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北京烤鸭
作者:星陨落      更新:2023-07-25 14:07      字数:12208
  “父皇……”朱瞻基看着朱高炽直恍惚,因为他的世界朱高炽已经离世多年。朱高炽却很高兴,就要过去朱瞻基身边。

  这时,旁边突然传来一句,“原来朕以后真把皇位传给老大了。”朱高炽、朱瞻基:&34;……&34;

  众人: “……”好家伙,没想到朱棣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居然真有换太子的心思。

  “朕觉得这孩子挺好的。”朱元璋不满的看向朱棣,虽然朱高炽和朱棣性格很不像吧,不过到底是孙子,朱元璋对孙子没有儿子们那么严苛。

  朱瞻基这才看到旁人的存在,看到朱棣,他不禁睁大眼睛,不敢置信道: “爷爷。”

  &34;哎,孙子!&34;朱棣高兴应道。

  就像朱元璋对朱高炽有滤镜一样,朱棣对朱瞻基这个孙子也有滤镜,一改对儿子的嫌弃。&34;这究竟是怎么回事?&34;朱瞻基看着眼前的一切,脑子有些糊涂。朱棣连忙跟朱瞻基科普,这让朱瞻基别提多震惊。

  &34;世上居然还有别的我……父皇和爷爷也还活着,这……&34;朱瞻基一时半会消化不了这个消息。

  “别叫他父皇,他在朕这边还没登基呢。”朱棣撇嘴道。

  &34;好了,还是进去边吃边说吧。&34;朱高炽赶紧招呼儿子道。

  &34;对对,先进去吃饭吧,山海阁最近出了一道朕特别喜欢的菜。&34;朱棣道。

  &34;什么菜?&34;朱瞻基下意识好奇道。

  “那道菜名为北京烤鸭,北京是咱们都城以后的名字。”朱高炽小声跟朱瞻基道。

  朱瞻基了然,从名字看,这是一道他们北平的特色美食。

  &34;什么北京烤鸭,分明是朕的南京烤鸭!&34;朱元璋翻白眼道。朱棣嘿嘿一笑, &34;都一样,都一样。&34;

  &34;一样个屁。&34;朱元璋很生朱棣的气,不过却不会跟烤鸭过不去。

  因为他很喜欢吃鸭子,最初的南京烤鸭,就是宫廷御厨为了讨他欢心变着法弄出来的,只是后来朱棣迁都到北京,把烤鸭带过去,最初的南京烤鸭就变成了北京烤鸭。

  而随着历史变迁,未来的北京烤鸭和他们最初喜欢吃

  的烤鸭也有了一些不同。朱瞻基被带进来,顾不得打量山海阁的布局,就被爷爷朱棣按到位置上。&34;店主,给我们上一份北京烤鸭。&34;

  “噗,朱棣,你孙子来了,不为他单独点一份北京烤鸭吗?”其他食客笑道。

  &34;不用了,烤鸭吃多了容易腻。&34;才不是因为抠门呢。

  就在朱瞻基疑惑中,北京烤鸭被端上来。

  除却主盘的一大盘已经被片好的鸭肉外,还有几碟配菜。

  主盘内的烤鸭肉被整齐码好,朝上的一面是鸭皮,被烤制的色泽红艳,还有恰到好处的焦黄,闻着喷香。

  朱瞻基作为朱家子孙,北京烤鸭是一道宫廷菜,他对于烤鸭片并不陌生,倒是配菜让他有些不明所以。

  &34;这是春饼皮、甜面酱、黄瓜和葱丝。&34;朱棣给朱瞻基介绍,说着他拿起一张薄的可以透光的春饼皮,等春饼皮展开,朱瞻基发现春饼皮只有巴掌大小,十分的圆润。

  圆形的春饼皮在朱棣手中摊开,随后朱棣用小刷子蘸取一些甜面酱抹在饼皮上,等甜面酱抹好以后,朱棣又用筷子夹了两片已经片好的鸭肉,随后又分别夹了两根黄瓜丝和葱丝,最后直接把饼皮一合,做成卷状。

