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与李四儿(五)
作者:呵气成霜      更新:2022-03-26 13:39      字数:3409
  媒婆们带来的人选不少, 档次也高了些,不过李家的底蕴到底不够, 最后选了三个还算过得去的姐夫——

  大姐夫——刘远海,三十三岁, 瘦削单薄的中年人, 目前是位举子, 当年还是秀才时娶过一任妻子, 可原配妻子是个福薄的,生闺女时难产而亡;刘远海先给原配妻子守了孝, 才接着去考举人, 中举那年不过二十出头;然, 似乎运道不大好,祖父母、父母的接连过世, 守孝又守了十年。

  不光是李盼儿着急, 大姐夫家也急, 听说刘家闺女是被指腹为婚的,等着娶新妇进门,好将闺女体体面面的嫁出去。

  因而,这一对的婚期便订在了农历十月初。

  二姐夫——彭少凡, 十九岁,邻县大户彭家一位比较受宠的庶幼子, 自小爱读书,不通庶物,是个书呆子, 秀才功名,听说成婚后便要分出去单过日子。

  婚期订在明年农历二月初。

  三姐夫——王聪,是富商之子(清代没有不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不光可以参加科举,清代商人捐官的还很多),也是李家宝的同窗好友,王家独子,念书也算用心,可脑子不大灵光,今年与家宝一同参考,互为保人,可他只过了县试,没有过府试。

  婚期订在明年农历九月初。

  几乎是在一年光景要嫁三个闺女,李家哪有多少陪嫁啊?

  李生财与翠花买了八十亩良田挂在李家宝名下,就将家里掏干净,好在李家三个闺女一个比一个心灵手巧,而翠花这些年也没有向她们要过绣花的钱,三姐妹倒是有点私房存下来。

  李家不贪男方的聘礼,多少聘礼便换多少嫁妆原样抬回去,外加她们自己的绣件,以及添置的首饰,嗯,还有李四儿送的几十本稀缺书籍……总之,三场婚礼还算体面的办下来了,闺女没有抱怨,姐夫们也没有瞧不起李家。

  1697年,四月初四

  李四儿过了十五岁的生辰,便离开了小县城。

  她说服家小上京城去,借口是替李家宝打头阵,去京城置办宅子……这两年来,李家宝一直被先生压着,不许他在十五岁之前去考举——先生是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名次,也是怕天妒英才。

  四月的天已经热起来了,特别是江南这一带。

  李四儿绑了胸,抹黑了脸,女扮男装上了进京的船只。此时,正穿着一身单薄青衫站在船头上吹风。

  船只走走停停,到了京城已是六月。

  六月的京城,已经比较热。

  李四儿暂时安置在京城外城——

  外城,位于四九城之外,是老北京最外侧的一道城墙。

  其面积相当于后世北京的崇文、宣武两区,民国以前这里多居住一些平民百姓和汉族官员,分布有很多的茶楼酒肆、会馆戏园,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情。

  “……”攻略20开始科普。

  “……这里,在明初建设北京城时本无外城的规划,北京的外城城墙是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外敌而修建的……”

  “……原本计划绕内城修建一周,但因财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只修建了南城一面,东西抱接内城后便草草收工了……”

  “……北京的外城城墙与内城城墙相比,低矮得多……外城城墙结构与内城基本一致,其周长约144公里,外侧均高706米,内侧均高592米,平均基厚1224米,平均顶厚924米,共设有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等七座城门……”

  “……”

  李四儿在外城混了二十来日,又经过系统的不断解说才摸清了这个时期清朝京城的状况——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紫禁城内住什么人?

  就不必讲了,自然是康熙一大家子;

  皇城,位于京城之内,环绕在宫城之外,是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

  而内城,是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

  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

  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

  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

  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

  而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

  这个世界,李四儿唯一的攻略目标——佟佳·隆科多。

  她又翻了翻系统内的那本历史书,将要紧的内容念了念——

  “佟佳·隆科多是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儿子,清朝大臣……”

  “……在康熙商晚年诸皇子之间扑朔迷离、明争暗斗的皇位大战中地位非同一般,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李四儿伸出如葱般的十指,数了数,天!

