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茶1 少女蔡昭姬、邓绥还政
作者:星陨落      更新:2023-06-26 23:47      字数:6814
  “怎么可能,班昭不过写了一本书而已,就得到如此评价吗?”邓绥不理解。

  吕雉等人侧目过来,“那班昭有何本事,就算写的书是荒谬之言,又如何能误许多女子,并遗祸千年?”

  “理论上来说,班昭的书只是一个引子,真正让班昭书籍扩大影响范围的是受到益处的男人们,等到最后大势形成,女子们也成为了添砖加瓦的一员,从这方面来说,班昭是‘女子之大贼’,也不算错。”史诗道。

  也许班昭本质上并不是让女子们处境变得悲惨,可是那把捅向女子们的刀,的确出自班昭之手没错。

  “这倒让本宫有些好奇那本《女诫》的内容了,想必再过不久应该就能在山海阁看到了。”吕雉感兴趣道。

  因为邓绥时期的班昭还没有写出那本书,他们就算想看也看不到。

  “班昭的书写成以后,并没有马上受到影响,而是很多年以后,被男人们拿起来做攻击女人们的武器。”

  “《女诫》明确盛行于明清时期。”史诗道。

  “应该再往前推,宋元时期就不怎么样了。”时修道。

  “确实,如果说明清对女子们的压迫是精神压迫和身体残害,那宋元时期就是实打实的身体伤害。”史诗道。

  “男人们为什么要攻击女人?”嬴政等男人们疑惑道,很是不理解其中逻辑。

  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就不说一视同仁的嬴政了,就说刘邦,也是封过女候们的帝王。

  可能他们的确想不出,他们这么对女子,已经是巅峰,之后女子的地位们一路走低。

  “这点等以后你们会知道,现在我想明确告诉邓太后,山海阁并不欢迎班昭过来。”史诗看向邓绥道,第一次明确表达对客人的不喜。

  “好,我暂时不会带班昭过来,等我们看过班昭的《女诫》内容再说。”邓绥眼眶微涩道,因为她和班昭的感情真的很好,却不想在后世,班昭的名声会如此之差。

  没让众人等多久,很快山海阁来了一位新客人,对方为山海阁的食客们带来班昭的《女诫》内容。

  对方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看到山海阁眼中很是好奇。

  见到山海阁的众人,她也不羞怯,落落大方的走进来道:“这里是食肆吗?我闻到了食物的香味。”

  那种味道她以前从没有闻到过,更别说吃了。

  “这里的确是食肆,不知客人名讳?”史诗笑着问道。

  “小女蔡琰,字昭姬。”新的食客道。

  “蔡昭姬?蔡文姬!”史诗和时修两人震惊的对视一眼。

  “怎么,这个女孩很有名吗?”刘邦问道。

  “蔡文姬,三国人士。”史诗道。

  刘邦:“……”哦,东汉的尾巴梢啊,心情瞬间就差了呢。

  “什么三国?我乃汉人。”蔡文姬眉头微皱道。

  “这话乃公爱听。”听到汉人,刘邦顿时眉飞色舞。

  “三国的意思是,你所在的时代马上就要乱起来了,届时汉朝皇室衰弱,天下将变成三足鼎立之势。”

  看到还很年幼的蔡文姬,再过不久,对方无忧无虑的生活就会像镜子一样破碎,往后尽是伤痛。

  “天下三足鼎立?那三方都是谁?”蔡文姬皱眉道,看着史诗很是狐疑,疑惑史诗怎么知道的天下大势。

  “山海阁可以联通不同时代的人,店主和副店主则来自未来,既然你来自东汉末年,那你可知邓太后和班昭?”邓绥心头忐忑道。

  此时她居然有些胆怯,既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的未来,又极不希望知道自己的未来,如此矛盾,直把邓绥心拉扯的难受。

  “邓太后和班昭,熹皇后和曹大家啊。”蔡文姬想起来道。

  “你可知班昭的《女诫》内容?”邓绥问蔡文姬。

  “《女诫》,的确读过,曹大家虽然文采不错,可内容着实荒诞。”蔡文姬毫不客气道。

  “怎么个荒诞法?”刘邦等人好奇。

  “《女诫》里面说男人能娶二妻,女子却不可侍二夫,提倡女子守寡,对自己夫君从一而终。”蔡文姬嗤笑道。

  嬴政、刘邦、吕雉等人震惊,“让妻子为死去的丈夫守寡,开什么玩笑!”

