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超级帝国 分节阅读 278
作者:古风飞      更新:2023-06-19 13:53      字数:4718
  d十六章查清楚了西欧各国来的商人,一直是兰芳社重点监控的对象,自从上次各国使团来访之后,他们并未与那些使团一起行动,而是将所带的商品卖掉,而后换取银钱或者是物资,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茶叶,瓷器还有丝绸,除此之外,还有桐油等。这种正常的商业往来看似没什么,但是身处旧港的兰芳社探子们却是丝毫不敢怠慢,他们早就得到了蓝英的吩咐,必须将他们都盯死了,就算是正常的商业往来,也必须一丝不苟的查探清楚,若是有异常,必须立刻上报。而现在,一名商人离奇失踪,不知去向,这可是一件大事,值得兰芳社派得力人员尽快查探清楚了。但查来查去,却始终没有找到这名商人的下落,就算是同行的仆人,也不知道其去向了,事情报到李江这之后,李江觉得这只有一种可能。被绑架了否则无法解释此人不知去向。可是什么人会绑架一个从西欧来的陌生商人了这非常的奇怪除此之外,炼钢厂的奇怪异常又与这件事有没有关系了李江一时之间陷入了沉思当中,他不是神探,也不是仙人,自然猜不出这其中的关键,他只是隐隐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些关系,仅此而已。几天之后,时间到了下午左右,天上下着小雨,气温倒是不高,空气之中吹着一股凉爽的风,气味也带着一丝泥腥味。没错昨晚下了一场小雨,到如今天还是阴沉沉的。而此时的李江,心情也是十分好的,因为兰芳社再次送来了一份情报,说是已经查出了一丝端倪,他们发现就在前几日,旧港的巡防营抓到了一个不知名身份之人,此人不仅没有身份户籍,而且似乎还不是汉华王国附近的人,甚至连亚洲人都不是,而是非洲人。在汉华王国,也并不是没有非洲大陆来的人,但是大部分都是奴隶,根本不可能自由行动,而此人不仅身着华丽,而且还十分高傲,居然敢硬闯检查点,自然引起了巡防营的怀疑。一番审问之后,虽然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从他身上得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像是银币,但并不是这周围各国的银币,兰芳社通过仔细查探,最终从一个商人口中得知,这种银币是埃及马穆鲁王朝的银币,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银币,应该是独有的。所以这个不知名的人应该是来自于埃及的马穆鲁王国。而此时的马穆鲁王国已经被逐渐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压的透不过气来了,而在原本时空,埃及的马穆鲁王朝就是在几十年后被奥斯曼帝国给彻底击败,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占领。从这,李江似乎看到了这其中的联系,抓住之人乃是马穆鲁王国的人,这些人无论是对帖木儿帝国还是对奥斯曼帝国都是极为敌对的,而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对手便是帖木儿帝国还有就是西欧各国联军,如果能够绑架其中的商人,那么必定给西欧各国商人带来恐慌,如果再嫁祸给奥斯曼帝国的人,那就更好了。而且埃及同样位于地中海边缘,与西欧各国的关系其实并不好,历史上,西欧各国尤其是罗马帝国就曾经好几次入侵埃及,所以从这可见,马穆鲁王国的人对西欧各国是充满了仇恨的。至于西欧商人的失踪与炼钢厂是否有关系,通过进一步查证,出乎了李江的预料,这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纯属李江瞎猜。“如果真是如此,那炼钢厂的异常情况是什么原因了,难道真是我多想了”贺云心中暗自不解道。尽管如此,李江还是派兰芳社的人日夜盯着外面的风吹草动,并派遣复兴社的人日夜查探国内的情况,如果真是国外势力派人干的,或者他们有什么阴谋,李江会第一时间将其消灭。