  “就是这么简单,学会了吗。”说着朱棣把自己做好的北京烤鸭送进自己嘴里,哪怕已经不是第一次吃北京烤鸭,他依旧为这种味道折服。

  春饼皮软韧和黄瓜的清脆,还有甜面酱和葱丝调味,搭配着中间的鸭肉,一下去除了烤鸭本身的油腻,让人百吃不厌。

  朱瞻基学着朱棣的样子也做了一个,尝到北京烤鸭味道的瞬间,他眼睛当即一亮, &34;这北京烤鸭味道比我在宫里吃到的烤鸭还要好吃。&34;

  “而且为什么只是多加了一层饼皮、甜面酱、黄瓜和葱丝,烤鸭就再也没有之前的肥腻?”朱瞻基有些不解。

  他平时也喜欢吃鸭子,尤其是烤鸭,可是喜欢吃鸭子的人都知道,一整只鸭子,刚开始的时候吃的是真好吃和香,可是等到最后,烤鸭的肥腻感会占据上风。

  不像北京烤鸭,朱瞻基最先尝到的是甜面酱的味道,还有别的配菜,反倒是烤鸭的味道,让他后知后觉。

  不过只要有心,还是能品味到烤鸭本身的味道,朱瞻基仔细品味了一下,发现

  那些鸭肉都没有一点骨头,全都是肉,可以让人放心大口的吃。

  就在朱瞻基吃完一个北京烤鸭,想再包一片,低头看去,却发现就在他吃东西的片刻,盘中已经空了。

  春饼皮、黄瓜和葱丝已经精光,只剩下少许的甜面酱和廖廖几片鸭肉。不是,他那么多份量的北京烤鸭呢?

  就在朱瞻基疑惑间,一根筷子从旁边伸来,夹走他仅剩的鸭肉之一,朱瞻基下意识顺着筷子看去,发现筷子的主人是朱元璋,哦,原来是太祖啊,那就没问题了。

  &34;烤鸭本身的味道就很绝,吃起来外酥里香,不加饼皮也很好吃。&34;朱元璋吃的津津有味。

  说实在的,不加饼皮等配菜的烤鸭,才是他喜欢吃的原汁原味的烤鸭。

  好在山海阁的味道没有让人失望过,明明都是一样的烤制方法,山海阁做出来的烤鸭就是香。就在朱瞻基转眼间,盘中仅剩的鸭肉也被人夹走。

  朱高炽看着有些茫然的儿子心有不忍, &34;父皇,我们再要一盘北京烤鸭吧。&34;

  “要什么要,北京烤鸭尝几口就行了,有买北京烤鸭的钱,都够我们全家吃顿好的了。”朱棣道。

  北京烤鸭是中级饭菜,价格是十金,不过老朱家的人讲究实惠,他们最常点的是一金的初级饭菜。

  怎么说呢,反正他们是没感觉出来初级饭菜和中级饭菜的区别在哪。

  &34;难道北京烤鸭的价格很贵吗?&34;朱瞻基疑惑。

  &34;可不是,一份十金呢。&34;&34;十金,感觉也不贵啊。&34;朱瞻基道。

  话落,朱元璋和朱棣当即扭头看向他, &34;怎么,你很有钱?&34;“我……”朱瞻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34;传到他那一代,我大明正是蒸蒸日上之际,算下来他确实比我们有钱。&34;朱高炽赶紧道。&34;也是,你毕竟都是咱们明朝第五代帝王了。&34;朱元璋看着朱瞻基神色有些复杂道。&34;所以父皇,我可以再买一份北京烤鸭吗?&34;朱瞻基小声问朱高炽。朱高炽忍不住咳嗽一声, &34;那什么,多来几份。&34;

  “好嘞。”

  “其实我觉得北京烤鸭尝尝味就行了,就算有配

  菜中合,一整只下来也得腻。”朱元璋道。&34;不错,既然孙子你有钱,与其花费到吃食上,不如借给爷爷点。&34;朱棣指尖摩挲着下巴道。他刚才眼疾手快,已经过了北京烤鸭的瘾,对于北京烤鸭自然不再心痒难耐。还没吃过瘾的朱瞻基: &34;……是,儿孙遵命。&34;

  其实他心里倒也没多抵触,毕竟爷爷的皇位肯定会给他父皇,他父皇肯定会把皇位给他,算下来他帮的是自己。

  &34;对了父皇您的身体!&34;想到什么,朱瞻基脸色大变道。“我的身体?”朱高炽不明所以。

  &34;对,您继位不到一载就驾崩了。&34;朱瞻基对自己父皇的身体实在不放心,万一他爹提前驾崩,他的皇位也悬了。

  &34;一载?也就是说朕死了不到一年,他就跟着一块去了!&34;朱棣忍不住大脑充血道,除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心外,还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怒。

  他红着眼睛看向朱瞻基: “你父皇他是怎么没的?”

