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番外·日常
作者:过敏反应      更新:2023-05-01 21:00      字数:3709
  皇太极坐在桌案后面, 微微蹙眉,“我大清入关已三月有余,军队虽然推进顺利, 然而民间似乎仍有些反抗的声音,百姓广众, 人心难求, 诸位以为该当如何?”都城已由盛京挪至北京,乾清宫已修缮完毕, 盛京汗宫也已移入紫禁城中。海兰珠正位中宫, 居坤宁宫, 平安虽然年岁已长,但仍然在两人刻意的忽略下在宫中分得了一处宫殿,仍居宫中。原该是已经到了出宫建府的年岁,但谁都能看出来皇上与皇后舍不得太子, 绝口不提此事,内务府最会察言观色,于是修缮出距离坤宁宫最近的一处宫殿,当作太子寝宫。平安仍旧和往常一样,在书房里旁听议政。商贸司不比其他官署, 带上文书就能搬家, 商道与港口的位置不变, 商贸司的位置也不便轻动, 如今还在盛京。这几个月来的所有消息都靠着几位侍中轮流进京汇报,京师也已经在兴建新的官署了, 平安说清闲也不清闲, 但总之是能待在书房里的时间更多了。圣上虽问, 但有太子在, 诸位大臣觉得不必开口,一群人齐刷刷的转头看向平安。怎么回事?课堂上被提问的感觉怎么回来了,他翘首以盼看热闹的同学们可没有这么大的年岁啊。平安:“……”平安:“儿臣有一点拙见。”改朝换代所谓之百姓民心向背,总归躲不过土地和赋税。土地才是农民之本,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清朝入关后又大肆圈地,这两种行为无疑都在侵犯着最广大农民的利益。“若要民心所向,不如以利益诱之,农民最看重的便是属于自己的土地,想要收拢民心,不如从分地下手。”平安指着京师附近的地图,“这头一项便是要先限制贵族圈地,镇压起义,打击李自成军,八旗军队功不可没,但肆意圈地之风必须禁止。”今日来书房议政的多是朝中实臣,高位虚待的皇族亲贵并不在场,但即便他们在,平安也会这样说。“百姓没有土地,或土地所出并不能温饱,则起义屡镇不止,国无一日安宁,再者,以土地换户籍,也益于重新核查人口,厘清户籍。”八阿哥不开口则已,开口便是能震动朝廷的大事,百姓苦圈地久矣,但能圈地的都是宗亲贵族,谁敢提出异议呢。而且说到底,不许大肆圈地,无非是触及皇室宗族的利益,和他们只拿朝中俸禄的臣子并无关系,这趟浑水要不要趟,还有待商榷。平安说完,书房内寂静一片,原本齐刷刷望着他的朝臣们都垂下了头,唯有皇太极拿指节轻轻扣着桌面。玉扳指和木桌撞出一声声令人精神紧绷的闷响。在这令人焦灼的紧张中,皇太极面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沉声问道,“流民滋扰,社会不安,明朝户籍已废,给百姓分地虽然可以吸引一部分流民入籍,但仍然无法保证无人偷逃赋税,这又该如何呢?”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实行的都是人头税,赋税按家庭户人口数量缴纳。按人纳税能极有利的把人口都限制到土地生产上来,一定程度上还能抑制商业的发展,达到重农抑商的目的,故而这种纳税形式一直流传了下来。八旗将领如今征战在外,圈地之事此时还不适合严令遏止,但分地于民,重新核定户籍,却已经是刻不容缓了。中原气候温暖,按平安的说法,此时把地分下去,夏天还能再种一茬玉米,确实是已经到了该考虑的时候。初时在关外土地产出不高,也就根本没有赋税这回事。随着逐渐向南侵吞,越来越多的汉人和可供耕种的土地纳入大清版图,才逐渐有了赋税。关外的赋税是按土地产出征收的,高产作物由八阿哥推广,税率也是由平安定的,五十税一,征收比例极低。民间感念八阿哥的恩德,土地产出富裕,赋税从来无人偷逃。闲暇时还能去工厂打些杂工补贴家用,若不要工钱,还可以抵平时的力役,或者拿已经交过税的工钱,纳税之事更是不必担忧。赋税上百姓几乎称得上踊跃,何况户部还有八阿哥交着大笔的商税,他们原本在关外时根本不用担心这些。现如今要面对中原的广阔土地,赋税问题当然不能再如此草率了。圈地问题略过不提,朝臣们终于到了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起利用分配土地吸引流民入籍的方法来。将众人的意见归纳一下,无非是从减赋入手,依靠入籍时给予的优惠待遇来吸引流民。短期来看确实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恐怕长期下去,仍然会同之前的每一个封建王朝一样,基本土地制度没有变化,民间还会继续走上土地兼并的老路。其实面对皇太极的问题,平安有一个从后世得来的解法。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为了解决丁税与田赋冗余问题,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各阶层矛盾尖锐问题,索性直接废除了人头税,把丁税均摊入田赋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相当于是放宽了对户籍的限制。