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作者:紫羿叶子      更新:2023-06-21 14:28      字数:6819
  只能自救了……周日入v,然后努力加更加更加更……还有希望小天使们对我不离不弃了……第24章 与人为善高队长放出去话儿给周边的屯子,那意思,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差不多就行了,真要逼急了,想找谁点儿麻烦找不着啊?光高官屯有“毛病”啊?这年月,随便给人安个罪名还不容易啊。还真就没人敢把高官屯往死里逼了,开不开荒的,别人家的事儿,没人再嘚吧了。把人家一家的口粮都给没收了,这就已经是把人得罪死了,真要让高官屯的人知道的是谁干的,那可会拼命的。犯不上了。明子去年提出来的种经济作物的意见,爹已经考虑了大半年,已经考虑成熟了。再加上地瓜。今年,关家三亩多的自留地里,留了两亩地种地瓜,剩下的一亩多地,早早的就栽上了蒜。等到五月的时候,再种大白菜。今年是第一年,爹说先少种一点试试。开荒地也没有如往年一样种高粱和大黄米,除了留了一亩地种土豆,都种上了玉米,谁知道到秋又是什么形势啊,万一再把口粮给没收了咋整 ,肯定得先保证家里的口粮。去年关家在自留地种地瓜的事儿,全屯子的人都知道,虽然后来关家瞒得紧,没人知道确切的产量,但是就按一千斤的产量算,也比大苞米强得多。虽然没有土豆产量高,但是总不能全年都吃土豆吧。再说了,谁也不傻,看关家今年留了更多的地种地瓜,就知道露出去的产量有水份了。所以,今天,全高官屯都开始种地瓜。多的种上一亩两亩,少的种上三陇五陇。对于明子爹早早的就在自留地里栽了那么多蒜的行为,也没人像去年笑话他家为了哄孩子拿好地种地瓜了,全都在观望。知道他家跟宋知青关系好,明子又是宋知青的学生,没准人家城里的文化人给支什么招儿了呢!进了五月,去年的存粮基本上吃完了,可是新粮还得三四个月才能下来。高官屯的苦日子可就开始了。都知道今年日子不好熬,养猪养家禽的人家就少。原本都是挖来喂猪喂鸡鸭鹅的野菜,今年都上了饭桌。一多半的野菜兑上一点儿粮食,做成野菜饽饽,就是大部分人家的日常主食了。八爷爷家连野菜饽饽甚至都不能顿顿吃,一天还得喝一顿野菜粥。屯子里场院边上有几棵老榆树,往年的榆树钱儿都让孩子们当零嘴儿吃了,今年,早早的各家大人都看着那几棵树呢。别说是榆树钱儿了,连榆树叶子,后来都被撸干净了。明子娘早早就嘱咐了小文哥,不让他再熊别人家孩子的野菜,也不让他去抢榆树钱儿。自家的粮食够吃了,不能再去抢别人救命的吃食。小文哥还是很听娘的话的。果然没有再熊人。地瓜七月的时候就长得有胡萝卜大小了,饿急了的人家,哪里还能等到入冬,早早的就开始在地里挖地瓜吃。还有那地瓜叶子,也都当菜吃了。明子想起前世,南方人好像真的把红薯叶子当菜吃的。野菜挖不到了,光是米糠和麦麸子哪够家里的牲口吃的,那地瓜叶子,就成了牲口们的口粮了。高官屯日子过得难,可是,外面过得更难。三姨家靠着松花江,还能打点鱼吃。四姨家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地里粮食产量少,人口多,还不敢开荒地,年年饿得要吃树皮,吃苞米叶子。好几十里的路,走一整天才能走到高官屯儿,来借粮食。自家的亲妹子,明子娘不可能看着她挨饿不管,年年都要给准备些粮食。多了四姨也背不动,一次就能拿个三四十斤,一年得来上两三回。