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越幅
作者:三六九龄      更新:2022-12-07 11:08      字数:3538
  “十六幅图?外加十六首诗?制成十六锭墨?”卫景平摇头如拨浪鼓:“夫子,来不及。”

  十六幅棉花耕织图就得画个把月吧,画完之后制作墨模需要的时间更长,然后再装模、风干、描金,前后算下来没有一年的功夫完不成。

  十六锭墨呢。

  顾世安皱了下眉头,打开折扇给了他一道凉凉的风,用那种你怎么笨都能笨到开花的眼神看着他:“……”

  卫景平“唰”地灵光起来:“哦,夫子的意思是先制行于秋闱时的‘采棉’和‘拣晒’两锭?”

  余下的慢慢制,慢慢献。

  “嗯,”顾世安很满意他的机灵:“我今晚就将这两幅图画出来,明日你来取了拿去制墨模,你们墨铺开了这么久,赶制出两锭墨不是难事吧?”

  卫景平汗了汗:“还好,还好。”

  献给皇帝的墨,要制作得越精良越好,每一处打磨都是要花功夫的,不敢有任何的仓促疏漏。

  “不过这只是一条路子,”顾世安神情有点悲观:“秋闱时能不能拦下谢回来甘州府,之后全看天意了。”

  “不试试怎么知道?”卫景平说道:“试了成不了事,也甘心了。”

  顾世安又啰嗦上了:“平哥儿老姚那边真是……”

  一门好婚姻。

  卫景平捂上耳朵一溜烟跑了。

  从白鹭书院回去,卫景平把制棉花耕织图的事跟姚春山说了,他抚掌道:“我本来回京之后想着在把姚家的匾额挂起来重振姚墨的,却苦于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墨往宫里头送,这下好了。”

  犹豫了下,卫景平还是把咸州知州樊先和大学士谢回的事情同姚春山说了:“老姚,这次借你的手办事,说真的我也不知道妥不妥当。”

  姚春山却笑道:“我只知道制了好墨送进宫里头就是了。”

  他拍了拍卫景平的手背,示意他多心了,这怎么可能有事。

  他们制墨世家,一旦得了好墨献进宫中,应时应景的原是本分,至于睿元帝看见了想什么说什么,群臣听见睿元帝的话又如何动静,与他一丁点儿干系都没有。

  每年秋季吏部考核各地“农桑垦殖”的时候,多少人往宫里头送盛世耕织的图景,就连宫廷画师也会创作耕作图,以提醒皇帝“朝夕披览,借无忘古帝王重农桑之本意也1”,不多他这两幅。

  卫景平这才收敛了些许愧疚之色。

  次日还没等他去顾家取画,一早顾小安就抱着画轴送来了,卫景平打开一看,画面线条朴素,用笔却极生动,色彩大气庄重,最适合印在长方形的墨锭上不过了。

  姚春山看着这两幅图眼中精光闪闪:“制出墨来必定叫人耳目一新。”

  “老姚,这段时间要劳累你了。”卫景平觉得制御墨这事他是帮不上忙的:“你说说你,一来就走不成了。”

  姚春山笑道:“要劳累的是川哥儿,”他说道:“还要请他这段时间给我从后山的黑水潭里打几桶水。”

  黑水潭的水较别处的水格外清澈干净些,用它来熬制骨胶入墨,制出来的墨色泽清新,越陈越亮,格外难得。

  卫景川耳朵灵,他在外头听见就应了下来:“这还……不不是小事。”

  说完发现自己又结巴上了,他懊恼地挠了挠脑袋。

  ……

  之后,卫景平闭门谢客苦读了一个多月的书。

  到这个时候无论是学问还是做文章、赋诗的技法早已学完,该练的也都练过了,他就每日在家中模拟秋闱考场,自监自考,而后再复盘评判一下自己做的文章和诗句。

  卫景平的目的是想通过每日苦练,等来日入了考场,绝不犯一些意外的错误,比如“越幅”,就是考生在答卷时空了一页,直接从下一页开始写了,那么这科直接就没戏了。

  蒲松龄在《大圣乐》中有过一段关于乡试落榜的记载:“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绺魂飞出舍,痛痒全无。”,说的就是他在康熙年间乡试的时候卷子答得很好,但因为写得太丝滑以致于“越幅”,然后出了上千个瓢的冷汗吓也吓死了,但还是被“黜落”,意外地因为这个小小的疏忽而落榜了。

  还有诸如避讳、抬头,涉及尊长要提格另写,曳白及涂改等等,他全都一处不遗漏地细细练过。

  以及保证下场应试的时候不会在考号里犯这种错误。

  月余后,等他放下书卷打算好好休息个一两日的时候,咸州知州樊先找上门来了。

  不过他这次并不是单独来找卫景平一人的,而是带了银两送到县衙,说是给上林县此科秋闱下场的秀才们上甘州的路费银子,命他们来县衙领银子画押并顺带见上一面,叙个话。

  正如顾世安所料,樊先头一回找卫景平隐隐吐露替考之意果然是虚晃一枪,他这次大张旗鼓地来上林县,或许才是实打实地要搞事情了。

  “要不给他来个有来无回?”卫长海寻思着:到了上林县他们的地盘上,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出点“意外”还不容易。

  “爹,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卫景平说道:“不可轻举妄动的。”

  樊先混迹官场数十年,可谓老狐狸中的领头狐了,万分小心应对还担忧不够,哪能莽上去就干了。

  卫长海不服气,卫景平戳他软肋:“如今我二哥可是在羽林卫当差的,是皇家侍卫了,咱凡事不得往明处做?”

