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直播)
作者:九沓      更新:2023-04-06 04:11      字数:3306
  【李隆基发动政变速度之快并不代表着他毫无准备。景龙三年年底,唐中宗要举行祭天大典,临淄王李隆基奉命从潞州回到了长安。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有意开始发展势力。】

  【他先是结交中下层的官员,后又结交万骑将士。可以说,在政治上,李隆基是有远瞻性的。】

  后宫之中,王皇后和赵丽妃看着天幕,听着神音,也回忆起了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

  甚至回忆起了更为久远的岁月。

  “那时候的陛下尚且年轻,意气风发,马上的他英姿飒爽,和吐蕃的马球赛上,包括他在内仅有四人,对战的却是吐蕃的十人。”

  赵丽妃问:“陛下胜了?”

  王皇后点头:“自然。”

  尽管如今的她已然对李隆基大失所望,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年轻时候的他的确优秀。

  李隆基看着天幕心里自得。

  啧,远瞻性。

  他李隆基是有远瞻性的。

  天幕说的没错。

  至于上官婉儿的诗集究竟是太平整理的还是他整理的,那都无关紧要了。

  毕竟他是政变的胜利者,毕竟他才是天幕所说的那个有远瞻性的人。

  上官婉人有远瞻性吗?

  没有吧。

  太平呢?

  亦没有吧。

  一千三百年的后世之人在这场政变之中,是对他李隆基予以肯定啊。

  李隆基在心里暗自得意,面上却不显露分毫。

  张说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李隆基。

  站在后面的大臣看不见李隆基得意的模样,但是他能看的到。

  总觉得陛下高兴的为时尚早。

  要栽跟头。

  张说认为,某种程度来说,这天幕也是偏爱陛下的,所讲之事皆与陛下有关。

  哪怕讲上官婉儿,都要提及陛下毁了她的墓。

  【年轻的临淄王选择与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至于为何要选择他的姑姑而非父亲,也有些说法。彼时临淄王的父亲李旦被韦后派人监控着,活动范围有限,此法,万一政变成功,那功劳究竟是算他父亲的,还是算他的呢?还是选择姑姑更好一些。】

  【姑姑太平公主参加过神龙政变,政治经验丰富,此外太平公主手上的权力能为他所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太平公主是女子,她不会当皇帝啊。】

  【更何况,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与他一样,同为李唐皇室,更不愿意看到大权旁落韦家。】

  【我们一贯认为,上官婉儿是从属韦后一派的,那么神龙政变诛杀韦后,李隆基一并诛杀上官婉儿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在政变之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被贬为庶人,为什么独独上官婉儿获得了平反,并且还获赠谥号“惠文”呢。】

  听到这里,李隆基眉头又皱起来了。

  好好的说到了他,怎么又提起了上官婉儿。

  他一个帝王真就不如一个在政变中失败的上官婉儿重要?

  上官婉儿手里的权势甚至还比不得韦后,到底哪里值得后人拿出来翻来覆去的讲呢?

  关于他在神龙政变之中那些缜密的布局,激动人心的时刻,凶险万分的地方,随便拉出一个地方,都能洋洋洒洒写上千余字吧?

  倒是说啊?怎能不说呢?

  天幕张开嘴巴啊!

  不仅让后人,更是要让现在与他共处一起的当世之人知道他的丰功伟绩和智慧头脑啊。

  上一次降临的天幕将他那些什么还未发生的杀三子,废皇后,占儿媳,弃城而逃的事情全抖落出来讲,他废了很大的劲,才让朝堂之上重新焕发起勃勃生机。

  天幕多替他说些好话,能抵得上他千倍百倍的努力啊。

  李隆基叹了一口大气,心累。

  长安城内,所有人都认真盯着天幕看。

  来了,上官婉儿之死,终究是要借这天幕,借这神音,现于这世间了。

  皇家秘闻最终是要公之于众了!

