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节
作者:瑞纱      更新:2023-06-07 11:14      字数:3894
  此时时间已很晚,很多年纪大的老臣身子都有些吃不消,泰安帝便宣布宴会结束。众人叩送皇帝,后宫嫔妃及皇子殿下们离开后,一干大臣和皇亲国戚纷纷散场。他们新科进士是最后的,叶君书不错眼的看着李玙,刚想过去,就有一个武官走到李玙身边,似乎说了些什么话。叶君书隐隐听到“……元帅……回家……”之类的话。随后他就看到李玙随着那位武官走了。叶君书心急,他和阿玙今晚还没说过话呢!刚想追过去,余茂林就及时扯住叶君书的衣袖,“我们也该走了。”叶君书回头一看,皇亲国戚及大臣们已经退场,这会儿太监宫侍已经手提灯笼侯在一旁,为他们引路出宫。叶君书再往李玙那边望,此时已不见李玙的身影。他只好和余茂林等人一起,随着太监出宫门。至此,琼林宴正式结束。第112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琼林宴结束的第二天。叶家就迎来了皇帝圣旨。叶家虽然是第一次接圣旨, 但是流程依然半点不错漏。圣旨的内容文绉绉的一长篇,主题中心就是授叶君书翰林院编修官职,正七品,并赐五十两白银, 是进士们衣锦回乡后用于回馈家乡的。并且还明确有两个月的假期。一般来说,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其他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 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称为散官。事实上,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如果有背景,足以甩开同期进士一大截。尽管已经授了官职, 但是实际上,他们正式到翰林院点卯的时间是在假期之后。新榜进士每人都有两个月的假期,在此期间,大家或返乡报喜,与家人相聚, 或走亲访友。总而言之,就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等两个月后, 再正式来朝廷上班。而离上京远的进士,往返路上的时间是不算进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的,也就说,这两个月是实实在在的假期。从上京前往全国各地的大概路程都有个标准,只要他们不超过这个时间,没人会说什么。不得不说,朝廷在这方面挺人性化的,很有人情味。叶君书估算着,此刻余茂林也接到圣旨了,余茂林的官职,应该是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两个月的假期,说短不短,不知余茂林是否回家?叶君书想到叶家村,神思飘忽了下。可以说,在叶家村的那些日子,是叶君书他们过得最艰苦的时候。如今回首,才蓦然惊觉,自己已经熬过来了,真是不容易。叶君书忽然很怀念村子里的人和事,不知道明阿姆他们怎么样了,还有其他叔伯们,还有他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他们已经三年没回去了,村里是否已经大变样?先生和秦师兄他们又过得怎么样?想回去看看的念头,如破土的春芽,快速成长。他金榜题名的消息估计已经传回家乡了吧?官方的文书可能会晚一点,不过他自己已写了急件回去,雍州那边消息灵通估计早就知道了,但他还是亲自写了报喜信给老师,并言明他会到雍州停留几天。他们回去的路会经过雍州,那里有他的恩师还有同窗在,叶君书无论如何都不能直接不留几天就直接路过回家乡的。他路上赶快一点,还是有几天交际的时间,而且他还有很多事和老师说。在上京的这段时间,他亦有很多疑难问题,还有朝堂交错复杂的关系,他将来要走的路线,不找人商量一下,叶君书心里也没底。如今他已身处朝堂,那他就得步步小心谨慎,不能踏错一步。只是好多事不方便写在信上,只能面对面交谈。雍州的事太耗精力,叶君书先放一边不去想,转而想他那些淳朴可爱的乡亲,心中就一阵放松。叶君书已经能想象村里人是多么的狂喜,走在外头,应该都是昂首挺胸底气十足的。以前他考上秀才就让村子庆贺那么久,这次直接出了一个官,就更了不得了!叶君书相信,只要他一天不倒,就再没人敢轻易欺负他重视的人。而且朝廷还专门发放了让他们在家乡修建进士牌坊的银子。在古代,修牌坊可不是一般人能修的,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行,具有十分崇高的象征意义。打个比喻,戏文里或者是府州各地出现的贞妇孝子的牌坊,那是要地方官员向上申请,最终皇帝批准才能修建。叶君书考上进士,也获得了皇帝同意他们在家乡修建牌坊的文书,与圣旨一同交到叶君书手里。这是一种荣耀,甚至不止是他,而是他们叶氏宗族,甚至是整个叶家村的荣耀,叶君书已经可以预见,他的这个牌坊,最终会建在哪里。叶君书坚信了心思,他是要带孩子们回去一趟的。先不论其他,返乡祭拜父姆祖先,是必须的。孩子们也该回去看看了,他们能如此健康的成长,叶家村人功不可没,否则他一个大男人,怎么可能把孩子养得那么好?