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第 232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3-31 01:00      字数:3424
  “这是什么?”陈琉得的书很奇,竟是从未见过的,封面只写着《七国演义》四个大字。

  卫琥视线挪过去,轻轻‘啊’了一声,连忙要去拿走这本书:“拿错了!陈先生该是这部《淮南子》。”

  《七国演义》只不过是许盈自己写着玩儿的,因为身边的人喜欢,且自己也觉得有意思,这才慢慢坚持了下来。至于传扬出去,那却是没有的像《七国演义》这样的‘通俗作品’,许盈并不觉得会在此时得到很好的评价。

  得不到好的评价也就罢了,真正让许盈不欲与人知道的原因是,他本来就年轻名声大,纵使他没有什么空子给人钻,依旧少不了一些暗地里的闲话。如果这个时候名堂正道地出了一本《七国演义》,那就有的论了。

  这样的争执并无太大意义,许盈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干脆按下。最多就是想着《七国演义》这本书积攒的稿子足够多了,假托一个笔名再行出版,反正别人不知道是他,也就没什么话说了,说不定一千多年后也是古典名著呢!

  《七国演义》为许盈身边人所喜,这次蔡弘毅回荆州准备出仕,临走前交代了许多事,忙忙碌碌中也不忘叮嘱两个师弟,让他们记着老师有了‘更新’,要抄写了与他寄去——《七国演义》不是正史,而是小说,这种东西就是闲谈戏说,这是他们都知道的,但这好看啊!

  这个时候流行《神仙传》之类的短篇故事集,记载的是一些奇人异事,再不然还有《列子》这样的寓言。这些故事也很有意思,但和通俗长篇故事是不可比的!

  许盈有的是上辈子的眼界,这辈子又受了完整的古代文化教育,以《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为蓝本,写一个《七国演义》,在此时是不折不扣的降维打击!身边人的没人觉得《七国演义》是正经书,但谁都追更追的死忠!

  乐叔乔还一向愤青,对文学兴趣不大,杂书更是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呢,遇到《七国演义》还不是沦陷的飞快,只能再次印证‘真香定律’。

  陈琉见卫琥很是紧张的样子,也是奇了,他们这些和许盈走的近的,谁不知道韦

  瑾这表弟最是不怕事?他越是如此,陈琉就越好奇,当即笑着翻开这册书:“什么书弄错了?既然已经拿来与我了,只当是错有错着罢!”

  接着陈琉就低头去看书中内容,书中开篇就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主题曲就是这首词谱曲而成)——虽然《七国演义》和《三国演义》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了,但这首词确实大气磅礴、史诗感十足,用在《七国演义》中也丝毫不爽。

  至于‘词’这种形式,那倒是问题不大。事实上华夏历史上的各种文学体裁都可以往上追溯,说明清小说出名,那明清以前难道就没有小说了?说唐代诗歌出名,难道唐代以前就没有诗歌了?

  话自然不是这样说的!

  至于说‘词’,也是在宋代之前就有,而且很兴盛的!譬如南唐后主李煜,出了名的词人,但他根本不能说是宋代人,准确的说他是五代十国时人!而在他之前,词风已经很盛,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词人了。

  而‘词’往上追溯,唐时的长短句就差不多是一回事。比如武则天又称‘武媚娘’,‘武媚娘’就是当时的一首歌曲名,也就是长短句(所以唐太宗赐武则天一个武媚娘的称呼,不是因为他喜欢武媚娘,所以称赞其妩媚,这就和现代一个老男人叫姑娘‘小芳’一样)。

  长短句本质上已经和词没什么分别了,具体到《临江仙》,也是教坊曲名,那时叫做《谢新恩》、《想聘婷》、《庭院深深》、《采莲回》总之有一大堆别名!而这种成熟的文学体裁也不可能是平白地里长出来的!所以在此时的乐府中,类似的歌曲是可以追溯到的。

  以一首歌开场,这自然称不上庄重典雅,不过本来就是小说,也用不着那些。再者说了,好作品就是好作品,哪怕文学体裁在此时‘不入流’也一样是好作品!其感染人的能力是绝不会有差的。

  陈琉不仅仅是自己读这小说,一眼被《临江仙》震慑住的他,就和所有看到喜欢作品的人一样,有了想要和人分享的心。索性大声读了起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完这一段古

