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作者:mijia      更新:2023-06-18 23:26      字数:5429
  由于玄臻大师“低调谦和”的秉性,又考虑到出征在即,册封典礼一律从简。只是虽然整个仪式朴实简单,但参与之人却身份高贵,无论是皇室宗亲还是王公贵族都尽皆到场,就连安国寺的普慧方丈亦携寺内众僧到场观礼。听闻孟晖将要随军出征,超度边关无数亡魂,普慧方丈大为感慨敬佩,当即拍板表示安国寺也会派遣僧侣同行,竭尽所能的协助大师。而在国师的册封典礼之后,“玄臻大师”、或者应当称之为“玄臻国师”的名字这才算是真正大范围传播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上层的权贵圈子。前前后后忙碌了将近一月,三十万大军整装完毕,奔赴边疆,孟晖与安国寺十八位僧人亦在此之列。由于身份不同,作为国师的孟晖自然不能再像是先前那般随意穿一身灰扑扑的僧袍了事。在册封典礼之后,他浑身上下鸟枪换炮,头戴毗卢帽,身披金线织锦袈裟,脚踏罗汉祥云靴,手持鎏金九环锡杖,更加衬得他面若冠玉、风姿卓然。在被询问过懂得骑马后,皇帝还大手一挥,赠予他一匹浑身洁白、无半丝杂色的白云骏马,以供行军途中一路代步。被照顾的如此周全,哪怕一直都在急行军,孟晖也没有感觉太过疲累,而安国寺也考虑周全,派出的十八位僧人具是修体的罗汉,自小勤学苦练,其身身体素质比之大多数士兵还要更胜一筹。军中将领们原本还在担心这帮身份极高的僧人会拖大军的后腿,面上尊敬、心里却很是嘀咕,如今见他们在行军中适应良好,这才稍稍放心。不过,孟晖对自己在军中地位的定位,可绝不会仅仅止步于“不碍眼”。虽然这个朝代佛法盛行,但却也不是人人都尊慕佛门。达官贵人们笃信佛法,是希望能够借助诵读佛经、行善积德来保证下一世依旧身份尊贵;平民百姓们参禅拜佛,一来是上行下效,二来是为了宽慰自身,三来也是希望通过此生努力而让下辈子的自己投一个好胎,大富大贵。但是,军中这些提着自己的脖子在战场中搏命,以杀敌的数目来赚取军功的军人们却很少相信那虚无飘渺、劝人向善、忌讳杀生的佛门教义。他们朝不保夕,信任的唯有将领、同袍与他们自己。可以说,哪怕孟晖身上挂着国师的光环,在血气方刚、信奉以力服众的军队中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尊敬。如果身为谋臣,孟晖自然能够在将士们面前指点江山、侃侃而谈,获得他们的钦佩敬慕;而如果身为武将,他也能跟这群军人探讨过招,凭借强大的武力值迅速站稳脚跟。但是,这一世的孟晖却只是一个和尚,若想要得到将士们的推崇,也只能采用和尚的方法。那么,和尚的老本行是什么呢?----自然是念经。在一日的行军结束、大军开始安营扎寨的时候,孟晖也跟着下了白马,招呼着安国寺的僧侣们一同进行晚课。自从当了和尚,孟晖就没有停止过在早课晚课中使用自己的精神力,此时自然也不例外,而这种在诵经时掺杂精神力的手段,完全称得上是孟晖在此世安身立命的根本----毕竟,光球的3d投影只能在重大场合里玩玩,每多忽悠一次,震撼程度都会逊色一筹,绝非久用之计。但是,能够立竿见影的安抚听众的精神力,却是个可以频繁使用、每一次使用都能收获极佳反馈的好东西。当然,不管孟晖与和尚们的诵经声多么洪亮、也不管他的精神力多么强大,孟晖都不可能安抚整支疲惫的大军----哪怕由于古代位面的道路限制,三十万大军兵分数路进发,孟晖所处的这一队精兵最起码也有五万人上下。不过,从京都到边关路途遥远,即使一路急行军也需得花费数月之久,因此,孟晖有着足够的时间让这支军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带着安国寺的僧人随意寻了处不会妨碍士兵们工作的角落,孟晖与僧人们盘膝而坐,开始了一日的晚课。当看到一群和尚开始念经时,不远处忙碌的士兵们下意识就开始皱眉,毕竟他们劳顿一天、身心疲惫,哪怕停止行军也依旧有一大堆事情要做,实在不愿听到一群和尚在自己耳朵边嘤嘤嗡嗡、念念叨叨。----然而,这样的烦躁不满,却在孟晖伴随着经文发散而出的精神力的安抚下逐渐消散。为了更大程度上让士兵们感受到“诵经”的魅力与益处,孟晖这一场晚课,做了整整一个时辰,至于被他拉下水安国寺的僧人们也被孟晖引领着沉浸入佛经之中,完全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当孟晖停止诵经后,便看到整座简易营寨已然拔地而起,而在他们这群僧人的周围,层层叠叠围了不少休憩中的士兵,就连那群军中将领也在太子的带领下坐了过来,神色舒展。察觉到晚课结束,众人纷纷睁开眼睛,只觉得神清气爽,就连疲惫沉重的身体也轻松了不少,原本因为即将面临的战事而焦虑的情绪更是安稳下来。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将士们面面相觑半晌,再次看向那群僧侣的眼神顿时截然不同,曾经那些以为自己带了群累赘的微词也消散一空。