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1 章 尾声(二)
作者:小桂花婆婆      更新:2023-10-14 11:07      字数:4297
  老师的告知,也算让林远秋心中提早有了防备。

  原本他还想着与新同僚友好相处即可,现下看来,事情远没自己以为的那么简单。

  说实话,外放的这些年,林远秋早已习惯了得心应手的处事方法。如今又要恢复到先前在翰林院时的小心谨慎,他还真有些不适应。

  不过仔细一想其实也没什么,自己不管如何都是户部的第一把手,这些人再是心思复杂,也不可能把他给欺负了去。

  相反,若那些人太过分,林远秋绝对有能力让他们看到自己时恨不得绕道而走。他才不管这些人有多得景昌帝的器重,但凡在原则性的问题上,林远秋是绝对不会退让半步的。

  不是林远秋太过较真,要知道户部可不比其他衙门。像这种直接与银钱打交道的地方,自己要是不拿出些魄力,什么时候被人扣了屎盆子都不知道。

  虽对户部的运作机制已有了详细了解,可理论与实践总是有着区别的。

  如今林远秋能做的,就是秉承自己一惯的处事作风,因为他知道,任何事,若想做到万无一失,那么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是必须要有的。只要自己行的正、坐的直,没把柄在人手,就没啥可畏惧的。

  师生多年,自己学生是怎样的性子,秦遇自然了解,是以在看到林远秋脸上成竹于胸的神色后,秦遇便放下了心。

  在秦遇看来,远秋一直都是个有成算的,想来心中已有了应对的好法子。

  只是秦遇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这个在塞北外放了几年的学生,行为处事就跟塞北的民风一样,彪悍的让他这个老师着实意想不到。

  事情还得从林远秋接手修缮明堂的事说起。

  明堂也叫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那里不但安奉了历代帝王的神主,还有配享太庙的功臣牌位,足见其的重要性。

  然而就在上个月,许是耗子碰翻了火烛的缘故,位于皇宫东南侧的太庙突然着起了火来。

  万幸当时正是守卫们交接换班的时间,所以在看到享殿冒出了浓烟后,众人就赶紧提着水桶去救火了。

  那负责守卫的侍卫长也是个机灵的,除了指挥手下兵卫快些救火,还第一时间让人把享殿里供着的牌位都抢救了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景昌帝在看到被大火连着烧毁的五间享殿时,才没有大发雷霆。

  只是太庙作为皇家祠堂以及配享功臣牌位的地方,肯定得加紧修缮起来。

  景昌帝很快把这事交给了户部和工部商议,前者负责款项的预算,后者则展开具体的修缮事宜。

  可没过两日,户部和工部就出现了分歧,原因就是工部官员认为户部给出的预算实在太低,根本不够修复太庙的开销。

  而户部这边却说他们计算出的款项合情合理,同时还附上一句,先帝在世时,最是主张黜奢崇俭,他们这也是遵循先帝的旨意办事。

  一听这话,几个工部官员当下都不吱声了。

  只是不说话并不代表就认可下了此事。()

  虽说是修缮,可那五间享殿已被大火烧塌了瓦,真动起工来,就跟重新建造基本没啥区别。

  14本作者小桂花婆婆提醒您最全的《贫家子的科举路》尽在[],域名[(()

  不说旁的,单是五间享殿的琉璃瓦,就得要上不少,还有正殿里铺着的金砖,这些可都是节省不下的。

  另外就是台基下的束腰和墩板,这样的石材要用到很多。

  再有就是,一连十一间的享殿,修了中间的,边上的几间肯定也要重新上漆和补换瓦片,否则新旧太过明显,到时肯定没法看。可无论刷漆还是补瓦,都需要银两支出,是以不管严尚书怎么算,户部报出的款项与他们这边的估算都相差了四、五千两银子。

