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超级帝国 分节阅读 266
作者:古风飞      更新:2023-06-19 13:52      字数:4817
  d的海外领地来谋求一丝发财的机会,而这也间接导致汉华王国的海外领地人口暴涨。其实不仅仅是缅甸的海外领地,其他汉华王国的海外领地同样如此。或许唯一利益受损的还是那些奴隶主或者部族,毕竟损失了大量人口,这才是他们损失最大的一笔财富。可是他们会在乎吗,这些奴隶主与势力根本不敢反抗,更不敢说不,毕竟汉华王国的实力摆在那,而且他们也因为商路畅通获得了大量物资与奢侈品,让他们的生活大大提高了,因而与自己美好的生活相比,他们干脆就直接忽视了人口流失这个重大问题。当然,人口的暴增,既给了海外领地迅速发展的机会,也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就比如治安问题就是一个让当地汉华王国官员头疼的问题,为此,李江还亲自过问了此事。这不,当李江乘船在水师舰队护送下返回到旧港时,就遇上了一件事。第五百五十一章学政的奏折汉华王国如今已经算是海外第一强国了,唯一限制汉华王国发展的或许就只有人口太少这个大问题了。当然,这并不代表汉华王国内部就没有任何隐患了,就拿李江最近遇上的一事来说吧。汉华王国因为领地太广,过于分散的缘故,所以一直以来各府各县上报的奏折都会走加急快船送达。这天,由于李江本身没有处于东阳城,所以从祁阳府而来送信的快船不得不将书信文书等送到了旧港。至于他们为何不交与政务堂处置,那是因为这份书信乃是祁阳府的学政江大人亲笔书信,要求必须送达李江这位大统制亲自处置,所以尚阳与徐海东一商议便决定原封不动的转成给尚在旧港的李江。李江得到这份书信的时候,一开始也很纳闷,对于祁阳府的学政,其实他并不了解,作为一府专管府内教育的官员,他的品级不算太高,这样的人,李江是不会有什么印象的。可是此人为何一定要让李江亲自看这份书信了,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隐秘不成李江想了想,也没有想出这其中的关键,于是他随即打开了信,发现里面有着不少信纸,信纸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至少也有数千字,因为都是文言文,所以内容相对很多。在信中,这位学政详细言明了他要说的问题,原来自从李江下令在各府各县设立县学堂,府学院之后,各地也陆陆续续开始了修建,至于教瑜,也是从东阳城学院调拨,倒也勉强够用。然而这位学政却在信中指出,这些教瑜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情况,所以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很严重,如果处理不慎,将会出现负面印象。而这也是这位学政亲笔书信,并且报给李江亲自处置的原因。原来,此人在信中指出,当地许多很早就归化的部族虽然都融入了华夏文化,但是一些习性还是没有改变,而后又随着汉华王国开国,许多土著将领如格纳斯,菲利普等从龙之臣步步高升,一些归化土著也开始变得骄阳跋扈起来,尤其是在学堂时,因为上课的需要,从东阳城调拨的教瑜时常会与之发生冲突,甚至在祁阳府还发生过有当地归化土著冲击学堂的事件发生。尽管最后都完美平息了,可是因为开国功臣之中又不少形成的勋贵家族,导致这种分歧依然存在。其实,这不仅仅是汉华王国的问题,实际上在华夏,每一次开国,都会多多少少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些开国功臣后裔或者开国功臣的家族,都会因为自己祖先或者某某是开国功臣,仗着其威名大肆胡来,不管是汉朝初期,还是唐朝初期,即使是如今的大明开国之后,也都是如此。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无法避免的,毕竟历史上那些关陇门阀与山东豪强都是这样形成的,也正是如此,历代统治者都对其十分的不满,也正是如此,这位学政才会上书李江,想要李江对此警惕。没错这位学政其实根本不是说学堂问题,而是间接说的是开国勋贵之后或者家族肆意妄为的问题。而对于这些,李江自然也看出了这位学政所表达的其中含义。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李江也明白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他一直没有去深究,因为这些开国勋贵背后的家族或者后裔虽然有些地方做的不好,但也没有犯下什么大错或者天怒人怨的事情来。