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三十一章(视频)
作者:九沓      更新:2023-04-06 04:12      字数:5912
  姚崇感受到了一些不友善的眼神,抬头看了看。

  遥遥地,姚崇的视线与李隆基相对。

  姚崇看着那双幽幽的,充满怨念的眼神,看着那鼓了鼓,最终不知道说什么好又瘪下去的嘴巴,悄无声息又把头放的更低了。

  陛下有心理落差,他还是不要触霉头了。

  他能理解,毕竟天幕没有说一句陛下的好话,哪怕是在主要讲述上官昭容以及宰相的天幕中,神音也不忘提一嘴陛下所做的不妥之事,可想而知陛下因此生出的不满了。

  但偏偏天幕来自于千年之后,又准确预知了许多事情,陛下无法反驳。上次天幕之中得夸奖的上官昭容已然去世,这次的天幕所提及的他尚且还在世,他又是陛下手底下的宰相,这怨念自然而然就转移到他身上了。

  无妄之灾。

  姚崇脑子里冒出这个词,然后缩了缩脖子,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只希望陛下将注意力重新放在天幕上或者是什么别的地方。

  这微妙的氛围被时刻注意姚崇记笔记进度的张说给看到了。

  张说脑子转了个弯,笑着拿好自己案几上的笔记,就往姚崇这里来了。

  “姚公为整顿吏治出谋划策,可谓是用心良苦,我根据这个天幕所说,简单总结了一下,姚公不妨一听。”

  姚崇摇摇头表示不想听,但张说全然不管,他低头假装看不到姚崇的动作,朗声读了起来:“姚公整顿吏治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有两点,禁止斜封官以及外戚专权,第二个方面侧重于激发官场活力,也涉及到了两点,让地方官员与中央官员流动起来,以及完善谏诤制度。”

  读完,张说更高兴了:“姚公看我说的可对?还有什么天幕没有提到的待补充吗?”

  姚崇猛猛摇头:“无了,大家都未讲话,张公安静些吧。”

  张说表示知道点了点头,但声音却没有减少:“我瞧这天幕对姚公多有赞誉,我还是要向姚公多学习学习啊。”

  姚崇表面上客套:“哪里哪里。”

  内心只想把张说的嘴巴给捂上:好了好了快住嘴吧没看到陛下那要吃人的视线吗?!

  张说自然看到了,所以张说心满意足地闭嘴了。

  陛下不会在这等小事上计较,但陛下会心中不快,陛下心中不快,那姚崇便心中不快,姚崇心中不快,那么他就快乐了。

  一种开心的情绪涤荡在张说的全身。

  他心满意足坐了回去。

  【姚崇的功绩不仅仅只有整顿吏治这一件,他在在治理蝗虫一事上也功不可没。李隆基刚执政的时候,接连两年都是大旱。大旱又往往是和蝗灾相并而行的。】

  天幕开始讲姚崇治理蝗灾的功绩了。

  这下李隆基没有心思再幽幽看着姚崇了,他开始心虚。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他登上这个帝位之后,天灾接二连三地发生,发生天灾,便是皇帝道德亏损,上天的惩罚。

  那时候的李隆基虽心有疑虑但仍旧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毕竟他才刚登基啊,还未做些什么天便大旱,这哪里能是他这个皇帝当的不好的缘故。

  但后来这大旱越发严重,没有转好的迹象,加上第一次天幕的出现,让李隆基知道老年时期的他是何等昏庸,他也不禁开始怀疑,难不成真的是上天来反对他当皇帝吗?

  第一次天幕没提,他心有疑虑,第二次天幕也没提,他暗中侥幸,第三次天幕把这事儿提出来了!

  李隆基此时的担心甚过之前的每一次。

  天幕该不会说出这大旱大蝗全部都是因为一个不合格的皇帝登基所带来的吧?

  李隆基真的很害怕,他知道天幕和

  后人似乎都不是很喜欢他。

  他害怕天幕这么说:出现大蝗的原因,是李隆基他德不配位!

