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节
作者:捡垃圾的猫      更新:2023-05-24 02:51      字数:5064
  经过大阿哥这么一打岔,康熙不好再追着问他妾室的事,也不好指责对方独宠福晋这回事。又交待了一些出行的注意事项,叮嘱不可骄傲轻敌,照看好弟弟们之类的话,就让他告退。“谢谢皇阿玛!”这一关过了,大阿哥十分开心,咧着嘴,笑道:“皇阿玛跟以前不一样了。”“什么?”“更像是阿玛了,儿臣更喜欢皇阿玛现在这样儿。”看着大阿哥雪白的牙齿,康熙面无表情地再次说:“退下吧。”大阿哥离开之后,他特意问梁九功:“朕以前不像是阿玛吗?”梁九功笑呵呵道:“奴才琢磨着啊!可能是主子爷对贝勒爷如此关心,贝勒爷很感动,又不知说什么是好。所以才说更像是阿玛。”康熙沉默了一会儿,道:“去跟皇后说一声,朕今日中午在长春宫用膳。”“嗻,奴才这就去。”惠妃接到皇上要来长春宫里用午膳的消息,一边吩咐宫人去御花园折几枝梨花插花瓶里,一边梳妆打扮。选择头饰时,宫人拿不定主意。于是征求她的意见:“娘娘,是用点翠呢?还是用彩/金?”惠妃扫了一眼她喜欢的点翠头面,笑道:“用彩/金。彩/金闪亮,显得人的气色好,正合适春天用。”康熙踏进长春宫的门,看到惠妃一头金灿灿的发饰,想起大阿哥说的话,那人没什么不好,就是不想和她多说话,不想在她身上浪费时间,甚至是不想往她脸上看。用完膳,擦手的时候,惠妃见康熙不怎么说话,却不时的往她头上看。浅笑盈盈地问:“皇上也觉得臣妾这套‘彩鹊报春’的头面好看,是吧?这是温贵妃赠予臣妾的,臣妾很喜欢,经常戴。”惠妃觉得此话,既表明了,她与其他嫔妃相处和睦,又表明了自己没有刻意打扮。康熙笑着应话:“是很好看!”又十分关心似地说,“年龄大了,要多注意修身养性。惠妃午睡一会儿吧,朕要回乾清宫了,那边还有很多政务没处理。”“多谢皇上关心。”惠妃万分欢喜,笑得眼睛弯弯。康熙想到这是大阿哥的额娘,以后还要见她。为了让自己顺眼一些,临出门时,提醒她:“睡觉前,把脸上的脂粉洗了。长时间涂抹,伤肌肤,以后尽量少涂画。”惠妃更加感动,谢恩的话里,带了些哽咽,“谢皇上!皇上也要多保重龙体。”由长春宫里出来,过了隆福门,康熙没有丝毫犹豫地径直向东走,穿过景和门,去了承乾宫。“臣妾见过皇上。”佟宝珠低身行了一礼后,直接站起了身,“皇上不是在长春宫用膳的吗?”“是。”康熙进了正殿,拐进西间,“用过膳了。”“皇上怎么没在那里休息一会儿,养养神,下午精神。”佟宝珠跟上去问。午膳后,康熙有小憩一会儿的习惯。在哪儿小憩不是憩,多在长春宫呆一会儿,也能让惠妃多开心一会儿。康熙看着摇篮中的三个娃,脸上的笑意温和极了,“她的发饰,晃得朕的眼晕。”想到皇后也有一套和惠妃差不多的头饰,他当时还觉得瑰丽明艳,十分好看。扭脸问道,“皇后戴的时候,朕怎么没觉得眼晕呢?”佟宝珠:“......”她最不喜欢,拿后宫嫔妃相互比较的话题,于是转了话,“臣妾问了李佳氏和王氏,每次房事后,太子赐了药,所以才一直没有身孕。”康熙听到后面的话,反应过来李佳氏和王氏,应该是太子的两位妾室。不大置信地问:“赐药?”大阿哥的孩子没生之前,太子已经有侍妾,就没想过要先给他生个皇长孙出来?大阿哥就是因为有了长子的身份,才令某些人有了非份之想。由此可见,长子长孙身份的重要性。“是,每次都赐了避子药。避子药喝久了,对身体不好。”佟宝珠低声道,“这是臣妾失职。毓庆宫里没有主母,臣妾应该多关心太子的后院。”又坦诚地解释,“臣妾以前也不是没想过,多关注太子的生活起居。臣妾是担心别人多想。”“那时候,你还不是皇后嘛。管得多了是要落人话柄。”康熙安慰她。顺势牵起她的手,往外走,“这件事,朕来跟他说,让他把药停了,宫里有多少人,等着抚养孩子呢。他倒好,竟然让人服药。不懂事。”佟宝珠急忙道:“太子妃的人选已经定下,最迟明年就会大婚,臣妾以为暂时还是不让侍妾有孕的好。太子的孩子特殊,抱给别人抚养有些不妥。等太子妃入了门再有孩子,就可以让太子妃抚养。”又道,“把避孕日告诉太子,避开宜孕日。”康熙看向佟宝珠。方法他倒是赞成,但他怎么跟太子说这个话题?迟疑了片刻,道:“朕不知道什么宜孕日,避孕日。”“臣妾已经想好了,让胡大人去找太子谈。皇上若是同意,下午就让她过去。”佟宝珠道,“以请平安脉的名义。”