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三十章(视频)
作者:九沓      更新:2023-04-06 04:12      字数:3617
  倪若水呆滞看着天幕。

  这下好了,他说班景倩马蹄子灰是仙尘的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上次天幕出现他也是在宣政殿那文武百官之列的,他知道这天幕会放给整个长安城的人看。

  现在他不再长安也能看到,或许是这天幕出现的范围更大了些?

  如今已然是黑夜,不知道陛下和各个官员会不会聚在一起看。

  倪若水左右踱了几步,小心思忖着。

  应当不会,这都已经这么晚了,难不成把大家都从睡梦中叫醒,一同去上朝?

  现下陛下应当是独自在宫看这天幕,他的同僚们也应当是各自在各自的家中,看着天幕。

  同僚之间没有交流,这丢人的事儿估计很快也就被大家淡忘了。

  待到他回长安的时候,那必然没人提及了。

  倪若水完全想不到如今的宣政殿前是怎样的盛况,以李隆基为首带着一众官员,所有人将天幕上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并反复思考做下批注。

  想让百官忘记这件事那大约是有些困难的。

  此时的班景倩更为尴尬了,他撒开马蹄子就跑了,那马儿跑的多快啊?他哪里能知道这个倪若水站在那里久久不离开呢?

  若他能提前预知此时受百官注目礼的尴尬场面,他当日来长安上任之时,说什么都得避开汴州,绕路都得避开倪若水。

  身边与班景倩相熟的同僚忍不住开口揶揄他:“班大人撩起的尘土,那是仙尘呐。”

  班景倩咧咧嘴巴,尴尬笑笑:“担不得,担不得。”

  远在汴州的倪若水左思右想,始终担心此事引起陛下不悦。

  被后人嘲笑这尚且不要紧,各官员想去中央而不喜地方,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且心照不宣的事儿,怕就怕陛下认为他不满于调遣,从而对他心生不满。

  倪若水忐忑回书房,拿起笔开始写折子去了。

  李隆基虽对倪若水不愿去地方的态度不甚满意,但终究未说些什么。

  但他皱眉的样子被百官看到了。

  能在宣政殿前看天幕的官员,察言观色的本事是一流。

  此时纷纷在纸上写下批注。

  “中央与地方皆是可以为朝廷效力之地,无优劣之分。”

  “如朝廷需要,臣随时可去地方就任。”

  【倪若水能在长安官职尚书右丞,跟他本人也很有能力脱不开关系。他既然有如此能力,在地方干出政绩也是必然是事情,所以在他任汴州刺史不久之后,他便又被调回了长安,重新回到了他尚书右丞的位置。】

  天幕这话一出,正在写折子的倪若水当即撂下笔,喜气洋洋冲出去看向天幕。

  “又被调回了长安!”

  “重新回到尚书右丞的位置!”

  天幕的意思是说,他不久之后便能回到长安了?

  他这些日子不满不休辛辛苦苦处理政事果然是没有白费啊,陛下看到他了,陛下愿意把他调回去!

  倪若水激动伸了伸手,意气风发,似乎能展望到重回长安的未来。

  那班景倩先一步去长安无关要紧,他马上也要去了,他马上也要做那飞升之仙了!

  李隆基关注的重点在天幕这段话的上半部分。

  “他也很有能力。”

  “在地方干出政绩是必然的。”

  哦,倪若水有能力,且在之后会做出政绩。

  不,或许这政绩已然有了苗头,只是这政绩还不够大罢了,还不够让倪若水上报朝廷。

  好啊。

  李隆基开心搓了搓手。

  他若做出政绩出来,那调他回

  来又有何妨?

  无妨!

  【姚崇所做的第二件激发官员活力的事情与谏诤制度有关。我们都知道皇帝身边不能缺少敢于直言上谏的忠臣,这些逆耳忠言能够让皇帝时时自省,在皇帝行为不当的时候将走偏的皇帝拉回正途。如果满朝文武再也没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人,那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姚崇早早便看到了这其中的利弊,在他提出“十要事说”的时候就将这谏诤纳入其中,他问李隆基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他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看的很透彻。】

  【说到这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不得不提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了。唐太宗问魏征:“这世上的君主,为何有的是昏君,有的是明君呢?”魏征回答他说:“所听听多方面的话就会明智,而只听一方面的话,就会昏庸。”】

  【他们简直就是明君贤臣的典范。魏征死后,李世民十分悲痛,罢朝五天,痛心地说:“魏征走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李世民三个字好像是打开了弹幕的某个开关,这时候的弹幕比先前都要多一些。

  【我最爱的二凤啊!】

  【呜呜呜我的二凤可惜死的太早了。】

  【他和李隆基的寿命要是中和一下就好了。】

  【把李隆基的二十年寿命给二凤!】

  【要是把李世民放在李隆基的位置上,哪里还愁大唐盛世没办法延续啊!】

  天幕之下,李隆基仿佛如遭雷击。

  他知道,他的曾祖父政绩突出十分厉害,他也知道他的曾祖父盛名远播,无论是谁对他曾祖父的评价都极好。

  但后人怎会说出如此丧心病狂之语。

  在第一次天幕,听到后人希望他早死二十年的愿望就给了他重重一击,现在后人变本加厉了,他们想把他的寿命分给他的曾祖,他们甚至想让他的曾祖再活过来替代他!

