够不够?”

  叶氏急忙道,“够了够了,明朗才收了学里的束脩,过年油坊收益不错,买个二三十亩地绰绰有余。你手里要是有闲钱,也可以多置办一些田地。”

  梅香小声对她说道,“阿娘,我等分家了再说。”

  梅香轻轻点头,“刨除掉了粮税和人工费,其余都给我了。茂林哥的田出息都给了家里,这是当初说好了的。”

  叶氏闻言又轻轻点头,“这是应该的,他们兄弟没分家,不管田地写在谁名下,都要给家里。你们家小叔子跑车跑的如何?给了家里多少?”

  梅香一一说了黄茂源跑车的事情,叶氏也跟着高兴,黄茂源能自己找份营生,以后分家时亲家就不会偏向哪一个了。

  娘儿两个在屋里絮絮叨叨说了许多私房话,叶氏又嘱咐了梅香许多产期临近的事情,梅香听的点头如捣蒜。

  梅香认真地点了点头,“阿娘放心,我不会委屈自己的。”

  兰香一直在一边静静地听着,梅香拉住她的手,“兰香如今在家里是阿娘的得力帮手了。”

  兰香腼腆一笑,“我跟姐姐比起来差远了。”

  叶氏笑了,“你们各有各的好,不能比的。”

  说完,叶氏就起身,“时辰不早了,我得赶紧回去了。”

  娘儿三个又一起到了堂屋,叶氏和杨氏告别后,带着一儿一女又回去了。

  叶氏走后,杨氏让梅香把叶氏送来的东西都拿回她自己屋里。

  黄茂林把叶氏送来的东西仔细看了看,疑惑地问梅香,“阿娘为甚还送一把剪子?剪子不是凶器?”

  梅香笑着跟他解释,“这剪子是剪脐带用的,有些小娃儿到了日子迟迟不落地,送把剪子,就是让他别磨蹭,该出生的时候!候早些出生。”

  黄茂林听的直点头,“原来是这样,我还是头一回听说。这养个孩子这么多道理,若是不养孩子,一辈子都不晓得。”

  梅香点头,“可不就是,这是头一个,养的精细些。我听人说,等孩子多了,就是随便瞎糊弄。”

  黄茂林哈哈笑了,“胡说,都是自家的孩子,怎么能瞎糊弄。”

  除了去菜园,梅香还时常去张发财家里找徐氏玩。徐氏把豆豆的许多小衣裳给了她,为的是讨个好彩头。梅香投桃报李,每次去都给豆豆带许多零嘴。

  在家里时,梅香吃过饭之后不是洗碗收拾厨房,就是到处走动。家里人也不管她,只让她注意些别摔着。

  这头梅香安心静候产期,那头,叶氏也开始忙活家里的大事。

  叶氏多方打听,终于买到了二十亩地。如今田地可不好买,平安镇越来越繁荣,好多人家富裕了都开始争相购买田地。

  韩敬杰夫妇借着赶集的理由,买了一些家常用的东西后,就摸着门过来找叶氏了。

  夫妻两进门的时候,叶氏正在准备晌午学堂里的饭菜,见到他们后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韩敬杰恭敬地叫了一声三嫂,柴氏也热情地和叶氏打招呼。

  韩敬杰把手里的麻袋放下了,柴氏笑着对叶氏说道,“三嫂,这开了春,菜园里的莴笋菜苔一下子全部长了出来,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给三嫂带了一些来,三嫂别嫌弃,留着炒个盘也好。”

  叶氏忙请他们在倒坐房坐下了,又让兰香给他们倒水,“你们也太客气了,还给我带这么多菜来。”

  柴氏笑了,“三嫂总是照应我们,我们也没有什么能回报给三嫂的。”

  叶氏客气道,“说什么照应不照应,敬杰兄弟也总是帮我们干活。咱们两家关系好,我就不跟你们说客气话了。兰香,把你婶子送来的菜收起来。”

  韩敬杰听她们妯娌说了一会子话之!后,开始说出了自己今日来的目的,“三嫂,你家里忙碌,我也不和你兜圈子。我听说三嫂家的房子想卖了,不知道三嫂想出个什么价钱?”

