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节
作者:捡垃圾的猫      更新:2023-05-24 02:51      字数:4971
  侍女:小姐终于长大了。作者有话说:1和2出自百度。册文为历史上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晋皇后的册文。第212章 说话封后大典其中一项流程就是向皇太后谢恩。在先前的礼制中, 是安排在第二日的上午。因为封后大典推迟到了秋天,康熙只说是在原定的晋封日,把金册金宝交给皇后,并未说其它。太后还以为是像他说的那样, 就是把金册金宝交给皇后呢。这日清早, 听宫人禀报说, 天没亮就有内务府的人在各宫门系彩球时, 她在心里暗叹, 皇帝和先帝两人的做事风格, 可真是相差甚远。先帝对后宫嫔妃允诺了什么事,向来是只会减份, 从不会给人惊喜。听到锣鼓声时,她再次感叹皇后的命好。转念又想自己的命也好, 皇帝虽然不是亲儿子,但对她的孝敬与亲儿子相比只多不少。先帝是老祖宗的亲儿子,老祖宗没享他一天福,还天天因为这事那事的,跟着他生气。可以不夸张的说,先帝的所作所为, 能让老祖宗顺心的屈指可数。现在的皇帝呢,无一处不合她的心意。日常请安,嘘寒问暖,让她抚养孩子们的就不说了,还专门为她建了这么大一个宁寿宫。自从爱新觉罗氏入主紫禁城, 宁寿宫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建宫。老祖宗生前, 还担心自己不在了, 她在宫中的地位不能如从前, 明里暗里的劝她遇事想开一些。怎么也不会想到,无论是日常用度还是在众人心目中的份量,她现今的境况都比老祖宗在时,抬高了许多。太后让宫人给她换衣服头饰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先帝的一件天大功劳。生了一个好儿子啊!呵呵,这也算是为大清江山做贡献,为活着的人造福了。因为田嬷嬷提前暗中有准备,服饰更换的很快。太后通身收拾妥当,在正殿里坐了一会儿,才听见外面开路的鞭哨声。“这是皇帝也来了?”她问。“启禀太后,坤宁宫举行册封礼那会儿,奴才看见龙辇在奉先殿外面停着。”知情的宫人回答。太后笑着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这个时候,皇帝去奉先殿,应该是上香,敬告先祖,立后之事。想必太庙那边也遣了人去。太后料想的不错,康熙不但自己去奉先殿祭告先祖,还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他现在彻底不再是一个鳏夫寡人,是个有妻室的人了。这种大事,当然得要告知祖宗社稷呀。看着和自己并排而行的皇后,康熙有些后悔前几年没有立后。那时候,是觉得人还是这个人,是皇贵妃还是皇后,在他心里差别不大。是皇贵妃,位份没摆得那么高,很多事办起来,反倒方便些。也避免了,贵妃成为众矢之的。现在看来先前那些担心,很多余。贵妃晋为皇后,是真正的众望所归,不存在成为众矢之的这回事。再就是,皇后和皇贵妃虽然只是一步遥,感觉却是天差地别。就比如此时,皇后和他并排走,是应当;若是以往,也可以并排走,但要经过他特准。否则,就是逾矩。原本是极为寻常的一件事,变成他的恩典,就在无形中,拉开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到了皇额娘那里,谢了恩就回去。”康熙挽起皇后的手,侧头看着她,低声道:“先把朝冠和朝服换了,再吃些东西,睡会儿。”瞄了瞄她细白的脖颈,又说,“还撑得着吗?”“什么?”佟宝珠目视着前方,低声问。周围都是銮仪卫,一个小动作就可能落到别人眼里。“朝冠呀,那么重,你不觉得压得慌吗?”“不觉得。”佟宝珠口是心非道。接着又撑着压酸的脖子,说道,“谢谢皇上关心。”康熙低笑了一声,“咱们是夫妻,相互关心是份内之事。皇后也对朕说两句贴心的话。”“皇上想听什么?”佟宝珠保持着微笑的神色问。“这问题,怎么能让朕教呢,朕想听的是皇后发自肺腑的话。”康熙话落的时候,到了宁寿门。“等回了承乾宫再说。”马上要拜见太后,佟宝珠想要挣脱手,被康熙紧攥住了。他低笑道,“就这样。放心吧,不会被皇额娘斥责。”