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
作者:南湖锦鲤      更新:2022-06-18 08:35      字数:4913
  刘耀在宫廷的廊道上飞奔。

  他先是跑掉了自己的鞋,接着连袜子也跑掉了,他头上戴的冠冕,腰上系的玉带,也很快掉在路上,但是他什么都顾不上。

  他拼命拼命地跑,像多年前的那个晚上那样。

  与当年不同的是,当年他是漫无目的地奔逃,期盼着有谁能救救他,而今晚,他知道他应该向谁求救。

  “太傅!太傅!”

  “姑姑救我!”

  刘耀终于跑不动了,他跌在洗女的宫殿门前,一点点向前爬,他的身后,无数的火光在向他靠近,到处都是嘈杂的人声。

  “陛下!”一声悠远苍老的呼喊。

  是他们来了。

  他们要将他交出去!

  交给席献!

  就像当初父亲死了,宫人和大臣把他交给安王一样!

  火光映天。

  “姑姑救我!”刘耀凄厉的声音在洗女紧闭的宫门外响着。

  大殿漆黑,洗女孤坐在殿前,一灯如豆,照亮了她手里的新卷。

  这是新出的《拼音字典》第一册注解,上面是一百个字的音、形、意、词,目前还没有最终定稿,她手里的是内部待批阅版本,上个月刚出,陆瑶往手下各处的人手里都送了一些让她们给给意见,送到她手里的时候还泛着新制的墨香。

  洗女拿着一管笔,边看边在上面写一些意见,时而蹙眉时而舒展,不管门外的声音如何嘈杂绝望,手里一管笔始终握得稳稳的。

  “这灯气都快没了,这么看书,眼睛会坏的。”

  阿茉拿着一只竹管进来,给她将不老灯的气管换过气,殿内的灯光骤亮。

  不老灯是丹术班的人从川蜀弄回来的好东西,她们在那里炼井盐,凿至深井下时,井中有气,点之可燃,当地人不知道是气的原因,常常往里扔火,待井内炸过之后,以竹管取火,其火可以燃上一天一夜而不灭。

  陆瑶火井之中不是神异,而是有火气,让丹术班的学生和墨子班的学生合作,引气出井,以竹管传输并密封,做出了这方便好用的不老灯。

  在江右,这样的一盏不老灯要卖五百金,只有富豪可得。

  但是江右豪族不知道,在江北和建康,早在三年前,就有十金一盏的不老灯售卖,耗换的火气竹管一金一个,只是只卖给有本地户籍的百姓,且只准百姓家自用,限额,用之前还要进行培训。

  而川蜀之地,更是家家户户通火气,不止用不老灯,还用不老火,每月交上很小的一笔钱,就可用火气烧饭做菜,比上山砍柴方便轻松百倍。

  她在北地,但是前往淮南贸易城的商人当然不会忘记用这南方的好东西讨好刘耀,于是这灯就送入她宫中来了。

  每每看着自己桌边一捧灯光,洗女就想,这天下之主的位置,只该她的女君去坐。

  灯光照亮了洗女手里的书,也照亮了她低垂的眉眼。

  阿茉换好灯,低声道:“洗女,刘耀在外面喊了快半刻了。”

  顿了顿,望着洗女深沉难辨的脸色,她继续说:“女君交代,若刘耀可用,可留他一命,但是一切以你的安危为重。”

  洗女“嗯”了一声,继续低头为新书做批注。

  阿茉悄无声息地出去了。

  殿后有细碎而整齐的脚步声和铁器摩擦声响起,而后又安静下来,看不出任何异常。

  洗女当初是孤身进的这北帝宫中。

  但是刘耀不放心洗女的安危,特地调拨五百金吾卫在她宫殿附近守卫她的安全。

  刘耀以为这五百金吾卫是听他的话替他守护她,怕他们不够尽心,常常反复对这五百人耳提面命。

  实则这五百金吾卫真正效忠的人是她——这是陆瑶留给洗女的保命牌,费尽心机从江北调来的胡汉混血好手,留在北宫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护洗女的安全。

  而除了陆瑶留给她的保命牌,洗女自己也早已将宫中禁军和金吾卫全部握在了手里,她和刘耀一起出现在宫中禁军和金吾卫统领面前发令,她敢保证,这两大统领绝对是听她的,而不是听刘耀的。

