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
作者:瑟嫣      更新:2023-06-24 19:44      字数:6995
  旁听的朱慈燐小皇帝一听自家母后居然这么说,当场就瞪圆了眼睛,不爽的哼道。“不要,朕不要小鞑子充盈后宫!”“皇帝你今年已经七岁多了,也算是知礼年龄,怎么还这么喜怒不隐于色。”杨太后淡淡的扫了朱慈燐一眼,突然勾唇一笑,含笑问:“不充盈后宫,那皇帝认为该如此处理这两位小姑娘,送回给皇太极?”“送回可以,但必须给赎身的银子!”认为钱更加重要的朱慈燐斩钉截铁的道:“凭什么鞑酋不付出点什么,咱们就要屁儿颠颠的把人送回去。要知道就算养着两个小姑娘,咱们也要费不少口粮的,鞑酋不出点血,别想朕会发善心把人给他送回去!”本来老娘就没准备将人送回去…你这死爱钱的货!杨太后果断的翻了一记大大的白眼,懒得再理会‘抠门抠到连伙食费都出得有些心疼’的朱慈燐,冲着林大人吩咐道。“林卿,与两位固伦公主的沟通就交给你了,告诉她俩,让她俩安心的在储秀宫住下,哀家虽说脾气不怎么好,但也不会为难两个小姑娘,等和他们的父汗沟通好了后,再说其他吧!”依皇太极的秉性多半宁愿没这两个女儿,也不愿低头给赎身的银子,而她呢,跟朱慈燐想的一样,没什么好处休想她自愿将人送回,所以丢进环境不错的储秀宫养着吧,反应偌大的紫禁城,不差两个小姑娘的吃喝!等着林大人将自己的意思、用蒙古语转述给了两个小姑娘听后,杨太后便打发冬果出面将两个忐忑不安的小姑娘安置在了储秀宫居住,更为了安全考虑、抽调了一批身手不错的厂卫将储秀宫明里暗处保护得水泄不通,然后这才暗搓搓的吩咐文采不凡的施首辅再次出手,写了一封‘和亲’信给皇太极,只让气不顺的皇太极砸了满殿的摆设……“贱~人,欺朕太甚!”好不容易皇太极平息了怒气,在宫人收拾满屋狼藉时,不免语气不怎么好的冲着一直含泪低泣的哲哲说道。“堂堂公主出宫,怎么不多带侍卫保护!”此次前来盛京捣乱的贼子人数不多,却将公主给绑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随行侍卫太少的缘故!所以皇太极对于他现如今统领后宫的大福晋哲哲,不得不说很失望!“臣妾根本没有想到在盛京会出这种事啊!”哲哲擦掉眼泪,眼眶红红的说道:“臣妾只有马喀塔和丽塔两个女儿,求大汗一定要想办法救救她们。”皇太极扯嘴怪笑一下,口中缓缓的问:“你想朕怎么救,按照那贱~人所说的用大量钱财赎回马喀塔和丽塔。如此有失面子的事,你休想朕去做。”哲哲打了一个寒颤,诺诺不敢多言时,皇太极又笑着道。“你最近也是累了,就好好的避宫休息,朕想大玉儿是个好的,平时你们姑侄二人也甚亲近,就让她暂时帮你料理宫务如何。”哲哲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伤心至极的她根本就搞不明白皇太极的心到底是怎么做的,居然就这么放弃了自己的两个女儿。诚然公主不如皇子重要,长大了也是要和亲蒙古的,但也总比这么不明不白的待在大明来得要好吧。想不明白这点的哲哲有心再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再恳求皇太极几句,却被皇太极不耐烦的打断,请了出去。因为此时,四大贝勒以及豪格、范文臣等一干文臣武将已经到来,正在商议两位固伦公主被俘、杨太后来信求‘和亲’一事。“大明杨太后来信说愿结两晋之好,这事尔等怎么看!”皇太极毫无感情的问话后,在场的一干文臣武将全都面面相觑,而后牛高马大的豪格跳出来道。“父汗,儿臣能问那大明杨太后来信是只说了这事,还是说了其他……”“你们传阅一遍吧。”