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49章
作者:故国有虞      更新:2023-07-08 22:29      字数:3470
  不管是曾经被赶出长安的宰相张九龄还是名将王忠嗣等,都曾经警告过李隆基,安禄山绝非善类。而在后来的时间里,举报安禄山图谋不轨的信息同样不在少数,如同雪花一般纷至沓来。

  但这些信息要么被李隆基无视,要么举报人被李隆基处死,或者被押送到范阳,交给安禄山处置。

  主打的就是一个推心置腹父慈子孝,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虽然朕一日杀三王对自家血脉相连的亲儿子再是警惕与刻簿不过,但对于安禄山这个便宜儿子,朕还是很看好很信赖的。

  嗯虽然这同样是演的,是帝王心术的一部分,不过这是可以说的吗?

  然后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像一个巴掌,狠狠抽在了李隆基脸上。

  脸上被呼了一个巴掌的李隆基有些挂不住,当即便装模作样的表示,自己其实去年就已经想传位给太子了,但是由于想要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处理水灾旱灾,不要给新君留下太多麻烦,所以就给耽误了。

  但现在安禄山这个贼子居然敢谋反,那朕定要御驾亲征亲手解决这个麻烦,并且叫太子监国。等到任务完成之后,便退居幕后,将皇位传给太子。如此,总算是祖宗、对国朝有个交代。

  看着此一幕幕发生,做为李隆基真祖宗的李世民有些脸黑。

  毕竟李隆基口中的话虽然说的漂亮,但如果当真能够按照这个发展走下去的话,那么就算是老年昏庸,也不当晚节不保到能够同胡亥等相提并论才是。

  于是在接下来的画面与场景之中,便见到李隆基接连发出多封诏书,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

  纵使有郭子仪、李光弼等摆事实讲道理,上书劝阻,亦无济于事。

  不听不听,河北方向有郭子仪、李光弼联手在河北抄叛军后路,东南方向则有张巡将叛军阻隔在淮水一线,再加上你潼关的二十万大军,如何就不同出关同叛军一战?

  朕的脸面都被安禄山那贼子狠狠地丢在了地上,现在所需要的可不就是速胜立威,重拾朕圣人的威严?

  但自家人知自家事,战争又不是儿戏,哥舒翰做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知道现下出关并不合适,并不是一个好时机。

  更何况现下形式大好,只要紧守潼关,那么叛军便被夹在潼关和洛阳之间,孤军在外粮草断绝。

  /只要是时日一久,叛军自然不攻自破。

  实在具有失朝廷的威严

  但准叫刚刚手了面子的唐阳阜陛下深深觉得

  +万大军免缩在城中

  eprobles了面于的店明全座下,木床内侍,一十万人车电维在哪中,买在是有关期结合成广。

  更不必说,根据探子来报,安禄山的大军都已经转回头去找郭子仪了,现在留在潼关外面的不过是几千老弱病残。

  二十万对几干,优势在我!

  这波稳赢!

  朕定可以一扫宇内平定叛乱,重拾朕的威严。

  只不过———

  有没有可能这都是叛军的疑兵之计?

  叛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骗取唐军出城?

  还有,有没有一种可能,唐军这边所谓的二十万大军其实只是号称,真实人数其实只有十八万?

  李隆基:……

  好你个哥舒翰,是不是怕了,是不是从心了,还是说你想拥兵自重?

  于是最终,哥舒翰只能够抚膺恸哭,引兵出关。

  一路大哭着带着大军出了潼关。

  然后哥舒翰所率领的十八万大军果不其然,落入到叛军所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几乎全军覆没。最终逃回潼关的,仅仅只有八千人。

  自此,关中门户大开,局势彻底倒向安禄山那方。

  原本可以在短期之内可以被平定的战争,则被转变成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对此,如果安禄山可以再见到李隆基的话,那么绝对是要同李隆基这便宜老子说上一声谢谢。

  毕竟出城作战和守城战可不一样。

  这就好像后世常有人拿赵宋王朝战争的胜率碰瓷李唐,认为李唐王朝不过尔尔,赵宋王朝胜率明明很高军事力量很强堪称铁血大宋有没有!

  但一个是龟缩不出被迫守城,一个是对外作战四处征战,那能一样?

  赵宋要是真的军事力量强大至于被打得偏安一隅?

  事实上如果哥舒翰坚守不出的话频军还真没办法,更不可能绕过潼关跑去长安。但现在……只能说感谢皇帝陛下的骚操作。

  潼关告破,继东都洛

  阳失守之后,西都长安同样暴露在叛军的铁骑之下。

  天宝十五年六月,就在哥舒翰兵败,潼关落入叛军之手的第二天,李隆基于兴庆宫中召见杨国忠。

  杨国忠揣摩上意,提出&34;幸蜀之策&34;,得到李隆基首肯。

  第三日,朝堂之上,杨国忠正式向百官通报潼关失守的败讯。

  百官:……

  啊这,怎么就这样了呢?