而他们现在或许可以借鉴,直接跨过赋税制度改革的那一步,让隐蔽人口再无意义,也就可以厘清户籍了。不过同样的,若是进行了这样的制度改革,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也会对农业为本的国策产生一定的冲击。“儿臣以为,继续借鉴关外现行的模式或许可行。”平安加入纳谏的人群,“田税以亩产为比例征收,不以人头为准,而以土壤面积和产量多少划定,富余的生产力还可以流入工厂,成为我们的工人。”“力役折为银钱征收,专门雇佣壮年劳力来兴建各种社会工程,折银征收的力役则足矣支付他们的工钱。”动摇农业相当于动摇国本,宁完我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此法不行,如此一来百姓离开土地,何人再来从事生产呢?”入关之前毕竟还只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随便平安怎么折腾,可入关之后面对广阔中原,前朝留下来的规矩恐怕不便更改。不会有人永远种地,但永远会有人种地,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工厂的劳力,土地连绵阡陌,未必不是他们发展新型农业的时机。平安微笑着拱手,“先生放心,短时间内我们不会走到这一步,长期下来又未必不是新的机遇。”他没办法预测世界日后的发展方向,但单一的农业国是绝对不可能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冲击的。大洋彼岸的工业革命现在或许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萌芽,但它蕴含的力量不可小觑,未雨绸缪当自今日始。……皇太极有意将民生之事都放权给他去做,平安在的想法,他就端坐在桌案之后,活像一尊镇场石佛。送走朝臣,平安抱着茶盏连喝三杯,抱怨道:“阿玛方才怎么不说话,让我一人舌战群雄,渴死我了。”“不许说这个字。”先纠正过平安说话时的忌讳,皇太极慢悠悠的开口,笑道,“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儿舌战群雄,最后将一干朝臣都说得心服口服。”“那是自然,”平安心安理得的受了这句夸奖,人也慢慢飘了起来,“那今日议事结束了,儿臣能不能早些回去?”他提了意见,觉得今日的工作量已经够了,可以适当的摆一会儿烂。“不行,”皇太极遗憾的摇头,“此事由你全权负责,如何调动官员知会吏部即可,在最终的赋税制度出台之前,你不能歇。”把重担交托出去,他爹心情似乎格外的好,“而且,阿玛还有问题要请教你。”不敢当!平安战术后仰,这个“请教”用得很耐人寻味啊。-皇太极想要“请教”的问题是关于降臣的,平安劝降洪承畴功劳极大,所以明廷一干官员的劝降问题全都交给了他。平安也不负众望,短短半个月来,转变原本强硬态度的官员不计其数,吏部忙着给他们考核定职,已经加班多日了。“平安同他们说什么了?叫他们这般争先恐后的归降。”其实也没说什么,只不过是告诉他们朝廷不缺人才,有竞争才会让人有压力。平安当时给礼部支招,让他们去劝降时把之前的历年科举试卷拿上,专门给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们看。意在告诉他们,等关外那批学习汉学的满蒙儿郎长起来了,朝廷就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了。大家都是科举出身,甚至还有不少监考官,自然知道这些试卷所答策论水平如何。平心而论,在没有千年文化底蕴的关外,这策论水平甚至能同当朝科举齐平,足矣证明关外原本虽是蛮荒,但如今早已不是无学之地了。原本那些以为大清野蛮,加上满蒙贵族也凑不够一个朝廷,到最后必然会来求他们而拿乔的官员们自然坐不住了。现在不求加官进爵了,只求官复原职便好。皇太极觉得平安这招有点损。因为他说是拿科考试卷,在其中也混上了几份考官所作来作弊,还绝口不提那些依靠科举走上仕途的汉人学子,好像他们搞什么差别对待似的,实在缺德。“这怎么叫缺德呢?”平安拿两根手指比了微小的一点缝隙,“只不过是一点小计谋罢了,反正大家都不是什么好人。”有风骨者不会来,无风骨者易折腰。这计谋真清高者不在乎,坐不住的唯有假清高的官员。“阿玛觉得若是选用能臣,是他的品德重要,还是才能更为重要?”平安把这个问题抛回给皇太极。与人交往当然更看重品德,但治世用人当然还是更看重才能,皇太极做出了每一个上位者的必然选择。“儿臣也是这样想的,朝廷用人,须才能与品行兼修,若实在二者不能得兼,当以才能为先。”“追权逐利者可以满足,而品行高洁者,反而更易为污浊官场所侵害,何必毁了文人风骨,志士之道,不如便叫他们做遗世独立的莲,叫汲汲营营者多辛苦些也就罢了,多劳多得嘛。”本以为是什么劝降的妙计高招,或者是平安又施了什么美食计,没想到却是臭小子缺德得很。皇太极不知是该喜该忧,长指屈伸弹了他一个脑瓜崩,“那我们平安也多辛苦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