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章 备年货新春大吉
作者:青云上      更新:2022-04-06 09:32      字数:9090
  第55章

  过了几日,叶氏与周氏商议,两家一起打了糍粑。

  叶氏打的少,二房打的多一些。叶氏索性把糯米和柴火都送到了二房,直接用周氏家的锅蒸糯米。

  两家也没请外人,由韩敬杰、韩明辉和梅香三个人一起,一人持一根实木,绕着巨大的石锅转圈,你一下我一下,很快就把一锅蒸熟了的糯米饭捣成一大坨黏糊糊的糍粑。

  趁着糍粑热乎,赶紧起锅,放到案板上,按照想要的厚度铺平整,等冷却后就可以切块了。

  打糍粑最考验功夫了,若打的不紧实,成型后的糍粑一切就碎。

  两家打了糍粑之后,各往大房送了几块,算孝敬崔氏的。秋香和韩氏也各送了一些回来,这样一凑,竟也有个二三十块,韩敬义索性预备今年不打糍粑了。

  韩敬奇听说后冷哼了一声,老大吃老娘的本事越来越深了。但崔氏愿意,二房和三房也不去管这些事情。

  打过了糍粑,叶氏又与周氏商议,两家一起把崔氏的孝敬粮、油、和过年的孝敬银子一起给了,每家的五斤份例肉,到了腊月再给。韩敬义更高兴了,老娘得了这么些东西,最后大半不还是贴补给了他。

  日子晃悠悠地,很快就到了冬月底,梅香家的四头猪都长成了。

  叶氏找了屠户来,把四头猪全部拉走了,并告诉屠户,给自家留五十斤肉就行。

  往年韩敬平会留一头自家吃,但留下来的猪还要请人杀。杀猪的过程中要管一顿饭,那一顿饭桌上全是肉菜,而且,按照时下的规矩,杀过了猪,亲近族人又要各家分一块。这样折腾两回,得费不少猪肉。

  梅香聘礼里的猪肉,叶氏已经分过了一回,若再杀猪,还要分。叶氏感觉太不划算了,肉多贵啊。若是从屠户那里买肉,也就不用分给旁人了。

  往年留一头猪,杀过后还有两百多斤肉,如今只留五十斤肉,给崔氏五斤,其余的都腌制成腊肉,过年吃一些,剩下的留着明年春上慢慢吃。

  五十斤肉,这可不少了。多少人家过年也就准备个一二十斤肉,这还包括自家吃肉和待客。

  过了三天后,屠户给叶氏送来了五十斤肉和卖猪肉的钱。

  叶氏往大房送了五斤肉,带着梅香一起把剩下的四十五斤肉都撒了盐腌了起来,全部挂在廊下晒。小花点馋的整日坐在廊下,抬头看着那几大块腊肉流口水。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小花点已经长大了不少,兰香都已经抱不动它了。它每日仍旧跟在兰香身后,除了家里人,有人靠近就叫唤。有它跟着兰香,叶氏放心了不少。

  打过了糍粑,腌过了腊肉,西院里也存了满满一棚子的劈柴。剩下的日子里,叶氏就一门心思带着梅香上街卖菜卖油。

  十月间的时候,镇上各家的娘子们都买了大量的萝卜、白菜和雪菜拿回去腌制,叶氏狠赚了一笔。等到腊月底快过年的时候,菜又能狠卖一笔。

  如今才腊月

  初,菜籽油和芝麻油越发好卖了。

  平日里再舍不得吃油的人家,到了这个时候也要多打几斤油预备过年吃。

  除了菜籽油,梅香新榨的芝麻油也异常畅销。家常拌豆腐、吃面,用筷子挑几滴芝麻油放里头,那滋味,真香呀。

  余家并未榨芝麻油,韩家这独门生意,拿下了整个平安镇的顾客。哪家不预备个半斤一斤的留着过年用呢,梅香把自己的芝麻都用完了,又从韩家岗族人家收了许多芝麻,连黄茂林家里的芝麻都被她收购了。且众人来买芝麻油,有时候顺带还会买一些菜籽油。

  腊月初七那天,娘儿两个仍旧上街去了。

  韩家和黄家的亲事,如今整个平安镇都晓得了。叶氏母女也就不再扭捏,整日与黄茂林亲近的很。

  黄茂林才吃了面回来,就碰到叶氏母女来了。

  “婶子,天越发冷了。看样子这两天又要下大雪呢,你还要每个集都来吗?”