太后自然不会斥责,看到二人携手进来,脸色都没变一下,仿佛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看到两人一同行跪拜礼,明知不合规矩,脸上的笑意,也一样是丝毫未减。整个大清国都是皇帝的,他的行为就是规矩。待礼官唱呼“礼毕”,太后赶快朝他们招手,“这半天忙活,皇后累坏了吧。稍坐片刻,就回去。你这才出月子没多久,需要多休息。”这才同康熙说话,“现在册封礼也过了,皇后的住处,皇帝是怎么考虑的?”康熙看向皇后。太后看见两名端托盘的宫人进来了,笑着转了话:“按礼,哀家要赏皇后些礼物,可哀家这里也没什么稀罕物件,就赏银子吧,皇后喜欢什么,自己买。”佟宝珠又站起来谢礼,“多谢皇额娘。最近花销大,媳妇正缺银子使。”康熙看了眼,蒙着红布的托盘,猜不出会是多少银子。皇后经常不走寻常路,太后也是如此。婆媳俩都高兴就行,他不掺合她们之间的事。但皇后说自己缺银子,可就不对了。大清国的皇后缺银子,这传出去算什么事。缺什么少什么,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康熙心有不满,但不想扰了她们的兴致。笑着说方才的话题:“启禀皇额娘,待太子他们出征之后,儿臣想和皇后搬去畅春园。宫里的事务,就有劳皇额娘操心了。”宁寿宫里,有假山有池塘,树木花草遍地。此前,太后就说过,今年不去畅春园的话。“去畅春园是避暑,只是暂住;紫禁城是家。”太后道,“皇后位居中宫,这是祖宗礼制。哀家以为,皇后还是搬去坤宁宫为好。祭祀之地,改在奉先殿;东西配殿的旧物,迁至延春阁。这样正殿就有九间房可用,再加上六间东西配殿,不比承乾宫的房间少。皇后带着三位小皇子,也住得下。”康熙担心皇后推辞,太后刚一落话,就赶紧说:“还是皇额娘考虑的周全。待会儿,儿臣就让内务府的人去办。等我们从畅春园回来,皇后就可直接入住坤宁宫。”接着又道,“至于承乾宫,也别闲置,皇额娘看着安排哪几位嫔妃搬进去。”帝后离开之后,田嬷嬷在太后跟前说:“还是主子了解万岁爷的心思,瞅万岁爷今儿多开心。抢着接您的话,生怕您改变主意似的。”太后笑了笑,没接着说这个话题。就是对贴身的宫人,她也不会说这是先前皇帝同她商议的事。有些事,皇帝不好出面,就由她这个老婆子来了。反正也没人敢诽议她的决定。太后笑道:“老五请的戏班子不错,哀家还没听够。走,咱们去戏楼看戏,午膳就在那里用了。”又提醒道,“你先走一步,去问问佟家三少夫人喜欢吃什么,让膳房去准备。”承乾宫里,佟宝珠去了朝冠朝服,换上常服,瞬间一身轻松。康熙看看她,再看看自己。发现二人衣服的底色花色均十分近似。她是杏黄底带兰花草;他是明黄底带兰云纹。“皇上这套衣服,是臣妾交待尚衣局做的。皇上喜欢吗?”佟宝珠仰着脸笑问。说话的时候,伸手帮他整理了一下,原本就很平整的领边,“皇上不喜欢束缚,臣妾特意叮嘱她们做成低领口,用棉布迁的边。棉布吸汗,出点儿汗,也不会有湿黏感。”康熙没回答,而是冲着她笑。原本想追着问她贴心话,此时觉得不用再问。行动比任何贴心话,都重要。下午,两个人午睡醒来,坐在东次间塌上喝茶。康熙问:“皇后现在对朕有没有男女之情?”佟宝珠在康熙的茶里加了两块冰糖,笑道:“绿茶里加冰糖,味道格外不一样。您尝尝。”然后才回答他的话。“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里的自由,是指信仰,追求的目标。臣妾和皇上,有着共同的亲人;有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从某一方面来说,我们是战友。”“这世间,战友间的情谊最为深厚,超出了男女之情。”皇后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康熙看着她甜甜的笑脸,胸中思绪翻滚,脸上却没带什么情绪地问:“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是什么?”“让孩子们健康长大;大清国国泰民安,日益昌盛。”佟宝珠转话道,“臣妾在让造办处用羊毛纺毛线,等毛线纺出来之后,臣妾给皇上织一件毛衣。”康熙:“......”佟宝珠正了正身子,笑道:“今日上午,臣妾由承乾宫去往坤宁宫的路上,一直在想臣妾刚入宫那时候的事。那时候,臣妾真是莽撞啊!还好皇上宽容大度。”她端起自己的茶盏,碰了一下康熙面前的茶盏,“谢谢皇上这些年对臣妾包容,臣妾以茶代酒敬您。祝您长命百岁,事事顺心!”