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 62 章 第一滴血
作者:南方赤火      更新:2023-09-20 12:43      字数:5319
  一早上逆风,江面上趴了一溜走不动的船。船夫和乘客无所事事,闲出鸟来。有的喝茶,有的唱歌,有的摸出纸牌开赌,有的守着一堆易腐易坏的货物发愁。

  唯有一艘小船不安分,张开形状怪异的帆,在水面摇头摆尾,一会儿被风吹跑,一会儿被水带歪,一会儿咕咚翻个底儿朝天,像个杂耍的猴儿。

  一个枯黄消瘦的老婆婆坐在岸边,看得入神,不时被那船的窘态逗得拍手大笑。那神态不似油尽灯枯的老人,倒像个天真烂漫的少女。

  其余船只上的乘客嘲笑:“疯婆子。”

  可他们的注意力很快从疯婆子身上转移,发现了那上蹿下跳的活宝,纷纷趴到船舷上围观:“这是个新手艄公吧?师傅带徒弟?哪有到江里来练的,多危险!”

  看着看着,只见那小船蹒跚起步,逆着风走了!

  把一众呆若木鸡的商船甩在后头。

  --------------------------

  阮晓露坐镇船头,忙碌指挥。

  “咱们试试顶风转向……大俊,右舵!顺子,拉紧绳!……童大童二,到对侧去,用你们的体重去压舷!向外顶!别怕,有定水板,不会翻!”

  一船人听她号令,边摸索边前进,专注得一塌糊涂。

  李俊刚刚还在抱怨队伍不好带,这时候也收了帮主的架子,任劳任怨地听指挥,还不时请教:“阮姑娘……”

  “叫我船长。”阮晓露踌躇满志。

  “船长姑娘,你方才说,八面来风,七面可行船。若完全逆风,如何行进?”

  “走之字形咯。”阮晓露不吝赐教,“在江岸两边来回横跳,慢是慢点,总比走不动强。再说,咱们不还有桨吗?”

  风向慢慢改变,成了侧吹的横风。大家按船长姑娘的指令调整`风帆,帆布鼓起的刹那,小船简直起飞,兴奋得满船大汉嗷嗷嚎叫,好像载了一船的狼。

  “这样简直跟风一般快!”

  “能比风还快!”阮晓露大声回,“但是现在不行,我怕它散架。你们也悠着点儿。”

  众人大为惊奇:“船靠风推,如何能比风还快?”

  阮晓露:“因为在这种帆上,风提供的不是推力,而是升力。船帆内外两侧空气流速不一样……”

  叫什么来着,“伯努利原理?”

  她在舌头打结之前及时住嘴。体育生不用弄明白这些原理,听教练的就行了!

  一般比赛级帆船,风帆控制比寻常船只要灵敏得多,也复杂得多。它像一匹烈性的千里马,需要格外用心驯服。稍不注意,攻角过小,驶进顶风禁区,风帆吃不到风,便会开始不祥地抖动。倘若调整不及时,瞬间之后,帆桁便会大力平甩,把一船磨蹭精都甩到水下。

  好在,队伍里的好汉都是浔阳江风浪里长大的,对于这个新玩具上手也很快。不出半日,已经开始稳定航行。江风无常,一会儿横,一会儿斜,大家也能迅速调□□帆,基本上不会再出人仰船翻的事故。

  在一众溯江而上的大船中,一艘小船稳稳逆行。那船帆不再是一个兜风的口袋,而是飞翔的翅膀。

  --------------------------

  出了江州,便是无为军。近岸再过一夜,第二天午后转南风。绕过几个大的水上关卡,长江江面渐宽,风浪渐小。阮晓露估算,应该已经进了包邮区。

  等到水面开阔得看不清岸的时候,靠近大海一侧的杂草滩涂中,便开始出现一块块平整的空地,明显被人耕垦过,上面却不生庄稼,像是人工沼泽一般。

  阮晓露生长内陆,从来没见过这种景色。一问众人才知道,原来这就是盐田。盐民——此时称作灶户,在海潮涨落之地筑田围海。待海潮退去,取下浸透了海水的下层泥土,逐步冲淋、过滤,就成了富含盐分的卤水。然后摊在铁盘上,上灶煎煮,直到析出盐粒,才算完工。