  所以这样的修缮款,届时捉襟见肘是必然的。

  工部的官员们也不傻,既然你们不增加预算,那么他们不接手采买的事总可以吧。

  彼时营缮司恰巧有两位主事因着家中父母去世上报了丁忧,于是工部的严尚书,就借部门人手不够为由,跟圣上提出不如让户部直接采买了料材以及请了人工,而他们工部,只需做好修缮就成。

  也就是说,修缮太庙的银两不用下发给工部,所有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都由户部这边来操办。

  这样的做法先前也一直有过,算不得不合理,所以等林远秋上朝的第一日,景昌帝就让他接手了此事。

  朝廷有文,凡四品以上的京城官员须得每日进宫早朝。作为官居三品的户部左、右侍郎,丁永全和张孟此刻自然也在大殿。

  看到排在他们前列的林远秋接下了旨意,丁侍郎和张侍郎忍不住相互对望了一眼,两人眼里均有着算计成功的兴奋。

  特别是丁侍郎,弯着的嘴角就没下来过,心中憋闷了多日的郁气更是消散了不少。

  这世上就没有不想升官发财的人,在户部侍郎位置上待了七、八年,加之又早早站队了圣上,是以丁永全一直以为卢尚书致仕后,肯定会轮到他顶上这个职位。

  结果让丁永全没想到的是,圣上居然安排了新尚书过来,这让他怎么想怎么都不甘心。

  而同样认为被林远秋截了胡的张侍郎也是心中愤愤。

  他的想法与丁侍郎差不多,都觉得论起资历,林大人一个年青后生,有什么资格做他们的顶头上司。

  再想到之前被他们排挤走的卢尚书,丁侍郎和张侍郎很有默契的在修缮太庙的款项上做起了文章。

  两人也算做的隐秘,像那些价格明朗的金砖和琉璃瓦等用材,所需要的费用丁侍郎和张侍郎并没少算,两人把减少的部分全都集中到了人工上。

  就比如石料,从运至京城到开凿成所需的大小尺寸,在工时上就很难确定实际的天数。

  一般像这种情况,在报预算时只会尽量往多了估计。可丁侍郎和张侍郎只给出最基本的天数,而像修整其他几间享殿的人工费用,就压根没计算在内了。

  都说术有专攻,像这样一份材料和人工费的清单,若是不懂之人,肯

  ()  定察觉不出其中的猫腻。

  这不(),景昌帝在看过之后?(),除了对丁大人和张大人的精打细算很满意外,并没认为有不妥的地方。

  最后,如丁侍郎和张侍郎所愿,工部那边果然把采买材料和请人工的事推给了户部。

  推给户部好啊,丁侍郎和张侍郎心中暗喜,他们倒是要瞧瞧,在缺银子少人手的情况下,林大人是怎样把修太庙的事给办完成的。

  ······

  林远秋是散朝回到户部后,才发现修缮款项上的不对劲。

  都说实践得真知,不管在定胡县还是永宁州,或是之后的石洲府,林远秋都接触了太多建造房子的事,对于人工自然了解的透彻,是以当他看到清单上所有工序都只计算了最基本的用工时长,当即就有种掉进坑里的感觉。

  林远秋不是含糊的性子,得知这份预算出自丁侍郎和张侍郎之手后,很快就把两人叫了过来。

  丁永全心里早准备了应对的话,只听他不疾不徐道,“禀大人,修缮太庙的银两数额一直都有先例,下官只是依照惯例办事罢了。”

  张孟点头附和,“正是如此。”

  每隔上五年,朝廷都会依次给各处宫殿安排一次检修,这其中就包括了太庙。而丁侍郎和张侍郎给出的人工开销,很多就是从这上头照搬硬套过来的。

  只是被火烧过后的太庙重修,与简单的维护怎么能相提并论。

  可看到两人眼中闪烁着的幸灾乐祸,林远秋突然没了与他们多说的心情。

  至于要不要重新整理出清单让圣上增加修缮款,林远秋摇头,既然领差事时一口应下,那么利利索索去办事好了。有困难解决困难,款项紧张那就想出省银子的法子。林远秋倒是不信,修太庙会比当初自己打山戎人还难。