实在饿得狠了,一个月就能来上一回。今年高屯官儿出事儿了,四姨是知道的,所以前面几个月就没来借粮食,一直到七月,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才来了一趟。明子娘给装了三十斤玉米回去。还有堂姑姑家,没有四姨家那么惨,但也是吃不饱的。堂姑姑回娘家,走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要明子娘给准备的粮食。这两家是每年要接济的大户,还有木王堡和大房身的远房亲戚,每年也总有那么几家来三斤五斤的“借”粮食。今年来得也少了。远处的亲戚都接济了,近处的就更得接济了。八爷爷是没有脸面开口跟明子娘借粮食的,过去两个人吵过多少次,他那话都说绝了,这时候哪里能张开嘴啊!他是张不开嘴了,但是他能鼓动八奶奶和他家的几个孩子张嘴啊。八奶奶可不知道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你就打她一顿,回头儿人家都能当没事儿似的跟你乐呵呵的唠磕。没脸没皮说的就是那样的人。她时不常的就跟明子娘要点儿糠要点儿米啥的,十回里明子娘总得给上那么一两回。总不能真看着他们饿着吧?还有那些堂姑堂叔,特别是小的那几个,饿狠了就来明子家找她们嫂子要吃的。明子娘心善,跟大人再有矛盾,不会跟孩子置气,就嘱咐大姐,做饭的时候,多贴两个饼子,东院儿的孩子来找吃食的时候,好拿给他们。就这样,这一整年,八爷爷家那三个最小的孩子,基本算是明子爹娘在养活着。陆雪莲去年卖布的时候算是帮了明子家的帮,他们三兄妹跟从家都是后搬来的,没有分自留地,开荒也没开出来多少,屯子里饿得最苦的就是他们两家。二姐时不时的就会拿点儿地瓜粉或是陈玉米偷偷交给雪莲,有时候也帮着她挖点儿野菜,雪莲去年挣了些钱,再从供销社买上点粮食,将将巴巴的,三兄妹不至于饿死。秋收之前,她与她二哥倒底还是搬去了他们姥姥家那边儿。那边儿在省城郊区,还能偷偷买卖点东西,日子比高官屯好过点。五月初,明子家在蒜地野种大白菜的时候,屯子里的人才明白他家要干什么,都后悔当初没跟着一起种,可是现种是来不及了,先观望一年正好。那之后,明子家的蒜地就成了全屯人最关注的地方,比关家自己人看得都紧。五月末,蒜起出来了,一亩多的地,起了两千多斤鲜蒜。陇沟里的白菜长得跟别家菜地里的白菜看着也没差什么。这个年代,是不卖鲜蒜的,都是把鲜蒜编成一捆一捆的,晒成干蒜才卖的。关家起蒜辫蒜的时候,正好不是农忙,半屯子的人都来帮忙。一天就把蒜运回家了,三天就辫完晾上了。特别是陆家那三兄妹,比自家的活干得都上心。这也看出来,明子娘平时与人为善的好处了。今年日子过得苦,明子家基本没怎么抢野菜,大家心里都有数儿着呢!大家伙帮着干活儿的那几天,明子娘说什么也没让人家白忙活,都是家里供饭的。一天两顿,中饭和晚饭。都是纯粮食的玉米面饼子,菜就是白菜炖土豆。管饱。这一年的秋天,家家户户早早就把开荒地里的粮食收回家藏起来了,大地里的玉米都没人管,到秋收的时间了,上面没有令儿下来的时候,高官屯也不动手收地。一直到公社叫了高队长去,明确的通知他,按正常规定分粮之后,生产队才开始收粮。从那年之后,生产队的粮食就再也没打够一人三百六的产量过。大地收完了,就该收自留地里的白菜了,明子家的白菜产量一点儿都没比别人家少。这下子,大家伙可都学会了,全都跃跃欲试的等着明年也套着种呢!