  “女人守寡,孩子怎么办?人口问题怎么办?”刘彻嘴角剧烈抽搐道。

  他为帝期间,出击匈奴,虽然有胜,但己方将士同样损失惨重,这意味着他一朝的寡妇人数激增。

  而他对寡妇们的态度呢?是鼓励她们再嫁。

  寡妇们要是不再嫁,孩子难道能自己凭空生出来?很是缺少人口的刘彻对此深有体会。

  “这也就算了,她说她的,大家该嫁还是嫁,最让我讨厌的是《女诫》内容中对女子贬低,曹大家认为女子本弱,应该以夫为天,不管自己夫君是好是坏,皆不可违背,如果遇到公婆、叔姑刁难,不管事情如何,一律都是儿媳的错,若是照《女诫》看,朝廷直接把犯人们斩首,还费心断什么案啊。”蔡文姬道。

  “夫君是坏的,也要包容,呵。”吕雉冷笑,目光落到刘邦身上,充满讽刺。

  她要是真如《女诫》所写的那样做,只怕能被刘邦害的渣都不剩。

  “说的不错,事情应有对错,而不是因为儿媳的身份就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那不叫贤惠,叫愚蠢。”嬴政点头。

  “还有就是曹大家说女子只需要熟练女红等事物就行,不需要太过有学问,可问题是曹大家自己就才华横溢,还续写了史书,她也因其才华备受赞誉,更是入宫给皇室子孙为师,在邓太后临朝称制时进言干政,这可不是她靠贤惠做到的。”蔡文姬微有微词道,觉得班昭明显是说一套做一套。

  “也许,班昭写《女诫》是意在告诫外戚,以女子们喻外戚呢?”邓绥喉间忍不住干涩道。

  班昭《女诫》书中的女子们太过卑微,可实际情况是风气赞扬改嫁,邓绥就突然想到,《女诫》中的女子们未必指的是女子,还有可能是外戚。

  女子们是外戚,男人们是天,不就是在告诉外戚,男人\帝王才是天,不可逆天吗。

  “阁下说的不无道理,班昭时期外戚的力量的确不小,不过那又有什么用呢?”

  “纵观两汉,熹皇后对汉朝的功绩能与前汉的吕后相提并论,熹皇后就是后汉的吕后,不同的是吕家外戚嚣张跋扈,邓家外戚谦恭守法,相同的是两家在临朝称制的太后去后,家族都被清算。”蔡文姬道。

  “邓家在邓太后死后像吕家一样被清算?”邓绥不敢置信。

  “为什么?”她一直小心谨慎,以吕后和吕家外戚为前车之鉴,临朝称制后处处约束家人,怕的就是邓家落得和吕家一样的下场。

  可是为什么,她邓家外戚明明没有如吕家外戚那样嚣张跋扈,最后也遭到了清算?

  邓绥不敢置信,可是心底深处,却传来石头落地的声音,那就是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她极力想要避免的最坏结果。

  “难道是邓家权倾朝野?让皇帝忌惮?”刘邦有些尴尬道,想给灭了邓家的后世子孙找借口。

  “没有啊,邓太后生前约束娘家,邓家并没有权倾朝野,除了邓太后掌权外,邓家和其他世家并没多大不同。”

