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尾声(一) -----晋·……
作者:小桂花婆婆      更新:2023-09-10 02:21      字数:5388
  忠勇伯府,海棠院。

  徐氏端坐厅堂已有半个多时辰,立腰,挺胸,双肩平正,双膝并拢,双脚平落在地。

  这端庄娴雅的坐姿,一瞧便知教养极好,这也是徐氏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先前府里几位姑娘未出阁时,她常会以此来要求她们。不对,应该是会要求自己的两个嫡女照着做。至于其他几个庶出的,哼,全是贱人生的贱种,哪来这么大的脸得了她的教导。

  见夫人的脸色不太好看,站在一旁的丁妈没敢吭声,要丁妈说,也难怪夫人会生气,那四房也实在太给脸不要脸了。

  要知道往年就是他们想过来巴结,伯爷和夫人都不一定会搭理呢。

  现下倒好,小小姐过周岁,夫人亲自送了请帖去,人家不但连面都没露,还只让人送了几块过了时的料子过来。

  最气人的是,那些布料仔细一看,还是先前伯府这边送过去的,哎呦,这不是摆明了打这边的脸嘛。

  想到这里,丁妈实在没忍住,“夫人,依老奴看,那四老爷和四夫人未免太眼里没人了些,那······”

  “住嘴!”

  没等丁妈把话说完,徐氏就厉声喝止了她。这没脑筋的,也不想想四房现下是个什么光景,还当人家是先前营中不上品的官吏啊。

  “你下去吧。”

  见夫人沉出水的脸,丁妈低头退出去的同时,暗道自己真是多嘴了。

  徐氏则又陷入了沉思,原以为伯爷的几个庶弟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所以伯府从未想过与他们走动,包括前些年那几房的娶儿媳嫁女儿,他们伯府这边都只是送了份稍微过得去的薄礼。至于想让自己和伯爷屈尊上门给他们体面,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徐氏认为自己这样做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虽说都是兄弟,可又不是同一个娘,正头嫡妻生的哪能与姨娘生的摆在一块儿。

  再说都已分了家,牵扯这么多做啥,没得被他们黏上甩都甩不开。

  可现在,徐氏实在太后悔了。

  早知道四房能有如今的风光,无论如何她都会维系好与周氏和四弟的关系的,左不过几句客套话,年节来往走动几趟的事,又不是很难。自己怎么就偏偏没去做呢。

  唉,真是悔不当初啊。

  话说,徐氏会这般后悔不已也是有原因的。他们大房和四房虽都是圣上亲封的伯府,且忠勇伯还排在靖远伯前头,可一个有着实权的伯爷,和一个只在府里闲赋着的伯爷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京郊兵营统帅,可是从一品的官阶,放眼望去,除武安侯和宣平侯担的实职超过四房外,其他有爵位的府邸,就数四房的实权最大了。

  更别说,四房先前还救过新帝,往后的前程肯定还大着呢。

  对了,还有四房的女婿,年纪轻轻就已是一品大员了,再加上人家又是从翰林院出来的,日后进入内阁定是指日可待。

  徐氏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气喘不匀,这么好的女婿,咋就让四房给遇上了呢。

  此时的徐氏,却是忘记四房嫁闺女时,她暗自的嘲讽了。

  当时林远秋在徐氏的眼里,就是一个虽有才,但难有前途的农家穷酸,哪能与自己的两个女婿相比。

  可现在,大房的两个女婿不管是在前途上还是房里,都不能与四房的相提并论。

  徐氏大女婿虽身份上是侯府次子,可这么多年却只谋了个从四品的一等护卫,至于房里,单单是小妾就有三个,更别说还有通房丫头了。

  至于一姑爷,徐氏忍不住摇头,一女婿如今还无所事事在家呢,也不知啥时候能找个差事做。

  想到四房给一房三房的几个儿子都换了不错的差事,徐氏眼前就是一亮,自己何不让伯爷去一趟四房,大家都是兄弟,何况伯爷还是大哥,四房再拽也总得敬重着长兄吧。

  还有,昨晚徐氏已经想到了怎样拉拢四房的好法子。

  表姐家的几个庶女长得都不错,自己不如挑一个品貌出众的,给四房送去,想来四弟见了之后定不会拒绝的。

  还有锦安和锦华,到现在都没个偏房,自己大可以在这上头动动脑筋。

  话说这大老爷们哪有不贪色的,到时身边有了帮着吹风的人,他们大房不就和四房走动上了嘛。

  有了走动,日后再有个什么事相求,哪有不应下的道理。

  想到这儿,徐氏按耐不住激动,起身后就很快往朝辉堂走去,她准备把自己的好主意说给伯爷听听,想来侯爷定是赞成的。

  ······

  与京城相隔千里的小高山村,此时也有与忠勇伯府同样后着悔的一家。

  刚与老婆子吵了一架的林金财,一甩院门后,就气呼呼地出去了。

  林全河有些担心,想跟着去看看。

  金氏瞪眼,“跟着做啥,有啥好跟着的,你爹除了到后山的坟头去哭,还会去哪里,你爷你奶真要是会保佑咱家,也不至于文延文庆他们到现在连个童生都还没考上。”