  &34;好像是因为体胖,再加上积劳成疾……&34;朱瞻基还没说完,就发现自己爷爷朱棣的神情变了。

  而他父皇,更是浑身紧绷,连冷汗都流了下来。

  &34;朱高炽,老子平时叫你减肥你不减,最后好了吧,你居然跟你爹我前后脚!&34;

  朱棣气急,当即就想脱鞋子抽朱高炽,还好被朱标拦下, &34;老四你冷静点。&34;

  “我冷静不了!”朱棣眼红悲愤道,他平时是挺嫌弃这个儿子的,觉得他跟自己不像,可是这不代表他知道儿子英年早逝会不难过。

  &34;减肥,你必须减肥!&34;朱棣恶狠狠的看着朱高炽道。

  &34;好,我减,父皇您别生气。&34;朱高炽浑身颤抖,却没有选择躲避,因为他知道朱棣生气也是为了他好。

  而他也被自己的“命不久矣”吓到,毕竟没人想英年早逝。

  &34;这还差不多。&34;见朱高炽表态,朱棣心里的气稍微消了些。

  在场除了朱高炽外,还有一个人也下意识缩了缩脖子。

  不过他到底还是没有躲过去,只见武瞾和李治看向李显道: “显儿,从今天开始你也开

  始减肥。&34;

  “哎,好好。”长相同样富态的李显忍不住擦汗道。

  &34;对,忘了体态太重也会影响寿命了,耶耶你从今往后少吃点吧。&34;李裹儿对自己亲爹道。&34;我的死并不是因为胖啊……&34;李显弱弱的为自己反驳道。

  他父皇李治一点不胖,结果跟他一样,也是五十多岁就没了。

  “就算减肥显儿那孩子也不能断山海阁的食物,我和你阿娘吃山海阁的饭菜,觉得身体舒服多了。&34;李世民对李治道,听到李显的话,他眸光有些黯然。

  因为李显的死还真不是因为胖,而是因为他们家族的遗传病,所以之前他们才没把李显的胖放在心上。

  不过朱高炽的死,的确跟胖有很大的关系,别说朱元璋、朱棣、朱瞻基几个,就是朱高炽自己也不会再放纵自己,因为胖真的会影响寿命。

  &34;那我以后就只吃素的吗?&34;朱高炽问道。

  “吃素不减肥,寺庙里面的和尚都吃素,也没见他们有几个瘦的。”朱元璋翻白眼道。

  要知道他可是过来人,当和尚那段时间活的还挺滋润。

  &34;就是啊,为什么光吃素还会胖啊?&34;朱棣等人不解。

  “因为只吃素会让体内营养失衡,减肥期间应该荤素搭配,而不是不吃肉,而是要少吃,除此之外就是迈开腿。”史诗道。

  结果她说的两点,都正中朱高炽的死穴,因为朱高炽是出了名的好吃和不爱动弹。朱高炽只觉得眼前一黑,觉得未来一片黑暗。

  &34;原来如此,不就是动起来吗,这好办,从今天我就把他当成手下的兵操练。&34;朱棣道。

  与其让儿子短命,还不如他狠狠心。

  听他这么说,朱高炽腿都软了。朱瞻基不敢抬头,生怕亲爹想起他这个罪魁祸首。

  其实心里发苦归发苦,朱高炽却没迁怒朱瞻基这个儿子,毕竟最大的问题是他本身,朱瞻基也不是危言耸听。

  “瞻基,你不是有钱吗,可以买一些玉米、红薯、土豆的种子回去。”定下今后减肥的计划,朱高炽叮嘱朱瞻基道。

  “那些是什么东西?”朱瞻基好奇。

  &34;那可都是

  好东西,谁能想到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好东西呢。&34;朱棣神色复杂道。

  因为郑和下西洋,最后却和那些东西擦肩而过,对比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那些东西,朱棣真切觉得自己大错特错。