  “是帝王不满邓太后生前不肯还政,等邓太后死后,就清算了邓家,后来要不是有朝臣求情,邓家人能全都死光。”蔡文姬道。

  “这么说邓家下场比吕家好一点。”吕雉挑眉道。

  其他人沉默,觉得不比较这个也罢。

  “你说邓太后也是,她只是一个太后,干嘛一直把持朝政,既然帝王已经亲政,那就赶紧还政啊,要是早点还政,说不定邓家外戚就没有后来之祸了。”刘邦硬着头皮昧着良心说道。

  哪怕通过了解,知道邓绥这个太后对大汉算是殚精竭力,可是对方不肯还政于帝王,还是让刘邦这个刘家祖宗很有意见。

  就像他说的,邓绥要是早点还政,说不定邓家不会覆灭。

  邓绥一愣,低下头去,心里怀疑,真的是她做错了吗?

  如果她还政可以保全家人的话……

  “此言差矣,熹皇后执政期间,大汉天灾不断,是熹皇后力挽狂澜,兴灭国、继绝世,才让大汉延续下去,若不是熹皇后,而是换了后面的帝王上,大汉早一百年就灭亡了。”蔡文姬不高兴道。

  刘邦闻言尴尬,还有些不服,“后面的帝王难道就没有资质出众之辈?”

  他不信自己那么多后世子孙,都比不上邓绥一个。

  事实证明就是如此,东汉邓绥之后,还真没有一个能和邓绥比肩的。

  “自汉光武帝传承至今,大汉共有十三位天子,其中四位还没到亲政的年纪就早早夭折,剩下的除了汉光武帝和孝明帝外,其余帝王全都没有活过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岁,这个年龄让刘邦呼吸一窒,再一想还有夭折的帝王,帝王换的如此频繁,江山不乱才怪呢!

  在这之前,汉朝人对邓绥的印象只有临朝称制的太后,直到现在,他们终于清晰认识到,邓绥真的可以比肩吕雉。

  不是说邓绥的执政水平和吕雉相当,东汉天灾多,邓太后的执政手腕说不定比吕后还要高。

  是因为邓绥这个太后对东汉的重要性。

  虽然邓绥并不是东汉的开国皇后,可对方的的确确跟吕雉一样,为大汉续了命。

  没有吕雉,就没有西汉;没有邓绥,就没有东汉!

  “你说的没错,邓太后要是还政,大汉说不定早就亡了。”刘邦不得不承认道。

  就东汉帝王们的寿命,就算他们真的有才,也活不到任意施展的时候,倒是邓绥,年龄合适,也有手腕。

  “我要还政,我不能为了大汉江山致我的亲人们于不顾,他们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邓绥突然崩溃道。

  她为大汉付出一生,越是如此,她邓家的未来才越让人讽刺。

  “邓太后你……”刘邦想要阻止,却发现自己没脸阻止,毕竟他再厚的脸皮,也说不出你别顾自己全家死活,也得为大汉卖命的话来,上一个还是吕雉。

  “我算是看明白了,东汉的帝王本事有没有不知道,你刘邦的凉薄倒是学了十成十。”吕雉讽刺道。

  “吕雉,你少说两句吧。”刘邦嘴里苦涩道,深恨后世子孙不争气。

  既然邓家外戚并没有威胁到皇权,那为什么要清算对方,徒留骂名,从这一点上看,那个帝王就不是多聪明。

  对于帝王来说,凉薄并不是多差的品性,可关键是你得有本事啊。

  刘彻骨子里也凉薄,可是他有功绩傍身,哪怕已经知道未来卫家的危机,卫青和霍去病依旧对刘彻忠心耿耿,满心想的都是如何避免今后的危机。

  而现在,知道了未来的邓绥也想用还政避免邓家外戚未来的危机。

  可问题是,邓绥所在的东汉,离得开邓绥吗?