  焉能动辄山匪做派。

  何况上次樊先对他也是含蓄地诱之以利,点到为止,他也打哑谜般地婉拒之,人家不也没再纠缠他了吗。

  犯不着喊打喊杀的。

  提到卫景英,卫长海脸上立刻蒙了一层神采:“哎呀,你说英哥儿怎么就这么有本事呢,不愧是老子的儿子……”

  “爹,那我到县衙领路费银子去了,”卫景平对着他挥挥手:“回来给你打酒喝。”

  县衙。

  大厅的上首位子上坐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一身褐色官袍,细目留髯,他一开口便叫人听出身上的官僚气远重于科举入仕其余陪坐官员身上的书生气。

  卫景平来了之后,各方都执了礼,上林县县太爷武念恩拈着他的山羊胡须凡道:“上林县文风不兴,这么多年才出了个院试案首,可惜年纪太小,此次秋闱下场,对卫小秀才来说有些仓促。”

  表面意思好像在说:别的秀才秋闱时都寒窗苦读二十多年了,他才开蒙几年,比不了,比不了。

  可落在旁人耳中就是这样了:哇啊年纪这么小的案首,知府孔大人点的神童小秀才出在你治下的上林县,不得了,不得了。

  他说完,一直半眯着眼在打量卫景平的樊先开口道:“本官读过卫小秀才院试的夺魁文章,称得上文章尔雅,议论明畅,叫本官拍案啊。”

  卫景平绷着神经倾听他的话,闻言立刻谦道:“自念书以来才侥幸得了那一篇稍稍拿得出手的文章,不敢当樊大人如此夸赞。”

  樊先嘴角扯出一抹笑容说道:“自上回院试之后,卫小秀才在府学师从冯、钱二位大儒苦读三载,想来如今所作的文章更能深入题理发出至理妙意,不见雕琢痕迹了。”

  卫景平说道:“有幸在府学得冯、钱二位夫子点拨,在下自觉有所进益。”

  他这回不谦虚了,就明着告诉樊先,我如今做八股文的水平比三年前院试的时候强到天上去了,你打我的主意就大错了,没那水平的人考太好秋闱高中容易被扒知道吧。

  “甚好,甚好,”樊先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他不再说别的,命人赏了他银子,又说得空再请卫景平切磋学问,就放他回去了。

  人家压根儿没有用半个眼神暗示替考甚至是拟题剿袭的事。

  卫景平从县衙出来就饭锅冒烟,米(迷)糊了,难道这伙人回去一合计,他这神童案首的目标忒大,打他的主意不靠谱,遂放弃了?

  瞧他回来之后紧张的,又是顾世安又是老姚的折腾了一通,到头来人家樊先蛰伏不动了,这不是白忙活嘛。

  又或者,离秋闱尚有段时日,没到他们拟题剿袭的时候,樊先只是先见一见他罢了。

  事到如今只能找个“有备无患”的理由安抚自己了。

  卫景平一路左思右想回到家中,卫巧巧给他展示了两个黑漆描金彩色双龙戏珠的盒子,一个背面印着幅农家采棉图,另一个印着拣练图,画面的配色尤为国泰民安,一看就很招人待见。

  “真好看。”他道。

  “采棉”和“拣练”的墨模也已成型了,这回从头到尾全由姚春山一力制作,到半成品时就惊艳了卫家一家子人,叫他们大开眼界见识了一番百年制墨世家积攒的功底。

  “老姚,这棉花耕织图墨送进宫里能换多少赏银啊?”卫景平凑过来看了半天墨模,问道。

  姚春山手里拿在雕刻刀,还在不停地雕琢细微处:“这不好说,从前三锭姚墨能换十两银子。”

  等于是一锭姚墨三两多点银子。

  像这种有花样的墨锭,姚家还未往宫里头送过,故而不知能不能得贵人的青眼,又能拿多少赏银。

  卫景平悟道:“老姚,其实你原本是制墨的皇商对不对?等于说是制的墨专供宫里头的。”

  “道理是这样,”姚春山说道:“只是我父亲那辈从宫中出来,不挂墨务官的头衔了,也没在户部挂皇商的名头,就这么依照旧例往宫中送墨。”

  这边拉扯着家常,刘婆子进来了:“平哥儿,有人拿了这个来请你。”

  卫景平一瞧,她手里拿的是个请帖,落款是咸州知州樊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