  【出现大蝗的原因,是……】

  李隆基眉头小心皱着,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天幕上。

  【是因为蝗虫趋水喜洼,大旱之后,它们会成群迁徙到那些低洼的地方。所以有“久旱必有大蝗”一说。干旱使得河流水位下降,土壤由湿变干,利于蝗虫繁殖产卵,加上蝗虫繁殖力强,还有群居的习惯,所以会成群出现。】

  李隆基攥紧袖子的手微微松开,满手心的汗。

  幸好,天幕讲起了蝗虫,没有将蝗虫和他扯上什么关系。

  等等,这话有些奇怪,他和蝗虫本来就不该有关系。

  李隆基摇了摇头。

  姚崇拿着笔杆思量着,这天幕是将蝗虫的习性都说了出来啊,若天幕能将此说的再详细一些,或者是直接将防治蝗虫的办法说出来,那这防止蝗虫的知识普及下去,将大大有利于百姓啊。

  念至于此,姚崇提笔将天幕所讲的寥寥几句蝗虫习性给记了下来。

  得记下来,一点儿都不能放过。

  【当时蝗灾主要发生在山东一带,在唐朝,这里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如果这些地方发生严重的蝗灾,那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都要出现问题。在那个生产力还不算高的时代,没了粮食那就像是天快塌了。这这样的情况之下,必须快速采取果断的治理蝗虫的办法。】

  【在此情况下,姚崇迅速提出应对之策。各个地方组织起来捕捉蝗虫,接着将捕捉的蝗虫集中烧掉深埋,以最快的速度和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将蝗虫斩草除根。】

  宣政殿前百官窃窃私语。

  “姚公这办法的确不错,也颇有成效,但是……”

  “但是实在是有伤天和。”

  “是个下行之策啊。”

  “不知道天幕为何提起此事。”

  【姚崇的办法刚提出来,就迎来了铺天盖地的反对之声。】

  天幕一句话让宣政殿前窃窃私语的人都闭嘴了。

  是的,他们不仅当时反对,现在依旧觉得这方法不算最好的方法。

  弹幕听到反对二字不高兴了。

  [想想就知道为什么反对了,我先来,不能杀生。]

  [我接上,这是天罚李隆基得修德,全赖李隆基。]

  [我说真的,我虽然不喜欢李隆基,但这大旱大蝗的出现真的不能赖人李隆基,不能什么锅都推他身上去吧?]

  [也不是让他顶锅,古人迷信思想就这样嘛……]

  [他们没有袁爷爷,所以他们闹灾荒饿肚子。]

  [幸好啊,有姚崇这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

  宣政殿前,文武百官安静如鸡。

  尤其是刚刚就说了姚崇坏话,字里行间都是姚崇这个办法不行的几个官员,头快埋进肚子里头。

  什么是袁爷爷?

  什么是唯物主义战士?

  他们不懂什么是唯物主义,但是他们知道前面的修饰词,是坚定的。

  天幕是在夸姚崇。

  这就说明姚崇此举,以及姚崇的这个办法,都是后人们所认同的。

  舆论中心的姚崇面不改色,四平八稳地坐着。

  李隆基欣喜看到了“不能赖人李隆基”几个字。

  李隆基完全没有想到,那些言辞激烈并且不怎么喜欢他的后人愿意帮他说话。

  太意外也太突然了,李隆基从未受过如此待遇,一时之间有些欣喜。

  天幕说了不能让李隆基出来顶锅,可见他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后人都如此说了,可见这蝗灾真的是和他没有一文钱关系的。

  【这布天盖地的,反对治理蝗灾的声音,第一个就是李隆基!】

  【李隆基是个懦弱犹豫不决的,还是一个坚定的唯心主义,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走的就比姚崇要慢一步。】

  李隆基因天幕帮他说话,而在心里乱跳的小鹿“吧唧”一下,就这么垂直落地,摔死了。

  天幕好像又批评他了。

  【李隆基这个人,不直接,他不认同姚崇提出来的建议,但是直接驳回,又显得他这个皇帝不听群众建议,专断独行,所以他迂回地问姚崇:“姚爱卿呀,这蝗虫铺天盖地的,杀不完吧?”】

  [哈哈哈哈李隆基你不要太搞笑。]

  [讲真的不要把我笑死,杀不完就不杀了?]