  那他李隆基算什么?

  李隆基遭到重击尚且不算完,他听了一耳朵像拳头一样的话,现在还要把这些像拳头一样的话都记下来。

  “把李隆基的二十年寿命给二凤……”

  唉,他们叫他的曾祖好亲切。

  唉,他们看起来好像很喜欢他的曾祖。

  唉,他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喜欢他。

  李隆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他真的很差吗?

  天幕继续。

  【魏征对唐太宗实在是有太多的劝谏,大家都知道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出自魏征。可以说凡心有大志向名留青史的宰相,没有谁不以魏征为榜样。】

  弹幕议论纷纷。

  【魏征能走到他那个位置靠的也不仅仅是上谏,他是有很大能力的。】

  【他能直中要害切入问题。】

  【魏征的直谏从来都不是怼天怼地的无脑谏,他每次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魏征的成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要是遇不到二凤这种明君,早死八百回。】

  【唉,二凤没去泰山真的很遗憾。】

  【所以怎么李隆基就去成了,在这方面我也还是想让他俩换换。】

  李隆基的心上又被插了一刀。

  他捂着自己的闷闷的胸口,感觉十分难受。

  他难道没有听劝吗?他也很听劝啊。

  大臣们的上谏他也有在认真听,他的缺点他也在努力改了。

  李隆基呆呆看着天幕,发出长长的叹息。

  姚崇坐在天幕下,边把这话记下来。

  “凡心有大志向名留青史的宰相,没有谁不以魏征为榜样的。”

  他边记边念,认同地点了点头。

  是这样没错

  ,宰相能做至如魏征一般那确实此生无憾了。

  唉,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和魏征相比。

  姚崇在心里小小怅然了几分。

  看来他仍需继续努力啊。

  【姚崇提出了希望李隆基广纳谏言的愿望,尽到了一个宰相应当做的本分,那李隆基究竟有没有听呢?】

  李隆基在心里摇着小旗子呐喊,快说啊,快说我听了!

  我真的听了!

  快告诉大家啊!

  这回天幕没有背刺李隆基,天幕如李隆基所愿。

  【他也确实听了。比如在为他母亲窦德妃立碑这件事,他确实听了大臣的建议。】

  【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被武则天所杀,尸骨未存。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自然想起了这件事儿,他想在他母亲的园陵,给他母亲立个碑聊表孝心。其实这事儿算不上什么大事,李隆基出于孝道立碑是能说得过去的,这算不上什么过分的要求。】

  【这时候就有大臣说了:“自古陵园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旱俭,不可兴功。”李隆基心里不高兴,但是还是听了的。】

  听到这里,李隆基终于满意了。

  刚刚在天幕的话中受到的委屈也被抚平了两三分。

  看吧,他就说,他像他曾祖一样,也是一个听劝的好皇帝。

  【这件事情虽然小,但是也让满朝的文武百官看到了李隆基愿意虚心纳谏的心,一时间那些不敢说话的大臣,也渐渐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朝堂之上也渐渐有了活力。可以说,这整顿吏治和姚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算得上是姚崇的功绩之一。】

  听到天幕这句话,姚崇心里更是确认了,这天幕确实是来讲述他的功绩的,天幕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姚崇这个“救时之相”的本事。

  张说愤愤写下“姚崇的功绩之一”几个打字,力透纸背。

  可弹幕却没有跟着天幕的内容走,弹幕没有在聊姚崇,他们还在揪住李隆基不放。

  【在小事上听话很容易,在大事上可就不听话喽。】

  【净整些没用的,李隆基这回有点像面子工程了。】

  【要不是前面轮番来了好几个贤相,李隆基可能前期都不一定干好。】

  【唉,别提李隆基了,我想看下一个贤相。】

  李隆基好转的心又被插了两刀。

  已经开始想哭了。

  他比不上他的曾祖父就罢了,怎么后人宁愿听神音讲他的宰相,都不愿意听神音讲他呢?

  难道他连他的宰相都比不过?

  李隆基转头,隔着一众人目光幽幽看向姚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