  典小说常见的‘定场诗’还不算,立刻又接着往下读正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

  这段‘话说天下大事’也和《三国演义》差不多,毕竟两个故事这段通用也没有任何违和,不过接下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内容了/

  “真是佳文!”这个时候陈琉还没有读到真正的故事,但只开头这么点儿内容,已经足够人啧啧称奇,不禁想要往下探究了——其实没有故事,只有开头的《临江仙》,以及关于‘天下大势’那段经典论述,在此时也算是好文章了!最重要的是令人耳目一新。

  而随着往下读,他渐渐不出声了,而是专心于故事——其他人哪里能忍,心痒痒下,不少人凑过去和陈琉一起看书。

  许盈怔了怔,然后看了看拿错书的卫琥他当然不是舍不得这一本书,因为怕《七国演义》在没有印刷之前成为孤本,一个不小心就散失了,将来成为一大遗憾,许盈除了草稿、成稿外,还有经过学生们校阅过的‘精校本’,最后还会让身边识字能写的奴仆抄录几份。一份送到印书坊珍藏,留待以后印刷,一份送到豫章去秘藏,如果别处的因为战乱毁掉,那里还能有个底稿,其他的则是许盈和几个学生分别收藏了。

  现在卫琥拿出的只是抄本之一而已,而且只有第一册。

  问题是,这本书出来之后,许盈就得解释这本书哪里来的。最终他只能笑着摇了摇头:“这是一位已经隐居山园,不问世事的前辈所作前辈平素爱小说,又感此时小说难有佳品,于是自己动笔作书。遥寄于我,本是想让随园印书坊刊印出来,也好过白纸黑字、腐朽于书箧。”

  既然已经被大家知道了,只好提前搬出以前就想好的说法。许盈自己也觉得忒有意思了,不是自己的一些诗作,他得用自己的名字去发表,相反明明是自己的作品,却得假托他人了。

  对于许盈这个说法,大家这个时候还没有太多怀疑。随园印书坊如今常常接外单为一些大家印书,人家寄来作品请许盈帮忙印刷也是正常操作。

  不过不久之后大家发现清点各自朋友圈,甚至长辈的朋友圈,都

  找不出一个可以写出《七国演义》这样小说的人后,大家就有点儿怀疑——别觉得这很稀罕,古代不是现代,能读书识字的人是有数的,具体到其中眼界足够大、文学水平足够高,能够写出很厉害作品的,那就更是没几个了!

  所以像《金瓶梅》这样的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他的作者虽然披了一个‘兰陵笑笑生’的马甲,后人也能列出一个作者候选名单。而候选名单上的名字,对于熟悉明代历史的人来说,都算不上陌生。

  只能说,民间或许有能人,但大多数干出大事的人往前追溯,往往会让人发现,人家才不是什么小透明!

  具体到如今的士人圈子,只会更加狭窄!一方面世家大族几乎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兵荒马乱的,更难以推动文教。这种情况下,读书人群体其实是在萎缩的!任何一个出色的读书人,哪怕是隐居深山,另一个读书人也能通过自己的亲友网络联系上!

  然而,大家搜罗了一圈,却谁都不知道《七国演义》背后是谁,这岂不是很奇怪?既然原作者打算让许盈帮忙印刷出版这书,那就不该是介意让人知道的,但大家有谁听说过哪个亲友透露过自己打算写一本《七国演义》这样的小说吗?

  没有!一个都没有!

  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就有人怀疑《七国演义》其实是许盈所作,只不过假托他人而已。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读过《七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一部基于史实,同时又有很多文学加工的小说!对于一般人,写出这样的作品不算什么,类似《神仙传》这样的作品如今还不是很流行》其作者在此时也都不是籍籍无名之辈(历史上写了《神仙传》的葛洪就是有名的医生、道士,与其交游的也多有名士)。

  但是许盈作《七国演义》就有些问题了,许盈本来就被一些人认为是太年轻、太出风头了,现在有了《七国演义》更容易被人认为是玩物丧志、耽于游艺、罔顾史实——虽然大家都知道小说本来就不是史实,可话说回来,小说家自从诞生起,就一直因为其戏说之风被人诟病。

  这就像是后世的爆米花大片,大家都喜欢看,但不妨碍评论者们打低分。

  许盈不署名是对的,他也不差一部《七国演义》挣名声。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11-1314:33:54~2020-11-1316:46:1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白云悠悠9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