  叶氏立刻反应了过来,“你们不准备盖新房子?”

  韩敬杰摇头,“三嫂,盖新房子成本大的很。明岳懂事,给家里挣下这一笔银子,我家里还有三个孩子呢,若是盖新房,得花不少钱。我们合计过了,三嫂家的房子大,两个院子足够住人,西院里猪圈柴房什么都有。当初三哥盖房子的时候我一路跟着干,用的什么料子我一清二楚。原来我以为三嫂那房子要留着的,如今既然要处理,我就想来跟三嫂商议,看能不能先紧着我们家。三嫂放心,你给旁人家什么价格,我也出什么价格。”

  叶氏听了后心里很感动,韩敬杰就是韩敬杰,从来不会仗着两家关系好想来占便宜。明岳的聘银丰厚,他也没想过风风光光盖房子。

  柴氏点头,“这是应该的,三嫂,听说你家又买了田地,三嫂能不能还给我家种,我们仍旧按照原来的租子给三嫂。”

  叶氏看向柴氏,“弟妹,这样下来,你们可要辛苦了。”

  柴氏笑了,“三嫂,明岳这孩子为了家里,自己去给人家做上门女婿。我们做父母的,不能躺在那里全部指望孩子,自己却不动弹,说出去了人家不戳我们的脊梁骨。”

  叶氏仍旧说要征求明朗的意见,韩敬杰夫妇坐了一会子就走了。

  明朗对韩敬杰夫妇很是信任,一来这是韩敬平的好友,二来,韩敬杰的人品确实值得人敬佩。明岳因为去做上门女婿,韩敬杰反而比以前更加卖力干活。

  过了几日,韩敬杰夫妇再次上门。叶氏母子头先对董氏说十二两银子并不是蒙董氏的,因董氏抠搜,明朗还特意往低了说,反正董氏又不会真的买。如今卖给韩敬杰,明朗与叶氏商议后,仍旧只收了十二两银子,就这,还有人情价在里头。

  双方签了契约,约定好时间去过户,韩敬平盖的房子!子就归韩敬杰了。

  韩敬杰收好了契约之后对叶氏说道,“三嫂,这房子当初我跟着三哥一起盖的,三哥当时给了我厚厚的工钱。如今,三嫂和明朗卖房子又少要了钱。我家里孩子还小,住不了那么多屋子,三嫂回去了只管去住。”

  叶氏有些感慨,眼眶有些红,“这是你三哥盖的房子,交给你我最放心不过了。家里的那些家伙事儿,你们要是看得上,都留着用。”

  两口子客气了一阵子后,和叶氏母子告别,又回韩家岗去了。

  有说韩敬杰靠着儿子终于过上了好日子,有刻薄的说韩敬杰卖了儿子也能住砖瓦房了。

  如董氏这样的蠢人,只知一味咒骂。三房的房子没了,她心疼肝疼肉疼,就好似叶氏把她的房子卖了似的。

  韩敬杰如今并不去管外头的风言风语,他买过了房子之后,立刻带着孩子们搬家了。

  搬家之前,他还带着香烛纸炮去看了韩敬平。韩敬平生前和他关系好,并未因为他家贫而看不起他,反而处处照顾他。若不是韩敬平慷慨解囊,他连媳妇都娶不到。

  这个平日里不多言多语的汉子,在逝去的好兄弟的坟头上,倒是把自己软弱的内心都暴露了出来。

  哭过了之后,韩敬杰感觉自己内心的郁气发泄出来了许多。他又烧了些纸钱,磕了两个头之后,就回家去了。

  韩敬杰搬家搬的静悄悄,不请客不放炮。住下后立刻开始忙碌,他如今种的田地更多了,一刻也不能歇下。

  明岳听说家里搬家后,带着媳妇回来看了一趟。明岳媳妇很有礼貌地给韩敬杰夫妻见礼,一进门就挽起袖子帮柴氏干活。

  明岳在岳家勤快懂事,有活跑在前头,有吃的先紧着媳妇和岳父岳母。他媳妇见他贴心,对他也越来越好。

  年轻小夫妻刚成亲的时候,本来情分就好,如今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自然是越发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