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
作者:朗朗明日      更新:2023-06-15 13:06      字数:8744
  等晚饭吃过了,宋大海夫妻和宋大山他们约好了,明天去给宋家茶摊帮才走的。而陈桂枝晚上就忙活起来了,把买来的猪头刮干净毛,洗去杂质血水,由宋添财指挥,她掌勺,开始做猪头肉。这也是宋添财前世的拿手菜,前世每年过年,他奶奶都会买个猪头回来煮了过年。宋添财这一手也学到了,猪头在他手上能做的肥而不腻,鲜香可口,没钱时,他一人就着一盘猪头肉能下两碗饭。而选择猪头肉来卖,也是这儿的猪头相对要便宜些,一个要二十文到三十文之间。小点的猪头拆下来得十多斤肉,大些的到二三十斤,这样算下来,一斤猪头肉只要两三文的本钱,不过猪头不零卖,必须得整个买,会买的人家也不算多。宋添财打算做好的人卖十二文一斤,要是村子里的人买就十文钱一斤,正好是一斤猪肥肉的钱。价格算有些小贵,但要是平时打打牙祭却还是能让人舍得掏腰包的。一天只要能卖出一个猪头,一个月下来,就能赚个一两银子。一年也就是十几两,也能赚回些本钱。而煮猪头的汤挖出一些来,再加料,还能卤猪蹄猪肠猪心。因为是明天是第一天开张,怕没有人气,宋添财也并没有多做。而馒头和白糖糕,糯米糕,糖三角等也都把面醒上,等着明天做新鲜的。宋添财还用小炉子煮了盐水花生,茶叶蛋,把红豆绿豆都煮好了,焖在锅里。宋家的厨房灶上,炉子上炖的都是东西,陈桂枝恨不得把能做的都做了,手脚麻利的很。宋大山也跟着洗洗刷刷,和面打粉,忙得脚不占地。等到亥时,在宋添财的再三催促下,宋家老夫妻才回房休息。第二天寅时刚过,宋大山和陈桂枝就蹑手蹑脚的起床了。他们洗漱过后,就去厨房把馒头和那些面食都蒸上了。陈桂枝把闷着猪头肉的锅打开,一股香味就冒了出来,用道切了一小口下来,给宋大山递过去。宋大山吃了,连连点头道:“这味道可真香,我看比杜掌柜给咱们带回来的烧鸡好吃,要是佐酒,一个汉子,吃上一斤也是没够的。”陈桂枝立马惊讶道:“哎,瞧我这记性,你不说我都忘了。昨天在路上咱们就吃了烧鸡,可那烧肉却没动过。要是昨天晚上拿出来,那鱼咱们就省下来了。”宋大山对着陈桂枝嘘嘘嘴,道:“儿子孙子还在睡,你小点声说话。昨天一天,添财都没歇着,今天让他多睡会。”陈桂枝赶紧降低声音,把猪头肉装着,准备先让宋大山搬到茶摊子那儿。本来有牛车用,这些东西都不成问题,可现在牛都快要生崽了,只能供着,哪还能使唤啊。所以,只好宋大山和陈桂枝两个人自己搬看。两人装好了东西,就用箩筐挑着过去了。准备一个人在茶摊子守着,一个人回来继续搬。等宋大山回来的时候,宋大海和万氏也来了。宋添财也被吵醒了,起床一看就多了个宋小宝在被窝里。帮着宋小宝把了尿,哄着他继续睡,穿好衣裳,一出门发现就他起的最迟。没再说什么,宋添财转而又把宋小宝给连着小被子抱进了箩筐里,把衣裳包包塞进去垫着。又背了碗筷砧板刀子,在另一个箩筐里,打算把宋小宝带到茶摊子里去。今天第一天,宋家人肯定得想守在茶摊子那儿。放宋小宝一个人在家睡觉,宋添财实在不放心,干脆带着他一道去。宋小宝一路在箩筐里摇摇晃晃的也就醒了,他看着自己在箩筐里,想爬出来,可离着地面又晃晃悠悠的。宋小宝就怕了,抬起头对着宋添财小眼睛就要彪泪了,宋大山在后面看着逗他说道:“快,让我看看小宝在那儿,爷爷要追上小宝了。追上小宝,就把小宝当小猪咯。”说着,还假意的挑着担子做出往前赶的样子。宋小宝被这么一分神倒也不怕了,嘻嘻哈哈的躲到筐子里,对着宋添财喊道:“爹,快,爷爷要追了,小宝不是小猪。”宋添财笑着说道:“那小宝就要藏好了,爹也让爷爷追不到。