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华王国国内一片平静,倒是大明显得有些不平静了,准确的说是大明江南地区。因为那位小皇帝一声令下,让南洋大臣的权利扩大了数倍,涵盖了两广进去,这样一来,许多大海商自然心中不服,他们怕于谦,更怕将整个沿海地区都划定为特区,征收大量的税收。毕竟如今他们好不容易通过琼州这个窗口赚取了大量的钱财,而且还不用交大量的税,如果于谦能够管辖到他们,那他们必定少一大笔收入,这绝对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们私下串联,想要扳倒于谦。但官场上,尤其是官场高层,不少人根本不愿意去做大海商的一把刀,所以都直接拒绝了,而那些大海商只好投降了底层官员,可是这些官员也怕得罪于谦,所以并未完全表态,而是一方面答应,另外一方面又不作为。这让那些大海商很生气,于是他们一合计,觉得可以找杀手暗杀掉于谦,这样就可一了百了了。只是他们不曾想到,暗杀居然失败了,最重要的是,暗杀的杀手还被活捉了,这下他们开始着急了。一旦那些杀手被撬开口,那么他们不就全部暴露了吗,这要是传到上面去,那还了得,他们背后的那些人肯定会将他们抛弃,所以狗急跳墙的他们一合计,干脆联合两广的侗民开始闹事,他们宣称朝廷又要向他们征税了,又说朝廷还想要将他们迁徙到海外去。安土重迁不仅仅是汉人的理念,对于侗民而言,同样也是如此,所以一听说朝廷又要征税,又要将它们迁徙到海外去,再加上一些有心人在暗中挑唆,很快就有不少侗民寨子开始造反了。只是他们却并不知道,此时的南洋大臣府内,于谦已经早就得知了消息,并且上报了两广都指挥使,让他们即刻准备大军,防止这些侗民造反。与此同时,于谦也把查到的各种证据上报给了朝廷,而且还是使用的八百里加急文书的方式。第五百七十七章杨阁老来了大明京师皇宫内。已经是深夜了,但寝殿内却是灯火通明,作于桌案前的朱祁镇丝毫没有睡意,一旁服侍的王振却是哈欠连连了,但是作为宦官,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只能继续忍着,就连提醒他都不敢。没错自从前几次的事情之后,王振已经变得更加小心了,他的权利来自于朱祁镇这个皇帝,如果皇帝不信任他,那他做什么都没有用,所以不需要他说话的时候,他尽可能的不主动说话,以免言多必失。只是今天,他或许要打破这个惯例了,因为如今已经是深夜了,此时朱祁镇还没有一丝睡意,而且还拿着奏折在那看着。哦不准确的说是看着同一份奏折发呆,而且表情凝重,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王振非常清楚这个表情代表着什么,这代表朱祁镇一定在深思什么,而且这件事让他十分为难。“陛下夜深了该睡了”此话一出,朱祁镇并未理会,仍旧看着奏折这让王振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他想了想,只得再次不说话了。可偏偏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就听得外面一太监道:”启禀陛下,英国公张辅深夜求见陛下”“张辅他这么晚干什么”就当王振暗自琢磨的时候,朱祁镇连忙对着门外道:“即刻让他进来朕正要找他了”的确,此时的朱祁镇确实想急着见到张辅,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手中的这份奏折。这份奏折正是张辅之前上奏的,他在奏折之中建议大明精简兵力,裁撤一部分边境,尤其是北疆的大明军队。这事本来也没什么,因为他在奏折之中说大明北疆已经彻底平定,未来数百年都不会有什么大战,根本不需要驻守这么多兵力,而且因为处于边境地区,军费开支太大,不如裁撤兵力节省军费开支。其次,大明军队人数本就多,自太祖开国以来,军队经过太宗时期已经大大增加了,如此多军队不利于掌控,而且军队过于臃肿,也不利于将来的战争。他认为将来是火器的时代,军队士卒重要的是士卒的军事素质与武器的重要性,而不是依靠人多。不得不说,英国公张辅乃是大明第一名将,打仗不用说了,就连战略眼光也是超前的。而朱祁镇其实也同意张辅的这种看法,但是他也不得不慎重,因为一旦裁撤士卒,那对于这些人的安置问题就是一个大难题,其次,这也是令朱祁镇为难的最主要原因,那便是裁撤掉士卒,那么必定会多出不少将领来,而这些将领多数都是勋贵之后,这些人可是武将世家,不少人都是当朝有名有姓的国公,侯伯,如此多的人没有兵可带,那他们准会闹事。