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第 393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3-31 01:11      字数:5927
  “阿虎!你这般不成啊!”刘二郎站在一个比他高了大半个头的青年面前,眉头皱着:“你有那好天资,正该借此出头,在军中大展拳脚才是!如今这般畏畏缩缩,如何能成事?你不为自己想想,也该为你娘想想罢!你若在军中出不了头,如何能回报她?”

  刘二郎正是当年许盈在丹阳练新军时的那个小兵刘二郎,只是不再是当年那般无知无觉,当兵之余还要去酒舍里打零工谋生。如今的他几经周转,没有死在各种乱事中,顺顺利利地做到了一任都伯——其实这也是资历到了,刘二郎本人底子不好,又没有天赋,所以即使有着当年丹阳新军最初成员的身份,如今也只混到了都伯!

  其他和他一般身份的,只要没死,最次也就是这样了!毕竟最初的丹阳新军成员后头再练新军时就是当低级军官在用了。又经过一些战仗,没死的总能往上升都伯属于中级军官中偏下的,若是都伯都做不到,难道还要在低级军官的位置上打转?

  光是当初的战友拉拔,也不只是如此吧!

  刘二郎自知自身情况,前途有限,所以看到堂弟刘虎身高八尺、力大无穷、能读书之后,心里立刻有了想法,特别支持他参军——像他们这样的出身,在如今年月,总不能指望读书出头吧!到头来还是武功立身才有一点儿希望。

  当然,主要还是许盈成为辅政将军,刘二郎别人不信,对于当初改变他人生的许盈却是相信的。既然许盈如今要大量练新军,他自然想到新军前途正好、大有可为。这种情况下,拉着堂弟进军营就不是拉壮丁了,而是为他着想。

  刘虎在兄长面前没话可说,只能连连点头:“阿兄,我都知道,只是临到了,自己不听使唤。”

  刘虎在军中表现很好,因为身体素质确实出色,学习军规等也没有刘二郎当初的一筹莫展,他很快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这种重点关注对象都是年轻、有潜力、身家清白的新军小兵,到了一定时候是极有可能送到讲武堂去深造的。

  讲武堂是什么地方,在许盈兵临建邺之前无人知道,而他如今坐镇京口,将讲武堂也从豫章迁了过来,还有谁人不知呢?

  而就在情势大好之下,刘虎这些只经历普通训练的新兵开始转入‘实战’。所谓的实战其实是为了军中大比武做准备,军中大比武表面上是争军备,实际上却是为了确定军中主次——这么多支队伍,总有人是王牌,有人是等而下之的吧!眼下不争,更待何时!

  军中大比武分了很多项目,既有集体的军容检查、对战演习,也有小队对抗,甚至单兵演练。刘虎在训练的时候做得好好的,大张旗鼓搞实战的时候却心态不好,十成实力发挥不出一半,眼看着军中大比武须臾将至,可把刘二郎这个做大哥的急得不行。

  但刘二郎再怎么着急都没有,这件事始终只能刘虎自己克服。

  刘虎自己也不甘心这样啊,但每到正儿八经的场合,发现有很多人注意着他的时候,他就会手脚不听使唤,心慌慌的,什么都做不好这又不受他自己控制。

  因为这个,刘虎直到军中大比武当日依旧忧心忡忡,轮到他出场的时候心里没底,上场的时候脑子都是空白的——刘虎因为老天爷赏饭吃,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一开始定下的单兵对打就有他。

  在专门用于单兵对打的擂台上,上上下下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可比之前无数次演练还要‘刺激’,一时之间刘虎浑身都有些发软。

  ‘不管了!’刘虎知道这样不行,一咬牙就先莽了上去。脑子一片空白下,刘虎反而什么都不用想,全凭本能行动,将对方三两招打翻在地只能说刘虎确实天赋异禀,哪怕那样莽撞其实是让他露出了许多破绽的,他还是凭借‘一力降十会’解决了战斗。