  邓绥一旦还政,说不定真会让大汉提前百年灭亡。

  就算心里再气后世子孙不争气,刘邦也得赶紧劝哄邓绥,刘彻和刘病已两人也被刘邦拉过去做说客。

  “未来的我又是怎么死的?”蔡伦去问蔡文姬道。

  “不知阁下是?”蔡文姬看到面前乱象很是惊讶,蔡伦的问题让她回神。

  “我是蔡伦。”蔡伦自我介绍道。

  “蔡候是自尽而亡。”蔡文姬已经理清目前状况,很是冷静道。

  “我就知道。”蔡伦笑道,觉得自己的结局还不算差。

  “太后娘娘,蔡候,咱们该怎么办?”张衡发愁道。

  要是太后娘娘还政,他的科研一定会停滞,他可不会傻的认为帝王也会像太后娘娘一样支持他研究,甚至因为他是太后娘娘提拔的缘故,太后娘娘还政后,他说不定还会受到打压。

  “我们听娘娘的就行。”蔡伦垂眸道。

  比起搞研究的张衡来,他更会揣摩人心,心眼也更灵活,太后娘娘就算要还政,也一定会留有力量自保,他们身为太后娘娘的人,太后娘娘生前应该不会出事。

  吕雉和嬴政等人就是作壁上观的看热闹了。

  “始皇觉得邓太后恋权是对是错呢?”吕雉想到什么,轻叹道。

  “权利,能者居之。”邓绥身为太后,能临朝称制掌权是邓绥的本事。

  而邓绥现在,真的被吓破胆了吗?

  “还是诸位先祖不要再劝了,邓绥不想再对不起亲人们。”说着邓绥真情实感的落泪道。

  “你不是忧心百姓们吗,你若是还政,百姓们该怎么办?”刘邦拧眉道,明知道这不算一个好招,现在也只能用了。

  邓绥心系百姓,闻言泪意更凶,“是我有愧百姓,现在只求陛下靠得住了。”

  “孝安帝刘祜昏庸无道,亲政后大肆提拔宦官,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从那以后汉室就再也没振兴过。”蔡文姬忍不住道。

  一句话,刘祜绝对不是靠谱的。

  刘邦等人更加迫切的挽留邓绥,可邓绥心意已决,想要保全自己的家人。

  随后邓绥不再跟刘邦等人纠缠,直接离开山海阁。

  “娘娘……”蔡伦和张衡见状连忙跟上。

  走出山海阁后,邓绥擦了擦泪水,眸光坚定,“去召见朝臣们。”

  至于她,则去见班昭,见到班昭后,邓绥想起班昭写的《女诫》内容,“老师,你觉得把命运交给别人是对的吗?”

  “我觉得并不是啊,没有选择的余地,实在是太可怕了。”光是想想,邓绥就感到窒息。

  “太后娘娘,您怎么突然说这个?”班昭惊道。

  “老师,正因为女子本弱,才更需要变强,若不然长此以往,世间将没有女子的容身之地。”邓绥抓住班昭的胳膊道。

  她终于知道自己后世为什么默默无名了,因为能替她说话的人已经全死了。

  “老师,我打算还政给陛下。”邓绥看着班昭的双眼道。

  “什么?”班昭惊呼,第一念头就是反对。

  可是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后,班昭愣住,为什么太后还政,本该是再正确不过的事,自己却会心生抵触?

  这明明是不对的不是吗,班昭迷茫。

  “鉴于天灾太多,百姓们我不会让陛下接手,就先让陛下从朝堂开始亲政吧。”邓绥叹道。

  “……也好。”班昭最终还是没有反对,只是临走前脚步踉跄了一些。

  邓绥看着她的背影,眸中的脆弱迅速淡去,“刘祜,你害我全家,我岂能饶你。”