等到收地瓜的时候,不用再瞒着产量了,家家都种了,就没啥可瞒的了。明子家的两亩地瓜,收了七千斤。屯子里早早就开始挖地瓜的人家,收成自然就差些,好在今年的口粮分下来了。不用光指着这些过活了。等到地都收拾完了,大家伙一算收成,这一年,居然比往年收成都多。加上分的口粮,明年肯定都能吃得饱了。不管怎么说,改变是因为明子而起的。在人们朴实的思想里,都认为,明子是整个高官屯儿的福星。小福星没事儿在屯子里遛弯儿的时候,就总能得到各位婶子伯娘嫂子姨的投喂,谁家有好吃的,都能想着给明子送一份儿。入冬之后,明子娘遭遇了一次特别闹心的重击,直接过了医院住了一周才出院。事情跟明子姥姥和小姨有关。明子姥姥自打十年前改嫁给了靠山镇的沈老海,这些年日子过得敢还算舒心,沈家在靠山镇是大户,沈老海又是大队长,日子并不难过。当初明子姥姥改嫁过去的时候,是带着明子小姨嫁过去的,那家小姨才十岁。沈老海家的孙子都有比小姨大的了。谁能想到,小姨长大了,能跟沈家的孙子看对了眼呢?消息传到明子娘这里的时候,明子娘一听明子小姨跟沈老海的孙子好上了,当时就气得晕过去了。因为明子小姨做出的这个事情,明子姥姥肯定没法在沈家继续待下去了。就回了娘家弟弟家。也就是明子的舅姥爷家。那毛家舅姥爷可不是善茬,沈家做事儿这么不地道,哪里能轻轻就放过去了,给明子娘这头儿送信儿,又告诉了木王堡木家,不管怎么说,明子小姨还是木家的孩子。毛家和木家两家的男爷们儿二十来号,直接就闯去了沈家,把沈家给砸了。不管怎么说,这是沈家理亏。就没有这么干的,沈家那孙子忒不地道。沈家人做出了这样的事情,靠山镇也待不下去了,全家搬去了两百多里地之外的一个叫十八家子的特别贫瘠十年九灾的地方。明子小姨已经有了身孕,当然是跟着一起去了。作者有话要说:起来看到评论,说地瓜吃多了烧心的……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了,莫不是又看到了,何不食肉糜????啊啊啊……我要疯了,没有存稿啊…………………………第25章 上学啦明子娘为了小姨的事情气得不行不行的,当时就说了,以后跟小姨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二姨本来还想劝,看明子娘气那样儿,也没敢说什么。明子娘住院的时候,一直是二姐跟着伺候的,家里大姐走不了,屋内屋外的活儿都指着她呢。等到娘出院的时候,又快要进腊月了。舅姥爷在毛家店屯也不是无名之辈,日子还过得去,可是家里人口也不少,再加上明子姥姥,住得也挤巴巴的,明子娘就想把姥姥接到家里来住。可是自家,地方也不宽敞啊。大哥都去生产队挤大炕了。明子爹没说啥,过了些天,用生产队的马车,进城拉了半车木板回来,在屋里靠着西山墙搭了个木板床。原本靠西墙放着的一些杂物一部分挪到小抱夏里,一部分放到仓房去了。木板床不比火炕,一点儿温度都没有,还靠着大墙,特别的冷。明子爹又在上面铺了厚厚的两层草垫子。又靠着床边上搭了个炕炉子,是用土砌的,直接连着炕,炉子上面是一口小锅,能烧水能做饭的。有了这个炕炉子,屋子里能暖和不少,在木板床上睡也不会冻着。而且,以后有个单独的小锅给爷爷做素菜,其他人也不用再吃后放油全是荤油味儿的菜了。床都搭好了之后,明子爹用自行车带着明子娘去的毛家店,得先跟舅姥爷和姥姥通好气才能接人啊。明子姥姥说啥也不同意搬到明子家。说是快要过年了,她一个外人,不好在关家过年。舅姥爷也是那个意思。明子娘也就没强求。