情绪已经回复多半的皇太极叹了一口气,将杨太后吩咐施首辅代写的‘和亲信’递给了豪格,豪格看完后,勃然大怒道。“大明欺人太甚!”“大阿哥说得没错,明朝廷当真欺人太甚,简直有违圣人之道。”作为皇太极最忠心不二的狗腿子,范文臣也是气得面红脖子粗!“不同意支付大笔赎金赎回两位公主的话,那就和亲……这也就罢了,居然连一介妃位都不愿给,区区美人,简直太羞煞人了。”“范先生说得没错,那杨太后此举的确太羞煞人了。”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面色同样不虞的道。“赎回两位固伦公主的赎金一定会让母亲窘迫的财政更加的窘迫,可不赎回两位固伦公主就只有默认大明杨太后提出的和亲……奴才知道大汗是打算公主成年后将其嫁到蒙古,加强咱们大金与蒙古各部落的联系。和亲与大明也不差,能起到一个麻痹敌手的作用......只是”…大汗你的面子注定是找不回来了……在阿敏看来,皇太极妥协用大笔钱财赎回两位公主算丢面子,妥协杨太后‘和亲’的说法,也算丢面子。两种都是丢面子,一种是损失钱财丢面子,一种是损失人丢面子……要在二者里选一,还是后一者的损失要小一点。不就是两个以后准备和亲蒙古的固伦公主嘛,送给大明也就送给大明了,反正皇太极的女儿也不少,就算少还可抱养别家的女儿充作公主和亲蒙古。所以在阿敏看来,不妥协用金银赎回公主,那就当没这两个公主就成!不光阿敏这么想,其他在场的一干文臣武将包括皇太极也是这么想的。讲真,就算马喀塔和丽塔乃是他的大福晋哲哲所出、贵为固伦公主,枭雄本色的皇太极也不怎么喜欢,所以相较于对两个女儿处境的心疼,皇太极更心疼自己、那仿佛被杨太后狠狠的打了几巴掌的脸面。枭雄到底是枭雄,能忍常人不能忍,恢复冷静后、皇太极勾起唇瓣,冷笑几声:“不是要和亲吗,好,朕就同意了。范爱卿你安排人手,给朕尽快准备一支送嫁队伍,朕要让朕的两个固伦公主风光大嫁……”如此能够光明正大进入大明,探知各种情报的好事,他又岂能错过,不就是损失了两个女儿嘛,他儿子是不多,但他女儿多,区区两个女儿他损失得起。杨氏贱人你如此羞辱朕,怕是要让你失望了!杨太后早在吩咐施首辅写‘和亲’信笺时,就隐隐料定皇太极必有后招,所以对于皇太极不如自己意料的那样暴跳如雷,倒没怎么失望。至于皇太极回信说愿结两晋之好、两国暂且收兵、以和为贵之事,杨太后纯属当笑话看,她真要相信这些面子上的话,那她真的可以算是历史最蠢的穿越女了。“既然鞑酋同意皇帝纳了两个小姑娘,妹妹也就勉为其难的再给两个小姑娘升一升分位,不说妃子,至少也得婕妤吧。”杨太后抠着涂满了红色丹蔻的指甲,笑语盈盈的对慈安太后张嫣说道。“至于鞑酋所派的送嫁队伍,从本心而言,妹妹是不想他们踏足大明国土范围内的,只是言辞拒绝到底有失大国礼仪,妹妹想着还是婉言谢绝好一点……嗯,姐姐,你说以最近局势有点不稳,兵力吃紧、没有多余的人马保护送嫁队伍来京作为借口如何?”“这理由会不会有点……”慈安太后已经迟疑的问,却见杨太后笑得越加明媚的说道。“有什么,反正妹妹把理由丢了出来。要是他们执意要来,在途中遇到流寇作乱、不幸全体遇难也怪不到妹妹的头上。”杨太后才不相信皇太极派出的送嫁队伍只是单纯的送嫁,没有抱着其他的目的。与其千日防贼,防备这些明显就不安好心的家伙,倒不如干净利落的解决掉,反正她事先给出了理由、婉言劝诫过,至于皇太极信不信,呵呵,反正她是相信了。作者有话要说:二更o(* ̄︶ ̄*)o☆、第八十一章“这些事姐姐也不是很懂, 妹妹全权处理就是。只是, 皇帝那儿……”慈安太后眉头一皱,有些苦恼的道:“怕又要闹脾气了。”“那臭小子哪天不在闹脾气。”