  叶氏点头,“趁着年前,多卖些油,这样家里就不用存那么多油菜籽了。你们家的豆腐这阵子也好卖吧?”

  黄茂林笑了,“到了腊月就强一些,等快过年了,那才叫忙呢。好多人家都是上门成板成板地定,到时候我和阿爹一天到晚都要磨豆腐。”

  叶氏也笑了,“那才好呢,冬日里闲着也是闲着,能多得些活钱,过年也宽敞。”

  梅香在一边插话,“茂林哥,你明儿上午到我家去,我给你做了过年穿的衣裳。”

  叶氏忙打断梅香,“明儿腊八呢,大小是个节气,就别来了,等几日吧。”

  自从过了农忙季节,叶氏就不让黄茂林隔一天来一趟。有什么事情在街上也能说,黄茂林如今在家里作用不小,不能总是叫他上门。

  黄茂林虽然也很想时时去和梅香在一起,但如今家里天天做豆腐忙的很,也只得作罢。

  叶氏上午卖菜的功夫,让梅香去买了三斤糖和三斤盐,又买了过年要用的蜡烛纸炮,还买了一些贴门对用的纸。

  临走的时候,她又打了二斤芝麻油送给黄茂林。

  第二日腊八节,叶氏一大早熬了粥,里头加了红豆、红枣和红薯,庄户人家也没有那么多讲究,非要加什么八样东西。大多数人家就是加一些红豆就行了,如叶氏这样加红枣的还是少数呢。

  吃过了早上的粥之后,天忽然下起雪来,风又急,雪片也大。

  叶氏忖度了一下,立刻带着梅香去菜地里,把明儿要用的菜赶紧弄回来。

  梅香早上吃了一大碗热乎乎的稀饭,本来身子暖的很。可跟着叶氏出门的时候,她忽然感觉肚子里有些凉飕飕的,还有些发疼。

  =≈x6770;≈x7c73;≈x54d2;

  但因疼的不是很厉害,她也没作声。

  娘儿两个一起动手,拔萝卜、砍大白菜、扯菠菜和蒜苗。冬日里大多就是这几样菜,但每一样量都大,弄起来也麻烦的很。

  菜挑≈lt;/p回来之后,叶氏在东院里把萝卜洗干净了,让梅香把菠菜和香菜整理好。

  梅香干活的功夫,总感觉肚子里坠坠地疼。

  等清理完了菜,梅香忍不住往茅房了去了。

  过了一会子,她皱着眉头去找叶氏。

  “阿娘。”

  叶氏打了一盆热水,“咋啦?来,把手细细,擦些膏子。”

  庄户人家的女孩子肯定避免不了要干活,但叶氏每日会让梅香擦几回膏子,防止手皴裂。

  梅香一边洗手一边想说辞,“阿娘,我,我好像来月事了。”

  叶氏正准备去倒水,忽然愣住了,又立刻反应过来,伸头看了看外面,儿子们都在厢房离得远,她低下头悄悄问梅香,“果真是的?”

  梅香红着脸点点头,叶氏日常太忙,她用的东西好多都是梅香准备的,梅香洗衣裳时也没少帮叶氏洗那些东西,故而梅香老早前就晓得妇人家来月事是怎么回事。

  叶氏也不去倒水了,放下盆子,拉着梅香进屋,从箱子里扒出两条带子给她,“这是两条新的,你拿去用,晓得怎么用吧?”