  ”当年元末的时候,朝廷要是有土豆、红薯、玉米什么的,只怕就没今天的朱元璋了。”朱元璋叹道,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儿。

  要是土豆、红薯、玉米早点传入中原,元末局势稳定,只怕他再有能耐,也颠覆不了朝政,他是时势造就的英雄。

  可要说朱元璋心里全是庆幸,那也不是,因为曾经亲人离世的痛苦是他心底的一道难以言喻的伤疤,如果不是真的走投无路,谁会造反啊。

  “有了那些东西,也不知我大明能不能延续下去。”朱元璋眯眼道。

  &34;这只怕难,再好的东西要是不会用,不愿去用,那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34;其他食客道。

  就像他们,为什么都有红薯、土豆和玉米了,依旧一心发展科技,因为他们不觉得自己的子孙后代能一直掌握江山社稷。

  说白了玉米等东西稳定底层的百姓还行,中高层次的人已经不靠种地来维系生活,而纵观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都跟底层百姓没多大关系,像朱元璋这样草根出身的帝王才是最特例的存在。

  朱元璋心里自然不甘,却又无可奈何,毕竟他又不能长生。现在他只盼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争气些。

  从朱瞻基处得知大明现在的国力,朱元璋、朱棣、朱高炽等人都很开心。“我们大明再继续下去,完全有望比肩甚至超越盛唐。”朱棣高兴的拍朱瞻基肩膀道,直把朱瞻

  基激动的脸色通红。

  “我相信太子一定能让大明再进一步的。”说起自己的太子,朱瞻基神色温柔道。看到明朝众人很高兴,其他人叹道: “你们小心乐极生悲啊。”

  &34;想当初朕也是这样想的,然后就迎来了李隆基。&34;李世民惆怅道。

  他们唐朝的国力在李隆基手中达到巅峰,他也以为那种光景能维持住的,谁能想到最后结果会是那样。

  “我相信我家太子。”朱瞻基抿唇道,心里很不开心别人拿李隆基跟自己儿子比。在他心里,他的太子朱祁镇自然千好万好,哪里是李隆基之流可比。“就是,就算

  以史为鉴,我明朝的君王昏庸的可能也不大。”朱元璋道。毕竟前人的例子都摆在那里,怎么可能还会做错?史诗和时修互相对视一眼,忍不住抬头望天。

  是啊,真奇怪,明明错题本就摆在眼前,依旧还是有人做错,他们也很纳闷。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脑子就是跟常人不一样。”其他食客们道。

  他们从胡亥、杨广、李隆基,再到赵佶父子几个,已经经历太多,任他们如何聪慧,也想不通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说不定他们都是那些王朝的仇家转世呢。”朱元璋撇嘴道。

  “哈哈,要是这么说,你朱元璋的仇人也不少啊,说不定他们真会托生到你们老朱家。”其他食客笑道。

  &34;切,咱明朝才不会让你们看了笑话呢。&34;朱元璋自信道。

  就像朱瞻基对儿子朱祁镇充满信心,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充满信心,觉得他家帝王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34;等哪天有空,我把太子带过来给诸位长辈见见。&34;说起自己的太子,朱瞻基神色温柔。

  等吃完饭后,朱棣就让朱高炽出去跑步,朱瞻基也跟着出去,然后看着看着突然瞪大眼睛, “这里是什么地方?远处的蓝色又是什么东西?&34;

  “我们现在在一条大船上,等你回去,也想办法把海禁开了吧。”朱棣惆怅道。

  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有多赚钱以后,他心里别提多懊悔了,光是想想自己有可能错过的那些财富,他就直心里抽疼。

  邮轮特别大,哪怕是甲板也不可小觑,等在甲板上跑完一圈,朱高炽感觉自己整条命都没了。

  &34;歇,让我歇歇吧。&34;朱高炽气喘吁吁的求饶道,整个人感觉快瘫成一块饼。

  &34;是挺热的,你先喝口水吧。&34;朱棣原本还想让朱高炽继续,结果一看太阳,当即就让朱高炽缓缓。

  &34;海边就是比陆地热,还好有冰镇饮品,要不然这么热还不知道怎么过呢。&34;众人在室内道。&34;今天天气很不错,我们要去晒点东西,大家要不要去?&34;史诗看了一下今天的温度道。&34;店主要晒什么东西?&34;众人好奇道。