要是小宝赢了,没被爷爷追到,等到了奶奶那儿,给你吃个糖角子。”宋小宝立马乖乖的坐在箩筐里,扒着看着宋大山,就怕宋大山追上来。宋大山也很配合宋小宝,一会就做出要跑的姿势来追小宝,让小宝兴的直乐呵。万氏和宋大海在后面瞧着爷孙两的互动,心中有些羡慕有些失落,想着这要是自己有了孙子那该多好啊。两夫妻对视一眼,更加着急着给宋添金娶媳妇生孙子了。等到了茶摊子,陈桂枝已经手脚勤快的把灶台柜台桌子椅子都擦了一遍。门窗也都开了,宋添财在每个窗子上都装上了竹帘子,边上都包了布。早上没太阳,把竹帘子卷上,倒是一点不挡光。宋大山来了也没歇着,去外面的柴堆抱了柴来。自从这茶摊子建好了之后,宋大山就在茶摊子外面堆了柴堆子,都是没事的时候,去山上捡的枯树枝,耐烧的很。厨房的大灶和炉子都生了火,茶壶也都上了水烧。宋添财把早先腌制的梅子,炒制的山货,一盘子一盘子的摆好,打算今天若是有客人来就没费送上两碟,试吃一下,也好借机宣传宣传。今个天气不错,秋老虎也不是唬人的。所以,宋添财还煮了红豆汤和绿豆汤,打算给在这点了点心的人送上一碗。辰时一到,宋大山就点了爆竹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响声,再揭开了茶摊门头的木匾,宋记茶点楼就正式开张了。宋家村早就有不少孩子凑热闹在茶摊子门前围着,宋添财把早上刚刚做的糖三角每人给了一个,还端出了榛子栗子,让他们抓两把装着。孩子们最容易开心,一大早就来等,为的就是能得几口好吃的。现在得偿所愿了,一个个笑容满面,宋大山看着这群孩子吃着糖三角被烫了嘴也不松口,赶紧拿出先前准备的木碗,给他们一人盛了一碗红豆汤喝。早上,等孩子散了,茶摊上就没什么人了。等过了一个时辰,万氏和宋大海瞧着没客人来,宋家几个自己人都闲的很,也就和宋大海两个人回去了。陈桂枝看着空荡荡的茶摊子,心里直心疼昨天晚上做的东西,她开始盘算,怎么保存这些东西,能分几天把食物吃完不浪费。宋大山倒是没像陈桂枝这般心急火燎的想着怎么善后吃食了,却也心里不轻松。宋添财却没有着急,这做生意哪能一下子就赚了呢。这儿的人流量他是观察了一段时间的,都是集中在午时和申时这一段时间内。来往的行商多则上百,少则十来个,几乎每天都能遇到一两波。巳时一过,忙了一早上,宋家人都没怎么吃饭,宋添财干脆就让陈桂枝切了些猪头肉和一个猪蹄以及一小块卤肠过来,又直接拿了一盘子馒头,一人盛了一碗红豆汤,先吃个午饭。猪头肉切成一块块的,旁边还放了陈桂枝专门从家里带来的胡椒酱,宋添财用刀子把馒头从中切开连着边,放些猪头肉,又抹了些辣椒酱,包着吃一口,又辣又香。宋小宝瞧着宋添财这样吃,吵着要一个,陈桂枝照着宋添财刚刚的再做了一个,辣椒酱却是没放。宋小宝人小嘴小,可却是个心急的,一口馒头吃下,却没吃到肉,急的把馒头举给宋添财看。宋添财只好帮着他咬了一大口,露出了猪头肉,才喂到他嘴边。这个时候,官道上走来一行人,押着五六两马车,仔细看下来倒是有二三十个人。太阳虽然不大,可他们从卯时开始走,一上午下来,早就饥肠辘辘了。准备找个地方停了停,吃两口干粮。不然,就要再走上一两个时辰,才能到下个地方停下来吃饭。走在前面的人眼尖,远远就瞧着这前面有个房子,他们是经常走这条道的。多出个房子,自然就多了几分留意,派人上去看看,回来得知,那儿开了家茶点铺子。这一走几天,风餐露宿,天天干粮,车队中的人大部分都吃烦了。现在发现这儿有家差点铺子,就有人动了心思。他们这么多人,去看看,也不怕有什么。车队里的老大想想也就同意了,他们也就是一般商人,现年头国泰明安,特别是靠着泉州这一带,被秦太、祖一路扶持,土匪那是好多年才出现的事情了。