  [好耶,不杀了,等着蝗虫把庄家都吃光光大家一起饿死吧!]

  [咱就是说,就是不喜欢这个提议,能不能也找个靠谱点的反对理由啊。]

  [杀不完就不杀了,这不是纯纯破罐子破摔吗?]

  【姚崇就回答李隆基:“杀不完难道就可以不杀了吗?在过去,因为蝗灾而灭了国的也是有先例的,这样惨痛的教训陛下看不见吗?如果国家粮食收成不好,储备也不多,若任由蝗灾发展,这是要闹出民乱的呀!”】

  [认同,姚崇,我的最强嘴替。]

  [要我说,姚崇说的还是太温柔了。]

  [希望李隆基听劝。]

  [这个家没有姚崇迟早得散。]

  【李隆基经姚崇这么劝,依旧是犹豫不决,十分迟疑的样子。姚崇干脆直接问了:“陛下究竟有什么顾虑,说出来臣也好为您分忧。”李隆基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事:“蝗虫是天灾,应当是上天派来警示我修德的吧?”】

  【姚崇当然知道这不是重点,他沉默着没有说话。李隆基期期艾艾,把自己最根本的担心说了出来:“我是天子,蝗虫既然是上天派来警示我的,那我要是都给杀光了,会得罪上天吧?】

  [我说李隆基你别太离谱,你的百姓都快饿死了,你还在担心得罪上天会不会遭报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实锤了。]

  [他和姚崇真的是两个极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个坚定的违心主义者。]

  [说句公道话也不能怪李隆基吧,古人都是那套思想,很担心上天的降罪。]

  [对,说到底还是思想不大先进。]

  于是天幕舆论再次一边倒了,夸赞姚崇,批评李隆基。

  李隆基目光幽幽再次看向了姚崇。

  姚崇这回学聪明了,他头也不抬。

  张说拿着他刚记好的笔记又笑呵呵出现了:“我说姚公,你看我这记的……”

  姚崇虽已天命之年,但此时身体做出来超乎寻常的反应和速度,他在暗处伸出一只腿直直提向了张说。

  “你看我这记的……哦~~”

  张说被踢个正着,奈何李隆基正往这个方向看过来,他不能捂脚。

  疼的涨红了一张脸。

  姚崇对张说报以微笑:“我看张公记的着实不错,不愧文坛一代宗师,字迹如游龙走风,颇有风骨。”

  嗯,有风骨,就知道使绊子。

  张说愤愤别过头,你姚崇使的绊子也不少。

  【姚崇听到李隆基的顾虑,直接破除他的顾虑:“如果陛下您有这样的顾虑,那便以臣的名义除蝗,这样若有天罚,罚的是我一个人,与陛下无关。”李隆基一听没什么坏处,就同意了。】

  [啧……]

  [啧……]

  [啧……]

  一时间,听取弹幕啧声一片。

  宣政殿前其他官员交流起来:“我犹记得,除

  了陛下不同意,还有其他官员带头也不同意。”

  “天幕刚刚提了此人,不知这回会不会又提起来。”

  “刚刚提过的?倪公?还是班公啊?”

  【李隆基愿意灭蝗了,按道理来说应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诏令发下去,百官都应该遵守执行。但这时,有一个地方官不同意。】

  【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觉得马蹄带起的尘土是仙尘的汴州刺史,倪若水。】

  【倪若水为什么反对捕杀蝗虫呢?他和李隆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认为蝗虫是天灾,上天的惩罚,这不是人力可以解决的事情,所谓的灭蝗行为不过不徒劳罢了,真正的解决办法是让皇帝修德,皇帝的品行上来了,天灾自然也就消失了。倪若水甚至举了一个例子,后汉皇帝刘聪也捕捉蝗虫,但是反而越捕越多,激怒了上天,于是上天更是降下天罚,以至于国家都灭亡了。】

  [某种意义上这个倪若水远在汴州也能跟李隆基心意相通了。]

  [我说要不别吵了,一边杀蝗虫一边让李隆基努力德修吧,只要李隆基白天修晚上修,一定引不来天罚,顶多蝗虫没有改善罢了。]

  [就是辛苦李隆基了。]

  [没事,他身体好活得久,辛苦辛苦不碍事的。]

  [所以李隆基有回应吗?还是姚崇有回应他?]

