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事
作者:写离声      更新:2022-03-24 12:11      字数:3401
  常嬷嬷欣喜地转过头来,用蹩脚的官话对那盘问她的年轻侍卫道:“那就是我家小郎君……”

  蔺知柔每次出入东宫走的都是西面通训门,侍卫也认得她,戒备的神情一扫而空,笑容可掬道:“哦,原来是蔺小郎的家人啊,难怪听着像是南边的口音。”

  蔺知柔向侍卫道了谢,叫常嬷嬷向三皇子见礼,韩渡听说正是这老妇人将蔺七郎带大,态度很是亲切,问她在京中可有落脚之处,听说她住在城南大通坊的尼寺,便道:“离此地太远了。”

  说罢又转过头对蔺知柔道:“回头我同阿兄说一声,让常嬷嬷入宫陪你住。”

  外面的奴仆要进东宫须得通过太子家令寺和内坊,有许多道繁杂的手续,韩渡知道蔺七郎不爱麻烦别人,要他主动提是不可能的,故此自己把话说了。

  常嬷嬷原本有些诚惶诚恐,未曾料到这皇子如此平易近人,忙不迭地用不甚利索的官话道谢。

  韩渡知道他们主仆重逢定有许多话要叙,便让蔺知柔带常嬷嬷入内歇脚。

  蔺知柔不想叫他为自己破例坏规矩,对他道:“我们去永兴坊找家茶肆坐坐便是。”

  韩渡便叫侍卫把她的流霞骠牵回马厩,又遣了马车送他们过去。

  主仆二人上了马车,放下车帷,常嬷嬷这才长吁一口气,拍拍胸脯,压低了声音,用家乡话啧啧称赞道:“阿弥陀佛,这皇子殿下莫不是香严童子托生的?世上竟有这样好看又心善的小郎君!”

  蔺知柔听她说得一本正经又真心实意,有些忍俊不禁,也许是和韩渡太熟悉,别人眼中的他竟有些陌生了。

  不过眼下不是称颂三皇子如何人美心善的时候,蔺知柔问道:“嬷嬷怎么来长安了?可是家中有什么事?阿娘、阿兄和阿娴还好么?”

  常嬷嬷靠近了些,压低声音道:“娘子、小郎君和二娘子都安好,是娘子不放心小……郎君一人在京城,这才叫奴婢过来照应的。”常嬷嬷为人小心谨慎,即便马车里只有他们主仆俩,低低的语声在辚辚的车轮声中压根传不到外头,但她还是管蔺知柔叫“小郎君”。

  蔺知柔得知家里没事,这才松了一口气:“嬷嬷是何时动身的?难为你千里迢迢从扬州到长安。”

  常嬷嬷道:“小郎君这说的什么话,折煞老奴了。娘子一听说小郎君要留在长安读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恰好赵家四舅郎有个朋友要送货到京城,老奴就跟着他们的船队一起上京了。不怕叫小郎君笑话,老奴是昨日进城的,今日才寻摸到这里来。”

  商队要赶路,脚程很快,常嬷嬷一把年纪随他们上京不容易,比江宁分别时消瘦了不少,脸上的沟壑也更明显了,蔺知柔是她打小带大的,情分非同一般,看着老妇人沧桑的样子,心里十分歉疚,不过她也明白母亲的顾虑,有个知道底细又可靠的人在身边照应,确实也方便许多。

  只是母亲一向很依赖常嬷嬷,如今身边只剩个不谙世事的婢子小金,除了做些杂务之外帮不上什么忙,蔺知柔着实放心不下:“嬷嬷来了京城,不知阿娘那边能不能支应过来,还有,我留在长安,外祖和阿舅他们,有没有什么话说?”

  常嬷嬷道:“小郎君莫要担心,你当了三皇子侍读的事全扬州城都传遍了,李长史和高明府特特地叫人送了许多财帛到赵府,他们哪有什么话可说!娘子和小郎君、二娘子在江宁独门独户地住着,没有人在跟前多嘴多舌,年前又和雇了一个仆妇子,日子舒心着呐!”

  蔺知柔知道她肯定是拣好话说,她落榜后没按原定计划乖乖回乡,赵老翁和赵四郎他们一定气得不轻,那段时日母亲恐怕不太好过。

  常嬷嬷一看她的神情就知道她仍然不放心,轻轻拍拍她的手背道:“小郎君,老奴不骗你,娘子如今比从前刚强硬气了许多,不瞒你说,赵家翁想叫娘子带着小郎君他们回扬州去,娘子没听从,还将来劝说的四舅郎堵得说不出话来……”

  “娘子常说,小郎君小小年纪,为了这个家,孤身一人在长安,她这个做娘的也不能拖后腿。”

  就在这时,马车停在了永兴坊的坊门外,主仆两人下了车,一前一后走进坊中,找了一家清静的茶肆,要了个单独的房间。

  蔺知柔点了枣茶,又叫了金乳酥、龙凤糕等长安流行的菓子。

  常嬷嬷把挎在肘弯里的布包取下来打开,只见里面有几个卷轴并一封书信,她拿起信递给蔺知柔,“小娘子这些时日跟着先生识字,娘子也在一边偷偷学着,这信就是她写的。”

