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第50章
作者:故国有虞      更新:2023-07-08 22:29      字数:3331
  伴随着天音落下,是潼关失守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城,市民竞相奔走,人声鼎沸,却又不知当何去何从。原本繁华的盥世长安亦似乎在那一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变得萧条。

  此后若干年,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大唐的荣耀终是一去不复返。而昔日那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监景,亦再难以看到。

  下朝之后,回到家中,杨国忠便叫埠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姐妹等进宫,劝说李隆基幸蜀。

  第二日,李隆基来到兴庆宫中,向着百官宣布,自己将要亲征。

  这个擅长于玩弄权术的帝王直到这种时候,还在玩弄权术。

  但那些于朝堂之中摸爬滚打的百官们又怎会是傻的?又如何看不出这位早已经老迈昏庸的帝王心中真正的打算?

  因此李隆基话虽然说的漂亮,但百官朝者十无一二,大家都在忙着找出路,准备出逃。

  当然,大家伙或许想到了李隆基的无耻,却不曾想到,这位曾经英明神武的帝王在生死面前,又究竟无耻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因而在发下所谓亲征的豪言壮语的同时,李隆基不断地发出烟雾,做出一副亲征的打算。

  任命出京兆尹和西京留守,又使宦官宫闱钥匙,说要等到御驾亲征回来之后,再将钥匙交还给自己。而后借着颗王李暾要去蜀地的名义,叫蜀地做好迎接颖王李的准备。

  然后就在当天下午,李隆基从兴庆宫移驾到了北内。

  至于原因……哎呀我们要相信绝对不会是因为北内这个地方平日里就寂静少人,特别适合圣人静悄悄的跑路弃城而逃啦。

  世界这么大,说不定三郎只是想要四处走走看看?

  难道还不兴三郎餐后散个步不成?

  然后就在当天夜里,李隆基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秘密整顿禁军,挑选出良马九百余匹,做好了舍弃长安的一切准备。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但可惜,而今道德衰亡,那个大唐盛世,自然衰亡。

  花萼相挥楼里的兄友弟恭掩饰不了河北百姓的穷困,大明宫中的胡旋舞改善不了府兵户的潦倒,圣人万岁的呼声亦不能够消弭中原诸州的哀恸……

  一个眼里没有百姓疾苦的帝王,一个心中没有苔生黎底的圣人。三郎啊三郎,你怎

  么就变成了这样呢?

  你怎就老迈昏聩,贪生怕死至于如此地步?

  做足御驾亲征模样的第二日清晨,李隆基带着老婆孩子、亲信大臣等秘密离开禁苑西门延秋门,向着渭水便桥行进。

  至于长安,至于长安城中的子民,则被李隆基亲手所抛弃。

  或许是心中的最后一丝怜悯,或许是做为帝王的最后一点羞耻,在杨国忠提出建议,问是否要烧毁用来储藏钱帛的左藏库,不给叛军留下一丝一毫的时候李隆基制止了这种做法。

  “罢了,就这样吧。”

  回望那尚处在沉睡中的城池,李隆基摇头,复对着身边等待着自己回复的杨国忠道:

  “叛军攻入长安,如果得不到这笔钱的话那么一定会对百姓大加骚扰,于百姓身上加倍的找补回来。倒不如将其留下,以免百姓受苦。”

  于是杨国忠拱手,口称陛下圣明,爱民如子云云。而李隆基虽然目光怅惘,却竟是生生受了这话语,面上没有丝毫羞愧。

  然后一行度过了便桥。

  为了阻止叛军追击,杨国忠下令放火烧桥。

  李隆基不言,只是在那火起之后一声叹息,道是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

  又为何要把百姓们逃生的道路给断绝呢?

  然后叫高力士殿后灭火。

  所以我们英明神武爱民如子的唐明皇陛下,你这话为何早不说晚不说,偏偏要等杨国忠把火点燃、把桥点着之后再说呢?

  爱民如子的唐明皇陛下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带领着队伍飞快的想要向着蜀地撤离。而此时的长安城中,绝大多数人甚至还不知晓皇帝已经撤离这样的事情。于是紧接着我们便可以看到,一大早,有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来到兴庆宫,等候着上朝。

  嗨你还真别说,更漏声响仪仗俨然,只看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模样,端的是半点看不出我们的唐明皇陛下早已经弃城而逃的迹象。

  直到宫门开启内言当中发现了端倪的宫人四散奔逃,被撤下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面面相觑,俱是哗然。

  哦豁,知道你李隆基要幸蜀,知道你李隆基想要跑路,但要不要跑这么快这么迅速啊摔!