  梅香红着脸点头。

  叶氏高兴地摸了摸她的头发,“没想到你来的这样早,既然来了月事,就是大姑娘了。这几日莫要见凉水,衣裳我来洗。等会子做饭的时候你烧火,我来掌灶。以后去了婆家,还没分家的时候,要是来了月事,只管跟你婆母说。有些人家讲究,媳妇来了月事,是不能碰吃食的。不碰就不碰吧,省省劲更好。”

  叶氏说完又不放心,“你先去把衣裳换了,我去给你冲一碗糖水。”

  女儿头一回来月事,叶氏十分重视。家里昨儿才买的糖,叶氏想了想,直接在锅里烧了些开水,打了几个鸡蛋进去,放了糖和红枣,一起煮熟了。给几个孩子一人盛一小碗,梅香碗里是两个鸡蛋,其余孩子一人一个。

  明朗奇怪,“阿娘,怎么这会子吃糖鸡蛋?”

  叶氏笑了,“今儿腊八,多吃些东西,应个景,也暖暖身子。”

  明朗也不再问,带着弟弟把东西吃了。

  姑娘家才来了月事,不能受凉。可外头风雪越来越大,明儿上街定然要遭罪。

  叶氏想了想,决定明儿不让女儿去了。她嘱咐梅香看好弟弟妹妹,自己往韩敬杰家里去了。

  韩敬杰这些日子到处找零工干,一天包吃喝能挣十文钱。他家大儿子韩明岳比梅香小一个月,出去干活没人要,但这孩子其实能干的很,虽然年纪

  小,家里的事情能包下一半。

  柴氏正在做针线,见叶氏来了,亲自出门迎接,“三嫂来了,快进屋,看这样子,又是一场大雪呢。”

  叶氏看了看韩敬杰家里的土坯房,心里也替她们担忧,“弟妹忙呢,敬杰兄弟不在家?”

  柴氏给叶氏搬了张凳子,“趁着年前找点活儿干,挣两个钱好过年呢。三嫂家的年货都备齐了?”

  叶氏笑了,“还没呢,我总是去赶集,倒是不用急。我今儿来,

  是想请弟妹帮忙的。”

  柴氏笑了,“三嫂只管说,我家里穷,甚也没有,只有几个人,三嫂要是用得上,只管说。”

  叶氏笑着对旁边的四个男孩子说道,“你们到房里去玩吧,我跟你们阿娘说点事情。”

  韩明岳听话地带着三个弟弟回访去了。

  叶氏低声对柴氏说道,“弟妹,不瞒你说,梅香这丫头来了月事了。这是头一回呢,我不敢马虎。天这样凉,我怕她上街受了风,万一这上头有点闪失,以后后悔也来不及呢。我来找弟妹,是想请弟妹明儿跟我一起上一趟街,帮我把担子挑过去。我一个人,实在挑不了两个担子。”

  柴氏笑了,“梅香还不满十三周呢,这么早就来了。三嫂说的有道理,孩子头一回,不能受凉,可不能像明文媳妇一样。这点子小事情,三嫂还说什么请字,只管放心,明儿我直接去三嫂家里。”

  叶氏笑了,“那就有劳弟妹了,总是请你们给我帮忙。”

  柴氏忙客气道,“三嫂说哪里的话,我们一年到头,也没少沾三嫂的光呢。”

  叶氏起身,“弟妹客气了,咱们两家好,相互帮衬着过日子也是应该的。弟妹忙着,我先回去了。”

  找好了明儿上街的人,叶氏放下了心事。

  叶氏说不让梅香干活,果真就不让她干了。梅香只管烧火,就算洗碗也是用的热水。其余一些琐碎的杂活,叶氏都指使明朗干了。

  等黄茂林听说梅香身子不爽利没法上街之后,急得不行。

  他再三追问,叶氏只说过几日就好了。

  看他那猴急的样子,张老爹多嘴问了一句。

  黄茂林一边挠头一边说了自己的疑虑,张老爹听了后哈哈笑了。

  “你去买一斤糖送给你丈母娘,再加些馓子。妇人家嘛,总会有怕凉的时候。这天这样冷,您丈母娘不让你媳妇上街也是对的。”

