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第 209 章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作者:菖蒲君君      更新:2023-07-05 21:53      字数:3780
  胤禛失笑,不看开的话,他就是下一个皇阿玛。

  这位姜姑娘的口才,他也不是没有领略过。

  只是这个念头一起,胤禛神色又有些复杂。

  姜烟有一句话没有说错。

  正如同那些汉人不服大清的统治,他们也一样不服气为什么自己不被认可。

  他在后世看到了一条“夸”大清的。

  皇帝都算得上清明,历史上对昏庸皇帝的标准,大清的皇帝除了后期的几个,的确没有太多沾边。

  但,胤禛却觉得可悲。

  他们是不敢昏庸。

  当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已经有那么多人不满了,若是当个昏庸的,那不过是走了元朝的老路。

  姜烟坐在底下注意到胤禛在发呆,放下茶盏起身走到他对面:“你每天批阅这么多奏折,都不会腻吗?”

  “此乃国事,如何能腻?”

  胤禛拧着眉,刚准备纠正姜烟错误的说法,就听姜烟笑道:“我看过清朝时期的皇帝奏折,这还不腻?”

  “你如何能看见?”胤禛扶额,眉头跳得厉害。

  这么重要的东西,后世可以随便给人看?

  这不该是由国家管理起来吗?

  姜烟嘿嘿一笑:“能啊。还有电子版。‘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1

  胤禛表情僵硬了。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1

  胤禛眉角抽搐了一下。

  “大奇!大奇!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个人,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于登极后不记出仕何地。”1

  胤禛站起身:“别念了!”

  姜烟看他那个样子,笑得差点捂着肚子。

  胤禛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叫“社死”,但他驾崩后,在现代又经历了一场“社死”。

  “知晓的人很多吗?”胤禛声音有些发颤。

  这种奏折上的来往,当事人知道就好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知道呢?

  姜烟点头:“网上满天飞。”

  好歹也是当了多年的皇帝,胤禛还算绷得住。

  深吸几口气,对姜烟说:“姜姑娘,进入正题吧。”

  姜烟稍稍侧头,跟在胤禛身后走了出去。

  紫禁城还是那个紫禁城。

  这里的冬天太冷,夏天又闷热,还要时刻担心引发火灾。

  比起这座历经两朝的皇宫,胤禛反倒是更喜欢圆明园。

  周围画面一转,映入姜烟眼帘的是一座明清风格明显的宫殿,上书“正大光明”四字。

  正面七根巨大的柱子支撑,左右两翼各有一处厢房。

  高高的台阶让宫殿看起来更为大气壮阔。

  而这,还仅仅是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一景。

  “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2

  胤禛看着面前的正大光明殿,面上带着一点怀念的笑意:“这里,是我的福地。”

  圆明园自1709年起建,从康熙一直到道光,五代皇帝不断对这座园子进行着建设和修缮,才成为中国建筑历史上的万园之园。

  姜烟却笑不出来。

  大清亡了。

  这座圆明园也跟着一并被焚毁了。

  像是永久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一道疤痕,但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去做修复手术。

  宁肯留下残垣断壁,只在记忆里畅享当初的万园之园有多美,也不愿意去填平修复。

  胤禛看姜烟这个表情就知道是怎么了。

  看纪录片的时候他也看到了圆明园的内容,知晓这片美景在后世不复存在。

  只敛下笑容,叹气道:“姜姑娘,若是如此,那今日可就再也进行不下去了。”

  “抱歉。”姜烟怼了玄烨,想想还是对胤禛好点吧。

  谁让这祖孙三代,也就这位评价好点呢。

  两人并肩迈步走进正大光明殿。

  胤禛再次习惯性动作,直接坐在了椅子上,伸手就要去摸旁边的奏折。

  一打开,胤禛的脸就青了。

  姜烟见他脸色变得太快,目光好奇,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凑过去看。

  就见胤禛把奏折一丢,坐在椅子上垂头许久,继而抬起头来,切齿道:“这皇位我坐的名正言顺。”

  看他那个样子,姜烟就知道大概都写了什么。

  “做皇帝,大清十二位皇帝,你的确做得还不错。”姜烟不评价清朝如何,只说皇帝这个职位,胤禛除了武功差些之外,但在其他方面的确是称职的。

  当年康熙在位时期,抗击沙俄,三征准噶尔,平三藩收台湾,听起来战功赫赫,也是玄烨本人一直沾沾自喜的功绩。

  可这些都要大量的白银填补进去。

  不说打仗耗费的大量财力物力,只迁界禁海导致浙江福建一带百姓流离失所,良田变荒地,赤地千万里的惨状,就不是简简单单的银子可以弥补的

  偏偏这位康熙皇帝又喜欢施以“仁政”。

  晚年的吏治腐化,对那些“自己人”又睁只眼闭只眼。

  知晓曹寅在江南大肆敛财,却还能给出“一朵小红花”的奏本。

  对自己人是仁,对旁人可不是。

  胤禛继位,是实打实的给大清续了一大截命。

  听到姜烟第一次对大清有正面评价,饶是胤禛也忍不住翘起唇角,面带得意。

  不枉他将官绅尽数得罪,攒了一笔钱,续了一口命,还在几百年后得了个还不错的名声。

  至少,比起大清的其他皇帝,要正面得多。

  姜烟也没想打击胤禛。

  相比康熙,姜烟是认可胤禛在位期间门许多政策的。

  至少,他的“反贪风暴”的确令人敬佩。

  试问,古往今来哪个人会在安排人去调查贪官的时候,往钦差大臣后面再派上一队跃跃欲试的预备役?

