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33章
作者:山伏大宝      更新:2022-12-26 05:32      字数:3678
  太清宫一角僻静的书阁,历代法主珍藏的典籍,沟通古今,纵观寰宇。

  让困在长安城里的她得见远方的新奇,也让深陷大明宫繁琐政务的帝王,找到一处心灵休憩之所。

  历经时光的沉淀,蕴藏抚慰人心的舒缓,这本是李雘独有的一处圈禁地。

  她贸然闯入而不自知,甚至一度想探索二层阁楼的秘密,堂而皇之地占有了旧书阁的安逸。

  她记得照顾自己的老妪,也记得值守在庭院外的吕元赤,原本该被警告驱逐的人,在第二日毫无阻拦地入内,只能是旧书阁的主人默许了她的行径,接纳了她那样冒失的打扰。

  于是,她才能在那里遇见唐皇。

  “怎么了?”

  李雘察觉出身后人的异样,回过头关心,“你再不快些,怕是只能跟丢玛夏他们。”

  柴三妙回说:“今晚巴扎里人太多。”

  李雘闻言,将她拉到自己身边,“嗯,跟紧些。”

  旧书阁中,他与她一起从书中文字经历尉各伽和康氏的一生,他与她一起听骤雨敲击荷叶青盏。

  她完全不曾想过,在岐州雍城的上元节里,依旧是他与她游走在喧嚣的巴扎。

  一次次地位悬殊的、本不该发生的交际,统统发生在自己身上。

  当眼前的男子卸下帝王的威仪,只做自己,竟能让她感知麻痹,让她道不出哪里出了问题。

  好似李雘真的只是李雘,于大唐千万人之中,一个普通男子。

  巷街两边,张灯结彩,经营的门市前燎炬照地,趁着节气再大赚一笔。

  人影充街塞陌,成群结伴而行,李雘和柴三妙被困在人群里,吐火罗商队众人在前方不远处。

  玛夏和阿鸳回头就看见了他们,柴三妙指着两方人流之间,骆驼奚车和牛拉犊车堵在中间,进退不得。

  导致李雘跟她也暂时无法跟商队汇合。

  人潮推搡,缓慢移动,他们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开。

  阿鸳很着急地想过来陪着柴三妙,被玛夏拉住,玛夏思考一刻决定朝柴三妙讲明他们的去向,她指了指巴扎十字街口的方向。

  柴三妙从玛夏讲话的口型看出答案,他们要去看天灯法轮,在那里等着她和李都尉。

  柴三妙点头,表示自己一会儿就去跟他们汇合。

  如此约定好,心里也就有了底,不用慌乱地你找我,我找你。

  她安心下来才发现李雘一直将自己护在身前,用他自己的身体作为屏障,阻挡后方人群的冲撞。

  他跟巴扎里的莽夫挤在一起,并无不悦,他只是在关心她有没有被挤着。

  “你笑什么?”

  “我哪里笑了。”

  柴三妙不承认,却又实在控制不住弯起嘴角。

  李雘也不揭穿她。

  说出来真的没人会相信,这个男人在长安出行时前呼后拥的仪仗,百米之内生人勿近,金甲银士追随。

  何曾见到眼下这份窘迫?

  深陷人群,也不是办法。

  柴三妙左右四顾,发现一处躲避人潮的好去处。

  “劳驾诸位,请让一让,让一让。”

  她反手拉住李雘,往左手边的方向去,偏离了前进的主道。

  李雘问她何意?

  柴三妙直到将他带出人群,才道:“挤来挤去,着实对不住李都尉的千金之躯。”

  李雘面上一晒,“既然觉得对不住李某,只盼你不止嘴上说说,总该拿些实际的以示诚意。”

  柴三妙啧啧有声,当初在西市里被他搭救,立刻就要她请客报答,将有恩必讨,视作理所应当。

  “好呀,我就送给李都尉一件上元节的礼物。”

  柴三妙招招手,领着李雘往街巷边走,行至一间铺子前,停住。

  李雘问她:“作甚?”

  柴三妙得意道:“送你的礼物呀。”

  “就这?”

  “就这!”

  他俩身前的灯笼铺子,就是她发现的绝佳躲避之所。

  扎灯笼的店家叫老张头,常来酒肆买胡麻酒,是吐火罗商队的老主顾,她很熟。

  铺子门前铺满大大小小的手扎灯笼,人们聚在门面选购,生意火红。

  小厮认识阿枝,便将两人带进柜台后间去见店家,领着手艺人赶工的老张头,远远瞄见一对男女走近,脸还是认得,招呼道:“阿枝和独孤参军怎么来了?”

  “唉!你什么眼神?老张头!”

