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直播))
作者:九沓      更新:2023-04-06 04:11      字数:3247
  沈佺期面向西,手作举杯模样,像是遥遥与友人敬酒。

  他沈佺期与宋之问之名,竟可以流传后代,被千千万万的人记住。

  他像是穿透了时光,于生死之中看着故人,喃喃道:“延清啊,你先一步去了,但是我,替你看到了。你的名字没有留在史册,但是你的诗,永远永远,都传下去了。”

  天幕之上,弹幕划过。

  【沈佺期和宋之问,好像没那么有名。】

  【没有名气也没关系啊,能在初唐有那番文学成就已经很棒了,他们毕竟没有生在盛唐。】

  【沈佺期和宋之问,并称沈宋。】

  【我还背过宋之问的诗!】

  沈佺期看着天幕,欣慰地笑了。

  太极宫殿前,一并欣慰笑着的,还有宰相张说。

  于政治上,他无法与上官婉儿站在一处。

  于文学之上,他永远敬佩那个素手称量天下文士的女子。

  婉儿之才名,历经千年,哪怕她凤墓被毁弃,哪怕史册含混模糊,都永永远远传了下去。

  千年之后,有千千万万的人,都记得上官婉儿。

  【这里补充一个轶事。婉儿在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郑氏梦到了一个巨人,手拿一把秤交给她,并对她说。“持此称量天下士。”于是母亲认为,这胎必然是男子了。结果出生之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个女子。于是周围流言蜚语顿起,认为那梦是假的。】

  弹幕又涌了上来。

  【她能!】

  【她当然能!】

  【婉儿能称!】

  【素手称量天下文士,我只认婉儿。】

  【婉儿她可以!】

  【她的父母给她起名婉儿,是不是希望她像寻常女子一般温婉恭顺,贤良淑德?】

  【这么说,如果她一生都没遭遇变故,那么是不是就真的被圈在家中,泯然众矣了?】

  【或许她没有因祸事被贬掖庭宫,也就得不到武则天提拔她的机遇了。】

  【在古代被圈在家中,泯然众矣的何止一人啊。】

  【那些名字一直流传到现代,被我们所熟知所记得的女子,应当是付出比寻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吧。】

  【女子们理应得到更广阔的天地。】

  天幕神音继续。

  【婉儿身负才名,所以宰相张说整理了婉儿的诗集,并编撰成写。我们一贯认为,这是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命宰相张说整理的。】

  【大家都知道,李隆基于唐隆政变之中杀了上官婉儿。所以后人大多认为这是李隆基惜才之心。】

  听闻此言,李隆基满意看了一眼张说。

  他的大臣实在是会办事情。

  张说用眼睛看鼻子,就是不回看李隆基。

  李隆基不在意,只当是张说谦虚好了!

  接着他又满意看着天幕。

  他就说,后世之人发现不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确如天幕所言!他是一个惜才的皇帝。

  希望那些不知道藏在那个旮旯角的才子们,得知他惜才之名,都快快奔他而来。

  神音很平静,可是飞快弹出的弹幕不是那么冷静。

  【婉儿的诗集跟李隆基没关系!】

  【婉儿的诗集那是太平公主收集的!】

  【李隆基是小偷!】

  【他就是想让史官把自己写的好听一点。】

  【碍于婉儿的名望强行挽尊是吧?】

  【诡计多端,往自己脸上贴金。】

  李隆基看着眼花缭乱的弹幕,被惊地倒退几步。

  他瞪直了眼睛,看着一条接着一条,层出不穷的言论。

  她们这又是怎么知道的?

  【是的,婉儿的文集大概率是太平公主整理的。这也是一个与史书相悖的地方。根据《旧唐书·上官昭容传》的记载:“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因此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唐玄宗的惜才之心。】

  【但张说却在其诗集的序中说:“太平为婉儿收录文集。”也就是说,真正为婉儿整理诗集的人,是当世尚且还在世的太平公主。】

  后宫之中,赵丽妃又震惊了。

  她看着王皇后如常的脸色,心里明白天幕这事说的是真的,整理婉儿诗集的想法真的不是出自于陛下!