何况,裁撤兵力,也会让他失去安全感,因为张辅还在奏折之中说如今的禁军就三大营尚且有很大战斗力,其他各营却是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不如也裁撤掉。如此做法,自然让朱祁镇极为没有安全感。“参见陛下”就当朱祁镇暗自沉思的时候,英国公张辅在一名内侍的带领下来到了寝殿之内,他对着朱祁镇行了一礼,而后颤颤巍巍的站到了一旁。“嗯国公这么晚了求见朕,有何要事”朱祁镇想了想,看了张辅一眼,询问道。“启禀陛下老臣这次前来是因为南洋大臣于大人给老臣私自写了一份信,而且臣也相信,他给内阁也写了奏折这是加急信,是老臣刚刚收到的”张辅连忙说道,而后又将一份信拿了出来。王振立即上前接过信,而后拿到了朱祁镇面前,朱祁镇愣了一下,随即打开准备查看,而此时张辅也开始解释道:“信中,于大人言两广不少大海商最近蠢蠢欲动,为了抗税居然暗自派杀手暗杀朝廷官员,并且还煽动侗民闹事,甚至造反信中列举了不少的证据,老臣不敢怠慢,只能紧急求见陛下了”“什么这事是真的地方的锦衣卫为何不上报还有当地官员,两广三司官员了他们为何不上奏”听完张辅之言以及看完手中的信,朱祁镇大怒,不由大声说道。朱祁镇愤怒的原因,当然不是他口中所说的这些,他愤怒的是那些大海商居然敢煽动侗民造反,要知道商人就是商人,在他看来,怎么能够有如此大能耐,他们有这么大的胆子吗这肯定是有人勾结了当地官员,或者是朝廷有后台其实这不是朱祁镇胡乱猜疑,是他曾经就从于谦口中听说过这类事情。因此,他一听到这些,立即就想到了那上面去了。“陛下于大人建议,派一位重臣作为钦差大臣巡视两广,顺便查清楚此事的真相”“嗯他说的对此事必须派得力重臣前往就让王骥去吧他是带过兵的对了让于谦全力配合”朱祁镇点了点头,随即下旨道。朱祁镇的密令很快就传到了兵部尚书王骥府上。此时的王骥其实年纪也不小了,不过相比英国公张辅来,他还是起色不错的,而且此时的他虽为文官,但是论起带兵打仗,他绝不含糊。再加上之前的扫灭瓦剌功绩,他已经算是位极人臣巅峰了。不过他非常清楚,自古以来都有功高盖主的说法,所以他此时也跟英国公张辅一样,选择了低调行事,以免晚年不保。但偏偏这时候,陛下的密令来了,这着实让他犹豫不决。说真的,对于两广的事情,他早就有所耳闻,对于那些大海商的肆无忌惮,他也了解过一些情况,而且他明白,如果两广局势极为复杂,即使是他,也恐怕无法保证能够顺利解决。可是如果不去,那就是抗旨,这让他陷入了一片深思当中。“大人大人杨阁老来了”就当这时,下人走入房中回禀道。“杨阁老哪位杨阁老”王骥一愣,即刻道。第五百七十八章钦差到来书房内,王骥一时之间颇为犹豫,陛下让他前往两广,这分明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呀,这两广之事,他自然有所耳闻,其背后所涉及的势力错综复杂,不是一两个人,或者一两方势力所造成的,而是牵涉到整个大明官场。“大人大人杨阁老来了”就当这时,下人忽然回禀道。“杨阁老哪位杨阁老”王骥一愣,不由问道。这朝中众所周知有着三位杨阁老,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位,但不管是哪一位,其实王骥都不想见。虽然他与于谦一样都是文臣,可是文臣之中也有少数纯粹是为国为民的,就如于谦,就如他王骥,所以对于杨荣等人,他是不想与之掺和的。可偏偏这杨荣主动找上门来了,而且时间刚刚就这么凑巧,当圣上密旨下达时,他就上门了,王骥觉得他上门与圣旨无关,那几乎不可能。“唉多事之秋呀”后厅之中,周围点着几根蜡烛,一旁,杨荣身着便服坐在一侧,而主位上王骥坐在主位上。这样的一幕着实看上去不怎么协调,但杨荣上门之后执意不与他并排而坐,王骥心中顿时咯噔一声,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果然,当对方说明来意之后,王骥心中顿时犹豫起来。杨荣的来意其实很简单,作为江南人士,其实两广的事情与他等所在的江南也有着不小的关系,虽然目前江南未乱,但是江南的海商与两广也有着同样的心思,他们怕南洋大臣府权力再次扩大,从而影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