他们都该懂得感恩。叶君书寻思着,如果余茂林也回去的话,他们可以一同回去,也好有个伴。不过不急,他们还不能马上回去,因为接下来,他们新科进士还有一系列流程要走,见面的时间可以顺便问问。一直到四月份过完,他们进士的名字刻在孔庙的石碑上,只要不刻意损坏,就能永世流传,与日月同辉。全部流程才算完成。到五月一号,二甲之后的进士还需要参加朝考。不过这些已经和叶君书他们无关。余茂林也是要回临丰县,不过不能和他们一道,他得赶回去,提前做好结契的准备。他的小夫郎已经长大了,他已金榜题名建功立业,他们可以结契了。余茂林是这么和叶君书说的,表情明明漫不经心的,叶君书愣是看出了余茂林朝他炫耀的心思。“你放心,到时我会将喜帖送到你府上的。”叶君书:“……”说好的一起单身到永远的呢?好吧他想多了。他拖家带口的,赶路也赶不了那么快,便自己家人回去了。叶君书早早就正式和孩子们说了回叶家村的事,除了双胞胎有点懵懂茫然,其他的孩子都抱以万分期待。双胞胎离开叶家村时还太小,对叶家村没什么印象了,勤哥儿模模糊糊还记得点,一听到叶君书说回叶家村,就突然冒出三个字:“明阿姆。”叶君书的目光柔和,他摸摸勤哥儿的头,“勤哥儿也想明阿姆了啊?”提起这个名字,双胞胎也有点印象了,顿时高兴道:“明阿姆!”叶君书忍不住笑意,“对,你们还小的时候明阿姆经常带你们呢!”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于是叶君书给孩子们讲了好多在叶家村发生的事,很多事叶君书以为自己早已忘了,如今认真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实际上每一桩每一件点点滴滴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回忆起以前的玩伴了。然后趁着还有时间,纷纷去买伴手礼,准备回去送给小伙伴。叶君书忙着走剩下的流程,采购这事,全权交给路哥儿了。他这次回去,可以申请探花郎的仪仗,不用担心带不回去。这个待遇只有一甲才有一次这个权利。朝考的事与他们无关,所以叶君书一家,在五月一号的时候就准备离开,踏上回乡的路。临行前一晚,叶君书特地找了李玙,以缓解一下接下来几个月又见不着面的相思之苦。他托了隔壁庄的掌柜带口信,约到茶楼见面。还没到点,叶君书就先一步到茶楼里等着了。他刚点好茶水点心,李玙就来了,比约定的时间早了一点。“阿玙!”叶君书体贴地拉开座椅,让李玙入座。李玙顿了顿,心里莫名觉得不自在,但还是面色如常的坐过去。等叶君书拉开旁边的椅子坐下时,他觉得有点亲近了,浑身别扭。尤其两人都是身高腿长的,叶君书一动,两人的膝盖就碰上了。李玙被碰了一下时,整个人都僵起来了。但看叶君书恍若未觉,还以为自己太过敏感。除去那一抹不自在的情绪,李玙问道:“你找我何事?”叶君书笑道,“我明日就要回丰城县了,我已经三年未回,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否则就再难找机会回去了。”如果他在上京做官,一般没什么特殊大事,基本没有这么长的假期回家,就算是外放,地点也不一定在那附近。李玙点头道:“是应该。”子舟这次回去,算是衣锦还乡,他知道,一般考上进士的,都会回一趟家乡。“这一去,咱们可就要好几个月见不着面了,阿玙,你可要记得和我通信啊!”李玙迟疑了下,不知该不该说他明天也要离开上京,不过还是点点头。然后叶君书话题一转,突然问道,“阿玙,我向陛下讨的承诺,你作何感想?”李玙认真思考片刻,随后肯定地点头,“很好。”他们李家都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还没有纳侍的情况,子舟亦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很好,“你的夫郎,一定会很幸福。”“那你呢?”叶君书看着李玙问道。李玙疑惑,他?“你想结契什么样的人?”叶君书知道,阿玙是因为种种原因才一拖再拖的,他那么好,如果不是有太多意外,也许阿玙早就和人结契了,哪还有他什么机会。叶君书是万分庆幸的,琼林宴那晚皇帝皇后的态度看来,似乎是想为阿玙挑个夫君,只是到现在都没动静,还有进士们的私下讨论,既然在庆幸自己没有被阿玙看上!哼!阿玙的好,他们那些凡夫俗子怎么会懂?叶君书巴不得别人都没注意到阿玙,这样就没人和他抢了,只是到底有些意难平,他的阿玙明明那么好,却成为别人避之不及的对象。叶君书只差直接问出“你觉得我怎么样”这句话了,只是不知李玙是真没看出来,还是在婉拒他。只见他摇头道,“我是不会考虑亲事的。”他觉得一个人就很好,而且他哥这样的情况,他怎么放心离家呢?李玙已经最好孤独一辈子的准备了,他觉得等到了一定的年纪,届时再收养几个战场遗孤,对李家也算有个交代了。叶君书一时愣住,他没想到,阿玙竟然完全不想结契了,自己只以为他是没找到合适的对象而已,敢情这是个单身主义者?他不死心道:“那万一以后遇上合适的人呢?”李玙依然摇头,“何必拖累别人。”他家的情况已经够糟糕了,何必拉人下水?况且,他又不是什么大美人。叶君书:“……”阿玙怎么会这么看低自己?“如果那个人自己也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