可是床已经搭好了,放着也是放着,大哥这年冬天,终于不用再去生产队大炕挤了,先在木板床上混了半冬。后来,明子爹年前又去了毛家两趟,一趟给送去了二十多斤猪肉和几斤粉条,一趟送去了十斤面和二十斤鱼。去年是大姐的事儿,今天是姥姥的事儿。连着两年,明子家的年过得都不顺心。明子娘一直在念叨,是因为不供祖谱,不敬先人,祖宗怪罪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就这个世道。宋知青回老家去过年了,过完年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总是唉声叹气,明子听他自言自语,说再这么闹下去,国家要完了。宋知青给明子带了几本书,明子一看,四大名著。这可真够看得起她的了,她明面上的年龄,过了年才七岁,居然就给她看四大名著了?别说七岁了,上辈子三十多的时候,她都不敢说自己能完全看得懂。那书上还有注示,宋知青说,是他外公的手迹。明子仔细的研究的几天,表面说看不懂,心里可是明白的,宋知青的姥爷可是有学问的人,那注示,一般人是做不出来的。高官屯有了前一年明子爹给做的示范,这一年,原本都想着套种大蒜和白菜。等到种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大蒜并不便宜,好的大蒜种子更不便宜。这个高官屯的大部分人家还是能承受得了的。重要的是下一条儿,你得有时间和精力,又是浇水,又是除草的,如果照顾不精心,那蒜可就瞎了。到最后,真正种上人家,连一半都没有。连明子家,也没有比前一年多种。还是一亩蒜,两亩地瓜。只是自家开荒的地里不用种玉米了,除了土豆,又种回大黄米和谷子了。明子听爹娘念叨过,想把家里的房子再接出一间去,可不得着急多挣些钱嘛。大黄米是最挣钱的了。出了正月,明子爹娘就去把姥姥接过来了。姥姥的家当很少,就一床被子和一个小包袱,里面就一套单衣一双鞋。明子娘看姥姥没有褥子,总不能直接睡在草垫子上,又赶着用旧棉花做了一床褥子出来。其实,关家人也是前年才睡上褥子,之前睡炕席都睡习惯了,明子娘一直就没舍得花钱再给大家伙做褥子,直到前年卖大黄米挣钱了,才终于狠了狠心,一人做了一床褥子……姥姥刚过六十岁,身体还硬朗得很。比明子娘可健康多了。老太太来了之后,家里缝缝补补的活儿,就都接过去了。打麻绳纳鞋底这些活儿,也分担了不少。其实,二娃已经成年了,这些活这两年也不是全靠着大姐一个人了。这下子,有了姥姥帮手,能有更多的时间干地里的活儿了。爷爷带着大姐二姐,又开出来两亩荒地。明子七岁了,跟着宋知青学了两年多,宋知青说,她的知识储备足够用到小学毕业了,直接上中学都没有问题。明子可不敢那么得瑟。在心里默默算了一下。七一年了。五年之内,上完小学,中学,再花二年读完高中,正好不耽误高考。那时候她也十四了。上大学,看着也不是特别违和了。跟爹娘商量了一下,明子九月的时候,就跟着老姐和小哥一起上学去了,直接上的二年级,周围十里八村的都知道她是小天才,学校也没有强制要求她必须得上一年级。明子上学可轻松了,连书包都没有。书本都在老姐的书包里呢,到了学校,老姐会先到她班里,把书本和铅笔橡皮给她放好,在回自己班,放学的时候再来班里接她一起走。还有午饭,也都是老姐帮她带着呢。午饭就是一人一个玉米饼子,用一个手帕包着,再加上几块咸菜,三个人的咸菜用一个铝饭盒装着,中午了一起到老姐的班里去吃。三姐士敏暑假的时候就读完初中了。差了几分没有考上高中。