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超级帝国 分节阅读 239
作者:古风飞      更新:2023-06-19 13:51      字数:4725
  d瞬息万变,若是倒霉,恐怕会因为某些缘故导致战局不利,那就不妙了。好在战局一直按照李江所预料的那般,十分的顺利,并未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因此,李江暂时将注意力由战事转移到王海滨派回来的人身上。没错,远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到达西欧的王海滨舰队终于有消息了。王海滨到达西欧之后,即刻派了三艏舰船沿着原定航线绕过好望角顺利回到了东阳港。派回来的一共有三艏船,只可惜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损失了一艘船,好在人员只死亡了十几个,倒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领头之人乃是一个名唤陈清泉的船长,职位是参将。大统制府,李江在这里接见了他。书房内,李江坐在那,聆听着陈清泉的详细叙述,从东阳港出发,到到达好望角,舰队一分为二,再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西欧这一路全对李江说了出来,这期间,李江还时不时询问情况,并且事后对照舆图,详细询问,在确定航线与他前世所记得航线差不多的时候,他随即下令,奖赏陈清泉一行人,并且将他的参将衔提升一个等级,其他人也各有封赏。待到陈清泉等人离开之后,李江随即来到了议事大会堂,召集了众位大臣,将此事与众人简单说了一下。李江说完之后,尚阳第一个站了起来,扫视了一眼众人之后,迟疑了一下对着坐在上方的李江说道:“启禀大统制,臣以为既然此时已经打通了通往西夷诸国的航线,就必须抓住时机,派遣一支庞大使团前往这些西夷诸国,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西夷诸国最喜欢的便是吾东方华夏的瓷器与丝绸,有了这条航线,东西之间的贸易将会大大增加,而且这条航线上的贸易往来,这两大商品必须掌控在官府手中,最好是”随着尚阳噼里啪啦的讲述,在场所有人都听懵了,因为这番话完全不像是尚阳这位儒家子弟所能说出来的,到像是一位经商有成的大商人才能说出来的。“这这还是吾等认知之中的尚主事”“莫非这是有人在尚阳主事背后为他出谋划策”“不应该呀”一时间,在场之人都不禁开始猜想起来。而徐海东更是直接站起来附和道:“尚主事所言差矣这条航线关系重大,不管是东方诸国还是西方诸国都不成知晓,现在若是派遣使团前往,这务必会”徐海东执意反对即刻派出使团,他觉得最好是低调处理,航线商路也必须掌控在汉华王国手中,起码最近几年都必须保密,这样一来,不管是西方诸国还是东方的大明等商人,都能被汉华王国所控制,只能乖乖将商品交与汉华王国官府,这样一来,即使未来这条航线被发现,那时候汉华王国官府也大赚特赚了。“因此本官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汉华王国赚取更多的钱财”随着徐海东最后一句话定调,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原本以为尚阳的一番话就够让人惊讶了,现在倒好,徐海东的话更是语出惊人。这还是儒家子弟徐海东吗,这简直就是一奸商也就在此时,又有一名官员附和了两人的观点,这次他更是要求将此事全部封存,作为绝密。“难道这几位主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统制私下授意的”此时此刻,不少人心中都不禁涌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不得不说,他们还真是猜对了,其实徐海东与尚阳之所以这样说,其实都是二人在演戏罢了,而且背地里还是李江亲自跟他们谈过之后,授意他们这样说得。目的自然不言而喻,那就是此事无论如何都必须通过。