  那个暴戾的傻孩子,他的恐惧和不安就像一把刀,而他是握着刀的幼儿,幼稚茫然中不知会将刀刺向谁,也许是他自己,也许是别人。

  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包括他自己。

  他可能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坐在了不适合的位子上,掌握了不适合他的权柄。

  门外,刘耀的声音喊哑了,趴在地上抱着臂涕泗横流。

  洗女终于放下笔管,沉声道:“开门。”

  吱呀一声,宫殿的大门打开,刘耀在泪眼朦胧中抬眼,看到他的太傅提着不老灯向他走来,每一步都走得那么稳。

  “呜呜呜……”他像受了很大委屈的孩子一样,一只手伸向洗女,一只手指向身后,鼻涕和着眼泪开口:“姑姑,他们来了,席献来了。”

  “我知道了。”洗女将他拉起来,让宫女拿来水和帕子为他擦脸换衣服。

  刘耀在换洗过后靠坐在洗女身边的矮榻上安心地睡过去了。

  洗女低头在纸上写下给宫中金吾卫的命令。

  “让他们行动吧。”

  宫城外,满平城的朝臣都陷入了惶恐中。

  北帝暴戾,欲杀大司马,却又没能杀成,将他放出了宫城。

  席献出宫后,连衣服都不换一件,即刻骑快马出了城——然后,就调兵将京城围了。

  要知道,他的家小和两千亲卫以及一干副将府官等可全都还留在城里啊!

  他将京城一围,等于是直接放弃了那两千多人的生命,因为京城内愤怒的百姓和大臣绝不会放过他们的。

  城中的人骂死了席献的冷血无情,但是在最初的愤怒过后,竟然没有人去动席献的家属了。

  因为整个京城的人都想起了上一次京城被围时经历的事情。

  没有人想再经历一次被围的日子,缺水断粮的痛苦回忆至今仍折磨着某些人。

  但是上一次,他们最终获救了,席献救了他们。

  可这一次,他们再没有下一个席献了,席献就在外面,是围他们的人。

  席献担任大司马近十年,统管全国兵马,除了宫城中的金吾卫和禁军不归他管,其余全国各处将领军士,都归他属下,更何况,他还有两个身为地方大员的好兄弟:余也加和甫敢先。

  这两人一人为雍州刺史,一人为司州刺史,总览一方大权,在地方上都是无冕之王。

  有这两人在地方上和他呼应,整个平城之中,谁能和席献抗衡?

  平城中人飞快地想明白了局势,于是像被割倒的麦子一样齐齐倒向席献这边,都不需要席献在城外喊话,城里就有高官大臣为他送去了投效书

  :

  “大司马一生忠贞,实在是被奸人所害,才到现在的地步!大司马放心,我等一定为您锄去陛下身边的奸人,等我们除了奸,再迎大将军入城。”

  至于大将军进城后是做曹操还是司马昭,那就看大将军自己了。

  所以短短两日内,平城内的局势就有了巨变,从皇帝威逼群臣变成了群臣威逼皇帝。

  “陛下,只要交出洗女,平城之困顷刻可解。”

  “陛下,是妖女祸国,大司马才怒而出城。只要您诛杀洗女,大司马必定回心转意。”

  “陛下,请您立刻弃浊扬清,莫要执迷不悟……”

  “陛下……”

  刘耀从梦中惊醒,醒来时发现他的太傅正孤立在窗边,遥对一轮半满的月。

  他的心立刻落回了胸腔里,又重新躺了回去,试图装睡。

  洗女却听到了他的一点动静,转过身来问:“陛下曾说向往江南汉人的书院,现在还向往么?”

  刘耀愣了一下,睁开眼,应了一声,低着头失落道:“我若说想去,难道姑姑准我去么?”

  “我知道不可能的。”

  “那就去吧。”洗女的声音和刘耀同时响起,刘耀听到后,不敢置信地伸长了脖子。

  “太傅?”他坐直了身体,这一声喊破了音。

  洗女已经走到了他面前,逆着月光,一字一顿,再次重复了一遍:“想去,那就去吧。”

  刘耀不敢置信地望着洗女的眼,平心而论,洗女的眼睛长得并不算好看,但是她的眼底永远那么平静,好像什么都无法让她眼底泛起涟漪,她永远沉稳,永远游刃有余,有备而来。

  刘耀爱她的沉稳,爱她的游刃有余,有备而来。

  这让他感觉他没有那么恐惧和绝望了。

  他和洗女对视。

  他已经不小了。

  他知道这句话背后的分量。

  刘耀艰涩地问:“太傅,朕走后……”

  “陛下为奸人席献所害。”

  “那太傅您……”