他们运的也都是一般的货物,还都在这一片跑,在道上都是有名的,没出过什么大事。想想也就同意去前面茶点铺子看看,要是没问题,就用些茶点,好歇一歇脚。而车队老大进门就瞧见了宋家一家三口坐着吃饭,有老有小,那年纪轻的男子一看就是书生模样。车队老大这才放了心,老老少少,一看就是一家人做的小买卖,靠着村落,把孩子带在身边,怕是就是这后面村子的人。宋添财眼尖,瞧见有客人来,忙咽下口里的馒头,上前道:“这位大哥,小店有各色小吃茶水,你们进来坐坐。今天头天开张,吃东西喝茶还有吃食送。你们看要不要来点?”那领头的汉子直接问道:“你家可有饭食?”宋添财笑着说道:“有,菜有招牌猪头肉,卤蹄子肥肠猪心,主食有馒头,白糖糕,糯米糕,糖三角,茶叶蛋。汤有冬瓜骨头汤,绿豆汤,红豆汤。你看,你们要什么。”领头的汉子最后要了十五斤猪头肉五根卤大肠五个猪蹄,八十个馒头和二十六碗冬瓜骨头汤。陈桂枝安排他们坐下,宋大山跟着就端上了吃食。猪头肉、卤大肠、猪蹄都切好了,馒头也随后就上了。每桌上,宋添财还送了一盘八个的茶叶蛋和一盘盐水花生并一碟子炒栗子。这些人这些天嘴里都是吃的干粮,宋家做的荤菜味道咸鲜肥美,吃得他们胃口大开,很快桌上的菜就被吃得盘子都不用洗了。有人要求再上两斤猪头肉,宋添财这儿却没有了。只能换猪大肠和猪心吃,这些人抱怨,让宋添财以后多备些才是。至于免费送的吃食,这些人也吃的很满意。最后走的时候,有些人还让宋添财用油纸包了剩下的卤猪蹄带着准备晚上再对付一顿。而有的人则是要了盐水花生和茶叶蛋,零零碎碎的,宋添财这儿吃的东西卖出去不少,茶却没卖出去一杯。等这伙人走了,宋添财盘算着刚刚收的铜钱,心中感叹:终于有钱进账了!☆、第21章 疏忽等这波人走了,中午也就没人来了,即使这样,陈桂枝和宋大山也都放了心。别看只一波人,可都是人高马大的汉子,吃起东西来绝对不含糊。宋添财给他们抹去零头,还进账五百文,就这么一笔买卖,今天开张就赚了不少。到了申时,又零零散散的来了几个行人,他们要了茶水和点心,倒是没要卤菜和馒头。最后,还买了些糕点茶叶蛋和炒榛子走,一看就是稍稍讲究些的,看不上那些卤菜。申时一过,宋添财就开始盘算着茶摊子里剩下的吃食了。红豆汤没了,绿豆汤还剩一些,白糖糕,糯米糕都还剩下八、九块。卤菜倒是卖得只剩下一根猪大肠了,宋大山喜欢吃,留着给他下酒也不浪费。而盐水花生今天送了很多,倒是没剩了,明天却不能做这么多了。茶叶蛋倒是意外的卖的好,让宋添财觉得他还能在煮些咸鸭蛋来卖,应该也不错。至于炒货,因为炒的少,早上又给村里的孩子们不少,剩下一些,宋添财打算让陈桂枝给相熟的人家送一些。明天却是不能炒这么多了,真要卖的好,也可以让宋大山再外面搭个灶台,现炒现卖也是一样的。最后,就是宋添财腌制的梅子无人问津,这玩意倒是放的住,宋添财也就是把它当个备用。卖的价格稍稍有些高,也没指望这些行色匆匆的客商们能有闲心买来吃。宋添财倒是觉得明天可以让宋大山上山摘点梨子,沙果,柿子,枣子等山果回来。直接放在茶摊子上卖,这些山果味道不错,能吃个新鲜,相信来往的客商也能要几个带在路上吃。等盘点完东西,宋添财就准备收摊子了。没想到这个时候,门外来了几个村子里的妇人,看着和陈桂枝还算熟悉。陈桂枝招待她们进来,一问才知晓,是家里的孩子早上吃了这儿的吃食觉得好吃,缠着她们买些回去。这些妇人的家境都算殷实,被家里的孩子闹着,想想就约着一起,打算等下晚,宋添财的茶摊子收摊了,能算便宜些。宋添财也没辜负她们的期望,和她们点心买一送一,又送了她们几把栗子榛子,其他打八折。最后,剩下的白糖糕,糯米糕都被这些妇人包圆了。