虽然他李江乃是汉华王国大统制,根本无须顾忌众人的意见,但是此事关系重大,若无法让众人都信服,恐怕此事会被人传出去,毕竟这事太重要了,一条航线有多重要,这前期简直就是拿命去填。李江如此又凭什么要给他人免费使用,要知道这可是通往西欧的唯一一条航海线路,这关系到多少金银财宝的归属。当然,此事如果长久下去,肯定是无法瞒住的,毕竟随着时间推移,就算是官府组织商船,也很难保持航线绝对不会被泄露出去。因此,李江只决定隐瞒两年,两年之后,他就随他去了。而这两年之间,汉华王国完全是独揽生意,而瓷器与丝绸在西欧有多走俏,可想而知,恐怕这两年间,汉华王国的收入恐怕至少在五千万两上下。这么多钱,李江甚至都已经规划好了,除了用于移民外,还有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提高官吏福利,还有最为重要的军费。可以说,这笔钱根本没有什么遗余,甚至李江还觉得太少了。临高特区。对于倭国的战事,于谦一直关注着,不仅仅是朝廷的邸报,还有各商人从倭国带来的消息,甚至时从张怀普那得来的消息,他都一一写在纸上,晚上对照舆图详细分析研究着。作为一名文官,于谦虽然没有打过仗,但他却是在边镇巡视过,多多少少对于军事方面了解过,何况他于谦本就是奇才,自然清楚目前局势对于倭国十分不利。汉华王国大军就不用说了,此刻倭国四大岛,汉华王国就占据了南部的四国与九州这两个大岛,而北方的本州与北海道虽然没有被朝鲜大军占领,但是朝鲜军队也将侵入本土的倭国大军赶回了对马岛之上,可以说朝鲜王国实际上已经打赢了这一场仗。再加上此时倭国南部被汉华王国大军大肆劫掠,倭国天皇以及倭国的掌权者已经没了心思再攻打朝鲜了。第四百九十五章朝鲜王昏招修大明京师皇宫正殿之内。一众朝臣站立在左右,龙椅上,小皇帝朱祁镇端坐其上,目光有些闪烁,一旁,李太后也满脸疲惫,皱着眉头看着下方站立的朝臣,沉默不语。此时上朝已经超过时间了,可是大殿内朝臣却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甚至大家都开始沉默了。实在是刚刚吵的实在太厉害了而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倭国战事问题。一部分人认为大明必须即刻派兵参战,其理由有二,一是倭国本就是侵入朝鲜,大明出兵便是为番属国做主,彰显大国之威,理由正当,二是因为大家都清楚,此时倭国已经处于绝对劣势,这时候参战,肯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只需在最后分一杯羹即可。这一部分人以武勋为主,还有少许正值的文臣,就连于谦也连续上书赞同出兵。至于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大明还是静观其变,而原因也有二,一是目前对于倭国的战事已经集中到倭国本土了,所以这时候大明参战,肯定是进入到倭国本土进行作战,可是太祖祖制规定,大明军队不得征伐倭国,如此肯定是违背了祖制。而第二个原因便是大明身为天朝上国,若是这时候参战,难免会被人耻笑,毕竟之前不参战,现在倒是来捡便宜,这让人会怎么说,有损大明威严。对于这两拨人的意见,坐在上方的李太后则是谁也不赞同,因为她此刻心中比较矛盾,既想派兵参战,又觉得参战有损大明国威。倒是一旁的明英宗朱祁镇根本不这么想,他觉得大明必须参战,而且派兵直接打上倭国,不禁要倭国赔款,还要割地,这样才能彰显大明国威。可是他此时年龄太小,大事小事都有自己祖母以及朝臣们做主,他根本没这个权利,所以此时他心中虽然有着各种想法,但年龄实在太小了,别人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咳咳诸位朝臣此事改日再谈,时间也不早了,退朝吧”“退朝”随着宦官一声叫喊,大臣们也只能齐声躬身道:“恭送太后,陛下”这场朝议虽然没有定论,但是最终却还是有了结果,因为就在一天之后,北方瓦剌再次犯边,北部边境更为紧张起来,而且西北边境也开始生乱,可以说国内局势已经不允许大明再出兵倭国了。大明不参战,这让远在临高的于谦大为恼火,可是恼火过后,就剩下了无奈与叹息“唉算了算了”微微摇头之后,于谦没有再想这件事,他很清楚,作为外臣,他的力量根本无法左右朝廷之中那些重臣的意愿,更不用说大明如今根本不是皇帝做主,而是那位李太后。