  想到这儿,金氏忍不住咬牙,都说故世的人分不清亲厚,果然是没错的。

  当初公婆在世时多顾着他们大房啊,可现在呢,年年祭拜,年年求他们,结果还跟先前一样,啥啥好事都轮不上他们大房,唉。

  再想到昨日知县大人与族长说话时,三句不离一房小孙子的好话,当时金氏的眼里都快羡慕出了火来。

  只是再羡慕再嫉妒已是没用,如今他们大房怕是连一房的脚后跟都比不上。

  在金氏和张氏还有许氏她们的认知里,知县老爷已是很大了,可就是这般大的官,都要拍着一房小孙子的马屁,那一房不是威风的没边了吗。

  ······

  那日知县过来,除了告知林远秋升了户部尚书的事,最主要还是和王县丞送了修牌坊的银子而来。

  共一百一十两银子,修三座诰命牌坊,分别是吴氏,冯氏,还有钟氏的。

  在离开时,知县大人轻声与族长叮嘱,“屋脊和梁架,还有柱子你先让人做着,那正中牌匾上的字稍迟一些再刻。”

  林族长不是笨人,很快反应了过来,如今远秋可是一品大官了,想来过不了多久,吴氏她们的诰命也得跟着往上升一升了。

  想到这里,林族长想着明日就去开了祠堂。除了把远秋升了大官的大喜事告知林家列祖列宗,还有就是林吴氏、林冯氏,以及林钟氏升一品诰命的事,也得提前和林家列祖列宗报上一声。

  ······

  买好了石材和木料,三座诰命牌坊很快就到了动工的吉日。

  这可是林氏宗族的大喜事,族人们自然是齐出动了。

  牌坊就建在村道上,与先前的那几座行成了一纵列,想来等建好之后,肯定格外的有气势。

  开土之前,自然少不得燃放鞭炮,等丈量好了尺寸和位置,族里的青壮们在林族长的指挥下,很快就拿着火折子噼里啪啦地把挂着的爆竹都点着了。

  原以为燃放了鞭炮,接下来就该马上动土开工了,谁知林族长的脸是前所未有的严肃。

  正当众族人有些纳闷这是为何,就见林族长清了清嗓子,随后高声道,“本族长在这儿与大伙儿说一件事,咱们林氏宗族有了现下的风光全因为远秋,今日我要说得是,咱们林氏还跟之前一样的规矩,若有谁打着远秋的名头去外面惹是生非,别怪逐他出族,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众族人异口同声。

  他们才不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等着被除族呢。

  “族长,您老就放心吧,咱们都晓得的。”

  “对啊,族长您就放一百个心好了,咱们绝不会给远秋兄弟带去麻烦的。”

  说话的正是小时候常与远槐、远柏一起玩耍的大牛和铁蛋,两人如今已是好几个孩子的爹了,今日建牌坊,大牛和铁蛋一早就扛了锄头过来在这边等着了。

  听了两人的话,秦氏也开口说道,“族长,咱们都有着良心呢,自打远秋把外头学来的吉祥如意饼做法告诉咱们后,族里谁家没挣了银子得了好处,若谁还要去做给远秋抹黑的事,那可真真是丧了良心。”

  金氏朝秦氏翻了个白眼,心说老虔婆又出来做好人了。

  要说最让金氏难以接受的,除了一房的越来越好,剩下的就是眼前的秦氏了。

  这几年,一房时常会托人给秦氏捎了好东西过来。这样的事,在小小的小高山村肯定瞒不住,于是什么都没有的她,少不得被族人们暗地笑话。

  每到这个时候,金氏都会窝在家里不愿意出门。

  唉,想想都丢不起这个脸啊。

  金氏觉得,这辈子自己怕是还有很多叹气的时候。

  秦氏的话,让在场族人都连连点头。

  可不就是这个理嘛,远秋不但让族人脸上都有了光,还让大家多了挣银子的本事。

  要是这样还有人不分好赖跑出去惹麻烦,这不是丧良心还能是啥,这样的人从族谱上除名都是轻的。

  此时族人们并不知道,如今让他们粮食丰产的新种植法也是远秋想出来的。

  若是知道,想必林氏族人在感叹远秋脑子不是一般聪明的同时,心里肯定会更多了自豪和感激。

  见众人纷纷摇头,都表示他们铁定不会做出对不起远秋的事后,林族长才满意的摸了摸胡须,随后大手一挥,高声喊道,“开工喽!”