  贪官前脚下马,预备役后脚就继任。

  钦差大臣若是查案不给力,预备役就要撸起袖子自己动手找贪官的马脚了。

  怎么都耽误不了正常的行政运行。

  “不过,文字狱的确令人闻风丧胆。承认吧,若非这些,大清执政百年,不至于在文化上落后其他朝代那么大一截吧?”

  姜烟靠在桌边,笑眯眯的样子看得胤禛一肚子火气。

  “可思想若是复杂,便不好管理。这是从汉人皇帝那里学来的。”胤禛承认得坦荡。

  起初,这不过是继位初年用于政治斗争的工具,可到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

  年羹尧的“夕惕朝乾”,成为他九十二条罪状的开端。

  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让顾炎武的后人徐骏被判斩立决。

  姜烟承认胤禛在内治上的益处。

  官绅一体、火耗归公。

  他的确想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尽管他最初目的想要维护的依然是自家的钱袋。

  少了贪官,总归能让百姓得一口喘息。

  他也的确大胆敢改革。

  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废除贱籍、推广官话、完善清朝大臣驻藏制度、派银协助入川穷民。

  这些有利有弊,却也实实在在的为统一做出过贡献。

  可对外……

  “都是偷人参的贼,大清百姓就要严加审问,李朝的百姓就送回去了?”姜烟双手背在身后,双眼巴巴的望着胤禛:“人家现在都快偷到你们大清头上了,你可真行啊!”

  胤禛:……他也不知道李朝之后能如此的……无耻啊!

  “安南明明不占理,鄂尔泰都说了。安南贪顽性成、狡狯习惯,你反手就把四十里让出去了?”姜烟都想打开胤禛的脑子里看看都是什么啊!

  砍文字狱的人手起刀落。

  占你便宜的人还大手一挥就不管了?

  胤禛支吾两声,只讪讪道:“安南与我朝,宗藩关系自古有之。且对面低声下气,感恩戴德,我泱泱大清,怎能跟一小国计较?况且,大清边境并不安宁,若是调兵安南,也不利于其他地区的平稳。”

  姜烟摸着额头,头疼。

  “那布连斯奇条约呢?”姜烟都快笑不出来了。

  这一次,贝加尔湖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没了。

  滑稽的是,此时的沙俄因为入侵奥斯曼帝国失败,国内武力匮乏,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原本这次的谈判,上风依然是清朝!

  “俄国的历史书上用高兴得无法形容来描述对这条条约的态度。”姜烟拉了一把椅子,坐在胤禛对面。

  她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君主集权的最顶峰导致皇帝虽然不昏庸,但因为权利过大,以至于脑子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

  在他们眼中。

  天下的白银,是他们家的白银。

  天下的土地,是他们家的土地。

  所以他们可以随意处置。

  而那片土地上的居民呢?

  吃人的封建社会,人命如草芥。

  胤禛目光沉静,只说:“无论是我,还是皇阿玛,我们都深知那时对那片土地的控制几乎为没有。在姜姑娘你那个世界,那里或许繁华。可于我这个世界,那里千里无人烟。我不仅要派人迁居、建设城镇,还要与沙俄拉锯,再面对蒙古草原时,该如何?我还有力气抽身应对吗?”

  比起玄烨的气急败坏,胤禛显得格外冷静。

  他承认,那些于后世来说的确是恶劣到极致的行为。

  可若是处在他的位置上,胤禛觉得自己问心无愧。

  “待出了幻境,看看后世的外交吧。”姜烟知道,历史的局限性和地位的差异,注定让他们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可以互相都认可的答案。

  姜烟自小的教育和认知里,寸土不让。

  可在胤禛的眼中,比起渺无人烟,无法群居的土地,草原的威胁才是重中之重。

  姜烟起身,朝着这位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还能称得上一句“明君”的皇帝双手交叠,作揖行礼,算是对他也曾想过百姓的一点谢意吧。

  “赠你一句话,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或许你能明白,为什么对你评价颇高,又怒你不争!”

  系统协助姜烟离开胤禛的幻境,不去看后面那个敛眸深思的皇帝。

  只是一进入弘历的幻境,姜烟觉得一整个画风就歪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