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节
作者:江陌南      更新:2023-06-13 08:40      字数:2154
  难得叶秋桐作为军嫂,还大胆地想自已创业,王伟作为一个老退伍军人,自是义不容辞地要伸手帮忙。把一船牡蛎拉到岸边,王伟脱下长筒雨靴,又到棚屋里换上衬衫,对叶秋桐道:“走吧,镇政府离这不远,我看你有骑车吧?咱们骑车去十分钟就到了。”长庆村隶属于长庆镇,在王伟的带领下,叶秋桐跟着他的自行车,很快就骑到了长庆镇政府。王伟到了镇里,熟门熟路,来到二楼写着镇长办公室的房外,对叶秋桐道:“林镇长应该有在,门开着。”听到王伟的声音,一个戴着近视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爽朗地笑道:“我听声音这么熟呢?就想到是你,王村长,快进来坐。”“林镇长,这位就是我说的乡镇企业家叶秋桐,她说要来拜访你。”一听是乡镇企业家来了,林镇长立即来了精神,加上叶秋桐又是让人看了养眼的漂亮姑娘一个,林镇长大为热情。为了能完成招商引资的名额,林镇长也是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叶秋桐一看林镇长这态度,就知道有门。因为上辈了她在村里也听父亲说过这种情况,说镇里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不惜血本,把镇里基金会的钱都无息贴贷给乡镇企业家。结果,被一部份不地道的人钻了空子,包装成乡镇企业家,从镇里骗了几万块,转身就溜了。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万块已经不是什么钱了。为了几万块就出逃,也不值得。叶秋桐是想专心做好企业,也不是想骗镇里的钱,但是镇里的优惠政策她还是想要的。于是,叶秋桐在林镇长关切地询问起“叶企业家”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帮忙和出面协调解决的,叶秋桐便大胆地提出,看能不能减免税收,或者拨一笔基金会的贷款给她,因为她买机器需要一大笔钱,既然镇里这么支持,她想要多订一台机器,把生产规模扩大一些。林镇长沉吟了一下,道:“没问题,不过还有个手续要走,这样吧,你出具工商注册登记文书,户口本,还有买机器的发票,我就让镇里的会计拨一万块给你,不要利息,一年内还清就行了。”叶秋桐一听,不禁一阵感激涕零。现在乡镇企业还是新鲜事物,要发展一家乡镇企业,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着实不容易,叶秋桐此时主动送上门来,对林镇长来说,也是一场及时雨啊!而且,叶秋桐如果能提供上述他说的单据,贷款给她的风险性也不大。现在镇长的权力没有象后来那般受到诸种纪律约束,说起来权力还是很大的,给个一万贷款也不算什么事,他一个人开腔就可以搞定,因此答应得很干脆。叶秋桐没想到今天收获这么大,向林镇长道过谢后,便和王村长起身离开了。有了这一万元的无息贷款,加上她手头上的五千多元,现在她的资金足够充裕了,不光能再买一台机器,连付原材料的钱也不成问题了。第二天,叶秋桐又踏上了往四狮的路,这一次,她是专程找温厂长。到了温厂长的厂里,她的机器已经基本好了,就差最后的调试了。一听叶秋桐要再订一台机器,温长厂乐开了花。叶秋桐又提出要有正式的发票,温厂长犹豫了一下,还是毅然答应了。开正式发票是要多纳税的,如今企业逃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一口气买两台的客户也不多,而且看叶秋桐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式,温厂长觉得,没准叶秋桐还会再向他订机器。有了这样的一个大客户,他的服务自然要更周到一些。果然,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做生意的感觉就是不同,作为大客户,叶秋桐处处体会到服务周到的感觉。叶秋桐交了第一台机器的钱,下了第二台机器的订单,拿着温厂长给的发票,回到了向阳,径直来到林镇长的办公室,出示了所有林镇长要求的证件。林镇长要叶秋桐把证件全部复印了一份,然后大笔一划,写了张同意借给叶秋桐一万元无息贷款的纸条,盖上自已的私章和办公室的大印,就让她拿去找会计。林镇长大笔一挥就值一万元,叶秋桐拿着这张薄薄的纸片,想到日后从银行借一千块都要各种正规手续,不禁觉得有些不习惯。但是再一想,如今是一切都在完善中的八十年代,也就释然了,她拿了那张镇长签名的纸条,找到了长庆镇的会计办公室。原本以为会计还要怎么审核一下,可是会计一看到熟悉的镇长签名和两个鲜红的印章,马上就打开保险柜,数了一万块给叶秋桐。正文 第一百六十六章嫉恨呃,现在领导的签字就是这么灵,叶秋桐看到会计一见镇长的签名,眼皮不眨地就把钱给她,叶秋桐还真有点替会计担心。受此刺激,叶秋桐才想起来,如今领导的签名不光是批贷款等好用,还有些领导的批条,能卖大笔的钱,比如一些紧俏的物资,钢材、茅台酒什么的。有些二道贩子,光是贩卖这种批条,就能赚上一大笔钱。叶秋桐挎包里揣着这一万块钱,感概良多,乘上自行车,“咣当咣当”回到长庆村。这时,广告公司的人也来钉牌子了,一块看上去朴素而又明快的“好彩头”塑料公司的牌子,挂在长庆村村部的大门边上,平添了几分气势。有一些闲散的村民围拢过来看热闹。农村里本来有趣的事情就不多,叶秋桐在这边折腾,把旧村部换了新颜,也算是一景。这时,人群中有三个一身鱼腥味的汉子走过来,看到村部突然变了样,便停下脚步驻足观看。“郑志海,你们回来了?这一次出海不错吧?”“还行,马马虎虎。”三个汉子中个头最壮的那个粗嘎地应道,然后又叫道,“一个半月没靠岸,都断粮了,给来支烟。”“好。”有人冲他扔了大前门。郑志海接过,边上就有人划了火柴替他点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