  黄茂林买了东西,强行塞到叶氏的篮子里。他觉得叶氏和张老爹都神神秘秘的,但事关梅香,他也不好多问。

  回家后,他抽空去找了张发财。小哥儿两一向无话不说,他偷偷问了张发财。

  张发财比他大三岁,知道的事情多,神神秘秘地趴在他耳朵边说了半天,黄茂林最后红着脸回家去了。

  腊八一过,年就快了。这一场大雪下了好几天,然后又是冰冻天气,始终没有太阳,等到了腊月二十的时候,雪才渐渐开始化了。虽然梅香的月事三天就没了,但叶氏怕女儿受凉,一直

  让梅香在家里休养。

  柴氏帮着叶氏挑了几回担子,叶氏送了她几斤菜籽油。

  等到了腊月底,叶氏开始大量置办年货。吃的用的,敬祖宗的,走亲戚的,样样都不能少。

  肉早就有了,鸡杀了四只,全是家里养的公鸡。青石河里近来总是有人捞鱼,叶氏头先往韩文富等人家里送了肉,如今这几家都晓得梅香家里没人会捞鱼,各家都送来了几条鱼,连韩敬义都送了两条过来。

  腊月二十四

  那一天,黄茂林又来了。路上的雪都化的差不多了,但仍旧泥泞不堪,黄茂林脚下的草鞋都湿了。

  他是来送节礼的,挑了整整一挑子,把叶氏惊的不行。

  “茂林,怎地送这么多东西来了?快进西耳房烤火,暖暖身子。”

  黄茂林把担子放到了堂屋里,“婶子,您看着多,其实也没多少。左边这是半板水豆腐,婶子用盆子装好,够吃这个年了。右边是十斤肉和两条鱼,还有三十个鸡蛋和五十根油条。底下还有三斤千豆腐和一斤豆腐油,豆腐渣我也舀了不少,都留着慢慢吃。”

  叶氏笑了,“你这节礼真是厚,回去跟你阿爹说,心意我都收到了,多谢你们惦记。”

  梅香忙给他递上一杯热水,“到西耳房里去吧,我才拢了火盆,你把鞋子脱了,草鞋里等会子再加点

  稻草裹一裹,底子都要烂了。棉鞋脱下来烤一烤,晌午吃了饭再走。”

  黄茂林诶了一声,跟着梅香去耳房烤火去了。

  叶氏把东西都收好了,女婿送来的节礼,她都得收了,等会子把梅香给婆家人做的针线当做回礼。=≈x6770;≈x7c73;≈x54d2;

  鱼和肉都腌了,鸡蛋留起来。如今母鸡们下蛋少,鸡蛋可是金贵东西。油条留着慢慢吃,豆腐要用水养起来。

  叶氏见黄家的节礼重,光回针线有些单薄,又把自家做的糖腌脆萝卜装一大碗,红薯干装一大碗,还有油炸锅巴装了一大碗,全部放到黄茂林的担子礼做回礼。

  叶氏孩子多,年龄都小,她总是费尽心思给孩子们做些零嘴,好在家里开着油坊,炸些东西也便宜。

  叶氏在正房忙活,梅香在耳房里和黄茂林说话。

  “外头冷不冷?”

  黄茂林搓搓手,“挑担子走得快,倒不觉得冷。你这些日子怎么样了?身子都好了没?”

  梅香好久没上街了,黄茂林想的不行,他家里忙的很,没有正经的由头,他又不好过来。

  梅香脸红了一下,“我都好了,多谢你的糖和馓子,我都吃胖了。”

  黄茂林嘿嘿笑了,“胖了好。”

  梅香把黄茂林的棉鞋放在火盆边上烤,也不给他穿鞋,看他袜子也有些潮了,直接让他把脚放在火盆边上烤。

  梅香抬头看了他一眼,“这些日子天天磨豆腐,累不累?年前我还跟我阿娘上两回街。”

  黄茂林摇头,“我还好,倒是我阿爹,辛苦的很。”

  梅香放好了棉鞋,抱起兰香,“是呢,我阿娘近来也辛苦。”