  “陛下放心,我自然不会有事。”

  刘耀往后一倒,了却天下事一般闭上了眼。

  福帝四年月初十,北朝大司马席献围城,与城中诸臣逼宫,北帝惊骇暴崩。

  太傅洗女藏帝尸于南,密召忠臣甫敢先、余也加进京诛逆,传北帝遗言:诛席贼者帝。

  甫敢先、余也加即日起兵,却为夺位交兵于平阳,鏖战半月不止。

  青州之主霍思城义闻北帝宫中不平事,发兵十万,击席贼于广平,解平城之困,洗女以玉玺筹之。

  福帝四年三月十七,甫敢先和余也加的大军在听闻霍思城已经入主平城的消息后立刻休战,两人结为联盟,带领剩余的十几万兵马准备前往平城驱逐霍思城。

  然而大军开拔没到十天,就彻底停摆。

  盖因一件事:淮南贸易城停了在行军路上一直供给他们的盐。

  淮南贸易城成立八年,淮南贸易城就给北朝供了八年的盐,全是物美价廉的上品雪花盐。

  而司、雍两州享受南方供盐的时间还要往前推个五六年。

  在南方大量极其便宜又质量极好的雪花盐的冲击下,整个北朝早就没有人自己制盐了,北朝各地刺史手里掌握的制盐人士也早就放归了,人不是死了就是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而司州、雍州两州,从官府到百姓到军队,更是早就完全靠南方来的雪花盐过日子了。

  他们没有想过哪一天南方如果不肯继续供盐给他们了该怎么办,毕竟一直是江南的人求着他们买盐,自己巴巴地送上门来,要多少送多少。

  南方人的盐这么多,要是他们不买了,他们肯定要亏死,他们怎么舍得嘛,怎么可能舍得嘛,怎么可能嘛……

  他们真的舍得。

  至少对司州、雍州两地舍得。

  对余也加、甫敢先两人的军队也舍得。

  不去打平城当皇帝,他们都不会死。

  但是断了盐,他们的军队和百姓立刻就能反!

  福帝四年四月初十,余也加、甫敢先向平城霍思城递上降书,归还虎符。

  福帝四年六月初六,霍思城迎福帝入平城,时隔十九年,中原这片满目疮痍的大地,再次迎来了统一。

  福帝五年九月初十,福帝迁都长安,以收复失地之功封霍思城为江北公,摄政全国,妇好书院改为官府直属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开设分院,领教化选官事。

  福帝十年八月,《拼音字典注解》完成,福帝以教化天下之大功加封霍思城为江北王,兼摄政王。

  同年九月,霍思城以摄政王身份领妇好书院三百七十硕士,十七博士改革全国官制,开科举,以科举取士,凡三代以内无劣迹者,皆可参加科考,不论出身,无论种族,不分性别。

  这一年,根据全国人口统计处上来的报告显示,全国文盲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三十,其中大部分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岁以下的幼儿。

  福帝十年,福帝马安城退居太上皇,让位霍思城。

  霍思城定国号为华,史称华祖,又称文帝。

  文帝在位期间,有最开放的文化,最通达的政治,和最繁华的人文。

  人们常常会为那个时代会有如此多的天才而惊叹侧目,因为这个时代有一统江北创妇好书院的王若彩,有摆弄北宫收半国的洗女,有改稻种写《华朝生物繁衍志》的梅玉秾,有称量天下一斗金九斗茶的红丽莱,也有唱着九江歌从长江头游到长江尾的诗人江眉……

  有醉心疫病学建立现代防疫体系的龙慧寻,有挥舞着手术刀却最先发现霉菌中有某种抵抗伤口化脓成分并和同伴成功粗提出第一代青霉素的不务正业的外科学家杨先问,有发明蒸汽木牛车的周焕,也有发现电磁反应的文英……

  有造竹纸的霍升,有做活字印刷的霍满,有百战百胜的战神扈季丛,有观星记录行星运动规律的阮温,有画等降水线图的陈学年,也有改进粗盐提纯技术的霍宴和不小心做出火药的宋耀之……

  当然,也有在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也耀眼到让人闭目的人,文帝霍思城。

  史言文帝之功不在己,而在民,开万民之智,居造化之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确利在千秋。”

  “好一个人类文明,好一个,文帝。”纳诺望着大屏幕上的100蓄能进度喃喃。

  ……

  “监测到新文明正在跃迁进入本维度。”

  “……跃迁已结束。”

  “欢迎加入第四维,人类文明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