  &34;盐。≈3

  4;史诗意味深长道,说着史诗和时修离开山海阁。&34;盐?!&34;众人大惊,赶紧追了出去。

  甲板上,史诗和时修开始铺设东西,只见那些东西是一块块方正铁板,铁板的边缘有阻挡。

  等史诗和时修用铁板把偌大的甲板围成了一圈,之后史诗就拿出一个管子,用管子往铁板里灌海水。

  刚开始众人还有些不明所以,后来他们有些懂了, &34;店主你们这是想用太阳晒盐?&34;

  &34;这能行吗?我们都是用火煮盐的。&34;

  &34;用火煮盐的确快,可是废柴,而且会增加成本,太阳晒盐速度虽然慢,却可以增加产量,极大的降低制盐成本。&34;史诗边说边做。

  今天的太阳很好,甚至是毒,等史诗把海水灌溉后没多久,众人就留意到铁板内的海水浅了一点,与此同时铁板底部也沉淀了一些白色物质。

  山海阁的烹饪时间跟他们的烹饪时间不一样,大家都知道,可是除却时间因素,其余步骤都是一样的。

  嬴政靠近盐盘,更加仔细的观看海水的变化。

  &34;店主,你铁板底部的白色盐粒好白,感觉没有一点杂质。&34;吕雉同样凑近道,杂质这个词,还是他们在山海阁学的。

  &34;因为能抽到甲板上面的海水已经经过过滤,所以才基本没杂质。&34;史诗道。&34;海水怎么过滤?&34;众人感兴趣道。

  &34;很简单,拿个布或纸充当过滤器,让海水慢慢滴落,滴落后的海水再晒,杂质会少很多。&34;史

  诗道。

  过滤的原理很简单,大家一看就会。

  很快盐盘内的盐就在大家的注视下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是海水越来越少,直至最后全部消失不见。

  “这样一来制盐步骤变的简单,只要咱们再暗中引导,历朝历代的盐价就能降下来了。”邓绥发自内心的高兴道。

  虽然大量的盐从海边运往内陆,依旧会有一定的运输成本,但是比起最初的盐价肯定会降低许多。

  山海阁的客人们基本就没有糊涂的,当权者可以直接改变整个天下的面貌,而像一些普通人,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惠及自己的周边。

  这就是史诗和时修当众制盐的原因,毕竟就算他们不制盐,山海阁也不会缺盐用。

  &34;等盐好了以后,大家要不要带点回去,就当是给客人们的一点回馈了。&34;史诗问众人。

  &34;当然要,多谢店主。&34;食客们感激道。

  随后等盐好了以后,他们主动帮忙装盐。

  &34;这些盐好白啊。&34;邓绥看着白花花的精盐十分喜欢道。

  冯太后用手指头蘸了一点盐,尝了一口, &34;好咸,盐入口就化,一点涩味都没有。&34;&34;盐自海中来,岂不是说海中的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34;

  &34;确实,大海可真是一个宝藏啊。&34;

  海中不仅物产丰富,还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盐,众人对大海是越来越喜欢。就在大家装盐期间,赵匡胤支支吾吾的找到史诗道: &34;店主,我以后能不能借一下邮轮?&34;

  &34;借邮轮?&34;

  &34;对,邮轮的地方不是特别大吗,我想以后要是遇到宋朝崖山的人,可以帮他们度过难关。&34;赵匡胤未雨绸缪道。

  目前文天祥等人所在的宋末面对元朝还有一丝回天之力,可是崖山之战,就代表着宋朝已经无力回天,到那时说什么也晚了,要是有机会见到崖山的人,总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真的投海。

  从史诗这里知道邮轮那么多层都能使用的时候,赵匡胤就动了心思。

  &34;原来如此,等以后真遇到了,我们就把邮轮借给你。&34;史诗答应赵匡胤道。

  当然不是白借的,赵匡胤会付一定的钱款给他们,钱款数量不多,主要表明一个态度。可谁知这样却打开了大家新世界的大门。

  &34;店主,朕要租借邮轮。&34;嬴政当即道,要是有邮轮来,哪怕他们在秦朝,也能横渡大海了。

  想到大海以及海洋对面的好东西,嬴政眸中闪过势在必得的神色。

  &34;店主,朕也想租借邮轮!&34;刘彻激动道。

  &34;我也……&34;