  “就让那些请你亲政的人,亲自品尝恶果吧。”邓绥冷笑,很多时候她不用阴谋诡计,是不需要,而不是不会。

  “吕后说的对,以刘家男人们的凉薄,不管我们怎么做都是错的。”邓绥自嘲,而这结论的背后,是她邓家亲人们的血。

  “太好了,太后娘娘终于愿意还政了!”东汉朝堂官员们欢呼道,帝王刘祜更是不敢置信,然后狂喜。

  尽管只是一部分,那也比之上强了许多。

  至于邓绥留在手中的天灾部分,则是脏活累活,并没有人看得上。

  他们以为这是邓绥还政的好信号,却不知那是邓绥放出来的烛火,而他们则是一群扑火的飞蛾。

  “你真的还政了?”郭圣通惊愕道。

  “是啊,我还政了,今后可以有更多时间待在山海阁了。”邓绥笑道。

  “这样一来,我邓家的危机就能解除了吧。”

  邓绥的话像是巴掌一样扇打在刘邦脸上,刘邦低头默默的喝茶。

  “以我对刘家男人的了解,只怕未必。”吕雉手中茶盖和杯壁轻轻碰撞,撇去浮沫,姿势悠闲自在道。

  废后陈氏、卫子夫、郭圣通在心里默默的点头。

  “确实,刘家男人信不得。”

  “不过我这里倒是有个好消息,你知道后说不定能笑出来,那就是刘秀身体不好了,你很快就能见到阴丽华了。”郭圣通对邓绥道。

  刘邦、刘彻:“……”他们可不觉得这是一个好消息。

  “我说你知道东汉的未来后,难道就不想改变吗?要知道你可是东汉的开国皇后呢。”刘邦忍不住道。

  虽然东汉现在的皇后是阴丽华,可郭圣通的确是东汉的开国皇后。

  而郭圣通在知道东汉未来后,却没有任何打算。

  提醒刘秀会危及她自身,这也就算了,可是听到东汉帝王们普遍短寿,郭圣通心里总该有点想法吧。

  “东汉帝王们都是阴丽华的血脉,等阴丽华来了让阴丽华操心吧,我多管什么闲事啊。”郭圣通笑道,随后垂眸看向茶盏中的碧绿茶汤,茶汤微晃,晃花了她的容颜倒影

  郭圣通知道刘邦是什么意思,无非是让她这脉趁机夺权,好改变东汉皇帝们短命的命运,可她还怕自己的儿子们会变得短寿呢,身为母亲,比起权势,她更在乎儿子们的安危。

  这样想着,郭圣通饮了一口茶,只觉得心头澄净,再没一丝焦躁。

  邓绥同样,有些浮躁的心被茶水压下去,心头越发沉稳。

  倒是刘邦,感觉茶越喝越上火。

  刘彻和刘病已坐在他对面,忍不住帮刘邦扇风,“高祖别急,这事您急也没用啊。”

  刘邦闻言眼眶微红,“还不如早点结束呢,什么时候大汉没了,乃公就能彻底消停了。”

  他也不想焦躁啊,可是东汉帝王们是他的血脉,心里怎么可能不在意。

  刘彻和刘病已和东汉到底隔了一层,现在只有刘邦焦急,要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在就好了,可以跟他一块发愁。

  想到能干的汉文帝的刘恒,刘邦连带想起了自己的太子刘盈,他已经开始教导刘盈,可偏偏刘盈就是不开窍,想到这里,刘邦心脏一麻,忍不住抽搐。

  “店主,再续茶,乃公要下火!”刘邦猛拍桌子道。

  茶水推出以后,刘邦成为茶水的最大主顾。

  只见灶台上,多出一个茶炉,此时茶炉的茶盖被蒸汽顶开,可以听到明显的“咕嘟咕嘟”水开声。

  等到倒茶,碧绿青透的茶汤倾泻而出,落在青花瓷的杯中,为了更好的保温,茶杯上还配了茶盖。

  茶水一金一杯,优点是可以续杯。

  这已经是刘邦续的第五杯茶,喝的刘邦肚子鼓起来,因为喝了太多茶,以至于他连饭菜都没吃。

  好消息是茶真的败火,几杯茶下肚,刘邦终于冷静下来。

  “乃公以前多洒脱的一个人啊,现在居然患得患失成这样,真是太不应该了。”刘邦自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