  这些人工沼泽,就是耕垦的盐田。盐田一侧,另有茅屋、卤池、作坊,仓库,浓烟一道一道,无数灶户劳作其中,好像土丘上的蚂蚁。

  她感觉两只眼睛不够用,东张西望,看得津津有味。

  “每年都有岁额,官兵定时来收。”童猛告诉她,“收不够时,嘿嘿,有你好看……”

  食盐兴国富民,这时节算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在朝廷的眼里,这单调而泥泞的一片片盐场,就是黑色的金矿。

  正说着,忽然,盐田上出现一队军汉,招手大喝:“你们是哪的船?哪个场的?干什么的?停船检查!”

  盐帮众人大吃一惊:“这里是劳作之处,向来没有官兵啊。”

  再一细看,这军汉又不似官兵。只见他们穿着破破烂烂的白布衫,手里的军器也都是朴刀、腰刀等民间兵器,脚下穿的都是草鞋。

  不过这年头军队冗余,厢军——相当于是地方上的民兵,里头混着一堆社会盲流,也没个军队的样子。

  但不管怎样,这些白衫军汉级别再低,也不能轻易惹他们动疑。

  李俊拢了手,回头喊:“俺是扬州人,来这里做客,特来买鱼!”

  军汉们眯眼打量一会儿,没看出什么破绽,挥挥手放走。

  李俊一转舵,喝令起帆,迅速潜进一条小汊道去。

  刚转过弯,芦苇丛中搭出一条挠钩,一把勾住船舷!

  盐帮帮众齐声大叫,抽出几把刀。

  阮晓露心想此行真不太平。刚要跟着拔刀,听李俊吹声哨。

  “自己人。”

  拨开草丛才看清,挠钩搭船的那人,身材瘦小,衣衫破旧,一头枯黄的头发板结在后颈,却是个十二三岁,半大的姑娘。

  “珠娘?”李俊认得这姑娘,讶异道,“你怎在这里?你哥哥呢?你爹呢?”

  那叫珠娘的姑娘抬起一双亮眼,低声道:“李爷爷!你们如何敢就这样大喇喇的行在江里!如今时节不同了,村里来了山大王,你们便有三头六臂,也莫要托大呀!哎呀你还受伤了,可曾是让那些大王们打了?”

  盐帮帮众七嘴八舌问:“那些人是山大王?哪个山头的?来干嘛?”

  “南面来的,杀了巡查的盐官,见天儿盯着我们干活,稍不顺意就打骂。”珠娘委屈道,“我哥哥不合顶撞他们两句,被捉去山寨里做苦役,我爹凑钱去赎人,刚进城,又被人把钱骗走了,如今病在屋里。他俩的定额都压在我和我娘身上!我们全村合计了,这日子过久了,迟早是个死,这才让我冒险出来找你们……”

  盐帮好汉面面相觑,摸不准这些“南面来的山大王”是什么路数。

  本来还抱着一丝幻想,都是江湖同道,见了面叙叙义气,说不定能交个朋友,共同对付官兵。

  但现在看来,这些“江湖同道”和官兵没两样,就是冲着劫掠食盐来的,压根没把灶户百姓当人。

  珠娘:“李爷爷是讲仁义的江湖好汉,断不会见死不救!还有童爷爷,李爷爷,王爷爷,赵爷爷,张爷爷……”

  珠娘一个个地数过去,最后看到个不认识的,一愣。

  “……奶奶!你们可算来了!当真是从天而降哩!本来我还以为,至少要赶个五七日的路呢!你们行得真快!”