  【上官婉儿得如此特殊对待,与她手中的诏书有莫大的关系。】

  【李隆基打进皇宫之时,上官婉儿手执诏书,为李隆基开门,持烛而见。】

  【我们都知道,上官婉儿一人承担了多人之职,诏书皆由她一人撰写。唐中宗李显暴毙之后,韦后令婉儿起草诏书,诏书的内容要包含两个部分。】

  【这第一个部分,就是新皇由唐中宗李显最小的儿子继任。第二部分,就是念新皇帝尚且年幼,所以需要韦皇后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韦皇后这是想走武则天的路子,她想当皇帝。】

  【而最终,上官婉儿起草的诏书之中,还包含了第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新皇的叔叔相王李旦辅政。】

  【这诏书最终没有实现,属于韦后一党的宰相宗楚客认为:“相王辅政,于理非宜;且于皇后,嫂叔不通问,听朝之际,何以为礼。”意思是相王还有韦后是叔嫂关系,按照古礼叔嫂不说话,所以不能让二人一同辅政。因此韦后以强硬的手段,无视了这份诏书。】

  【诏书虽然没有施行,但是可以说,这份诏书,是上官婉儿和韦后并非一派的证据,是她心向李唐皇室的证据,凭借这诏书,完全可以让李隆基饶她一命。】

  【但是偏偏,就在李隆基看过诏书之后,干脆利落将上官婉儿斩于旗下!】

  伴随着天幕这声干净利落的“斩于旗下”,看着天幕之人都缩了缩脖子。

  长安街的百姓看着天幕,呆住了。

  莫说是皇家秘闻,就是寻常人家的八卦,那也是值得听一耳朵的。

  他们听得格外认真。

  “乖乖,里头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

  “当皇帝的都有几把刷子的啊。”

  “可是为什么要把上官婉儿杀掉吗?她不是用诏书表明了自己向李唐皇室的心了吗?”

  文人们险些将自己的手腕掐断。

  快说啊,陛下为何要杀了上官婉儿?

  她明明有保命的诏书,她明明不是韦后一党。

  哪怕那诏书并没有施行,也不该落得被斩于旗下的结局吧!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隆基在上官婉儿死后,都要将她的墓给掘了,挫骨扬灰?

  太极宫前,心思缜密,为官颇久的一些大臣都猜出了原因。

  他们看了看站在最前面的李隆基,又看了看天幕,千万句话最终只余一声叹息。

  天幕之上,不算清晰和稳定的画面里,人来人往,那刻着上官婉儿墓志铭的,有千年历史的石头,就静静放在那里。

  【公认为韦后一党的上官婉儿为何要立这样的一份诏书呢?又为何在政变之后获得了平反并拥有了谥号呢?又为什么,上官婉儿在出示了这份诏书之后表明自己的忠心之后,李隆基已然如此决绝,甚至一刻钟都没有等杀掉了她呢?】

  天幕一连抛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字字直接戳在了众人的心上。

  太极殿前,文武百官仗着陛下不会回头,伸直了脖子,拉长了耳朵。

  是啊,为什么呢?

  后宫之中,本各自坐着的嫔妃放下手中的瓜子站了起来。

  是啊,为什么呢?

  头发胡子皆已花白的沈佺期擦了擦眼泪,佝偻的身子都更直了些。

  是啊,为什么呢?

  长安街上,小贩不再沿街叫卖,呆呆看着天幕。

  是啊,为什么呢?

  街上各个店铺不再开门做生意,掌柜的店小二都出来了。

  是啊,为什么呢?

  酒楼里的客人停下了夹菜的筷子,从窗户那伸出脖子往外看。

  是啊,为什么呢?

  炒菜的大厨拿着大勺就跑了出来,火都忘记关。

  是啊,为什么呢?

  文人们扼住腕生怕听到什么让自己难以接受的原因,一双眼睛紧紧盯着天幕。

  是啊,为什么呢?

  李隆基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他能预感到天幕要说些什么。

  天幕这是要与朕为敌。

  朕要完蛋啊!

  李隆基捂着心脏,感觉自己受到了刺激,马上就要垂直倒地了。

  众目睽睽之下,神音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李隆基为何看过诏书之后,立刻杀了上官婉儿?】

  【因为,这份诏书是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同所写。】

  【因为,为上官婉儿平反,是为太平公主所为。】

  【因为,婉儿墓中的这正书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二字,全文九八十二个字的墓志铭,是为太平公主所撰!】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所属一派。】

  【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之情谊被史书抹去,被掩埋地下长达一千三百多年,而在婉儿之墓被发现之时,这份千年前的情谊才终于被世人所知晓。】

  【这是在婉儿之墓出土后,一个真真正正与史书完全相悖的发现。】

  【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关系被误解了一千三百年,她们惺惺相惜深厚的情谊,在一千三百年之后,人人皆知。】

  神音话音刚落,长安街都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