宋添财还告诉她们,以后这个时候来,糕点都是这个价,让她们想买就到这个时候来,便宜实惠。要是有肉菜剩下,买的话就再给她们算便宜些。送走了村里人,陈桂枝在旁边对着宋添财道:“添财,那白糖糕要三文钱一块,糯米糕是四文钱一块,你给她们买一个送一个,咱们也就挣不到什么银钱了。她们心里也清楚,不然,也不会都包圆了。你以后都是这个价,咱们可就亏了。”宋添财笑笑道:“娘,像糕点这玩意最好不过夜。到了这个时辰,都是摊子上剩下的,明天拿出来卖就不新鲜了,做吃食生意最讲究个良心。吃的好人家才能成为回头客,我把剩下的卖给村里人,也算是个村里人一些优惠。村子里有不少人眼红咱家做这生意,给村子里的人卖些好也能堵住那些人的嘴。以后啊,要是看着谁家的孩子在茶摊子边上玩,你就给把炒货或给个山果。孩子的父母长辈,知道了能不念我们的情。做生意就要广结善缘,又花不了几个钱,都是山上长的。就如刚刚的糕点,放着也只能送人或自己吃,但低价卖给她们,又给村子里知晓咱们的好,以后人们就知道咱家不留过夜的吃食。名声不就传出去了,再说,那糕点还是有赚的,至少不亏本就是了。”陈桂枝被宋添财这么一说,心里就亮堂了,也不纠结自己家吃亏了,赶紧收拾东西。这么一忙活,等回家吃了饭食,天都已经擦黑了。陈桂枝今天下午让宋大山坐了牛车去了镇上买了两个猪头和其他猪蹄猪心猪大肠若干。今天这些卤味卖的好,让陈桂枝底气大增,打算明天增加一个猪头来卖。而宋添财则是让宋大山去找杜掌柜,说鸭杂的事情,还让宋大山带些鸭油回来。宋添财从今天卖货的情况看,发现他们要做些耐饿耐放的面食才能卖得好。这些行商都是赶路的,那些放不住的,怕是买的不多。还有赶路要力气,最好要做咸味的吃食才能满足这些人的要求。所以,宋添财就想起了黄油烧饼,梅菜饼子,味道是没得说,包好了放上两三天也是没问题的。黄油其实也就是鸭油,用鸭油做烧饼是一种小秘诀就如包芝麻馅的汤圆放些猪油一样。能把原来的吃食变的与众不同,美味无比。这还是他去出差吃的某地的特产,回来觉得好,特意请了厨子回去给他烧的,才知晓了一点。宋大山花了十个大钱买了小半篮子的鸭油回来,陈桂枝把它熬了出来。宋添财这才想起家里没人会做烧饼,然后,宋家三个大人大眼瞪小眼,傻眼了。不会做,宋添财就只好放着了,帮着陈桂枝先烧猪头肉和其他卤菜。等一切忙好了,宋添财让陈桂枝和宋大山坐下来,把今天收的铜钱倒出来,一起算今天的进账。总归得了五百八十二文,除去成本,还能剩下三百三十文,这还要算上宋添财送的那些东西的成本。今天第一天,损耗多了些,卖的吃食也准备的不充分,所以,挣的银钱成本就要高些。不过,即使这样,宋大山和陈桂枝也十分的高兴,一天能挣三百多文,一个月下来就是十两银子,一年下来,也就能赚到百十两银子,长此以往,也能挣下不少的家业。陈桂枝摸着这些铜钱,笑的见不到牙道:“原以为咱们花的那些本钱下去,没个一两年是收不回来了,没想到按照这样下去,半年也就回本了。”宋大山也高兴,不过,还是问道:“添财啊,咱们家做买卖和你的秀才身份没阻碍吧。以后,也不会影响到咱家的小宝读书科举吧?”宋添财罢罢手,对着宋大山说道:“没事,本朝太、祖圣明,并不没压制商户人家的子弟读书。不过是交税重些罢了,据我所知,那些举人,进士家里也都有着做买卖的亲戚。朝廷是不管的,我只是个秀才,咱们这茶摊子我是挂在了娘的名下。本朝对正妻嫁妆有律法保护,说起来咱们都是为我娘帮忙。咱们家交税是和别家一样的交,可却不用改商籍。”其实,宋添财并不介意改成商户,反正这儿又不禁止商户子弟科举。可他有着秀才身份,宋大山和陈桂枝观念里总以农户身份比商户身份高上一截。宋添财想想也不想逆了老人家的心思,就挑了本朝律例中的为正妻财产保护的这条,把这茶摊子变成陈桂枝的,那样,税能少交,也能不改户籍,宽慰两老的心。