  两个人絮絮叨叨地说了许久的话,等棉鞋烤干了,黄茂林穿好了鞋。

  外头,太阳出来了。

  黄茂林对梅香说道,“今儿也没有风,太阳又出来了,咱们熄了火盆,到廊下晒太阳也行。”

  梅香笑了,“你帮我带着兰香玩,我要和我阿娘一起把家里的床单被面都洗了,出太阳了,赶紧晒一晒,换上干净的。下午我们还要扫尘≈lt;呢,你吃了晌午饭就回去,这几日家家都忙的很。”

  黄茂林哪里是个闲得住的人,梅香洗床单被面,他就在一边帮着打水拧单子。

  叶氏也不想打扰他们说话,就自己单独把棉被都扛出来放在院子里晒。

  黄茂林混了一上午后,吃了饭就回去了。

  腊月底一日比一日忙,等赶过了腊月最后一个集,叶氏和梅香接下来就可以休息十几天了。

  大年三十这一天,天又阴了。都说干净十五腌臜年,众人都习惯了过年这两天的阴天。

  一大早,明朗放了一挂鞭炮。叶氏按照规矩下了一锅肉丝面,孩子们一人吃了一大碗。

  吃过了饭,叶氏就开始和梅香准备年夜饭要用的东西。明朗带着明盛一起往韩文富家去了。

  韩敬博正在等着他,叔侄二人一起,要给族人写门对子。

  明朗带去了自己家的黄纸,因韩敬平去世头一年,各家户主若是比他辈分小或者同辈人比他年纪小的,家里都要贴黄对联。

  韩文富年长辈长,自然仍旧贴红对联。

  韩氏族人陆陆续续都往韩文富家里来,带了红纸,请叔侄二人写对联。

  韩敬博看了明朗的字后,止不住地夸赞,“你这大半年成日窝在家里,我还担心你没有进益。文章的事先不说,你这手字是越来越好了。再有个一两年,我也赶不上你了。”

  明朗忙谦虚道,“跟四叔比还差的远呢,都是秦先生的功劳,我虽不去学堂了,先生仍旧时常抓我的功课。”韩敬平年初的时候就把两个儿子的束脩都交了,后来兄弟二人在家守孝。秦先生一来想着自己收了束脩,二来这小哥儿两读书都有天分,他就一直紧抓他们的功课不放。

  韩敬博带着侄子们裁好了红纸,又磨好了墨,开始写对联,“你莫谦虚,论起读书,你比我还略强些,如今是年岁小,等过两年,你也下场试试,说不定能有所斩获。”

  明朗笑了,“还早呢,我先多读两本书再说,能学得四叔一二分也是好的。”

  叔侄两个说话的功夫,把各家的门对子都写好了,明朗就带着弟弟回去了。

  中午,叶氏烧了些开水,一人泡了两根油条吃。

  吃过了饭,叶氏带着孩子们一起睡了大半个时辰。起来后,叶氏带着梅香开始做年夜饭,明朗虽然才十岁,但也是家里长子,烧香烧纸这等和祖宗打交道的事情都交给了他。

  韩敬奇过来教明朗打了钱纸后又回去了,明朗带着弟

  弟一起准备香烛,又香炉清理干净,里面重新装了沙子,还把供桌也擦干净。

  忙完了这些,他又带着弟弟贴门对子,小哥儿两好一通忙活,总算在年夜饭之前做好了这些准备。

  做好这些琐事,叶氏又烧了热水,在西耳房烧了一盆火,让明朗在火盆旁边洗了澡和头发。给祖宗烧香,需得沐浴净身,以表敬意。

  等母女两个做好了年夜饭,天还没黑呢。

  叶氏把贡品都摆上了供桌上,明朗

  在供桌旁边点了根蜡烛,就着烛火开始烧香烧纸。

  叶氏带着两个女儿在门边候着,明盛和哥哥跪在一起,给他打下手。

  明朗一边烧纸一边念念有词,“列祖列宗们,阿爹,今儿大年三十,韩氏子孙明朗给诸位祖宗上供,求列祖列宗们保佑我韩氏宗族来年家家兴旺。阿爹,儿子和弟弟给您多烧些钱纸,愿您”