可现在看来,李江觉得是时候有必要敲打他们一下了否则,待到将来更加过分的事情惹出来,到那时就不不好处置了想到这,李江随即决定返回东阳城,召集诸位心腹大臣,开始商议此事,务必想出一个解决的方案,至少得让这些开国勋贵知道,不要以为自己是开国功臣就可以让自己的家族为所欲为。于是,当李江一返回东阳城,就开始召集了尚阳等数位心腹重臣商议如何限制开国勋贵背后家族的发展,尤其是一些番将,也就是所谓的归化土著,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夏威夷,也就是汉华王国祁阳府归化的土著。这些人原本是非常淳朴的,可是环境能够改变人,当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之后,家族或者说部族之中有高官之后,他们的心态就变了,这也是人之本性,李江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这次只是敲打,而不是提起屠刀。当然,对于开国勋贵,武将是一方面,文臣也是一方面,作为政务堂的两位大佬,尚阳与徐海东无疑是绕不过去的两位重臣,而他们二人也是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功高盖住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在朝议之后,就迅速回到了家中,告诫自己的亲人与亲戚,务必要低调行事,否则他们将会大义灭亲,绝不留情。尚阳更是在回到自己家中之后,画了一副唐朝郭子仪的画像摆在前厅,让自己的子孙每天瞻仰,以时刻谨记郭子仪家族的家训。经过这一番整肃之后,李江通过复兴社的密谍得到了最终的结果,说真的,李江也没想到这些开国勋贵家族有这么多问题,但同时也没有料到这些开国勋贵这般狠心,许多人一回到家,直接就叫来自己家族所有人,亲自一个个询问,一旦查出一丁点问题,绝不姑息,该交官府的交官府处理,该罚钱的罚钱,没有一个人姑息。对于这样的结果,李江惊讶之余自然也十分满意,这样一来,你好我好大家好,他也犯不着背上一个屠杀功臣的坏名声而且,汉华王国目前处于平稳上升期,若是过分处理了这些功臣,那将会使得整个汉华王国处于人心惶惶之中,到那时就别提发展了,恐怕连维持稳定都不行。然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李江却得到了复兴社一份情报,有一名勋贵撞到了枪口上,而这人也是唯一一名不识趣的勋贵。第五百五十二章商议出兵朝鲜王国这名勋贵乃是一位从夏威夷也就是祁阳府跟随李江一路西来到达东阳城之后,并且建立了汉华王国的从龙之臣,此人名唤休宁亦,名字很奇怪,但是这只是他之前的土著名字,后来他改了一个汉姓名为张桐伟。改名之后的他很快就时来运转了,不仅升了官,而且还被调到了大明辽东以北参与了对瓦剌的战争,而后因为战功卓著被再次越级提拔,到此时已经是总兵了。而总兵在汉华王国军中已经是极为高级的军将了,就汉华王国所有大军而言,总兵这一级别的也就三十多人而已,而且他还是总兵之中为数不多的番将。按理说这样的人才,如果不出意外,将来会成为副都督乃至是都督存在的,只可惜他本人因为在军中多有傲气,脾气很坏,虽然勇猛无敌,但是情商有些不足。如此性格,自然有着很大缺陷,而偏偏他对家中的一些情况根本不管,所以导致其妻舅肆意妄为,甚至还伤了人,伤人之后,他的那位妻舅也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便迅速找了他这位姐夫,原本张桐伟是准备不管此事的,但拗不过自己那位妻子在一旁吹枕头风,因而他冒了一次险,暗地里帮助他搞定了当地官府,平息了此事,可他却并不知道此事虽然被他掩盖了过去,但还是被复兴社的人查探到了,最终也报到了李江这里。李江对于此人并未有多大印象,但是作为一位老人,如今却因为一时冲动而犯下大错,这让李江极为可惜,但是那又如何,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犯下大错,那就必须得到惩罚,否则国将不国了。于是,他即刻下令复兴社收集罪证,而后交由大都督府特有的判罚部门进行判罚。最后,李江得到了最终的判罚结果,其本人被罚俸禄三年,赔偿当事人十万钱,由总兵降职为参将,而他妻舅也因此被关入大牢之中,牢狱三年之后,再流放五年。这样重的判罚不可谓不杀鸡儆猴,也因此不少勋贵都开始颤颤巍巍,夹着尾巴过日子。好在接下来的日子,李江也是打一个巴掌送一颗甜枣,让众人松了口气。