  你是真的一点都不顾我们大家的死活吗?

  人与人之间还能不能有点信任了?

  整个长安城陷入到狂乱之中。

  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

  敌军尚未打到近前,皇帝便已经弃城而逃,剩下的人又能够怎么办?

  于是原本繁华的长安城中,一片乱象。

  更有人趁机焚烧城中府库,直到崔光远和边令诚一边组织人手救火,一边杀人立威武装维持城中治安,方才稍稍稳定城中秩序。

  但其实,这时候的叛军还在潼关观望,并不敢贸然进军。

  毕竟那可是国都长安,要是上下一心全力死守……奈何未战先乱。

  而另一边,李隆基带领着逃亡队伍来到了咸阳行宫望贤宫。

  咸阳县令显然早已经深刻领会了大唐皇帝陛下那溜之大吉的精神,早已经不知所踪。困顿,劳累,饥饿。

  养尊处优早已经被酒色声乐消磨了意志与志气的李隆基直到杨国忠到集市之上买了胡饼之后,方才吃上饭。

  于是民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辈争以手掬食之,须臾而尽,犹未能饱。

  当地的百姓们见状,献上自己平日里之所食用的、难以下咽的粗砺食物。那些饿坏了的王子皇孙们一个个争相用手捧着吃,不会片刻便已经吃光,却仍旧觉得犹未填饱肚腹。

  上皆酬其直,慰劳之。众皆哭,上亦掩泣。

  但,这里是距离长安并不遥远的咸阳行宫周边啊。何以百姓的生活竟至于此?

  不过短短数十年间,那开元盛世,怎么说没,就没了?

  三郎啊三郎,你又究竟有多少时日不曾离开过言廷,不曾探知过民间的疾苦,以及那民生白艰难?

  太宗文皇帝留下的君舟民水,载舟覆舟的思想,当真叫你抛在了脑后吗?

  你李隆基今日之所哭,究竟是在为这天下苍生、为长安城中被你抛下的百姓、为这些将食物送给你的民众而哭,还是在为你那失落的权柄而哭?

  便在下一刻,有一个叫郭从谨的老人家对着这位落难的圣人进言。

  “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

  陛下啊陛下,我们都知道,安禄山包藏祸心不是一日两日,怎么陛下您就视若无睹,还杀掉了指证安禄山的

  老臣呢?

  小老儿我还记得当年宋璟当宰相的时候曾多次直言进谏,而您亦多有采纳,天下因此而太平。怎么后来,就成了这样子呢?

  您看这些年来的这些大臣们,一个个都只知道对陛下阿谀奉承不敢说真话,而您对禁宫外面的事情又知道多少,了解多少?

  言路不通之时,我便知道天下一定会向今天一样发生大乱,但像我这样的乡野之臣,纵使是心中有疑虑有猜测有想法,又如何能够将这些传递到您的耳中?

  若非是您今日流落至此,小老儿我又如何有机会,能够在您的耳边诉说这些逆耳之言?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或许是李林甫身居高位,或许是张九龄被赶出长安,触目之所望,尽皆是倾天下之力所堆集而成的锦绣与繁华。双耳之听,俱是歌功颂德与阿谀奉承。李隆基已经许久许久不曾听到过这样使人振聋发聘的逆耳之言。

  或许是真心的痛悔,或许是极力的想要展现出一个帝王的姿态,又或许仅仅只是心中那一丝丝未曾被泯灭的羞耻心在作怪。李隆基并未使人将那老人家如何,而后做足了一副悔恨不已的模样,对着那老人家道:

  “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

  但纵使是再如何的后悔,又能够如何呢?

  更何况三郎啊三郎,你当真悔了吗?当真意识到了,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于是下一刻,是天音落下,伴随着皇帝出逃消息的传递,从长安到其周边城市,都陷入到巨大的恐慌之中。

  所有人都想着在安禄山大军到来之前逃命。

  而那些被李隆基所带走的王子皇孙们,亦不再有过往的特权。在夜幕降临之际和衣而卧躺倒在地面之上,只剩下狼狈。

  王子皇孙尚且如此,又何况是那些跟随着皇帝逃难的士兵?

  不曾战死沙场便罢,如此这般仓皇逃窜叫圣人愚弄,又累又饿吃不好亦睡不好处处皆没有保障,更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又如何不叫那些士兵们生出抱怨?

  原来那圣人啊,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