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县试的时候考哪些书?
作者:作者明光里      更新:2022-09-17 22:47      字数:4152
  顾思有些激动,睡不着觉,不由得想起这三年多的日子。

  装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哪怕他再用心,总有很多细节与真正的孩子不一样,开始时他奶还怀疑他脑子有问题。

  好在他说话说的早,打破了这一猜测。

  汉中府的方言他刚开始的时候一句也听不懂,但以成年人的思维来学习还是很快的。

  是以他八九个月就会开口叫娘,一岁出头就能简单而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等一岁半的时候,他说话就很顺利了。同年龄的小孩子,这个时候还是两三个字向外蹦。

  村里人都说他说话早,聪明。

  他娘从他能说清楚话开始,就教他《三字经》,他跟着背,并对着书认繁体字,学的速度也不快。

  再不快,两年下来,他《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些都背完了。

  《千家诗》也背了一部分。

  这启蒙也算是结束了吧?

  家里人知道他在跟他娘背书,知道他能背过一些,但具体背的怎么样也不清晰,等知道他学完了这些一定很吃惊,吃惊之下应该会同意他去上学吧?

  他要是去上学的话,多长时间能去县试?

  把县试比做高考,小学是识字明理阶段,是基础,主要的是中学,那就算他是成年人的思想来学,至少阳得三四年吧?

  顾思胡思乱想着,睡着了。

  第二天,早饭后,顾思还是先对他娘说起这件事:“娘,我想上学堂念书。”他娘的思想比他爹的成熟一点,对于学习的事比他爹看重多了。

  舒颖有些惊讶:“怎么想去学堂念书?”

  顾思脸上带着些委屈:“大堂伯家里宴席的时候,有个叔爷爷按着我给老爷下跪,膝盖都磕青了,我不想跪别人,我要考秀才。”

  顾思做事稳妥,自己能很好的照顾自己,平时舒颖不太关注他,听到这话,连忙抱起他挽了裤腿看,果然见膝盖都青了。

  她心里有些难受,考虑了一下才道:“你太小了,你爷爷怕是不同意。”

  “你让我爹爹去跟我爷说嘛 ,让我爷跟我曾爷说。”顾思拉着他娘的袖子撒娇。

  舒颖对于自己儿子最了解,想着早念书也好,就跟自己夫君商量。

  顾名一听就不同意:“他还那么小,上什么学啊,现在正是玩的时候,等大些了再说。”

  “小孩子记性好才要早早的学,不然等大了反倒是学的慢了。”舒颖举了一些例子,又叫顾思背了《三字经》。

  顾名倒是很高兴顾思能背过书,但舒颖怎么说,他也觉得顾思太小了,不适合现在就上学堂。

  舒颖辩不过他,干脆也不找他了,直接在午饭后找自己公公。

  顾爷爷一听大儿媳说要让孙子上学,很是迟疑:“他才三岁半,太小了。”

  “爷,我想上学,我背书可快了,不会浪费钱的!”顾思到顾爷爷跟前撒娇。因为他是他爷唯一的一个孙子,他爷对他很是看重。

  顾爷爷笑着摸了摸顾思 的头:“不是钱的问题。”他看向舒颖,说出自己的担忧,“孩子小容易生病,学堂的孩子又多,他还没长成,不易放出去。”

  舒颖怔了一下,没想到公公是顾虑这个。她就只有这一个孩子,听了这话也免不得慎重对待起生病的问题来,觉得很有道理。

  顾思把生病这事给忘记了,他长在二十一世纪,打过各种疫苗 ,医疗又发达,谁做事之前会考虑生病啊?生病这种小事,根本就不在人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随便一治就好了。

  但在这里三年,他听过村里有孩子去世的事,知道一个感冒发烧也可能要了人的命,而且小孩子的免疫力低是真的,他也听说一些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成天生病,知道大人的顾虑很有道理。

  但他不想放弃。

  他努力说服自己爷爷:“我下学堂回来会认真用胰子洗手,一定离生病的学生远一点,天冷了就多穿衣服。”

  “爷,我都背过《三字经》……”顾思正要向着他爷展示自己都背过了些什么书。平时是他娘教他背书,但他娘不但不是个爱炫耀的,而且很有那种“藏锋”的心态,做事怕太出头会被人嫉妒针对,是以家里只知道他在背书,有时候也会叫他背一小段,但具体的情况也没管他。

  舒颖捂住了顾思的嘴,止住了他向下说,对着公公点头:“爹你说的对,太小了上学堂我们照看不到,很容易生病,那天就再过两年再说吧。”

  顾思听他娘说的坚定,知道健康这个问题对于家长来说是个大事,他娘是不可能再同意他去学堂了,整个人表现的蔫蔫的。

  其实这是为了放松他娘的注意力,等下午找了个机会,顾思就去四院正房里找他曾祖父了。

  爹娘和爷爷不同意,这不是还有家里的大家长嘛。

  顾家是个五进的宅子,前后院都有屋子都没住人。

  二院住的他九爷一大家;三院住他家,他爷他奶在正房住着,北厢三间他家住一间、他叔婶和妹妹一间、、织布纺线的屋子一间,南厢他姑住一间,空两间;四院住的他三爷一家和他曾祖父。

  这宅子听说是他高祖父,就是他爷爷的爷爷在世时置办的,起先只盖了前院和二院。后来高祖父去世分家,他曾祖父把其他地方一溜的全盖成砖房,在村子里都是少有的。

  这次他吸取经验,没有先说他要上学堂,而是先问他曾祖父:“曾爷爷,学堂里学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些,就要开始学《论语》吗?”