  刘虎是在同队战友的欢呼声中才茫然发现自己已经赢了。

  “倒是一好汉!”说话的是高台上一文士。许盈此时和幕府心腹、军中大将们一起坐在高台之上,清楚看着下边擂台。军中大比武的项目有很多,那些集体项目其实更加重要。但不可否认,最能吸引注意力的还是这种擂台对打。

  许盈自然不认得刘虎,但也对这话表示赞同,刘虎这种人真的挺惊人的!看到他动手下意识就会觉得人和人的差距有的时候比人和猴还大这种勇士,哪怕是下限也是典韦之流了。

  能在新军中发现这样的猛人自然是好事,许盈笑着点了点头,正要借此说一些新军的事。忽然有书吏过来禀报,原来是一批士子来投,这些士子手持南兖州刺史钟衡的信件而来,据说南兖州的青年才俊泰半在此了。

  此时‘周公’在儒家可是能与孔子相媲美的圣人,周公吐哺的典故人尽皆知!这样多的青年才俊来投,许盈不管要如何用这些人,此时极尽所能表达重视与高兴都是必需的。所以也没有耽搁,暂时离了举行比武的校场,回了大将军官寺。

  许盈来到官寺的时候,这些‘青年才俊’人已经等着了,双方见礼之后,许盈接过书吏递过来的信件——钟衡能写信推荐这些人过来,本身就是一种担保,许盈倒是不担心这些青年才俊名不副实。

  当年许盈做丹阳尹时,有钟衡给他做郡丞,钟衡的细致认真、条理分明,以及任劳任怨,给许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表面上会与其他人和光同尘,实际上却是有着自己坚持的人,也是如今这年月少有的还有儒家传统精神的‘儒生’。

  许盈讨袁成功之后,用人之际,自然不会忘记他。当时的钟衡已经不是丹阳郡丞了,但升职之后却是一个闲职,清贵归清贵,却是比当初的丹阳郡丞还不如!丹阳郡丞这个官职说起来,好歹适合他,给了他做实事、发挥自己所长的空间呢!

  许盈干脆大笔一挥,让他去南兖州做了刺史。所谓南兖州,就是建邺隔江相望,北边一片土地,其中有一部分属于兵防地带,可想而知起敏感程度。

  南兖州这块地,各路神仙都有,流民帅、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各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南渡的侨居大族各方交织之下,各种问题复杂的让人头秃!想到钟衡的能力,许盈便拨了他去做南兖州刺史。

  有他在北面,许盈也心安当时许盈要安定内外,北边看起来打成一锅粥了,暂时看不到(或者看不上)南边,但谁又知道时局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这次钟衡推荐来的青年才俊,他在信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不只是因为他们见识、学问等在这个时代出类拔萃,也是因为他们具有这个死气沉沉时局中少有的活力——他们是主动要来京口的!

  在发觉许盈不是那等执政之后就昏了头的权臣(历史上这种人可不少了,譬如说董卓),并且雄心壮志、大有可为之后,这些青年就越发关注许盈了。许盈在讨袁成功之后让局势越来越稳定,地方百姓日子才两年不到就有了显著改善这些他们看在眼里,自然也下定了决心。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此时的士人选择自己的‘明公’的时候是非常慎重的!这甚至不比婚姻,对于男子来说,结错婚了不幸福是有限的!左右此时也不讲究两情相悦,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才是理想状态!而且实在不成,总能纳妾,再不成还能休妻,总不会闹到要命的程度。

  ‘明公’一旦选定,要托付的就是全部的忠诚!君臣之义定下,赴汤蹈火、用命于时,都是在所不惜的。而且这没有什么修改的余地,往往是一条道走到黑——有降将换主的,有谋臣‘弃暗投明’的但哪怕是真正意义上的‘弃暗投明’,在当下的道德观里也是永远不能抹去的污点!