  柴三妙纠正他,“哪来的独孤参军,这位郎君是我的一个朋友。”

  “……”

  李雘斜眼睇她,“看来阿枝跟独孤参军走得很近啊~”

  近到能到让人觉得成双成对的地步。

  “误会误会。”柴三妙摊手,老张头来买酒的时候,正巧独孤淳在店里帮忙,被他瞧见。

  老张头擦着手起身相迎,柴三妙对他说自己想送朋友一只手提花灯,便来瞧瞧。

  “那款式可多着。”老张头让他们从地上堆放的灯笼里随便挑。

  李雘蹲下身,花灯绣有各种图案,花鸟景观,人物动物。

  上元花灯,女儿家尤爱,每逢年节,长安城里的能工巧匠莫不上贡一批精品,供贵人挑选。

  自小到大,李雘在大明宫中也是阅历颇广,他扫视一遍,老张头手艺尚可,只是款式老旧了些,都是长安、洛阳几年前的样式。

  柴三妙见李雘一直不选,随手拿起一只玉兔灯,精巧可爱。

  李雘嫌弃地瞄她一眼,起身对老张头询问:“可有影灯?”

  老张头震惊郎君居然知晓影灯,“那是去岁毛顺大师敬献大明宫的贡灯,我也只是有耳闻,却未见过。”

  柴三妙顿觉李雘如此说,确实是在难为人,想帮衬几句,李雘却开口,“某倒是在长安城见过,也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法,只是用了巧思。”

  他想借用店里的半成品,自己试一试。

  这下连柴三妙也惊了,唐皇还会这个???

  老张头倒对他颇为赞赏,将两人领到手艺人身前介绍。

  “我家的灯笼将苇篾作为手扎的主要材料,在秋天割下芦苇去除叶鞘,经过精心挑选后,切成小段,再用破蔑工具将苇子分出几股苇篾,由于破好的苇子缺少水分,还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苇篾泡的柔软时,才可以扎灯笼皮。”

  店里的手艺人正在用工具将苇子分出几股苇篾,两两一对,交织编错。

  老张头让李雘接过来继续做,教他通过“压一挑一”的方法,将原本散着的长长苇蔑编成菱形的小格子。

  柴三妙守在一边看得聚精会神。

  李雘悟性高,手速极快,等三道腰都编好之后,一只小灯笼的雏形就出来了,只是,收尾时他被苇篾划伤手指。

  真是表扬不得。

  李雘本来想说无妨,柴三妙嚷着伤口见血,让老张头取来酒水替他消毒,又风风火火地四下找了布条来,仔细替李雘包扎。

  一道细小的伤口,硬是被她包住了整个手指头。

  李雘莞尔,也由着她。

  老张头立在一边,关注二人。

  他原来以为独孤参军在酒肆里忙里忙外,只是阿枝不懂独孤参军的心意,如今看来这位郎君比起独孤参军,更得她的心意才是。

  阿枝并不是无动于衷。

  老张头将花灯接过来套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把苇篾拨到适当的位置,如此保证灯笼的规整。

  出形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便是糊灯笼皮。

  李雘说:“所谓影灯,就是在灯笼上贴上各种剪纸,用光和影制造奇观,只是这道灯笼皮颇为讲究。”

  涉及工艺,老张头虚心讨教。

  李雘问老张头知不知道大唐造纸各地不同,“益州盛产白麻纸,均州产大模纸,蒲州产细薄白纸,而毛顺大师影灯诀窍,便是用了衢州产的黄状纸,在染黄纸的基础上,均匀涂蜡,使得纸张光泽莹润,纸质半透明,透光效果极佳。”1

  眼下寻不到染黄纸,老张头利用青檀皮、桑皮造的杂纸替代。

  柴三妙让老张头做个玉兔的剪影,被李雘打住,“玉兔常伴桓娥,桓娥孤寂于广寒宫,寓意不好。”

  “那什么寓意好?”

  李雘想起第一次在太清宫偏殿见到柴三妙的情景,“剪个狐狸!狐假虎威,逢凶化吉。”

  ???

  还有这种说法?

  老张头闻所未闻,难道这也是长安城里时兴的祝福?

  “……”

  柴三妙觉得这个男人可恶起来,依旧可恶。

  老张头做好影灯,说送给阿枝,李雘直言:“那怎么行!”

  柴三妙立刻明白李雘是让她来付钱,因为这是她要送给他的,岂能假借他人心意。

  她掏出文钱递给老张头。

  老张头顿悟,郎君的意思,他懂,要送也是郎君来送。

  反正两个人的心理活动,南辕北辙。

  从灯笼铺里出来,李雘心情愉悦地提着狐狸灯,侧头瞄见柴三妙。

  “我手指头见了血,你来帮我提着吧。”

  “……”

  柴三妙将狐狸灯提在身前,越看越来气,在心里吐槽自己为什么要领他去灯笼铺,多此一举。

  他摆明在讽刺自己当初于偏殿里假借紫衣袁天师之名,用铜镜反击柳善姜一事。

  不对!

  如此一说,李雘岂不是知道了铜镜的真相?知道自己诓骗了他?

  一面小小的铜镜而已,什么时候被他发现的?他怎么发现的?

  算了算了,他不提,她又何必去提,不如就此翻篇。

  小孩儿半刻惊慌的神情,尽收眼底,李雘笑得咳嗽,某人可不就是玄都观的一只小狐狸吗。

  夜已深,人潮涌去同一个方向,十字街口。

  法|轮人间转,梵音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2

  斜晖耀眼,倒影成鲜。

  注释:

  1唐代造纸参考《新唐书·地理志》。

  2法|轮原型参考《朝野佥载》中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