  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平叛形势还是一片大好。怎么就,忽然变成这样了呢?

  于是上首,李隆基不自在的轻咳一声。而杨国忠闻弦歌而知雅意,词问在座诸君,可是有何对策?

  百官唯唯不对。

  但就在杨国忠想要顺势提出圣驾幸蜀,暂避风头之时,曾经跟随过哥舒翰的高适站了出来。

  天宝六年,在睢阳送别董大时高适曾挥墨泼毫,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

  但可惜苦雨飘零半生,纵使已经是知天命之年,直到九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的荣耀不再,高适这个名字在这天下间还是没有太大的动静。

  然后就在这一刻,在这满殿的朝臣面前,高适这个并不起眼的监察御史站了出来。

  陛下,民心犹未失,长安不可弃。当务之急,是立即动员起来,死守长安。

  只要陛下振臂一呼挡住几日,那么各地的唐军反应过来,那么叛军自然会被击破。

  如果此刻坐在这龙椅之上的是昔日的太宗文皇帝,那么甚至不需要高适提出,李世民自会有同叛军一战的勇气。

  如果此刻坐在龙椅之上的是曾经的、二十几岁的三郎,那么做为太宗皇帝的血脉,李隆基亦不乏拼死一搏的血性。

  但很可惜,三郎已经老了,更不是曾经的三郎。

  于是高台龙椅之上,李隆基眉眼垂下,不发一言,不曾对此发表出任何的意见。

  “兵已入关,事不及矣。”

  一片沉默之中,杨国忠开口,先是否定了高适死守长安的建议,沮丧之意溢于言表,而后抽泣着表示,今日之祸,并非他一人之过。

  如是种种者,总之中心思想就一点,死守长安是不可能死守长安的,只有跑去蜀地避避风头才能

  维持生活的样子。

  总之,只有皇帝的命才是命。至于长安百姓,who care?

  什么,你想叫陛下死守长安?

  big胆,说,你是不是不怀好意想要搞死陛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懂不?

  还是说你高适其实是想要替兵败的哥舒翰复仇,所以要将圣人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

  高适怒目圆瞪,以手指着杨国忠,想要说出些什么,但又不知道当如何去说。然后就在下一刻,李隆基开口了。

  李隆基说,不必再争,朕自有主张。

  然后李隆基的亲近宦官高力士上前,宣布退朝。

  或许是说给身边的高力士听,或许是说给自己听,又或许,仅仅只是想要给自己接下来所要做的事情找上那么一个理由,一个借口。

  于是在挥退身边人之后李隆基开口,对着随侍在身边的高力士道:

  “朕知道那个叫高适的在想什么,朕曾经,亦同他一样认为天下事舍我其谁,只凭借着一腔孤勇便可。但哪有那么简单啊?”

  &34;朕难道就不想死守长安抑或者出城迎敌吗?只是现在的长安城中有多少兵马?叛军又有多少兵马?朕怎么守,拿什么守?”

  “退守蜀地纵然是无奈之举,但又何尝不是暂避锋芒再图东山再起?想昔日,汉高祖尚且有白登之围,太宗皇帝亦有渭水之盟。&34;

  于是高力士眼角微微泛红,抹一把将要流出的泪水,而后扶着李隆基的手情真意切的安慰道:

  “圣人无需多言,您的心思,您的苦衷,老奴知晓。”

  “啊这,”看着这一幕的刘邦跳脚。

  “朕白登之围怎么了,朕有叫人打到城下吗?朕有叫人打到城下还准备弃城而逃吗?”

  刘邦只觉得一阵晦气,感觉受到了浓浓的侮辱。

  再一看同样被diss到的太宗皇帝,很好,李世民面上的笑容已经不是可以用扭曲二字来形容。叫人毫不怀疑,如果李隆基这个不肖子孙真的在眼前的话那么这位祖宗绝对会叫其见识一下什么叫能打,很能打,非常能打。

  “渭水之盟?”

  李世民迎着刘邦的目光冷笑,咬牙切齿的开口。

  “有

  本事倒是学朕六骑出城质问叛军啊?”

  太原公子,修养自然是到位且受过专业训练的。相较手握祖传车裂、夷三族、俱五刑等技能的始皇帝以及市井出身的刘邦,还有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的刘彻,就某些方面来说,李世民可以算得上是这之中最为温和的帝王。

  但———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