宋添财就觉得这大秦太、祖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小时候他跟他娘肯定吃过不少小妾庶子的苦,所以,创建本朝后,对着嫡庶严格规范,嫡出在继承家业,做官前途和社会地位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正妻也被划出了条条框框的保证自身权益的律法,如嫁妆有所有权和支配权,夫家是绝对不能私下动用的。当然,正妻的财产归属自己,这一点让宋添财就找着了。直接把茶摊子归在陈桂枝名下,对宋家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是小本经营的路边摊,挂不上号,连税都可以逃了。不过,宋添财自认为是奉公守法的大秦百姓,还是去衙门立了契据,因为是卖茶水资产不到二十两的小买卖,每年交上二两银子就行了。这样算下来,每天也要交五六文的税钱。宋添财很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得意,因为要是被归到商户,每年交的税就要翻倍了。算完了账,陈桂枝让宋添财把钱收好,她的意思很明确。茶摊子从买地开始,宋添财没拿过家里的一个子,这辛辛苦苦的挣下钱了,自然要让宋添财自己攒着。其实,也算是怕宋大山脑子一抽,好心一起,糟蹋了她儿子的钱。陈桂枝知道宋大山好面子,钱是儿子挣的,他就不好大手大脚的花出去了,更不会好意思和儿子张口要银子的。反正,她挣钱都是为了儿子孙子,在家不愁吃不愁穿,宋添财还经常给她零花钱,她真不想管这钱。宋添财身上的银钱也不多了,也就准备自己来管账,攒些本钱去泉州看看,能不能做些买卖。所以,也没推辞,不过,他还是给出一百文让陈桂枝收着,让陈桂枝每天给宋大山十文钱做零用。陈桂枝再心疼银钱也不会拒了自己儿子的话,之后只好每天给宋大山十文钱,每每都要抓住宋大山唠叨一会,让他不要乱花钱。当然,接下来茶水铺子的生意越做越好,陈桂枝心里畅快,也就没再啰嗦了。茶水摊子开张半个月后,迎来了上百人的大队伍,听说是从别的商队那儿听讲过宋记茶点铺不错,就带队过来歇歇。宋添财看出来来这是笔大生意,出来招呼,好在之前有备用的三四张桌子和配套的椅子在老房子里。宋大山赶紧去找了宋大海搬了两套桌椅过来才够用,多亏是个晴天,就放在茶摊外面也行。猪头肉每桌上两斤,卤菜全部端上桌也不够,只好添了盐水花生咸鸭蛋充数。陈桂枝看着蒸馒头是来不及了,就赶紧淘米,用开水煮饭。等饭好了,在每碗饭上打上点卤汤,又送了一人一碗冬瓜骨头汤才把这群人招待好了。因为菜不够,馒头也不够,宋添财就每桌送了一盘白糖糕,一盘子炒山货还有十个一盘的茶叶蛋。热腾腾的的白米饭配上点卤味,再加上一碗汤和咸鸭蛋,吃的众人直说好。最后,那领头汉子看着宋添财送的东西多又好说话,就提点了宋添财几句,现在到年底还有两三个多月,这条官道上来往的商人怕是会多起来。宋添财心中透亮,又给他们送了一些吃食。那一天,宋添财就挣了一两多银子。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宋大山和陈桂枝忙的歇不了手,宋小宝就给忽略了。等宋小宝在家差点被热汤烫了小腿,虽然没什么大事,可看着泪眼汪汪的宋小宝,宋家众人才从挣钱的喜悦中清醒。宋小宝才两岁多,平时虽然乖,但男子总是淘气的。趁着大人们没注意,就自己爬到桌子上扒碗想看看碗里有什么好吃的。结果,扒倒了碗,里面的热汤倒了下来,滴在了宋小宝的腿上。