但凡是经受过佛经洗礼的士兵,这一晚的睡眠质量都特别好,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与那些并未听闻诵经的战士截然不同。而通过士兵们的私下交流,倾听僧人们念经的好处也迅速在整支军队中传扬扩散开来。于是,在第二日的行军结束、再次开始安营休息的时候,孟晖发现自己与安国寺僧人们一直被周围的士兵悄悄关注着,而待到他们选好位置、准备开始晚课,很快便陆陆续续凑过来不少士兵,望着他们的眼神半是期待、半是怀疑。由于因为种种原因跑过来围观的士兵数量太多,最终还是太子亲自出面整顿军纪,并遣走前一日已然听过晚课的士兵,这才没有让军中出现什么混乱。缓缓拨弄着念珠,面上含笑,神色淡然柔和的孟晖:^_^----哪怕我是个和尚,那也是最受欢迎,无论在哪里都吃得开的和尚。作者有话要说:感谢 ashley 亲爱哒扔的手榴弹,还有 sotom 土豪扔的两颗地雷+四颗手榴弹=333=第五十九章在孟晖这个“奶妈”的buff加持下,哪怕一连行军数月, 整支军队的精神面貌也依旧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一众将士好吃好喝、情绪愉快,自然也体力充沛、士气高昂。为了能够让更多士兵有序的参与僧侣的晚课, 将领们特意以营为单位, 制定了轮换的顺序。当日轮到的士兵可以旁听晚课, 而剩余的士兵则需承担各项安营事务。几个月的轮换下来, 孟晖基本上将所有士兵都安抚了两三遍,而将士们也承他的情,对待他的态度越来越好, 使得孟晖在军中的地位水涨船高。----如果说, 最开始的孟晖只是仗着太子的庇护和国师的身份, 享受士兵们表面的恭顺的话, 那么现在的孟晖在将士们心中, 却已然成为了货真价实的佛陀转世, 连带着那些安国寺僧人们也被“爱屋及乌”, 原本吃饭洗漱都需要自己动手处理,但现在, 却有一众兵士争相抢夺、迫不及待为之效劳。数月之后,当几路大军顺利汇合,孟晖所在的队伍与其他队伍之间的对比,便更加强烈了起来。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现实,哪怕其余队伍的将士并未亲身经历孟晖的晚课,看向他的眼神也透着十足的敬重与期盼, 迫不及待想要被佛法洗礼一遍,缓解一路的疲劳压抑。为此,众将领商议一番,最终决定在汇合的这一日晚上,由孟晖与安国寺的僧人们举办一场法会。由于条件所限,法会的场地十分简陋,仅仅只是一座一人高的台子,但参与的人数却多得史无前例。孟晖与安国寺僧人们端坐台上,念诵经文,近万将士们安静无声的来、又安静无声的走,虽然被经文抚慰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也勉强算是蹭了蹭buff,睡了个好觉。第二天清早,三十万大军精神奕奕,酒足饭饱之后迅速奔赴战场。按照常理而言,数十万大军行军数千里到达目的地,必然会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需要休整好几天才能恢复战斗力。而在这个时候,正是最为危险、极容易被敌人伏击偷袭的阶段,需要时刻警惕敌军的探子。不过,这一次,在军队靠近最前线正与匈奴大军对峙的裕峡关时,太子下令射杀了一部分偷偷窥伺的匈奴斥候,却又仿佛不经意间留下了几条漏网之鱼。很显然,在得知朝廷兴兵三十万、奔赴边关的时候,匈奴人便时刻紧张警惕。倘若三十万大军修整完毕,再集合裕峡关原本的十数万守军,匈奴一方很快便会落于下风,而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匈奴人有八成可能会关注大军动向,争取在援军恢复过来之前半路截杀、予以迎头痛击。----而太子放过那几名匈奴斥候,便是为了将匈奴人偷袭的可能性从八成提升至十成。倘若此番领军的将领是一员临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匈奴人大约还会小心谨慎一些,怀疑对方为何会漏过匈奴的斥候。但太子却是第一次上战场,平时表现出来的性格又张狂无忌、甚至称得上刚愎自用,军队守卫疏忽大意这种情况放在年轻气盛、只会纸上谈兵的太子身上,却并非是什么怪事。而只要匈奴轻视了这位太子,那么太子便可以将计就计、以牙还牙。叙述完自己的计划,一身黑甲、面容坚毅俊美的太子将视线从地形图上收回,看向周围的将领:“孤的计划就是这样,诸位有何建议?”众将领在太子讲述的时候便连连点头、喜形于色,此时或是开口赞同太子的谋划,或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完善的意见。一番商讨之后,整个计划已然成熟,太子当即拍板决定:“事不宜迟,孤明日便亲帅大军,将这群贪得无厌、凶残成性的匈奴人好好教训一番!”