“她一个女子,怎么跟太子说这种私密的话?”说话的时候,两人进了东次间。康熙坐在塌上,搂着皇后的腰,让往他腿上坐。“大夫不分性别,对于妇科大夫来说,这样的话题和治伤病,没什么区别。”佟宝珠垂眸看着他,笑道:“臣妾听说,西洋人用男大夫接生呢,手艺比女大夫好。”“蛮夷之地,民尚未被教化,怎可与我天/朝相比!”“臣妾倒不这么认为。臣妾认为,凡是能推动社会发展,对老百姓有利的事,都是好事。”佟宝珠用挽着他脖子的手,轻拍拍他的肩膀道,“皇上明明是很开明之人,怎么在这件事上如此保守?。”“怎么开明了?”“以前臣妾给您讲男女之事,你不是听得很认真吗?”“那怎么能一样,你是朕的女人,那些事做都做了,当然也能谈论。”两人争论了半天,谁也没能说服谁。但因为没有比胡青儿更合适的人选,康熙只好同意了皇后的提议。老大和老二,在开枝散叶这件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下午,康熙又召来老三问话。听三阿哥说,准备带两名侍妾,他又觉得有些不妥。“这是出征,不是出游,你带着女人算怎么回事?你没听说过,军中有女人晦气吗?”三阿哥面不改色地为自己辩解:“回皇阿玛的话,儿臣听说,葛尔丹的王后和女儿都在军中,而且各领有女兵。”“你的侍妾是女兵吗?别人都不带女人,就你带。你让其他将士们怎么想?”“她们都会骑马。儿臣安排好了,让她们穿兵士的衣服,混在儿臣的亲兵里。一般人不会发现。”老三如此说,也算是对他坦诚。说严厉了,以后怕是对他什么都隐瞒。康熙转了话:“朕听说你和董鄂氏的关系不错?”三阿哥笑道:“挺好!儿臣对她很满意。谢谢皇阿玛的赐婚。”康熙:老三啊老三!就你的书读的最好,却是个不懂情为何物之人。跟荣妃一个样儿,没心没肺的。三阿哥告退后,康熙正要召四阿哥来问话。梁九功进来通报说,九阿哥和十阿哥在外面求见。“来找朕何事,问了吗?”“回主子的话,九爷说,想让十爷跟他一起押运粮草,来求您恩准。”康熙皱着眉,喝了四五口茶,才发话:“你问问老九,他是运粮呢?还是带孩子呢?他若是想带孩子,就留下来在承乾宫里当差,每天哄逗小十五、小十六、小十七这三个孩子玩儿。”梁九功出去,原封不动地把话传给九阿哥。九阿哥看看身边和他差不多高的十阿哥,又看向梁九功,不大明白话里的意思。他是请求皇阿玛准许他带着小十,又没说要抚养三元。在商议与出征有关的事情呢,怎么在这个时候提起孩子。梁九功看对方小脸茫然,提醒道:“主子爷是说十爷尚小,还是个孩子。”九阿哥立马说:“不小啦,我俩同岁啊!皇阿玛要是不信,让他去问……去问宗人府。”十阿哥急忙也说:“是同岁。不信,去问问皇额娘。昨日,皇额娘还在说爷和九哥是同一年出生呢。”两个人均是大嗓门,说话声传到了殿内。康熙大声道:“让他们进来。”老十是朕的儿子,朕还能不知道他多大?还用去问宗人府,问皇后?两个不懂事的兔崽子,在乾清宫门口大声嚷嚷,这不是故意给他难看吗?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老十是捡来的呢。作者有话说:第214章 愿望毓庆宫里, 五阿哥在和太子谈了,他对此次出征的诸多想法之后,聊起了闲话。“二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大的愿望?”太子重复问题的时候,去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想了一会儿, 也不确定, 自己最大的愿望究竟是什么。于是反问, “五弟最大的愿望呢?”“弟弟最大的愿望是, 此生都不用改名字。”五阿哥未加思索道, “离世之后, 墓碑上可以刻着某亲王爱新觉罗·胤祺。”太子呵呵笑了一声,看着他说:“五弟有着非凡见识和能力, 成为亲王是迟早,这算不得是愿望。愿望应该是难以达到, 又十分想要的东西。”五阿哥看着太子,没接话。他真正在意的,是他说的前半部分。“至于名字。倘若将来吾可决定此事,众兄弟都不必改字。”太子又呵呵笑了一声,“胤字是皇阿玛定的辈份,看名字就知道我们是一家人, 是兄弟。吾也舍不改。”五阿哥的目光看向了别处,轻声说道:“帝王的名字需要避讳。”“前朝就有不避讳的先例。”太子道,“何况制度都是人订的。敬不敬在于心,不在于表面的东西。”“二哥真的这么想?”五阿哥又看向太子。