  宣政殿前的众人咂咂嘴。

  姚公何止是回应啊,姚公那一张嘴巴比刀子还锋利,给倪若水的碟书里头那字字句句火气全开啊。

  知道碟书内容的百官回想起了往事,都摇摇头,并下决心除非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否则轻易不要与姚公发生什么口角。

  【姚崇是什么怼倪若水的呢。他先是直接一顶帽子扣上去:“你怎么敢拿刘聪跟陛下相比的啊?刘聪是伪主,弑杀皇帝,残害先臣,疏离朝政纵情声色,他品行不良,道德不够,自然灭蝗失败。你这话的意思是,陛下和那刘聪一样,是杀害兄长功臣,纵情声色的君主?”】

  【姚崇接着又给他扣了一顶治理不当的帽子:“既然你说蝗灾和道德有关系,那你不如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你治理之下的汴州也有蝗虫?你这是在说你品德不好?”姚崇的言外之意是,你既然没有这个为官的品德,那不如这刺史就让给别人来干吧。】

  [求一张姚崇这样的嘴巴,我每次跟别人吵架都吵不过。]

  [真的牛,要是把姚崇拉到现代打辩论赛应该也是一流吧?]

  [真的是字字句句都直击要害了,从今天起跟姚公学怼人。]

  【倪若水还日夜盼着回皇城呢,这一个怀疑皇帝正统性的帽子,还有一个自身品行不端的帽子扣下来,他哪里还敢说话,只能抓紧组织众人动起来,努力除蝗灭灾。】

  写好折子的倪若水听到天幕又说到了他,拉起袖子擦了擦汗。

  姚崇写的那碟书至今还在他的书房呢,他之看过一次,便再也不敢看第二次了。

  这两顶大帽子,哪一顶他放在他头上他都承受不住。

  不就是灭蝗吗?灭吧。

  响应中央号召。

  天幕所讲的是之前发生的事情,如今蝗灾渐平,事实证明了姚公提出的法子是切实可行,真实有效的,他此前的反驳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不知陛下还是否会因天幕重提此事而怪罪于他,汴州民生好不容易有了气色,再多些时日,说不准陛下就能看到他的政绩。

  可不能毁在这些小事上。

  倪若水左右翻看着刚写好的墨迹未干的折子,怎么都觉得不甚完美。

  再添点儿吧,解释解释,可莫要因为这等小事让陛下心存芥蒂了。

  天幕说了,陛下不久就要召他回京,万万不能出现什么岔子了

  。

  【说到倪若水,再多提一嘴。他除了有反对杀蝗的事迹,还有一个反对杀鸟儿的事迹。反对杀鸟不像反对杀蝗,反对杀鸟确实是直言劝谏了。】

  【大概在开元三年到四年的时候,李隆基有贪图享乐的苗头。这个时候距离他登基有四年左右,距离他任命姚崇为相,也有三年了。其实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不长呢,是因为他还记得“十要事说”,勤勉执政,不将心思放在享乐之上。】

  【说短是因为,这“十要事说”对他的束缚作用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大了,三年的时间,够他熟悉如何去当一个皇帝,也够他熟悉怎么去使用一个皇帝的特权了。】

  【他听闻广陵一代盛产好看的鸟儿,于是偷偷派宦官去广陵,搜集珍奇好看的带回宫,用来赏玩。】

  【宦官要下江南,得经过倪若水所在的汴州。】

  李隆基眨眨眼睛。

  傻眼了。

  这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吗?他私下偷偷和高力士说的,天幕就知道了?

  他今日白天才吩咐高力士不要张扬地去把这件事给办了,晚上的时候,天幕就高调地把这件事说出来了?

  大家全知道了是吗?

  他第一次想享受一下皇帝的特权,就被逮到了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