  吕布背叛董卓,算是弃暗投明了,当时的董卓绝对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但这样弃暗投明的吕布并没有因为背叛的主公是个国贼,就免去了道德上的质疑董卓再如何为祸天下,对于他吕布却是有恩的!他能背叛董卓,自然也能背叛下一个主公。

  所以,除非是阵营中不重要的臣下,不然能叫的出名字的,就很少在主公死掉之前换人效忠。

  正是出于这个心态,南兖州的这些青年才俊才没有第一时间来投许盈,而是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才来共襄大事!

  是的,他们确定追随许盈能参与到‘天下大事’中!

  相比起那些追逐着名利,又或者干脆就是随波逐流来的人,这些年轻人目的不同,想的事不同,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钟衡向许盈透露了这些年轻人的性情、心思,之后又着重评价了其中七八子,每一个人都有相应评语。无外乎这个道德楷模,那一个能力超群云云,总之各有用处。而这些年轻人中,钟衡最看好一个叫‘赵澄’的年轻人,告之许盈,其余人用不用、如何用,不用他多说什么,左右他开府之后聘用人才已有一套体制。只有这个‘赵澄’心性出类拔萃,兼有大才,唯一缺乏的是历练,历练好了难保不是一个‘萧何’。

  他希望许盈多关注这个年轻人的成长,若是觉得不错,当成学生来培养也是可以的——反正许盈已经培养了好几个学生了!在钟衡看来,许盈还真有点儿当老师的天赋,几个学生也是少见的出色。

  当然,这看在有些人眼里,其实是许盈‘天明所在’的征兆。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帝王遇良材,不就是那么回事吗!

  赵澄是个刚到弱冠之龄的年轻人,他本人出身势族,只是家族本就名声不显,如今侨居南兖州更是衰落!按照时下观念,他虽是势族子弟,却也和寒门子弟差不多了!一些势头好,有权有势的寒门子弟说不得还比他强得多呢!

  出身在这样的家族,赵澄既能够了解到统治阶级的种种,得到比较好的教育,又不像此时大多数势族那样脱离实际主要是他这样的家族,生活中没法不考虑一些实际问题。再加上与市井接触避免不了,他这个人还是很接地气的。

  本来就天资聪颖的赵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后,既有极高的素养与眼界,同时又不乏实干。

  事实上,在南兖州之时,他与几个同辈就有‘六驹’之名。若不是他家族不够给力,他的名声可能还要更大,不会局限于南兖州——当然,若真是那样,他也可能等不到现在才出仕了。年纪小一些不要紧,总有地方方伯要招贤纳士,令这些名声在外的青年才俊为吏。

  这种‘吏’和胥吏可不同,出色的大族子弟在家乡受方伯征召为吏,往往被认为是锻炼实务能力的途径,并且在方伯身边还能向更多出色的人学习,有益而无害!

  许盈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赵澄,与此同时,赵澄也在默默观察许盈。

  许盈的名字他早就听过无数遍了,在许盈发兵讨袁之前,许盈本就是海内一等一的流量了!哪怕中原地区因为各种原因,他的名声要小些,南渡小朝廷统治范围之内,他的名声也称得上‘如雷贯耳’!

  许盈成名很早,所以赵澄懂事的时候许盈就已经有了偌大名声!从这个角度来说,赵澄是听着许盈的事迹长大的!对于许盈,他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说实在的,崇拜许盈的年轻人在即将见到‘偶像’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患得患失没办法,就算有人因为利益黑许盈,许盈在崇拜他的人那里也是极其传奇的。隔得远的时候还好,真要见到真人了就会担心‘失望’。

  要是见到真人之后,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又该如何呢?