  蔺知柔吃了一惊,在她印象中,母亲一向胆小怕事又抗拒改变,在她这个年纪主动学什么新东西,简直是超乎想象的事,她诧异地展开信笺,只见上面只有寥寥几行字,反复说着家里一切都好,叫她安心。

  赵氏的字迹歪歪扭扭,十分稚拙,好几

  个字写错了,还有一些干脆用图画来代替,但是字里行间是深深的牵挂。

  常嬷嬷又告诉她,以前赵氏不识字,收到她的信只能找别人念,因为怕暴露秘密,只能找知情的赵四郎,可赵四郎大部分时候都在扬州,偶尔来一次江宁,她只能把信攒着,熬到赵四郎来时,回信更是需要人代笔,信里除了报个平安,什么都不能多说,因此她才下定决心开始学写字,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畅通无阻地和女儿说说话。

  蔺知柔把信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然后问道:“阿兄还在跟着先生学书么?”

  常嬷嬷环顾了一眼四周,压低声音道:“小郎君还在跟着西席学认字,千字文已认了有两三百字,娘子起初还有些心急,后来也想开了,说是不拘他认识几个字,全当消遣便罢了。”

  蔺知柔点点头,她心知哥哥的病是不可能治愈的,但是一直到她离开江宁,赵氏仍然心存侥幸,盼着儿子忽然有一天可以痊愈,变回原先聪明伶俐的模样。

  蔺知柔最担心的就是母亲太焦躁,如今她能平心以待是再好不过。

  “对了,”常嬷嬷拍拍额头,从布包里拿出一个卷轴,“小郎君知道老奴要来京城,画了两张画儿叫老奴带来……”

  她一边说一边把画轴展开,显露出一个穿襦裙、梳圆髻的妇人,冲着画外的她露出盈盈的微笑,正是赵氏,五官虽不是十分相似,但是神情姿态却宛然传神。

  蔺知柔大吃一惊:“这是阿兄画的?”

  常嬷嬷笑道:“可不是,那西席先生说什么来着……小郎君天资不俗,再学上几日都能去佛寺里画经变画了,后头还有……”

  她一边说一边继续卷动画轴,赵氏身后是一个小小的少年郎,穿着短衫,手里拿着一条柳枝,神情有些羞涩,不是蔺遥却是谁?

  蔺知柔忍不住伸出手,在少年的脸颊上轻轻抚了抚:“阿兄又长高了罢?”

  常嬷嬷用手比划:“有这么高了,比小郎君你高了约莫半个头。”

  画上有赵氏和蔺遥,自然也少不了妹妹蔺娴,果然,随着画卷铺开,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女孩露出脸来。

  圆滚滚胖乎乎的小女孩蹲在地上,正逗一只雪白的长毛猧子玩。画上的蔺娴歪着脑袋,双眼中充满了顽皮和好奇,蔺遥笔下的妹妹十分细致,连手背上的窝窝都历历可见。

  蔺知柔一看便忍不住笑起来:“阿娴又胖了些。”

  常嬷嬷也笑起来:“其实没这么胖,小郎君将她画得胖了。”

  蔺知柔捧着画看了又看,简直爱不释手,直到茶水和菓子上来,这才恋恋不舍地把画收起来。

  常嬷嬷抿了两口茶,这才皱了皱眉,试探着道:“小郎君进了太子殿下的学馆,要读好几年书?”

  蔺知柔拈了块龙凤糕还没来得及送进嘴里,一听这话,把糕点放下,点点头道:“少说也要读个三四年,学成了便去考进士科。”

  常嬷嬷的眉心攒起川字纹,欲言又止道:“那不得耽误了……”

  蔺知柔一怔,旋即明白过来,常嬷嬷指的当然是终身大事,她晃了晃茶杯,看着细碎的茶末在杯底聚了又散。

  她抬眼看了看一脸忧色的老妇人道:“嬷嬷,我只想快点考上进士,在京城赁个宅子,将阿娘他们接来,旁的事不必去想。”

  常嬷嬷眉心的川字更深:“可是……”

  蔺知柔抬抬手道:“嬷嬷不必劝我,有得必有失,便是阿娘在这里,我也只有这句话。”从她代替兄长考神童试开始,她就已经放弃了女子的身份,这辈子自然也没有嫁人的打算。

  常嬷嬷轻轻叹了口气,从怀里摸出个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拿出一封庚帖,还有一枝银鎏金嵌水精宝相花钿头钗:“郎君在世时为你定下亲事,那户人家给了庚帖和信物,娘子让老奴带给你。”

  蔺知柔是知道这事的,不过从未见过这两样东西,她接过簪子看了一眼,放在一旁,然后拿起庚帖,只见上面写着男方的姓名、郡望、行第和生辰八字。

  一看那姓氏,她不觉挑了挑眉,原来与她阿耶定下儿女亲事的,竟然是刑部郎中陈秀桢,和她订亲的是陈郎中的第三子,前日马毬会上坠马身亡的陈四郎的嫡兄。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苍狼白鹭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阳光灿烂10瓶;可思君7瓶;水墨菊、冷胭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