杨太后噗嗤一笑,宽慰慈安道。“别理会, 过几天就好,他啊,就是琢磨着你疼他、所以才在你面前摆出那副受了天大委屈的样子。”说白了,这是一场政~治上的较量,无关风月。朱慈燐之所以不爽,不过是因为那两个鞑子公主长相实在一般。朱慈燐长于宫廷,从小见惯了颜色、且嫡母、生母、以及其他庶母都是颜色好的,长相一般且带点高原红的鞑子公主他又怎么看得上。说起来, 他在慈安太后面前摆出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 不过是为了跟慈安太后撒娇卖个萌罢了。等过几天,事成定局, 朱慈燐准不会再故意使小性子。说起来,杨太后和慈安太后的关系也有点诡异。嗯,应该说好得有点诡异, 自从朱由校归天后, 两宫的联系就多了起来。当然慈安太后喜静、常年待在内宫不怎么出门、而杨太后呢忙于朝政, 两宫专注点不一样倒也相处和谐……而算得上她们唯一依靠的朱慈燐小皇帝呢,平时闲暇时也爱跟着他的两个姐姐,一起来慈庆宫看慈安太后,许是深宫寂寞、膝下无子, 慈安太后倒是真心疼爱杨太后所出的三个儿女!而要若论谁了解朱慈燐,还是杨太后这个做妈的最清楚,并不对朱慈燐闹的小脾气放在心上。杨太后也知慈安太后会这么说,是真心疼爱朱慈燐,倒也真心一笑宽慰慈安太后别在意。慈安太后一听人家亲妈都这么说,倒也没继续表达对朱慈燐的关心之词,转而又说起了另一件事。“昨儿信王妃让人传来口信说,信王生了重病、却不想请太医过王府医治。信王妃没了法子,眼看信王越病越重,只得让人偷偷的来给哀家说,哀家让太医院院正和几位医术甚好的一起过府去给信王看病。可奇怪的是,太医们回来却说信王根本没病……”没病?那就是装病了。杨太后冷笑一声,不是她看不起信王朱由检,而是依现在的情况,就算朱由检贼心不死、想翻身那也是白日做梦!所以杨太后平时懒得关注被圈养起来的信王朱由检,却不想冷不丁在慈安太后的耳朵里听到了他的消息……而且,听起来,连这位历史上一力促成朱由检登位的慈安太后都开始怀疑其中有什么问题了。杨太后拍拍慈安太后的手,告诉她自己会处理,让她不用太担心,好生养好身子才是最正经的。得到杨太后的保证,慈安太后也觉得松了一口气,说道。“听说西湖美景不错,姐姐也是在宫里待得烦了,所以才有心到西湖那儿游玩一番。没曾想,宝儿那儿灵精不知怎么知道了,闹着哀姐姐出宫的话,也要把她带上。所以姐姐今儿让妹妹来姐姐这儿,也是想问一问妹妹,放不放心让宝儿跟着姐姐一起出门。当然贝儿若也能随行,姐姐定会更加的高兴。”“贝儿那个懒丫头,怕是不会轻易挪窝吧。”想到一到春天就犯春懒毛病的朱淑婒,杨太后也是有点头疼。“至于宝儿,姐姐愿意带着她一起出宫游玩,妹妹自然是万分赞同、万分感激的。毕竟姐姐也知道,最近的朝事可真是繁琐得让人头疼……”杨太后有心让朱慈燐跟着一起处理吧,那小兔崽子一听就跑得飞快,宁愿跑到私库库房一遍一遍的数银子,也不愿分担一二。杨太后又是好强、不服输的主儿,只能耐下心来将琐事的朝事一件件理顺。提到让她也不禁脑门生疼的繁琐朝事,杨太后也没心思继续在慈庆宫陪着慈安太后闲话家常了。杨太后告辞离开,然后直接就到了交泰殿,拎着正在唆使戚嗣昌给施首辅设下陷阱的朱慈燐小皇帝,带着他一起回了乾清宫,处理政务。“天麟,你是大明未来的皇帝,你要好好的跟着母后学习怎么处理政务才是。不然你这样,母后如何放心让你亲政。”“儿臣没说不学啊,母后。”朱慈燐嬉皮笑脸的围着杨太后转圈圈,就是不肯坐在圆凳子上。看他一副皮孩子的模样,杨太后就感到莞尔,不免白了朱慈燐一眼,笑骂道。“严肃点,一会儿施首辅以及内阁次辅们就要过来了,要是让他们看到你这个样子,怕又要说你性子跳脱,没有一点皇帝样子了。”