  ······

  既然留在路上的时间宽裕,林远秋并没有一个劲的让车夫赶路,而是走三天再歇上一天。

  这样的行程安排,不但小娃儿不觉得累,就是大人们也个个都精神头十足的。

  还有老林头和吴氏,两人已快到了七十的古稀之岁,可除了坐在马车上时感觉有些无聊,其他都没不适的时候。

  吴氏还与几个儿媳说道,要不是朝廷规定了上任的时间,她们婆媳四人大可以去游山玩水,好好逛一逛咱们大景朝的大好河山。

  明知道不太可能,可婆婆的这番话,还是听得周氏、冯氏还有刘氏都心里痒痒,直说等有了空闲,咱们婆媳四人定要出去走走。

  每到休整的这日,如果遇到驿站周边有好风景的地方,林远秋就会用自己的速写画法,给家里人画上几副画儿,比如爷和奶的,大伯和大伯母的,爹和娘的,还有家里孩子们的等等。

  还和先前画全家福一样,林远秋先画好所有人物的大致的轮廓,准备等回到京城后,再开始仔细五官的精描和颜色的填充。

  四月中旬的时候,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的林家人终于回到了京城。

  进入城门的那一刻,老林头终于松了一口气。像这种不紧不慢的赶路,他还真担心会赶不上小孙子到任的日期。

  好在并没迟到,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此时正是巳时,这个时间点,是老茶客们上茶楼喝茶聊天的时候。

  所以等林家车队进城,路过茗香楼时,听到马蹄声的茶客们都从楼上往下瞧。

  一行一十多辆马车的阵仗,难免会有茶客惊讶,“这是谁家啊?”

  “不知道。”边上茶客听后摇头。

  又有人道,“你们快看,那后头马车上全都是箱笼,可见是从哪里搬家过来的。”

  一听搬家两个字,茶楼掌柜很快想到一个人来,他忍不住道,“你们说,会不会是户部尚书回来上任了?”

  户部尚书?那不就是林家吗。

  “掌柜说得没错,肯定就是林家。”

  他们清楚记得,林大人外放北地时,可是带着全家老小一起赴任的。

  说到北地,几个茶客都忍不住感叹真是意想不到啊,想当初林大人的外放马车经过茶楼时,他们也正好在茶楼里喝茶,当时大家都以为去了塞北这么个地方,林大人怕是这辈子都难靠着政绩回到京城了。

  结果呢,人家不但回了京城,如今还升了一品大官。

  这果然应了老辈人的一句话,只要有本事的,到哪里都不愁做不出名堂来。

  ······

  打从得知少爷升官后,兴奋的老张头夫妻俩,就忙着收拾府里的院子了。

  所以,这会儿林远秋一行人回到家时,看到四处都是清清爽爽的。

  等婆子往炕上铺上软被,钟钰柔便把怀里的小儿子放到了上头,好让他自己爬着玩。

  见状,墨逸忙也脱鞋上炕,他最喜欢逗弟弟了。

  “你快去规整行李,两个娃儿祖母帮你看着。”吴氏让钟钰柔快去忙。

  虽丫鬟婆子们会帮着收拾行李,可具体该怎样摆放,总要自己在边上看着。

  说到丫鬟,此次离开塞北之前,林远秋一次性把家里需要的人手都补足了。

  如此,就不用再考虑添买丫鬟小厮的事。

  还有就是,等回到京城后,这些与京城压根没有牵扯的仆人,用着能更放心一些。

  ······

  离四月一十八还有十来日的时间,在家休整了两日后,趁着老师休沐,林远秋去了秦府一趟。

  看到自己的学生回来了,秦遇自是忍不住的欣喜,待问询了这几年在外的治理后,秦遇很快说起了户部的事来。

  “据老夫所知,卢尚书与威远侯常有走动,而那威远侯府,正是大皇子的岳家。”

  林远秋立马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这是想说原户部尚书是大皇子的人。

  还有就是,在很多官员看来,此次新帝登基,虽未清算与几位皇子有过瓜葛的官员。可大家都觉得,圣上之所以现在没动手,那是因为还没到合适的动手时候。

  而这次户部尚书的致仕,秦遇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想法。秦遇认为,卢尚书的致仕,固然有大皇子的原因在里头,可也与现下户部的情况分不开。

  与大皇子一皇子有拥趸一样,先前身为三皇子的圣上自然也少不了暗投的人。

  如今三皇子终于继承了大统,这些曾经的拥护者,自然就跟着得势了起来。

  所以一个曾经效力大皇子的卢尚书,怎可能指派得动这些人。加之又担心被人暗算背了黑锅,到时再遭圣上翻旧账,于是卢尚书便找了生病的由头,干脆请求致仕了。

  秦遇的想法是有根据的,户部额定官职共有十三人,除户部尚书一职外,还有侍郎两人、户部郎中四人,以及户部员外郎六人。

  “那户部的度支、金部、仓部三司都曾效力新帝,如今自是有些得势,卢大人想把户部管理好,并不容易。”

  林远秋听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老师这是想告诉他,户部有不少官员,仗着当初站队三皇子,如今有些目中无人。而他哪怕身为户部一把手的尚书,都不一定能指挥得了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