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第 140 章
作者:三春景      更新:2022-03-31 00:55      字数:3259
  自汉末以后, 天下大乱,商业就呈现出萎靡之态或者说,战乱之下, 百业凋敝!商业只不过受影响更严重而已!然而不管战乱环境对商业的影响有多大, 商业活动依旧在这个时代顽强地生存着。

  直至汉末大乱, 七国争雄之时, 不同于两汉时期,在各个政权的政治中心,新的商业中心逐渐成长起来。只可惜此时的商业中心受政治、战争局势影响太大,在之后的岁月里,因为政权归夏, 很多都渐渐衰落了。

  但在统一政权的领导下, 新的商业中心重新成长了起来,而且比之前更加繁荣——这段时期的繁荣也可以看作是报复性繁荣。在之前的战争岁月里, 老百姓朝不保夕, 等到重新稳定下来, 社会必定会在安定的环境中爆发一轮生产力。

  然而这样的繁荣也只是镜花水月,当羊氏建立大周,甚至还没有一代人, 汉赵就成为了大周的心腹大患!然后就是国力日蹙、连年战乱,再加上统治集团腐朽的速度简直令人猝不及防, 商业活动很快重新陷入低谷。

  到了此时,商业活动的萎缩是各方面的!商业市镇还存在不少, 但规模都大大缩小。本地的商业活动还好一些, 毕竟古代的小农经济,说是自给自足,但真要做到自给自足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还得从本地豪强那里换到自身所缺乏的物资。

  而这也是本地豪强们获取财货的一个重要渠道, 毕竟自己生产的物资不可能完全由自身消耗。至于贩卖出去,某些商品,比如说粮食,属于单价低、分量重的商品,如果不是某地粮价涨到天上去,根本就没有赚头,这就是所谓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的原因。

  其实地主庄园里的大多数商品,运输成本增加以后,和当地市场的同类商品竞争,都会缺乏竞争力!而少部分有多少就能卖多少的商品,比如说粮食,利润又不够(而且当此之世大家都是储粮,而不愿意卖粮)。

  所以,大家都喜欢在自家家门口做生意!像东塘庄园那样将货物卖到各地去的反而比较少见!

  之所以东塘庄园能够如此,那是因为‘人无我有’,东塘庄园的货物就是贵一些,也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相比起本地的商业活动,受打击最大的其实是跨地区的商业活动!

  过去会有行商往来于各地,贩卖各处没有的外地商品。他们从北地买马,从蜀地购入锦缎,又在南方获取珍珠、玳瑁,西南交换翡翠、玉石,凉州沟通胡商,采购西域奇货商道繁荣,经常往来队列长长的商队。

  现在就很难有这样的盛景了!烽火连天、官道废弛、盗匪出没,这让本来就很危险的行商,变得几乎九死无生!这时只有少数商人,穿梭于各地贩卖商品——这个活儿是很危险,但这世道就是这样,大家日子都难过!做普通老百姓难道就不危险了?

  生计所迫,在活不下去与可能会死之间,总得做一个选择。

  李益就是一个这样的商人!李益,字伯修,甘肃天水人,曾祖父是西域胡商,往来于西域商道,和许多胡商一样渐渐在凉州地区半定居了下来。他的祖父一代,就完全定居在了天水,并且娶了汉人妻子,说汉话,用汉名。

  到了李益父亲这一辈,除了外表上的些许不同,和汉人差别已经不大了。

  至于李益,行走在外,几乎没人把他当成是胡人此时中华大地上羌羯等胡人纵横,与汉人混居之后就是各种混血儿了。这个时候比李益长得像胡人的汉人多了去了,大家听他说汉话,行汉礼,自然不会把他当胡人。

  李益父亲那一辈其实非常有钱,在天水也是胡人‘八商’之一。但在这样的战乱之中,钱财很多时候也是镜花水月。自从大哥执掌了家里生意,又在一次带领商队深入西域了无音讯之后,家里就逐渐败落了下来。

  后来兄弟分家,李益得了一些钱财是没错,但在已经很不平静的华夏大地上,他却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他只能一边小心翼翼地继续做行商,一边寻思后路。

  就是这样的生活中,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一个散失在战乱中的汉人贵女——这样的事在这个年头并不少见,即使是高门大户,在战乱中也难以保存!若不是这样,又哪里来的多年以后,对面不相识,不小心纳了外甥女为妾的事!