太子收敛了笑意,答非所问道:“只是, 这件事也不一定是吾能决定得了的。”“二哥此话是何意?”五阿哥问。“春日干燥, 五弟多喝些水。” 太子没直接回答, 拿起茶壶给他添水, “多年前,皇额娘曾经问过吾,凭什么将来吾能坐拥江山,其他阿哥要拼了命的在外打仗保江山。吾当时说不知。皇额娘说,因为吾比你们聪慧、大度、懂事、勇敢。所以,皇阿玛才会选中吾做太子,让你们辅助。”五阿哥:“确实如此。”太子摇摇头:“那时候大哥刚回宫;老三还寄养在宫外;老四尚不足半岁,还没有你呢。吾能被选为太子,是因为嫡出的身份。”说到这里,他的语调沉重了些,“我们满人,是能者居上,嫡庶不像汉人那么分明。吾出生时,正值三藩之乱,皇阿玛为了定军心民心,这才从汉制立嫡子为太子。吾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不安了很长一段时间。”“二哥不安什么?”五阿哥问。语气像是对太子说的话,十分不能理解似的。接着又肯定地说道,“二哥德才兼备,无论是选嫡还是选能,二哥都是当之无愧的储君人选。”五阿哥的语气,以及超出年龄的成熟,都像一颗定心丸,令太子心里暂时坦然了些。他笑道:“咱们这些兄弟都很能干,吾常常觉得自己有许多不足,很多地方都不如你们。不及大阿哥有魄力;不及老三字写的好;不及老四果断;不及五弟你的智谋;甚至不及九弟聪明坚韧。”五阿哥接话:“二哥或许说的是没错。但我们几个,都不适合做储君。只有二哥做储君,才能令众兄弟甘愿臣服,免生事端。”犹豫了片刻后,道,“二哥是担心,随着兄弟们年龄渐长,某些人会有异心?”没等太子应话,他立即又说:“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兄弟们这里,在于皇阿玛。”太子想否定五阿哥的话。想说,他从未防备过某个兄弟。但他沉下心一想,这不是他的心里话。在他七岁的时候,就知道,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加上自己共有一百六十一名太子,其中只有九十一人登上了皇位。剩余的四成多,下场凄惨。远的不说了,就说大清国。太/祖皇帝立了嫡长子储英为太子,储英开罪了开国五大臣以及众兄弟,年纪轻轻被坐罪处死。最终是第八子皇太极做了皇帝。他对兄弟们是表现的没有防备,更没有敌意。可在他心里,他认为每个兄弟都可能取代自己的位置。对他们的防备之心,是生长在了骨子里;是他努力克服,也克服不掉的恶念。就比如,生孩子这件事。他也想让自己的女人生出皇长孙,但他知道这种想法不对,所以就努力克制着,告诉自己,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不应该再与兄弟们在别的方面一较高下,尤其是大哥。他甚至为了克制这个不应该出现的念头,让侍妾服药。但在听说,大福晋生的是男孩时,心里仍是有些许失落,觉得在开枝散叶方面,落下了大哥一筹。五阿哥见太子沉默不语,继续说道:“您在我们眼中,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是我们仰望的存在。只要皇阿玛不去动摇您的位置,谁都不会或是不敢有别的心思,包括大哥在内。二哥要防备或者是说要战胜的,从来都不是众兄弟,只有皇阿玛一人而已。”太子看向五阿哥,澄澈的眸子里,盛满了疑惑。五阿哥回忆起,前世康熙第一次对太子不满。是在征葛尔丹回程路上,康熙染病,太子和三阿哥一起去行宫迎接。太子表现得没有丝毫忧愁,康熙认为这个儿子没有忠爱君父之心,便让他先行回京。五阿哥道:“皇阿玛是个极重情之人,抛开皇帝这个身份,也渴望自己付出的感情,能够得到相应回报。尤其是对二哥您,皇阿玛倾注了不少心血,二哥做好储君之外,也要做一个好儿子。”太子变了脸色,紧张地问:“五弟,吾哪里做的不好吗?”立即又道,“你说出来,吾不会生气。”“二哥各方面都很好,对皇祖母、皇阿玛和皇额娘孝敬;对兄弟们照顾。”五阿哥看对方太过紧张,宽慰道,“弟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别的意思。”接着问出了,他心里的疑惑,“假如皇阿玛生病,二哥在什么情况下,会不忧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