还是宋添财第一个发现的,当时就用冷水帮着冲洗,又让陈桂枝煎了蛋油出来,抹在宋小宝的腿上面。虽然腿上并没有起泡,也没有发炎,可却还是把宋小宝连吓带疼的哭的稀里哗啦。宋添财听着宋小宝哭,自己的眼泪都想往下掉了,也十分的愧疚。他自己就是这老毛病,挣起钱来就一门心思的钻进去了。宋小宝才这么点大,这才是被碗热汤烫了一下小腿,下次要是再不看着,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他得庆幸,宋小宝这次没事,不然,宋添财想想就出了一声冷汗。陈桂枝特别自责,觉得自己没照顾好孙子,宋小宝打生下来就没吃过苦,这被烫红了腿,泪眼汪汪的,看着就揪着陈桂枝的心。整天抱着宋小宝就不撒手了,甚至想着要不要给宋添财找个媳妇来照顾宋小宝。这个奶奶做的太不称职了,整天也提不起精神来做活了。最后,宋添财劝住了她,决定要招人到茶摊子帮忙。☆、第22章 赵家其实,宋添财早些时候就有招人的想法了。茶摊子看着小,可事情却不少,宋添财自己忙也就算了,看着陈桂枝和宋大山一天到晚没得歇,总是觉得过意不去。而且,宋添财是个嘴把式,许多食物只能说说做法,陈桂枝却是做不来的。宋添财一直想招个会厨艺的来帮工,这样,对茶摊子的生意能更好。可宋添财曾经暗示请人,不说宋大山连忙摇头,就连一向一边倒的陈桂枝都不赞同。这么一来,宋添财也就再提了。现在小宝没人看,宋添财再提招人的事情,宋大山和陈桂枝也就不反对了。宋添财例了招人的几个要求给宋大山和陈桂枝看看:第一,这人要本分老实心眼好,最好知根知底,宋家老老少少的,可禁不起那坏心眼的谋算。第二,这人最好会点厨艺,茶摊子上现在大多卖吃食,会厨艺才能帮得上大忙。第三,这人最好是个男的,虽然现在民风开放,可宋添财也不打算招个女人。毕竟,他是个大光棍,要真招个女人,村上就要闲言碎语了。可会厨艺的男子本就不多,知根知底的就更少了。他们给的工钱也不可能给多少的,这样一来,招人容易,招到满意的人那就不太容易了。宋大山想要在宋家村这边的亲戚乡邻们中间找,陈桂枝就有些偏向自己娘家那边了。宋添财有些头疼,没想到自己家爹娘也有一天会楚河汉界似得。没法子,最后,宋添财想来想去,决定到镇上衙门那儿瞧瞧,有没有发卖犯事的大户人家厨子的,最好能弄一个回来。虽然买卖人口宋添财并不赞成,可有卖身契在手,确实能让宋添财比较放心。不然,真弄个亲戚过来,做的好则罢了,做不好又是一场纠纷。宋添财把自己的想法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宋大山和陈桂枝一说,两人就哑了。最后,虽然还有些不甘心,可想想买回来的人不敢做怪,最后也就同意了。于是,第二天,宋添财就坐着牛车,揣着自己的五十两银子去了镇上。第一次去衙门,宋添财本能的多带一些银子,打算有机会能结识一些衙门中的人,以后,做什么事情也能有个门路。当然,为了以防万一,宋添财还把那知府给他的名帖带了。到了镇上的衙门,宋添财说明自己的来意,又给守门的衙役递过去一个荷包,里面有二百个铜钱。那衙役就领着宋添财去了衙门里找了一个姓蔡的师爷,宋添财是秀才公,对着蔡师爷也就行个拱手礼就行了。蔡师爷也不是个难讲话的,且宋添财又有功名在身,看着宋添财礼数周到,还给他送了个荷包,态度就热络了很多。宋添财事情还没说,就花了一两二百文了,心中有些肉疼,可一想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和衙门中的人认识,也不失为一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