  山海阁能租借的起邮轮的食客们纷纷激动起来。

  “哼,咱们大明就算没有邮轮也能横渡汪洋。”朱元璋嘴里发酸道。好在明朝有朱棣,不用他们花冤枉钱。

  &34;好吧,若是这样,咱们山海阁就得重新搬回岛屿了。&34;史诗心头一动道。邮轮留在他们手中的确有些浪费,还不如租借出去为大家所用。就这样,赢政最先交了钱,取得了邮轮的使用权。

  “邮轮速度那么快,多长时间一个来回?”刘彻心急道。&34;按照邮轮的速度,除却办事的时间,来回大概一个月的时间。&34;史诗道。

  &34;一个月?真的吗!&34;众人震惊不已,他们这时候的出海往往用年计算,他们知道邮轮速度快,心里的预期最高降到了数月。

  可是谁能想到邮轮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居然还把回来的时间也算上了。

  &34;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吗……&34;朱元璋呢喃道,再次被科技的力量震惊道。

  海洋那么大,可是邮轮却能在那么短的时间横渡它,这如何不让人感到震惊。

  因为邮轮被租出去,山海阁又回到了岛屿上。

  虽然没了大油轮,可是众人还有游艇玩,同样不会感到无聊。而朱瞻基适应新的地图以后,就把自己年幼的太子朱祁镇给带了过来。

  &34;来,祁镇,过来拜见诸位先祖。&34;朱瞻基语气温和道。

  朱棣看着朱祁镇这个曾孙挑眉笑道:“这孩子一看就很机灵。”

  朱祁镇被夸的脸色通红,虽然他年纪还小,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可是朱棣等人对他的喜爱,他却一清二楚。

  就在这时,山海阁外传来脚步声,众人回头看去。

  只见来人容颜和朱家人有几分相像,身后跟着一个竹清松瘦的老者。&34;先帝陛下。&34;老者越过自己身前的年轻人,看着朱瞻基震惊不已道。“阁下莫非在叫我?”朱瞻基疑惑道。

  &34;不知两位是?&34;

  “陛下,这位是当今陛下,臣是于谦。”于谦看着朱瞻基激动道。

  &34;儿子朱祁钰,见过父皇。&34;和朱瞻基有几分相像的男人抿唇,冲朱瞻基行礼道,垂眸的瞬间,他掩去眼底深处的不甘。

  因为他认出了朱瞻基身旁的是年幼的兄长朱祁镇

  。

  惊叹朱祁钰不知为什么朱祁镇会变小,可是这不妨碍他对朱祁镇的讨厌。

  &34;朱祁钰是未来的帝王?&34;”朱瞻基被这个消息砸懵了,为什么未来是他小儿子朱祁钰为帝,他的长子朱祁镇呢?

  想到什么,朱瞻基看着朱祁钰眉头直皱,别是朱祁钰长大后学了唐朝那套,伤害了他大哥吧。

  “我……”朱祁钰被朱瞻基的神色刺痛,原本还想说什么,此时全都说不出来。

  而此时小朱祁镇也意识到什么,他扑到朱瞻基怀里, &34;父皇,儿臣未来是不是没了?还是您厌弃了儿臣?&34;

  要不然他未来怎么不是皇帝?

  “别胡说,你一定会长命百岁的,父皇怎么可能会厌弃我儿呢。”朱瞻基只觉得又气又笑,他怎么会厌弃祁镇呢,朱祁镇可是他的长子,是他的心头宝。

  他和朱祁镇的母后青梅竹马,感情笃定,就算一开始他的皇后不是朱祁镇的母亲,最后在他的坚持下,心爱的人还不是成为了他的皇后。

  “那父皇你赶紧问问朱祁钰未来我出了什么事?”朱祁镇想到父皇平时对自己的疼爱,急道。

  既然不是他爹的问题,那说不定是他的问题。

  哪怕还小,朱祁镇也明白了死亡是什么。

  他不想失去自己的皇位和没命。

  朱祁钰看着年幼的朱祁镇没有说话,朱瞻基皱眉: &34;祁钰?&34;