朱慈燐小皇帝瘪瘪嘴,倒也没跟杨太后继续说笑,乖乖的在圆凳子上坐好,然后学杨太后的动作,从奏折堆得高高的案桌上随意取了一份折子,看了起来。“嗯,这家伙写的字倒挺好看的。”朱慈燐小皇帝刚装模作样的感叹完,施首辅领着一干内阁成员鱼贯而进。“参见吾皇万万岁,太后娘娘千千岁。”大臣行了礼后,杨太后一句‘赐坐’,宣誓着此次例行的小形朝会正式开始。首先开口的依然是在首辅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的施凤来。只见他绷着胖嘟嘟的脸,用一种很严肃的口气说道。“辽东方面传来讯息说,叛将孔有德逃至登州,总兵朱梅率军围登州,筑围墙以困孔有德。据朱梅飞鸽来信,说这围墙三面据山,一面临海,墙有三十里长,东西俱抵海。朱梅手下一干将领分番戍守,誓要活活困死叛将孔有德!”孔有德没有逃往大凌河城与他新认的满鞑主人汇合?吴桥战役过后,杨太后也和明达一样认为孔有德必逃往大凌河城,与满洲鞑子汇合,却不想孔有德到底是聪明的,并没有逃亡大凌河城,而是跑回登州,趁着登州疏于防备、一举拿下了登州城,与登州总兵官朱梅展开了拉锯战!虽说贼子孔有德占据了登州,但相信辽东将士战斗力的杨太后这只是暂时的。孔有德这叛国贼即使有后金鞑子暗中支持,相信也支撑不了多久。唯一麻烦的是,登州城里亦有大批火器,仗着火器之利,短时间内朱梅以及部下应该拿孔有德他们没什么办法!只能采取拉锯战,慢慢的耗死孔有德这叛徒了。就像她对后金采取的政策一样,慢慢的耗,慢慢的打……所以杨太后当政后,不打算和后金谈和,也不打算与后金正面硬碰硬。她的打算从来都是一边大力发展国力、稳定朝纲,一边慢慢的陪后金玩消耗战……所谓的八旗儿郎再怎么悍不畏死,到底是少数民族,连妇孺在内,不过小几十万的人口,采取拉锯消耗战的话、又怎么耗得过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明……历史上后金时不时的骚扰边关、洗劫一下,还能够补充损耗,可是现在辽东方面坚决采取‘坚壁清野’,后金每次兵犯边关、都只能靠自身筹集的粮草作为军需物资,更别提每每都是没讨到好的大败而归……在收刮不到任何钱财填补军队消耗时,穷兵黩武不是说假的,多来那么几次足以拖垮一个国家的财政,而一个国家的财政垮了,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离自行崩溃已经不远了……皇太极虽是枭雄,但到底看不穿杨太后这个总结了后世一些先进军事理念整理出来的消耗战,所以在狐狸似的杨太后的算计下、满洲鞑子能战斗的儿郎注定年复一年的慢慢的减少能战的有生力量,而后就算皇太极或许后继汗位之人能看出来,结果却早已注定……崛起于建州的鞑子们注定归纳大明,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扯远了,咱们接着说回正题。朱梅采取拉锯消耗战对付孔有德,杨太后是及其赞同的。因此听了施首辅的述言,杨太后很强硬的道。“朱卿做得很好,追剿叛将一事就全权交给朱卿。施卿你拟旨告之朱卿,必要时就地格杀包括孔有德在内的一干叛将,哀家才没那个心问他们为何背叛大明,背叛他所属的民族!”“臣领旨。”施首辅承述完,又轮到了徐光启。老徐同志没提其他,只单单说了一句‘工部应加大制造火器的力度,而不是大部分都交由西厂来完成!’“西厂厂督统领神机营,火器交由西厂来完成并无不可。只是如今战事吃紧,单靠西厂制造火器,怕是杯水车薪,制造出来的火器数,根本不够大明各处军队瓜分……,所以臣觉得最好由工部抽调一批精通铸造火炮的工匠襄助西厂一起铸造火炮,提高效率。”