  许盈好生勉励了这些南兖州士子一番,然后就让吏部的人安排他们的工作。对于钟衡特别提及的赵澄,许盈是多放了些注意力,但他没有再赵澄身上搞特殊待遇——若真是人才,必然会如同锥在囊中,锋芒毕露。

  他要做的只是关注这个年轻人的成长,给他提供发挥的空间、成长的余地、必要的引导。

  赵澄此时还没有发现他已经进了许盈的夹袋,只是怀着对‘工作’的期待,以及一丝跃跃欲试,入职了幕府——因为他的长处,也因为他自己要求的,他被安排到了兵部。当然,他不是要做武职,他只是很精于调配后勤而已。

  南兖州那块地方,他这个能力有发挥的余地钟衡就是见过他这方面的能力,才注意到他的。

  赵澄之所以决定来京口,一方面是因为对许盈的崇拜,欲拜其为‘明公’,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认可许盈北伐的志向不像一些侨居大族北伐是为了返回故里,赵澄更多出于儒生的志向。

  真正的儒生是有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的,太平盛世要‘致君尧舜’,兵荒马乱、天下割据之时要‘大一统’,这是刻在骨子里的!

  而且赵澄见多了因为天下割据产生的‘悲剧’,他就更希望天下一统了!

  此时北方被胡人所搅乱,最大的汉人政权竟在南方!这种情况下,哪怕没有许盈,他也会选择支持南渡朝廷,北伐统一!

  赵澄希望为推动北伐出一份力虽然说工作岗位没有高低贵贱,其他工作做得好也是间接支持北伐了,但他还是希望能离北伐事业更近一些。正是出于这种心态,他才在了解幕府架构之后,毅然决然选择了兵部。

  “军中大比武今日还有最后一场,听说是”军中大比武的事情有兵部参与操持,大家本就关心,再加上这年头这样的热闹不多见,很多兵部文吏本该当班的,也偷偷去瞧过了。此时说起来,口若悬河。

  赵澄是新来的,虽然正赶上军中大比武,却对此没什么了解。听同僚说也听得津津有味,了解了一些情况后还加入了讨论——当然,很快歪楼到了北伐上,毕竟他对北伐是有执念的。

  许盈与几个心腹经过兵部这边地盘的时候,就听到里面年轻人的议论声外面都听得到,都是关于北伐的。这些年轻人因为没法参与到太机密的事情中,也因为历练不够,此时谈论北伐,颇有些‘键盘论政’的意思,内行人听了可能会发笑。

  但许盈还是站在外面听了好一会儿,之后他是笑着离开的。

  “人心可用!我宁愿幕府之中都是这样热血青年若是总像那些老狐狸一样万般思虑、利弊得失一一算尽,如今这时局,能做成什么事呢?南方本就是消磨意志之地,当初我第一回进建邺时,此地有王气,却还不够!在此立朝,总会耽于安稳富贵的生活,最后被统一北方的势力一举灭杀。”

  “像那些老狐狸说的,等一等,等到这一代南渡之人凋零了,新成长起来的人都不记得家乡祖地了,北伐心气只怕更要散了!”

  许盈知道时不我与的道理,看准了北方没有成长起来的割据力量,也看准了南方此时才是北伐派力量最大的时候人以为他急于北伐是不够沉稳的表现,却不知道他心里考量和忧虑的事实。

  带着这样的好心情,许盈同心腹们去了许盈专属的‘办公室’这些年轻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谈论北伐,口头说说而已,就算说的不对,因为他们足够年轻的关系也没什么丢脸的。但许盈他们可是真的要北伐的,有些事非得此时好好规划部可。

  若要北伐,须得做出很具体的准备工作,许盈打算做一个‘三年计划’,将一个很大而化之的准备工作拆解成许许多多的细节——他不想人浮于事,也不想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话,这样的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北伐可不是过家家,发动大军、征发民夫、准备粮草等等,看起来很潇洒,一声令下就行。但实际上,要做这些事是需要本钱的!而这种本钱,非得一点一滴慢慢积攒才行!

  一场战争中,某一个关键战场决定了整场战争的走向,而这场战争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这荒谬吗?一点儿不荒谬!因为眼睛看到的短的话半日就能得出结果的战场,背后是有许多力量在影响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期一点一滴的积攒。

  眼睛看到的是半日之功,实际上却是举国之力、数年时光!

  许盈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战场上的风险也不是他能控制的,他能做的也只是前面准备多一点儿,再多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