太子此言一出,方才还神色轻松的将领们顿时面色一变。一名副将轻咳一声,跨前一步,拱了拱手:“殿下,您身份尊贵,还是坐镇后方为好,至于前线冲杀,便交予我等吧。”对于众人的阻拦,太子并不意外,淡定的挑了挑眉:“孤此番来到边关,可不是为了舒舒服服呆在后面刷军功的。在其位、谋其政,既然孤当了这个主帅,自然要亲自领兵。”“其实……身为主帅,也不一定必须亲临前线、以身犯险。”另一名副将轻声反驳。太子冷哼一声:“诸位劝阻孤上前线,到底是担心孤受伤,还是不信任孤能够上阵杀敌?”说罢,看到几位将领想要开口,太子猛一抬手,阻止了他们的规劝,“孤已然证实过自己的武艺,即使是对上诸位也能丝毫不落下风,诸位还有什么需要担心的?既然你们能够杀敌,孤也能!”“然则平日里练武,却是与战场上截然不同啊。”军中资历最老的李将军缓缓开口。“既然孤到了这边关,就决计不可能一直龟缩于后方,不然孤来到这里又有何意义?”太子冷声答道,“孤也能理解诸位的担忧,既然如此,与其在以后临危受命,倒不如让孤在此时准备妥当、先发制人围困敌军的时候上场,危险性还能低上一些。”听太子这样说,众位将领面面相觑,有些被太子说服,却又依旧不敢当真同意太子上战场----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战场形势千变万化、防不胜防,哪怕此次计划几近完美,他们也不敢保证能够万无一失。最终,不知是由谁开始带头,众人竟不约而同的将视线投向了安坐于营帐角落处、沉默倾听的孟晖。----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所有人都能看出太子天不怕地不怕,却偏偏对这位玄臻国师礼遇有加到……甚至称得上惟命是从。哪怕明知国师从不参与军事,但每次讨论军务,太子也依旧会将国师请来,似乎只要国师在场、又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他便能信心大增。众将领猜测,这是由于国师手段高深,能够洞察天机、卜算凶吉。只要一项决议在他面前通过而被有被国师批驳,那就相当于这个决定十之八.九都没什么问题,可以顺利实施。突然被众将领盯住、猛然从神游中回神来,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当成吉祥物的玄臻国师:??????环顾一周,孟晖沉默着看了看将领们恳求的目光,又对上太子渴望的视线,顿时感觉压力山大。片刻后,他合上双眸,不动声色的拒绝发表任何意见。众将领大失所望,而太子却眼前一亮,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仿佛在炫耀----你们瞧,国师果然是向着孤的!然后,明日太子亲自领兵的计划,便就此一锤定音。第二天一早,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冒充急行军后疲惫不堪、急需休整的队伍请君入瓮,而另一路则按照太子的计划埋伏妥当,安静等待匈奴人瓮中捉鳖。由于太子亲上前线、率军埋伏,坐镇后方的便是那员经验丰富的老将李将军,以指挥权来说,他仅在太子之下。李将军率领几十名护卫精兵与负责传达号令的旗语兵,寻了处可以清晰纵观战场的山崖,时刻准备一旦情况有变,便立即修正计划、临阵指挥。而孟晖在自己的执意要求下也与李将军同行,身后则跟着那十八位已然被孟晖调.教洗脑到唯他马首是瞻的安国寺僧人。一切的进展十分顺利,匈奴人果然耐不住诱惑,对那一支“疲兵”发动了攻击,然后被引入了早已布置好的陷阱。看着太子骑着战马、英勇无畏的在敌军中左冲右突,每一次马蹄落下,都会踩起一捧血花,李将军轻抚胡须,神色赞叹:“老夫曾听大将军说,倘若太子殿下并非一国储君,必然能够成长为足以庇护江山一世平安的骁勇悍将。原本老夫还觉得大将军言过其实,如今看来,殿下果然是天生将帅之才。”顿了下,他语气复杂,“殿下第一次上战场,表现便如此优秀,征伐间无半点犹豫迟疑,当真……”意识到自己接下来想要说的词并非褒义,老将军迅速将那句“冷血无情”吞了回去,转而提起了自己,“想当年,老夫第一次随父亲上战场,心里可是又惊又怕,握着武器的手都在颤抖,只能一路随在父亲身侧,受父亲保护。”站在他身边的孟晖听李将军这样说,微微一笑。他早已从太子那里了解过军中诸位将领的生平事迹,此时便顺口反驳:“李将军初上战场,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少年郎,而殿下现在可已然加冠,心性胆气自然与少年人不同。”孟晖这一句话说不上是真正的夸奖,仿佛只是陈述事实,但他身份超然、金口玉言,仅仅只是淡淡捧上一句,便抵得过旁人吹嘘数百句。没有人会不喜欢夸奖,哪怕李将军主动以自己初上战场时的狼狈表现衬托太子,但听孟晖并未附和,而是出言宽慰,心里也着实是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