  明朗后面的声音越来越小,叶氏娘儿三个已经听不见了。叶氏的眼眶有些发红,去年,还是韩敬平跪在供桌前给列祖列宗烧纸烧香,今年,就换成她十岁的儿子。

  梅香捏了捏叶氏的手,把兰香推给她,兰香抱住了叶氏的腿,叶氏赶紧忘了心头的悲伤,摸了摸兰香的头,拍了拍梅香的肩膀。

  等明朗上完了供,起身作揖,整个流程完毕。

  他转身对叶氏笑了,“阿娘,儿子放鞭炮,咱们吃年夜饭吧。”

  叶氏点头,“好,梅香,咱们把桌子摆好,今儿用大桌子。明朗,你去把耳房里的火盆端过来,放在桌子底下。弄个热锅子,加些炭火。”

  叶氏为了表明自己能够带着几个孩子过好日子,今儿做了满满一大桌菜。

  热锅子里头是羊肉,加了胡萝卜。其余鸡肉、鱼肉、猪肉和豆腐样样都有,还有油炸糖糕和油炸锅巴。

  娘儿五个人不多,也不讲座次了,叶氏带着兰香坐一边,其余姐弟三个一人坐一边。

  叶氏努力活跃气氛,“梅香,你吃些羊肉,这个暖身子,明朗明盛你们也吃。今儿晚上就别读书了,等会子吃了饭,咱们把火盆就放这堂屋里。一起包饺子,明朗你要看好香火,及时续上。”

  梅香一边吃一边笑,“阿娘,我这个冬天可胖了不少呢。”

  叶氏不停地往孩子们碗里夹菜,“你哪里叫胖了,头先夏天的时候你瘦了不少,如今长回来一些才好呢。”

  娘儿几个欢欢喜喜地吃了年夜饭,然后一起包饺子。梅香擀饺子皮,叶氏和两个儿子一起包饺。兰香就拿着火钳在火盆里倒腾来倒腾去,最后还烤了两个饺子吃。

  叶氏一边包饺子一边给孩子们讲她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明朗每隔一阵子就要洗手把香炉里的香火续上。

  包过了饺子之后,娘儿几个都洗了洗。叶氏打发梅香带着明盛和兰香一起睡觉,她和明朗一起守夜。

  姐姐弟弟和妹妹都不在,明朗这时候才像个孩子。=≈x6770;≈x7c73;≈x54d2;

  叶氏让他坐到自己身边,伸手把他揽进怀里,明朗本来坐在小板凳上,位置比叶氏低很多,顺势就趴在叶氏的腿上。

  叶氏摸了摸他的头发,“我儿越来越能干了,家里多亏了有你们几个,阿娘干什么都有劲。”

  明朗用脸蹭了蹭叶氏的衣摆,“阿娘,等我长大了,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叶氏笑了,“阿娘不累,再说了,阿娘为你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倒是你姐姐,小小年纪,又是个≈lt;/姑娘,一直当壮劳力用。你们兄弟以后长大了,不要忘了照看你姐姐。”

  明朗小声说道,“阿娘,我听说有了功名后名下有免税的田地,到时候让姐姐把嫁妆田都挂到我名下。”

  叶氏又摸了摸他的头发,“我儿有志气,你若是能考上功名,帮你姐姐免税这是小事情,重要的是,到时候你姐姐有了儿子,你多提携提携外甥,这比什么都强。”

  明朗忽然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姐姐会有儿子的事情。

  叶氏笑了,“时间过得快的很,再有一个多月,你姐姐就要过十三周的生辰了。等她满了十六岁就要去黄家,年把两年就会有孩子。等你姐姐出门子后,你也大了,可以说亲了。”

  明朗顿时有些羞,“阿娘,我还小呢。”

  叶氏吃吃笑了,“你阿爹不在了,这些事情,阿娘以后只能跟你商量了,你是一家之主呢。”