对于一介妇人,于谦是深为不屑的,在他看来,妇人终究是妇人,大局观不强,根本无法处理国事。如果不是祖制惯例,他甚至希望皇帝必须亲自处理国事,可是他也清楚,那根本不现实。一个月之后,汉华王国大军直接攻入到了倭国国都,虽然没有俘虏那位天皇与一干倭国朝廷重臣,但是这座国都已经被汉华王国占领了。而北方,朝鲜王国国王也不知道是不是得了汉华王国好处还是咋的,他居然派了水师载着朝鲜大军想要攻打倭国本土,可是最终却是中了倭国水师埋伏,损失惨重,不得不下令退兵。可以说这次朝鲜军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白白将大好的机会给浪费了。对此,得到消息的李江实在是无语了,虽然朝鲜王国的确得了汉华王国不少武器支援,但是李江可没有怂恿朝鲜王国大军去攻打倭国本土,朝鲜军队是什么实力,李江再清楚不过了,他们如果守城那还好,可是要是主动出击进行野战,根本就不是倭国大军的对手。何况倭国水师也不弱,朝鲜大军居然想着跨海作战,简直就是找死。“都说说吧现在该怎么办是否派出使团去跟倭国谈判”“大王吾朝鲜有大明与汉华王国在背后支持,根本无须与倭国言和再说此时汉华王国已经打的倭国大军溃不成军,甚至其国都都被汉华王国大军给占据了臣以为再等一些时间,倭国会自动找吾朝鲜求和的”“臣附议”“臣也赞同”朝鲜王宫之中,朝鲜王听着下方诸位大臣的言论,也是十分头疼。因为按照他的本意,是不准备再等待下去了,因为这次他下令出兵,朝鲜大军却惨败而归,这实在有损他的威严,如果再等下去,万一倭国不罢休,再打回来,朝鲜王国拿什么去抵挡倭国大军的反击。因此,朝鲜王决议要尽快与倭国言和,以免朝鲜王国处于危险之中。不得不说朝鲜王也不是完全昏庸无能,他这样做也是考虑到目前朝鲜王国遭遇大败,如果与倭国大军对抗,肯定会一败涂地,丹若是与倭国言和,至少能够抱住朝鲜本土。当然,私底下也有一部分大臣认为可以假意与倭国言和,以此来拖延时间,等待南部汉华王国大军进一步行动。只要倭国主动求和,那形势就完全不同了,朝鲜王国不仅是战胜国,而且还能够拿到大量赔偿。这对于朝鲜而言,是一件大喜事,毕竟与倭国打了这么久,朝鲜王国境内也是一片废墟,急需大批金银物资,尤其是粮食。朝鲜王国与倭国战事直接影响了朝鲜南部大部分粮食收割,而且因为战争需要,士卒们也消耗了大量粮食,目前连士卒们都吃不饱,何况是当地百姓,因此朝鲜也继续粮食等物资输送进来。当然倭国本就是少粮,即使赔偿,也没有什么粮食可赔,但倭国有大量金银呀,只要有了钱,完全可以跟西洋诸国购买,还有汉华王国,这粮食生意,汉华王国可是西洋的主力粮食输出大国第四百九十六章赔款与殖民汉华王国,东阳城大统制府内。书房之中,李江坐在桌案前,低着头,看着手中的文书,底下站着的二人冷汗直冒,瑟瑟发抖。这二人不是别人,正是尚阳与徐海东。作为汉华王国重臣之中的重臣,按理说这二人不应该这反应才对,可是此时容不得二人镇静,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纰漏,而这个纰漏正是因为二人疏忽而造成的,所以他们生怕李江会因此而大怒。原来,就在数日前,随着倭国战事已经渐渐步入尾声,按照李江的命令,大军将停止前进,并且驻守在倭国都城附近,以随时准备与倭国进行谈判。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驻守在倭国的军队发现有数十人莫名其妙的死亡,一查发现是倭国当地的一些武士动手毒杀的,尽管死的人不多,这事情也并不算太大。但是当消息报到政务堂时,二人却下了一个命令,严惩凶手,这道命令其实并没有什么,毕竟这事情并不算太大。可是却是越权了,因为虽然消息是传到政务堂的,但处理此事的却是李江的都督府。而军权在汉华王国一直是被李江牢牢掌控在手中的,所以二人的这道命令虽然没有执行,但是动机不纯,这绝对是要命的。因为二人都非常清楚,汉华王国的忌讳在那里,军队是绝对不能插手的,这可是李江手中的一张王牌,谁也不能插手。所以二人在被叫到大统制府之后,心情可想而知。但是事情偏偏就这么奇怪,当二人被叫到这里之后,二人却始终没有遭到斥责,而且李江也没有理会二人,而是自顾看着自己面前的文书。要说此时的李江心情如何了其实就一个字,那就是“爽”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