她性子慢,做什么都是慢动作。三姐的这种慢,还不是说她反应慢或是脑子慢,就是动作慢,做什么都不着急,走路慢,吃饭慢,干活慢,做什么都要花别人两倍到三倍的时间,就是慢动作。娘总说她是火上房不着忙。就没有着急的事儿。这一点儿,随爷爷,但是吧,爷爷也没那么不着急,三姐这是青出于蓝了。就三姐的性子,也不是干农活的料啊。人家种三亩地她能种上一亩就不错了,娘说她这样的,在家种地的话,准得饿死。还是念书吧,念完书,将来还能找个不用种地的活儿干。正好,她也能坐着住,念书正适合她。学习也不错,没考上高中,是因为她紧张,语文差两分就考满分了,考数学的时候,居然看错行?选择题全填错行了!愁人的。所以,三姐打算下学期回初三复读,再考一年。上半学期在家自学,省学费。在家的时候,三姐也没闲着,干农活儿她是干不了多少了。空余时间,居然跟爷爷学起了说书。就爷爷留着那些话本子,她全都看会了,还会边说边唱。什么回杯记啊,花为媒啥的,唱得可流畅,可好听了。自打三姐学会了说书,晚上高官屯就有了娱乐活动了,生产队开完会,跳完了中字舞,就全都往明子家聚,听三姐说书,天天晚上明子家屋里都挤满了人,炕上,木板床上坐得满满当当的,还有自备小板凳的,连窗户外都有人趴着窗户听。后来,大房身老家明子爹的堂姑父来明子家串门,明子得叫老姑爷的。年纪比明子爹也就大上十来岁。是大房身屯很有威信的人,在兴隆镇粮库做贫农代表,是在镇上都有发言权的人。向来跟明子家关系好。时常来明子家串门,明子娘总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老姑爷来串门的时候,听了一次三姐说书,就听入了迷,后来,秋收忙过了,到底把三姐接到他们家住了三天,给说了三天书。三姐这一去,半个月才回来。在老姑爷家是只说了三天,可是大房身,那是关家的老屯啊,关家本家亲戚大部全在那个屯子里,这家接去说两天,那家接去说三天,可不就得一阵子。三姐回来说,她到谁家,恨不得全屯子的人都跟着聚到谁家,有的人都听了好几遍了,还天天跟着听。哎,明子就觉得这时候的人可怜,一点儿娱乐生活都没有。听个说书就能这么痴迷。大房身的亲戚都知道三姐会说书了,木王堡的还能不知道?三姐才从老屯回来没两天,二舅就来把三姐接走了,木王堡里关家亲戚也不少啊,这一去,又是半个月。三姐说书都说出名儿了。当然,三姐不是以说书为生的,别人是请不去的。娘也不可能让三姐出去说书。高章家之前来家里透过话儿,不想让三姐继续考学。高章已经不读书了,去了镇里学木匠活儿,他们家怕三姐读了高中出去念书,万一再考上学,就不会再回来了。只是三姐自己想接着念书,娘也觉得不能这么早就断了三姐未来的路。就没同意。他们家,也就没再说什么。二姐士云十九岁了,出落得越发的好看,原本也到了说亲的年纪,只是大姐英子因为上一次的退亲事件之后,一直没有再订亲,二姐的亲事也就耽搁下了。大姐跟赵家的亲事黄了,也不是没人给介绍,只是大姐有了心理阴影,一直都没应,连看都不肯看,娘心疼她,也一直没强求。作者有话要说:关于陷害高官屯的人,肯定是找不出来了。因为如果要写的话,篇幅太大,人物太多了……不过后期小哥………………的时候,那人有可能会出来露一面,最后………………哎呀,我不能剧透啊。其实前面我也铺了几个人物了,后面会用得到的……折磨啊,晚上零点要三更啊,可是我还没有写……救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