作者有话要说:一更o(* ̄︶ ̄*)o☆、第八十二章明朝设神机营, 军队名, 乃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门。当然这是以前的事,杨太后当政后,下令大明军队特别是辽东守军大范围内推广火器。属于帝王扈从的神机营则并入西厂, 专门从事各种火器制造的工作。工部乃六部之一,乃是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事项的机关。按说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也是工部的工作,但有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工部的效率慢得发指。当然这说起来也怪不得工部的官员,毕竟什么屯田啊,水利啊,修桥造路都归他们管,每年又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检修黄河沿岸堤坝,对于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之事就有点力有不逮, 所以这才是杨太后一上台就将铸造火炮、锻造火器之事交给神机营、并将神机营并入西厂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精通西学的火器专家, 徐光启也是明白这个道理。而他之所以提出将工部所管辖的一部分精通铸造火炮、锻造火器的工匠抽调到神机营,完全是出于公心, 想进一步提升神机营铸造火炮、锻造火器的效率。只是他所说的话,杨太后还来不及表态,内阁次辅兼吏部尚书温体仁就连忙跳出来反对。“工部管辖的工匠数尚且不够屯田以及兴修水利, 怎可抽调一部分给神机营。”杨太后挑眉, 淡淡扫了一眼情绪貌似很激动的温体仁, 故作不解的询问:“工匠的主要工作不是制造器械吗,怎么在温爱卿的口中倒成了役工了。”“回太后娘娘,工部历来人数吃紧,自然管辖的工匠也……”“行了, 别瞎解释了。”杨太后不耐烦的打断温体仁,懒得再听他所说的冠冕堂堂的话语,略带讽刺的道:“哀家记得你是吏部尚书,而不是工部尚书啊,怎么吏部的事你一问三不知,反倒对工部的事这么了如指掌……莫非是打量工部尚书病了,想为哀家、皇帝分忧,兼任工部尚书不成!”自泰昌五年开春,文采不错的内阁次辅兼工部尚书薛凤翔就病病歪歪,多次因病缺席朝会。杨太后想着薛凤翔也算一个乖觉的家伙,且工部有左右侍郎管着,所以倒没撤了薛凤翔的工部尚书一职。杨太后今儿由此一说,完全是警告温体仁,让他不要捞过境,管好他该管的事就成。毕竟杨太后心里是认同徐光启的提议的,即使精通铸造火炮、锻造火器,就该专注于此,总不能跑去建水车、做水利工程吧。杨太后揉揉眉心,淡淡的说道。“哀家觉得徐卿的提议很不错,皇帝你怎么看?”本在一旁欣喜等着自家母后怼人的朱慈燐愣了愣,瞪圆了本就显得圆滚滚、黑亮亮的眼睛,有些呆萌的回答。“朕觉得徐卿提议不错,这得给国库省多少的额外开支啊!”此时杨太后正伸手准备端放在小几上的凉茶,一听这话,身子顿时一僵。是她的思维没达到朱慈燐的地步、还是咋的,明明说的是工匠并不并入神机营的问题,怎么就扯到了钱的问题…杨太后扶额,却也只能顺着朱慈燐的话,含糊的点头:“既然皇帝也赞同徐爱卿的提议,那么就照徐卿说的,就从工部抽调一批精通铸造火炮、锻造火器的工匠,并入神机营,与西厂一起督造火炮、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