  &34;陛下,还是臣来说吧。&34;于谦站出来道,把朱祁钰护在身后。

  朱祁钰眸中终于有所波动,看着于谦情绪涌动不已。

  &34;好,你来说。&34;朱瞻基眉头微松道。

  &34;咳,请稍等,还没向诸位介绍山海阁呢。&34;史诗突然出声打断于谦的话道。

  于谦疑惑的看向史诗,直到知道朱瞻基等人都是活人,于谦眼睛睁大,别提多震惊。

  就是沉浸在自己情绪的朱祁钰也回神, &34;也就是说我父皇和皇兄两个都还活着?!&34;

  朱祁钰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心头猛地一沉。

  &34;他们世界那边还没有经历土木堡之变!≈3

  4;从开始就十分淡定的于谦忍不住激动道,难掩心中激荡。

  朱祁钰被他提醒,看着朱瞻基不知说什么是好。

  他是知道自己父皇对自己兄长朱祁镇有多疼爱的,他父皇还活着,他真怕他会受不了那么大的打击。

  &34;什么土木堡之变?你跟朕说清楚!&34;朱元璋心思敏锐道,心头涌起一股不详的预感。

  &34;阁下是?&34;于谦疑惑。

  “明朝太祖朱元璋,你还不赶紧说!”朱元璋迫不及待道,不知为何,听到土木堡之变,他脑海

  中第一涌现出来的是安史之乱、靖康之耻之类的印象。

  “臣,拜见太祖陛下。”听到朱元璋的名字,于谦冷静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和朱祁钰拥有了怎样的奇遇。

  于谦平复自己的呼吸,随后看向朱瞻基,深深的叹道: &34;这件事还要从先帝陛下英年早逝说起。

  朱瞻基: &34;…&34;

  众人: &34;……&34;

  朱高炽睁大眼睛, &34;这小子活了多少岁?&34;&34;宣宗陛下活了三十有六。&34;于谦道。&34;才三十六岁,你爹好歹还活了四十八呢!&34;朱棣震惊不已道。

  别看朱高炽是跟他前后脚走的,可实际上朱高炽登基的时候都四十七了,近五十岁的年纪,已经不算短命了,只是跟活了六十多的朱棣比,才显得朱高炽英年早逝。

  可是谁能想到,朱瞻基的寿命差不多只是朱棣的一半,连他爹都没比上。

  “我今后一定会好好保重身体。”朱瞻基有些茫然,明明前脚还在为他爹担心呢,谁知后脚就轮到自己。

  &34;等等,朱瞻基过早的离世,这岂不是说他的太子还小。&34;朱元璋猛地注意到什么,咻的眯眼道。

  是不是因为朱祁镇太小,朝政被后宫把持住了?还是前朝出现了权臣?

  朱瞻基反应过来,也有些担心,虽然他觉得太后和朝臣们不是那样的人吧,可是万一呢?

  好在于谦很快就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朱瞻基离世以后,朝政非但没有发生动荡,反而一片安稳,朱祁镇年幼继位,平安顺利的

  长大了。

  朱祁镇这样的开局,放在其他朝代身上是很难想象的。

  &34;这么说祁镇未来当了帝王,那祁钰又是怎么回事?&34;听到朱祁镇以后顺利继位,朱瞻基心里松了一口气。

  &34;这就得从陛下亲政以后说起了。&34;于谦叹了一口气道。

  &34;没错,记住,那时候朱祁镇已经亲政,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辅政大臣们,都已经离世。&34;所

  以,朱祁镇的问题,请不要推到旁人的身上。

  听到史诗突然插话,众人有些惊讶,因为一般时候史诗都是不管事的,除非大家问她才会开口,很少有主动的时候,今天怎么一反常态了?

  而一些人更是感受到史诗话里面的微妙情绪,他们怎么觉得店主好像不怎么喜欢那个朱祁镇呢?&34;是,那时候陛下已经亲政。&34;说起这个,于谦就由衷的希望,他们陛下还是不要亲政的好。&34;当时瓦剌来犯,陛下决定御驾亲征……&34;

  “御驾亲征?这小子还有这本事?不过他毕竟是朕和朱棣的后人,说不定真有打仗天赋。”朱元璋看向朱祁镇道,他倒不是相信一个小娃娃,而是对自己和朱棣的实力很有信心。

  毕竟无论是他还是朱棣都非常能打,按照血脉遗传定律,子孙后代的天赋自然也不会差。看到朱元璋对朱祁镇充满期待,于谦不由沉默,没第一时间反驳朱元璋。

  于谦到底是大明臣子,得给朱祁镇留些脸面, &34;就这样,大明二十万大军奔赴战场……&34;可惜史诗不乐意看到这一幕, &34;于谦大人可以详细说说朱祁镇是怎么调兵遣将的。&34;