  夫妻感情很深,那也是李益在战乱之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仿佛是少时随父亲横穿戈壁商道,看到一眼清泉时一样——她就是他在沙漠中的绿洲,因为有这样一个女子,希望能和她在这个世界上共同生活的久一点、更久一点,李益在各地行商时就更加小心了。

  宁肯少一些利润,也尽量减少风险。

  只是在外行商的他没有死在路上的艰险中,留在家中的她却因为生产不顺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一个小女儿。

  至此之后,李益不过是为了他们的女儿而活等到女儿年长一些了,他决定带着女儿去南方!

  此时中原战乱,稍微安定一些的地方就是崔氏领导下的凉州(崔氏家主崔繁是很久以前就由朝廷任命的凉州刺史,因为凉州远离中原,又因为崔繁手段了得,竟趁着天下不靖之际,将凉州经营成了自家的小王国,其实就是一个有实无名的地方割据政权),然后就是江南了。

  按理来说,李益应该去凉州的,毕竟自己是从那里来的,就算分家了、家族凋零了,总能在凉州见到一些亲人、朋友,然后逐渐安定下来。

  但现在身在中原的他要回天水,就得穿越最危险的战乱区,这其中的风险真的很难说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是江南人,他想带着他们的女儿来到这里生活,看看妻子一直心心念念的江南风光,品尝她从小到大都吃的莼菜羹

  李益准备南下时携带了一批货物,都是南方难得的——南方少了些战乱,但过日子从来不简单。这些年他并没有攒下多少钱,毕竟烽火连天的,意外很多。他从来不愿意让女儿过苦日子,去了南方之后,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买地买佃客,都是需要本钱的,他得早早计划起来。

  等到南下的时候李益才发现,如今南下的人还有不少!一则是因为北方越来越乱,大家都是在求生,从中原地区向四边逃命的人都有。二则是大周汝南王一脉在建邺建立了小朝廷,这个消息已经逐渐传遍天下。

  对于深受胡人之害的汉人来说,南方无疑多了一丝归属感。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点儿归属感也就是那么回事,是全靠小朝廷建立才有的。不然的话,以此时江南在中原人士眼里的定位,只怕是和北方草原没什么不同。北方是匈奴羌羯,南方还是蛮夷呢!

  但不管怎么说,南下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不只是被裹挟着逃命的普通人,还有避难的富商、地主、势族。

  度过长江之后,对于李益来说最危险的阶段已经过去。他到底有些家底,花钱想办法过了江,一起的还有货物、仆从。而现在,他们则是一路往建邺而去,一是为了在江东卖掉货物,二是为了定居。

  江东是江南精华之地,就算是有什么危险,那里也是相对安全的所在。

  “念娘,你怎么出来了?”李益看到七八岁的女儿走出马车,赶忙让她回去对于现在的李益来说,不需要防范兵灾了,但三三两两的流民还是得留意!就怕这些流民弄出事来!

  他知道这些流民也很可怜,但就是因为这些流民被逼到了绝境,所以才危险!

  这样的环境里,他甚至不太愿意女儿露脸。这就像是身怀宝物的人,只恨不能将宝物贴身藏起来,不能让任何人看到。仿佛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分风险!

  李念娘是个很乖巧的小姑娘,虽然很想在外面透透气,但看到父亲满眼血丝,再不忍让父亲担心,就重新回到了马车里。

  李益安顿好了女儿,这才重新坐到篝火旁吃东西,他吃的是一种胡饼,类似后世的馕。他家走西域商道时就制作这种胡饼做干粮,如今他不走西域商道,却是习惯了和父亲、兄长一样用这种胡饼做干粮。

  其实他们也有带一些粟米,此时要是能煮一点儿热乎乎的粟米粥才是最香的。但是包括他在内,其他有马车代步,看起来境况好些的南渡之家,都没有那样做。就是担心熬煮粮食时香喷喷的味道会让饿极了的流民丧失理智!

  只煮了一些热水,就着吃了一个胡饼。

  “都警醒一些,离丹阳不过几日路程了,到了丹阳,这些流民也能被疏散,也就能安定下来了。”他打听过了,很多北人渡江之后抵达建邺,都是被安顿在丹阳的,那里甚至有侨居县。

  北人在那里倒也不担心被排挤。

  而就在这时,他眼神一凝,发现不远处一个和女儿差不多大的流民小女孩儿,正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