  才十八岁啊,康熙也太厚待隆科多,太用人唯亲了吧!

  今年是1697年,隆科多已经当差当老了,已经有十年之久,她得想想,想想如何下手啊?不知道原来的李四儿是如何让隆科多如此、这般宠爱她,宠得无法无天,宠得想上天……最后晚节不保。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为属下违法,康熙帝责成隆科多没有实心办事,故而罢免其副都统、銮仪使的职务,仍在一等侍卫上行走……”念到这一段,李四儿捏着葡萄,咯咯咯的笑起来,终于被摞了。

  “……康熙五十年(1711年),被授为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李四儿心道:又起复了,康熙在关键时,还是只信自己人,只用自己人。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被提升为理籓院尚书,仍署理步军统领,不仅专门委派他秘密监视被圈禁的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和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随时密奏二人的有关消息,还让他秘密监视京师内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的动向……”这是,又被重用了。

  “……雍正帝即位之后,因为隆科多拥戴有功,所以命他与大学士(马齐)总理事务,并且承袭一等公的爵位,被授为吏部尚书……很快就因为总理事务办得好,加封为一等阿达哈哈番,并令他的长子(岳兴阿)承袭;而他的次子(玉柱)从侍卫的身份被授为銮仪使……”岳兴阿,岳兴阿,这是李四儿的仇人,不明白为什么不一同毒死他?让他长大,让他承袭……李四儿摇头,她是不会让岳兴阿袭爵的,岳兴阿1692年出生,如今已有6岁。

  “……当时,隆科多极其受雍正帝的宠信,称呼他舅舅而不称呼其名……雍正帝即位之初清廷铨选官吏,隆科多可以不经奏请,任意挑选,当时被称为‘佟选’……”李四儿摇头:过火了,过火了……不过人在其中,是很难把持住。

  “……雍正元年(1723年),隆科多与川陕总督(年羹尧)一起被加封为太保……”

  “……雍正二年(1724年),隆科多兼领理籓院的事务。充任纂修《圣祖实录》、《大清会典》的总裁,并且监修《明史》。不久又与年羹尧一起被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雍正三年(1725年),隆科多被撤掉了步军统领的职务……次子玉柱因为品行恶劣,被夺职罢官,交由隆科多管束……因年羹尧之案,雍正帝责隆科多有意扰乱,削太保及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命往阿兰善等处修城垦地……”李四儿道:来了,开始了,要清算了。

  “……雍正四年(1726年),隆科多家仆(牛伦)挟势索贿,事发,逮下法司……雍正帝命斩牛伦,罢免隆科多的尚书职务,令他料理阿尔泰等路的边疆事务……不久,命他前去勘察中国与俄罗斯的边界……”

  “……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即将成功,但由于结党营私,并私藏玉牒,雍正帝抓到罪证立即谴其回京逮捕、抄家……十月,定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幽禁于畅春园……长子(岳兴阿)撤职,次子(玉柱)发配黑龙江……”这里对岳兴阿的处理方式,说明岳兴阿有问题。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李四儿口里喃喃有词,若有所思的起身,伸了伸懒腰。

  前天,花了两百来两置办下来的小宅子,瞧着十分不打眼,可位置也不是真偏僻,外面大街上拐入一条窄巷子便是了,胡同不长,四十多米。

  宅子是一进的合四院,宅子内有口井,李四儿除了让人打扫了一遍,没有买人也没有请人……她有系统,自己又不是土著汉家姑娘,自己照顾自己没有一点问题。

  李四儿在后世也看过几本热门的清穿文,隆科多必会出现一下,当然下场均不大理想,但是——可以说,在清一代,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

  如果不是隆科多是她唯一的攻略目标,她也不去鸟他。

  李四儿在院子内打圈儿,她呢喃着:“镶黄旗人,那便是驻安定门内,啧啧,距离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