  只不过,今日这哑巴亏可不能白吃。

  看了看丁侍郎和张侍郎圆桶般的腰身,林远秋觉得,作为他们的上司,自己应该为下属的身体健康多考虑考虑。

  至于怎么考虑,还是等明日再说吧,这会儿他得先进宫一趟。

  今日圣上提起修太庙时,林远秋立马就想到了城郊那一大堆的旧砖和石料,如今既然准备持筹握算,那么是不是该把它们都给利用起来。

  几年前,永寿宫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大半,林远秋想到的这些旧材废料,正是当时重建永寿宫时清理出来的。

  前几日林远秋去庄子路过那片地时,看到许多石料和砖块依旧堆在那里。

  虽被大火烧过,可石料和砖块不是易燃的木材,除被烟火熏上了黑色,在使用上并不受影响。

  何况经过雨水的洗刷,那些烟灰的痕迹早消失的干干净净,届时只需挑出完整的便可以用了。

  这会儿林远秋去宫里,是想与圣上说一说,看能不能把这些旧料材利用起来。对了,还有人工的事,既然银两这般紧凑,那么在用人上,林远秋很快想到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好法子。

  看着林大人步履匆匆的出了署

  ()  衙(),方才被他打量的有些发毛的丁侍郎和张侍郎?(),总有种立马要吃上挂落的感觉。

  可转念,两人又觉得一定是自己多虑了。不管怎样,他们也是堂堂的户部侍郎,林大人总不可能气急败坏的直接动手打人吧。

  对,打人!

  丁永宁和张孟突然记起林大人之前歼灭山戎人的事迹,啊呀呀,他们咋就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呢。

  想到这里,丁、张两人都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

  ······

  “你是说寻了京中乞丐来做此次修缮太庙的粗工?”

  听到林远秋为着修太庙之事而来,景昌帝很快召见了他。

  林远秋点头,道,“搬运料材、调拌石灰并不是多难的活计,下官想着不如就招了城中乞丐来做这些,也好过他们日日沿街乞讨度日。”

  但凡繁华的地方,自然乞丐也要比旁处多一些,京城也是如此,每到饭点,就有不少乞丐出来讨食。

  虽这些乞丐对城中治安造成不了影响,可一个个衣衫褴褛的行走在大街小巷,总有碍观瞻。

  若按林大人的想法,给乞丐们安排了吃饭和挣银钱的活计,那么吹箎乞食之事肯定要少了许多。

  再想到林远秋刚刚提出的旧材利用的好主意,景昌帝当即满意道,“朕既把此事全权交付于你,具体该如何去做,只管依着林大人的意思就成。”

  虽几年过去,可定胡县和永宁州的盛景,还如烙印般深深刻在景昌帝的脑海里。

  所以,对林远秋的做事方法,景昌帝是极为放心的。

  能得圣上的信任,林远秋心中自是感动,他撩起衣摆曲膝跪下,“微臣定不负圣望!”

  ······

  出了皇宫,已快午时。

  林远秋骑的是马,不出一刻钟就回到了户部。

  既然得了圣上的同意,林远秋也不墨迹,很快做起了接下来的安排。

  等把户部官员都召集在了一起,他先对丁侍郎和张侍郎做了布置,“修缮太庙的事拖延不得,丁大人,张大人,待招足了做粗工的乞丐,你俩就领人去岔子坡的石堆那儿,让他们把能用的石材和砖块都尽快挑选出来。”

  丁侍郎和张侍郎还没来得及消化前面半句“招乞丐当粗工”的话,很快就被接下来让他们领人去岔子坡做活的安排给惊呆了。

  两人都以为自己耳朵出了错,忍不住齐声问道,“大人您方才说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