康熙刚要接话,东间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起初是一个娃哭,接着是两个娃哭,还没等他穿上鞋子,三个娃比赛似的齐声哭。佟宝珠推了他一把:“别穿了,快去!他们知道皇阿玛在这里,喊您呢。”还没到傍晚,此事便在宫里传开了,越传越变样儿。最后传成了,万岁爷听见三胞胎喊他,慌得鞋子没穿,就跑过去抱。最先跑来看究竟的是十阿哥,趴着摇篮边栏瞅瞅这个,瞅瞅那个,不等到弟弟们同他说话,不愿意走。康熙扭脸看向佟宝珠,用眼神问话:老十是不是有些傻?第二个来的是太子。当听见太子惊喜地问,元元们是不是会说话了。康熙有些心惊,太子是不是也有些傻?只懂政务,不懂生活常识可不行。尚不满两个月的孩子,怎么可能会说话?还真当他们是神仙降世?不论是什么神仙降世,那也是他生的儿子,也是和普通凡人一样,得吃饭喝水,慢慢长大。随即把太子叫到乾清宫,问出征准备的如何了。当听到太子说,随行之人已经安排妥当时,康熙问:“朕听你的安排,是不打算带宫女?”“回皇阿玛的话,儿臣身边的两名太监做事很细致,铺床叠被,洗衣缝衣都会。”“你可以让太监近身侍候,侍妾们呢?”“儿臣不打算带侍妾。”康熙看太子的目光,瞬间变了样儿。太子该不会是身体有问题?此次出征,最快也要半年才能返回,竟然不带侍妾。再往深处一想,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皇后给太子选送侍妾,有一年多了吧?怎么没听说哪个有身孕?太子被皇阿玛盯得心里毛毛的,左右又想不出,自己哪句话有错。“没事了,你退下吧。”待太子离开后,康熙急忙让人传太医。太医没过来呢,又改变了主意。还是让皇后暗中问问太子那两名侍妾,再作打算。第213章 差别次日, 佟宝珠先后和太子的两名侍妾谈话时,康熙在乾清宫里同大阿哥谈话。提到出征时随行的人,大阿哥和太子一样,表示不带女侍。大阿哥已经有了孩子, 康熙不担心他的身体问题, 再加上大阿哥的性子不像太子那么内敛, 两人的谈话也就直白了许多。“你现在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 长时间不纾解, 对身体有害。这个浅显的道理, 你不懂?”大阿哥立即说:“儿臣身体好的很!”担心皇阿玛不相信,又解释道, “纾解也不一定非要行房事,把精力消耗在别处, 也有同样的效果。”康熙看着大阿哥俊美的脸庞,想到了历史上的汉哀帝,以及“断袖之癖”的来历。又想到大阿哥近侍的长相,压着嘭嘭跳的心脏,不动声色地问道:“往哪儿消耗?”“骑着马一路奔波,不是消耗体力了吗?再说, 一心想着平叛为皇阿玛解忧,也没闲心想其他事。”对于皇阿玛的问题,大阿哥感到奇怪。但他为了让对方放心,依旧认真地回答,“静娴有身孕那段时间, 儿臣一年多没让人侍候。身体很好啊!那段时间儿臣在独石口开荒, 白天劳累一天, 晚上吃了饭, 倒头就睡,压根就没胡思乱想的机会。”“你去独石口,不是带的有侍女吗?”康熙的目光,上上下下扫视他。话聊到这里,大阿哥有些明白了。大约是皇阿玛嫌他的侍妾太少,趁着给太子选侧室的机会,也给他添妾室。赶紧说:“有啊!她们是宫女,二十五岁以后要出宫,儿臣怎么能去染指。就是儿臣的那两名侍妾,如今也仍是清白之身。儿臣不想和不喜欢的人近距离接触,恳请皇阿玛莫要再给儿臣院子里添人。”康熙的目光落在他的眼睛上,盯着他看了片刻后,不可置信地问:“你皇额娘和额娘给你选的那两名妾室,你没动过?”面对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大阿哥早就想好了。他坦然地笑道:“儿臣特别能理解皇阿玛很少去长春宫的心情。那个人也没什么不好,可就是不想和她多说话,不想在她身上花费时间。皇阿玛是天子,是一国之君,为了大局着想,有时候不得不勉强自己。儿臣只是一名普通的皇子,有皇阿玛庇护,自然是要顺着自己的心意生活。”身为儿子,竟敢评价君父的行为。康熙沉着脸道:“朕什么时候不想去长春宫了?朕不去长春宫,哪来的你?你额娘是最早入宫的嫔妃,朕同她的感情最深。”大阿哥反问:“皇阿玛上次去长春宫,还是年前吧?”立马又说,“这不是儿臣打探,是额娘在儿臣跟前提起来的。儿臣多次劝她想开些。皇阿玛是皇帝,但也是男人,也想顺着自己的心意生活。强行索取,只会令您为难。现在这种安安稳稳的日子,有什么不好?干嘛要去自寻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