  小孩社会经验有限,马屁拍得用力过猛。盐帮众人听了捧腹大笑:“爷爷们是飞来的!”

  珠娘不知所措。

  阮晓露拍拍这小姑娘肩膀,温和问道:“这儿有小路吗?”

  没哪个半大孩子能面对一众凶恶豪客而不害怕的。珠娘嘴巴甜,看似亲亲热热打招呼,说白了就是在求爷爷告奶奶,生怕怠慢了这群社会渣滓。

  “有有有,”珠娘抢着把船舵,“我带你们绕进去。”

  ------------------------------

  长江出海口的港汊,比梁山泊里的路径更复杂。纵有珠娘指路,还是撞了好几次芦苇礁石,这才勉勉强强地到了海沙村东头。

  童威不高兴了:“你一个本地人,不认路?”

  珠娘畏缩了一下,还是做出满不在乎的爽朗样,笑道:“谁人没事出村?岁额还干不过来呢。”

  此时烈日中天,空气热得似能煲出火星来。只间大片盐田之上,此起彼伏的都是人,都在弯腰劳作,像牛一样,拉着一个后面带刺刀的“爬车”,一点一点地刮取海滨咸土。偶尔起身,擦一把汗,扯一块布,盖住晒得发红的后背。

  一处简陋的草棚里,支着个巨大的铁盘,直径足有一丈多。铁盘底下烧着柴,上面煎着卤水。那卤水已然浓稠,咕嘟咕嘟冒着泡。旁边的灶户汗流浃背,几近中暑,仍然不辞辛苦地添柴加火,不敢停顿。

  几个白衫大汉来回巡逻,看到手慢的、偷懒的,不时踢上一脚,抽上一鞭,以示提醒。再有那更懒惰的,就拉到卤池旁边跪着示众。他的份额,就由同伴加倍完成。

  如此,谁还敢偷懒。有人中暑晕倒,旁人救起来,也只是喝口水,接着干。

  巡逻的大汉走了一会儿,就坐在卤池旁边的草棚下,扇扇子乘凉,让人给他打茶汤喝。

  盐帮小船卸下风帆,放倒桅杆,悄悄从侧面靠近。看了此景,众人都开始掐着嗓子骂娘。

  “他娘的哪个山头这么闲!都管到这来了!公然抢咱们衣饭!”

  盐场环境恶劣,以前官军都是定期过来,收了盐就走。他们前脚走,后脚盐帮就到,花钱收购乡亲们藏起来的私盐。

  现在可好,来了一帮强人整日驻扎,还怎么搞小动作?

  难怪官府也坐不住,要派人来清理。

  只不过在官府眼里,这些灶户百姓都跟强人做一处。真剿匪时,肯定也不会轻饶。

  珠娘眼尖,突然哀号:“地窖开了!”

  灶户们挖空心思和官府斗智斗勇,从沉重的岁额里偷出三两五两,积少成多藏在地窖里私卖。用那点微薄的差价,来补偿终日的辛苦。

  如今这地窖也被发现了。一个白衫军汉指挥苦力,从里头抬出来一筐筐雪白的盐。

  “拿着朝廷的盐本钱,一边给贪官污吏上供,一边牟取私利,坯子里就是坏种。”有人冷笑,“咱们大王扩张基业,正用得上这些。孩儿们!”

  一队白衫军汉望着那雪白的盐,吞了吞口水,“带走,都带走!”

  拉走人们辛辛苦苦积攒的私盐,那颗比刨人祖坟还恶劣。灶户们敢怒不敢言,只能远远的咒骂两句。几个盐帮小弟也按捺不住,开始摸刀柄。

  李俊低声喝止。

  “点子来头不明,别乱动!”

  盐帮的纪律还算严格,大家伏低头顶,藏在水道的阴影里,只咯吱咯吱的咬牙。

  忽然,一侧盐田田垄上,响起一阵微弱的婴儿哭声。那婴儿只有猫儿大,被装在个破篮子里,盖了块布挡太阳。一阵风吹来,那布落在了婴儿的脸上。那婴儿小手乱抓,却抓不开脸上的布,因此大哭。

  一个正在劳作的年轻妇人登时慌了,撇下爬车就跑:“小宝!”