李江下达了一份旨意,每年会评选出一批五好勋贵,除了给其升爵外,还会赐予田地与大量银钱。这样一来,大家你好我好都好,勋贵的焦躁的心一下子就稳定了,李江也随即将目光投到了大明辽东以北,准确的说是朝鲜国之上。也就在朝鲜王国与大明边境的区域,建州女真近三千勇士直接攻破了朝鲜边境地区的好几个县城,甚至还掠夺了大量人口。至于朝鲜士卒,更是被击杀了数百人,人死的虽然不多,可是大部分朝鲜王国士卒都吓破了胆,再也提不起与女真勇士作战的士气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朝鲜王大发雷霆,可是却对此无可奈何,毕竟朝鲜王国经历了倭国入侵之后,实力早就大不如前了,他没办法只能一次次向大明求援,希望能够看在番属国之上,能够派兵相助朝鲜王国剿灭女真部族。大明京师。皇宫之内,一众朝臣尽皆低头,不敢直视作于龙椅上的朱祁镇。面对着朝鲜王国一次次派使者求援,先是礼部,而后便是内阁,一道道求援信被传达上来,一开始朝臣们并未引起重视,后来查探到女真残余势力退往朝鲜王国之后,大肆劫掠,早就将朝鲜王国西北闹得天翻地覆了,而且最让大明所担忧的是女真残余势力因为这次劫掠,实力又开始恢复了,这绝对不是大明所愿意看到的。因而,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或是勋贵都同意派兵前往朝鲜王国帮助番属国扫平建州女真残余,只是在对待主帅的问题上,各自有着不同的意见。武将当然首推英国公张辅了,而文臣当然推的是王骥,毕竟王骥是属于文臣,而这两人却极力推辞,张辅就不用说了,他已经位极人臣之首了,如果再立功,那非但不是大功,反而是祸患了,所以他极力推辞,而王骥也是个明白人,所以他也站出来以患病不宜远行推辞了。两位主帅候选人各自推辞,这让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皱起眉头,说实话,他对这二人还是比较放心的,只不过这次他其实也不准备让这二人去,毕竟他也知道功高盖住这样的道理,如果他一直派遣二人领兵,就算他不介意,其他武将与重臣也会介意,到那时他就算有意护住二人也恐怕不行了。于是,他将目光投到了另外一位武勋之上蒋贵身上,作为王骥曾经的副手,此时的蒋贵也是永乐时期的老臣了,后来历经了仁宗宣宗两朝,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战将,而且威望也摆在那,适合作为主帅。可惜的是,此时的蒋贵没等朱祁镇开口,便站出来推荐了另外一人,那就是成国公朱勇,作为东平王朱能的后裔,朱勇算是勋贵之中威望仅次于如今的英国公张辅的,所以蒋贵推荐之人也算是比较适合成为主帅的。但朱勇此时也明白自己处境,所以也找了借口推辞了,很快,泰宁侯陈瀛,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一众武将勋贵都一一推辞。这些人可都是朝堂之中能打的武将或者勋贵,如此多人一一推辞,可谓是罕见,也让朱祁镇面色阴沉,心中极为愤怒。“混帐竟然都一一推辞那朕要尔等有何用”“启禀陛下,臣推荐一人,或许可担任此次出兵的主帅”就当朱祁镇暗自恼怒时,杨荣站了出来,对着朱祁镇说道。杨荣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不禁把目光投了过来,武将勋贵都一一推辞,莫非这杨荣想要派一名不知兵事的文臣领兵第五百五十三章于谦的深思大明皇宫之中,议事的奉天大殿内。朱祁镇颇为恼怒,可是面对着一众朝臣,尤其是武将勋贵的各种借口推辞,他也无可奈何,怎不能逼着他们吧这可是出兵,乃是大事,若是因为主帅因此而大败,那损失的可是大明帝国,所以朱祁镇更希望一位威望足够,熟知兵事,并且甘愿出兵的主帅领兵,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还是勋贵皆可。正巧这时候杨荣站了出来推荐了一人。“启禀陛下臣推荐一人,或可领兵出征”“讲”朱祁镇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虽然他不喜杨荣,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三杨在文臣之中的地位,而且为维护朝堂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也是他没有动杨荣的原因之一。“启禀陛下,臣以为可派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