  娘儿两个熄了烛火,围在火盆边,小声说着话,不时往火盆里添加柴火,再把香火续上,很快就熬到了子夜时分。

  叶氏重新点了蜡烛,她也没叫梅香。自己下锅煮了饺子供财神,和明朗一起放鞭炮、贴门神、接新年。

  做完这些流程,叶氏叫醒了几个孩子,一人吃了些饺子,然后一起睡了。

  大年初一一早,明朗又爬了起来。他如今是顶门立户的男丁,可不就得忙活,有些事情,谁都替不了他。

  吃了饺子之后,他就带着弟弟去和韩敬义、韩敬奇汇合,三家人一起去拜年。叶氏在家里守着,等会子许多晚辈族人都会上门拜年。

  梅香今儿不用做针线,家里也没什么活儿干,她难得又清闲了下来,就带着妹妹玩。

  等明朗和明盛回来时,带回了不少零嘴,当然,家里的零嘴出去的更多。上午是男丁们拜年,下午就是妇人和孩子们。

  大年初一,众人都是满口吉祥话,各家不管多困难,人家来拜年,多少都能拿出些吃食招待族人。

  忙过了初一,初二那天,叶氏带着孩子们回娘家去了。

  初三这一天,黄茂林来拜年了。韩氏带着孟姑爷和孩子们也回来了,只来三房坐了坐,叶氏招待了一顿上午茶,韩氏放下些礼,又回大房去了。

  今儿风刮的大,叶氏让梅香姐妹两陪着黄茂林在西耳房烤火,她去做晌午饭了。黄茂林自己穿的是新衣裳,他看梅香仍旧穿的是旧衣裳,悄悄对她说道,“等叔父满了周年,我给你扯布做新衣裳。”

  梅香抿嘴笑,“

  我不缺衣裳穿,新的旧的都一样。你手里有钱都留着,别胡乱花掉了。”

  黄茂林眯着眼睛笑,“给你扯布做衣裳,怎么能是胡乱花了呢,这都是正经该花的。你缺什么了,要是不好意思跟婶子说,只管跟我说。”

  梅香脸红了红,忙岔开了话题,“你们家什么时候开始上街卖豆腐?”

  黄茂林小声回答她,“总要等过了十五呢,无妨的,过年的时候,镇上各家铺子都会给门口的摊位免半个月的租子,赵

  老板那里肯定也是一样的。”

  梅香点头,“等过了十五,我和阿娘还上街去。”

  黄茂林点头,然后他四处张望了一下,忽然,趁着兰香低头吃零嘴的功夫,塞了一个碎银角子到梅香手里,悄声说道,“过年了,这是我给你的压岁钱。”

  梅香忙拒绝,“我哪里能要你的钱,我阿娘也给了我们压岁钱呢。我没有花钱的地方,我的东西,阿娘都给我预备的好好的。”

  黄茂林又把钱塞进她手里,“你拿着,花不了攒着也好。别推辞,仔细婶子听见了要说我。”

  说完,他趁着拉扯的劲头,顺势用脸在梅香鬓角边蹭了蹭。

  梅香顿时脸通红,不再拉扯,把钱塞进袖子里,正襟危坐。

  两个人继续在西耳房嘀嘀咕咕说着话,兰香听不懂,只管坐在那里吃零嘴。

  从初一到十五,各家都是一个样,走亲戚、招待亲戚,吃吃喝喝说说笑笑。

  梅香家亲戚不多,除了韩氏,再就是叶家两个舅父。其余韩文昌家的女儿,都是到家里来坐了坐。

  初六那天,叶家人来了,叶氏高兴地招待了娘家人。

  初七那天,三房人一起又去了韩氏家里。

  过年无事,黄茂林时常过来。偶尔也去韩敬奇和韩文昌家里,韩文富家里他也去过一回。

  韩敬博见了黄茂林之后,对他的评价是,虽有些市侩,却不失赤诚,可交。

  一晃,就到了上元节。

  ≈lt;/≈gt;作者有话要说:小时候的年味真浓啊,无比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