  顾家曾祖父有些意外顾思能把这些启蒙的书都说出来,笑着摇头:“不是哦,还要学《颜氏家训》和《朱子小学》。”

  顾思眨眨眼,还有这两个吗?这和他想的不一样啊,他还以为他可以正式学四书五经了呢。

  “谢谢曾爷,我知道了。”顾思点点头,跑回去了。

  他找了凳子踩上去,在他娘的书柜里只找到了《颜氏家训》和《朱子小学》,坐在一旁,先打开《颜氏家训》看起来。

  他以前没读过《颜氏家训》,只知道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写的书。

  现在一看目录,有七卷,分二十篇: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心、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

  他大致翻看了一下,估摸有三万字左右。

  太长,他先没看,再打开了《朱子小学》浏览。

  这本六卷,分内外两篇,内篇有四篇:立教、明伦、敬身、鉴古;外篇有两篇;嘉言、善行。

  大致讲的是生活实践涵养品德和养成好习惯的一本书。

  对于小孩子的启蒙来说是挺好的,但他是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还是先读一遍再说吧。

  顾思花了几天的时间,认真的把两本书读完,理解了,又再去找他曾祖父,问了同样的问题。

  顾家曾祖父见小重孙又来问,这次认真了很多,细致的想了一遍后回答他:“还要学《五字鉴》《千家诗》《幼学琼林》《孝经》和《增广昔时贤文》。”

  顾思瞪大眼,不满的话脱口而出:“你上次都没有说要学这些!”

  顾家曾祖父被逗的哈哈大笑,笑完摸着雪白的胡子,看着郁闷的顾思自己乐。

  顾思原本想着先把蒙学背完,让他曾祖父同意他正式进学就容易了。

  现在发现蒙学要学的东西很多,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背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上,就改变了想法。

  他转身就跑,去他娘的书柜里找书。

  《孝经》他无聊时读过,很薄,要背容易。

  《千家诗》他数过,没有千家,唐代有六十五家,五代一家,宋代有五十二家,明代有两家,佚名的两家,但录了有上千首诗了。这个要全背过得慢慢来。

  《五字鉴》,他好像见过,对名字不敢兴趣,没翻过。

  顾思找到《五字鉴》打开,发现是明代李廷机所撰,原名《鉴略妥注》,讲的是历史,难怪他娘从来没对他提过这本。

  《幼学琼林》是明末程登吉写的,现在都是增补本,原本叫《成语考》《故事寻源》,是本百科全书。

  《增广贤文》他以前就看过,集结的各种谚语格言。

  找到这五本书后,顾思抱着去四院里找他曾祖父。

  “这些书,县试的时候考哪个?”顾思问。要是表现过后,他曾祖父也不同意他去学堂念书,那他就先自学。

  自学有一点很不好,没人帮忙划重点。

  念过书的都知道,课本里的哪些是重点要吃熟摸透,哪些理解就行,没有人比老师更清楚了。有些常年带高三的老师甚至在猜题时能猜出一些高考题。

  让他曾祖父划重点吧,呃……他曾祖父自己都考一辈子也没考上,划的重点真的是重点吗?

  这就是他想上学的原因,学堂里的老师……不对啊,学堂里的夫子是什么学历来着?要也是童生的话……

  一想到顾家村以前没有秀才,顾思便知道了,村塾里的夫子最多就是个童生了。他昨天太激动了,把这点忽略了。

  他大堂伯……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谁有功夫去教一个小屁孩子啊?还是得有一定基础了表现优秀了才能去求人。

  顾思突然发现,他身边最好的能给他带来教育资源的就是他曾祖父。

  以前怎么没想到呢?是因为他曾祖父年纪大了,下意识的把他排除在外了吗?还是他爷从来没有教过他爹他哥他们,他觉得不可能?

  “咦?”顾家曾祖父看着小曾孙一本正经的问他县试考哪个,觉得稀奇,“你知道县试是干什么的吗?”

  “我知道,是改变命运的考试。”顾思回答。

  顾家曾祖父惊了一下,随即想到这一定是顾思在家里或者村里听说的,小孩子记性好,就记住了。

  他叹息的点了一下头:“对啊,是改变命运的考试!村里找夫子,没过县试的都不要。你说我好歹考上了个童生,你伯你爷他们,竟然一个个都是榆木脑袋,连一个过县试的都没有!”

  越说,顾家曾祖父就越是不平,有一种迟暮的感觉,长叹一口气。

  他年轻时只顾读书,等回过神时,发现大儿子被惯的有些懒;二儿子倒是聪明,就是被荒废了;小儿子没有慧根,不是读书的料子。

  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发现老大家三个都不是读书的料。

  老二家的第一个倒是聪明,就是心思不在学习上,第二个比他娘能好一点,但也是个憨货,勉强识全了字。

  老小家第一个也没考过县试,第二个还小,正顽皮着,看不出来。

  就只大重孙还好一些,不过看样子,过县试也难,就算过了县试,府试也过不了。真要能考上童生,怕也得一二十年后了。

  身边这个还小,他是等不到能看出他将来怎样的日子!

  等他死了一分家,家里连个童生都没有,儿孙也没有什么大本事,遇事只能卖地,没多少年就跟村里其他人一样了。

  要是遇上灾年,说不得还有饿死的后代。

  顾家曾祖父越想,就越有一种悲凉袭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