  &34;怎么,不就是调兵遣将吗,能出什么岔子?&34;朱元璋和朱棣非常惊讶史诗的问题,毕竟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都是不用想的事儿。

  谁知于谦的脸色却为难起来,这让他们心头涌起一股不详的预感,就连小朱祁镇心里也猛地一个咯噔,下意识往朱瞻基身后退去。

  &34;只用了五天的时间,二十万大军就出发。&34;于谦闭上眼睛道。

  朱元璋和朱棣震惊了, &34;数十万大军只用了有五天?这怎么可能做到?光是粮草,最少都得用一个月吧。&34;

  /&34;光从这一点看,朱祁镇就不是一个会打仗的!&34;

  本来朱元璋对朱祁镇还有些期待,可是五天的时间一出,朱元璋的神色立即消失,变得阴沉不已。

  &34;这不是胡闹吗?百官就这么任由他做了?&34;朱高炽震惊道。

  “当时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反对陛下御驾亲征,结果全被陛下驳回。”说起往事,于谦忍不住喉间干涩,恨不得时光能够倒流。

  臣子们再反对,也架不住帝王的一意孤行。

  朱祁镇不会打仗,可朝堂有的是会打仗的臣子,可偏偏对于那些专业人士的声音,朱祁镇是捂紧耳朵,一个都没听进去,满心只有自己。

  “那时候,他们态度要是再坚定点就好了。”可惜他们没有拗过陛下,也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如何的惨烈。

  朱元璋等人只觉得眉眼狂跳, &34;最后你们还真只有几天时间就带着数十万大军出发了?&34;

  &34;是……&34;”于谦无力道。

  &34;结果呢?没赢吧,你们要是这样还能赢,朕把头割下来给你们当球踢!&34;朱棣怒不可遏道。

  尽管刚才听于谦说“土木堡之变”,他心里就有了一股不详的预感,直到听到朱祁镇儿戏般的调兵遣将,他的不祥预感成了真。

  因为常年打仗的他实在太过明白这样的队伍有多外强中干,他要是遇到敌人这样,做梦都会笑醒。

  结果呢,这样的蠢货居然是他的子孙后代,这下做梦笑醒的换成了敌人。朱棣只觉得心猛地一抽。

  “如果没记错的话,朱祁镇出征的花样不止前面一点,后面他的花样也不少。”史诗道。

  &34;是,我兄长听信王振谗言,先是不顾反对的御驾亲征,之后又突然班师回朝,班师回朝也就算了,结果他又被王振说服去王振的家乡,结果王振怕大军毁坏自己老家的庄稼,又劝服我兄长让大军原路返回。”朱祁钰忍不住道。

  “那王振是什么人?怎么他说什么,朱祁镇就听什么,到底他是帝王还是朱祁镇是帝王?”朱元璋和朱棣都懵了。

  “王振是陛下身边的宦官,十分受陛下信重,就这样,大军重新改道。”说起这件事,于谦叹息不已。

  可以说这一路上

  但凡朱祁镇没有听王振一句谗言,最后都不会落到那种下场,可偏偏朱祁镇对王振唯命是从。

  朱元璋和朱棣已经麻了, “出发前是儿戏,过程更是儿戏,知道的以为他是御驾亲征,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去行宫避暑呢!&34;

  说出发就出发,说班师回朝就班师回朝,说改道就改道,就是不会打仗的食客们也听的目瞪口呆。

  &34;改道后,我们来到宣府,然后遭受到了瓦剌的袭击。&34;

  “大明军队被带成这样,人家不袭击才离谱呢,朱祁镇没有脑子,不代表对面也没有脑子!”朱棣愤怒的拍桌道,对于大明军队被袭击是一点都不意外。

  “被袭击后,大军撑了三天,剩下的军队拥护陛下来到土木堡,土木堡距离居庸关近在咫尺,朝臣们建议陛下率精兵先行一步,陛下他…拒绝了。&34;

  居庸关相当于大明家门口,朱祁镇明明都到家门口了,却拒绝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