  当日陛下要去了她的文集,对他说与上官婉儿的诗集分别编撰成册。

  她先是为陛下能有为女子整理诗集的心思而惊讶,接着又是欢欣鼓舞。

  那是才名远播的上官婉儿啊。

  王皇后想着太平公主还在世的模样,不由叹了口气:“太平公主曾谏言,希望陛下能将婉儿的诗编撰成册,供后人翻阅品读,”

  “太平公主她,是想让天下人都记得婉儿的。”

  太极宫前,李隆基转头看着张说,怒视之。

  眼睛中原本的满意是一丝不剩。

  他并不言语,就这样带着盛怒看着张说。

  此时,他若是说直接让张说把他的序文改掉,那便真是成了天幕之中说的那个,往自己脸上贴近的小偷了。

  至于强行挽尊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但他觉得,那也不是什么好话。

  李隆基看着张说,希望他识趣一些,尽早将序文的这句话给改掉。

  张说依旧垂眸,脖子都未缩一下:“臣所拿到的诗集,确是太平公主整理过的。”

  姚崇和张说是死对头,他虽然乐意看到张说吃瘪,但此时,天幕已经将此事说出,那么这就成了众人皆知之事。

  文集编撰,便是为了供人阅读。

  改了序文,那么翻开诗集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

  若陛下此时再令张说将序文改掉,那才是真正的难以堵住悠悠众口。

  因此,姚崇本着一心为李隆基考虑的态度,此时也和张说站在了一处。

  李隆基看到姚崇,发昏的脑袋才得片刻清明。

  是的,婉儿的诗集编撰完成之后是要供天下文人观看的。

  若在此时改了序,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小人了。

  【给大家盘一下这个时间线,婉儿是死于公元710年的唐隆政变,太平公主是在公元713年死去的。】

  【也就是说,太平公主死前,始终记得婉儿,她不仅自己记得婉儿,还想让天下人,全部都记得婉儿。】

  【这里大家又疑惑了,史书上不是记载,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关系不怎么样吗?】

  【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影视剧,都把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拍成死对头,她们争权力,甚至是争男人,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这便要从唐隆政变开始说起了。】

  听到这里,李隆基心里一个咯噔。

  怎么回事,怎么还讲起了唐隆政变?这是要把他整个人都掀飞了吗?

  真完蛋啊,天幕不会什么都知道吧?

  一千三百年后,这么长的时间都过去了,真的什么细节都能知道?

  不可能吧,他杀掉上官婉儿是故意之事,瞒的好好的呢,他杀的不是上官婉儿,是韦后一党!

  太极宫前,文武百官的脖子都要僵掉了。

  这个他们真的不是很想听。

  唐隆政变,陛下联合太平公主一手发动的政变,真的是他们能听的内容吗?

  听天幕的意思,还并不是点到为止的讲讲,而是要大讲特讲啊。

  既然要大讲特讲,既然要讲上官婉儿,要讲太平公主,自然也就避免不了讲到陛下与太平公主争权,太平公主争败而亡。

  这等皇室秘闻,他们是真的不能听啊!

  但是天幕不管,天幕就是要讲。

  【唐隆政变发生于唐龙元年的六月。李显在神龙革命之后,纵容妻子韦氏手握重权,朝政向韦氏集团倾斜。韦后大肆打压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敬晖等人,培养自己亲信,政混乱不堪,甚至于安乐公主也生出了当皇太女的心思。】

  【在唐隆元年,李显暴毙而亡,矛盾就彻底激化了。一时之间流言四起,多数人认为,是韦后母女二人杀了李显。韦后扶持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想要临朝摄政。】

  【这时,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登上了历史舞台。】

  【平心而论,李隆基在唐隆政变的表现可圈可点,从准备、反应速度到寻找联盟的盟友,都展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从韦后摄政到唐隆基举兵发动政变,仅仅经历了十九天。】

  【与韦皇后相比,当时尚且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实在处于劣势。】

  【当时韦后算得上是挟天子令诸侯,不仅如此,她还调了五万的府兵入京。府兵加上禁军一共六个最高级别的将领,这六个全部都是韦家的人,或者是韦家的女婿。当时,朝堂之上的宰相,也是韦后的人。】

  李隆基抓住了重点。

  嗯?

  成熟的政治家?

  嗯!成熟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