  一个白衫军汉勃然大怒,一把拉住她,“干嘛?你家还有七千石的限额没交够,这就想开小差?”

  “老爷!”那妇人大嗓门解释,“我……我去看看我孩儿,他闷着了……”

  此时几个离得近的灶户也发现了婴儿异状,都跑过去,被一一拦住。

  “要离场,可以。”那白衫军汉慢悠悠地说,“到海边去打水,把全身冲干净,免得钻空子夹带食盐——这是你们的老规矩。去吧。”

  海岸远在数里之外。那婴儿母亲望了一眼,扑通跪下。

  “我、我就去瞧一眼……”“

  “我也着急,但规定就是规定。若是给你开后门,明日所有人都来钻空子。”白衫军汉往后一靠,盯着那妇人丰满的胸脯,慢条斯理地说,“那是块布,又不是石板,你孩儿又死不了,急什么急?有跟我矫情的工夫,早就洗完了……”

  说话间,那婴儿哭得愈发尖利,小手在篮子里乱抓,突然翻过身来。那篮子整个一滚,滚到了盐田里!

  “小宝!”

  那妇人突然迸发力量,挣脱了军汉,不顾一切奔过去,捞起哇哇大哭的婴儿,小心擦掉婴儿身上泥污,低头嘘嘘的哄。

  白衫军汉喝道:“给我回来!”

  那妇人丝毫不理,一双眼只在婴儿身上,哄不好。她脸上红一红,一横心,撩起衣裳就开始喂奶。她身上汗水混着卤水,那孩子饿狠了,不管不顾地吸起来,又被呛得没命咳嗽。

  几个军汉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骂道:“死淫`妇,不知羞耻!给她抓回来!”

  邻近几个灶户看不下去。一个烧火的老婆子嘟囔:“天天让她在你们面前撩衣服,看得目不转睛儿的,也不知是谁不知羞!”

  军汉怒道:“老猪狗,你说什么?!”

  一个老汉劝道:“胡大娘子刚出月子,天天带着毛头进田,不曾怠慢。长官便宽容这一次,又能如何?

  又有几个人围过来说话:“老爷,瞧你们也是贫苦百姓出身的,能不知我们百姓的难处?限额再紧,也得让我们喘口气呀。”

  眼看人越来越多,那几个军汉恼羞成怒。

  “反了,反了!又不是我们逼她出来干活的!怪就怪她家男人短命,活该让她填这个缺!都散开,都散开,否则别怪我们鞭子不长眼!”

  拉拉扯扯,胡大娘子仍抱着孩儿不放。白衫军汉突然不耐,冲上去夺那孩儿。

  “贱人,去干活!完不成今日限额,我把他丢海里!让你……”

  胡大娘子像母狮子一样紧紧护着崽。这军汉甚是壮健,一夺竟而未能得手。他气得哇哇大叫,抬脚踹胡大娘子肚子。

  他的脚悬停在半空。只见一柄尖刀戳出他心窝。那白衫军汉还保持着趾高气扬的神色,只是眼里没了光,慢慢向前倒下去。

  张顺抽出带血的刀,恶狠狠道:“我不用守你们的纪律吧?”

  李俊当机立断:“动手!”

  八九个壮汉冲上盐田,先发制人,把几个愣神的白衫军汉一刀一个砍倒。

  阮晓露也跳上岸,手快接下那婴儿,塞回胡大娘子怀里。几个灶户已经吓傻了。珠娘在船上大叫:“盐帮李爷爷带人来啦!”

  眼看剩下几个白衫军汉掉头要跑,李俊一声令下:“一个也别留!”

  开弓没有回头箭。刀锋已经溅上第一滴血,那就要杀到最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