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
作者:南湖锦鲤      更新:2022-06-13 10:09      字数:4702
  阿古霸先在他阿爹的屋前踌躇好久,最后还是没能鼓起勇气进去见阿爹一面。

  毕竟他阿爹那砂锅大的铁拳在他们这附近几条街都是远近闻名,他觉得无论是自己这颗聪明的脑袋还是自己没几两肉的屁股,都受不起阿爹两下揍的。

  既然如此,既然如此……

  阿古霸先在他爹的屋前磕了两个响头,出门前去厨房顺了几个阿娘刚烤好的饼,就背着一个行囊出了门。

  阿古霸先是平城里一个普通的小青年,爹爹曾在大司马席献手下做事,后来年纪大了,旧伤发作,才带着大司马赏下的金银回了家,在平城置办下几间大屋,家里也有一群奴隶丫鬟伺候,甚至不缺识字的汉人奴仆。

  阿古霸先的阿爹已经退休快七年了,但是他仍然不忘当年随大司马进京平叛的膺荣,一心想要儿子勇武成才,以后好走他的路子进军中,一进入就至少能是个十夫长。

  但是阿古霸先不喜欢舞刀弄棒,反而在北帝陛下开始在朝中推广汉学、汉字之后,看到汉人的文字文章就一眼荡魂,心向往之,平日里也不知道被阿爹抓住揍了多少次,但是他仍然经常和家里那几个汉人奴隶混在一起,让他们教自己汉人的文化。

  阿古霸先比他阿爹更早学会认汉人的简体字,等到官府的公文发下来的时候,他阿爹尚要眯着眼睛认半天,他已经能大声念诵出来了。

  去年十月,一则消息随着走南闯北的淮南商人一起传入了平城。

  听说那个把青州孔景阳打了的汉人,就是那个叫霍思城的,在青州办了一家百家学宫,愿意不问出身门第种族等等,广招天下向学者。

  霍思城这个名字,平城人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因为她是汉人里的一个名人,听说她在南边建立霸业,光施仁政,对百姓很好,连汉人的皇帝都给她让地方,把都城建康让给她来管。

  虽然后来又说好像不是这样,但是平城人在听了一堆她的事迹后,都很肯定一件事,那个叫霍思城的人是位仁主,很得民心,有她在的地方,人人都能吃饱穿暖,人们会载歌载舞欢迎她到来。

  早在她进入建康的时候,北帝刘耀就在一次朝会上慨叹自己虽未和那位霍少主面对面谈过,却已经对她的仁德之政向往不已,说愿意效仿她。

  受北帝的影响,平城人都爱汉文化,都追捧汉文化,虽然平城内的汉人大多是奴隶,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对远在南方的汉人朝廷充满期待和向往,不仅愿意庆祝汉人的节日,也喜欢买南方来的汉商兜售的各种精美货物。

  其余货物都不过是锦上添花,最让平城百姓心爱的一件汉货是他们的雪花盐,那是真正的盐如其名,白得像雪一样,除了吃起来有咸味,大冬天的时候盛一碗和雪放在一起,都看不出区别。

  草原民族深受缺盐的困扰,而即使在占领了汉人的江山后,对大部分普通胡人来说,吃盐也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可自从汉商开始频繁进入他们北边地界,尤其是淮南贸易区建立,北帝和他们南边的商人签下了大订单之后,整个北方的盐供应都有了保障。

  从淮南贸易区建立后淮南的商人交货开始,北帝的百姓们再也没有为盐烦恼过,花上很低的价格,他们就能吃到纯度高,卖相好,吃起来还没有苦味的上好雪花盐。

  仅仅为这一份盐事,整个北帝朝廷里的百姓就对南方的汉人充满了好感,上一代的胡人心中还会对汉商有轻蔑之感,但是在刘耀即位后出生的胡人眼中,汉人简直是一群宝藏,他们的商品美好动人,他们的文化精美动听,连带着爱屋及乌,觉得汉人长得也比他们这些五大三粗的胡人要好看,近几年的青年胡人当中,有美貌的汉人婢女已经成为了值得炫耀的事,而如果谁家蓄奴汉人居多,也是让人格外得意的事。

  更有年轻人喜欢在聚会中当众表示对汉文化的向往,里面既有对北帝拍马屁的意思,但也未尝不是真心话。

  有过对比才知道伤害,在看过了精美的汉人商品,学过汉人的字和文化,又过一过汉人各种充满历史渊源的浪漫节日,这些胡人青年都不免对原来的草原奴隶制文化产生了一些自卑和不认同。

  而青年又是最有朝气的一个群体,他们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又最敢拼敢干的。

  于是在北帝朝中,日益有一股声音,要求北帝最好仿照汉人的制度,改良本朝的官员制度,甚至还有更激进的,想为本朝贵族改汉姓,重分等级,立世家门阀。

  对这些声音,北帝既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一直态度模糊,置身事外,不过北帝也确实一直不怎么理朝政,每三日上一次朝,他都嫌麻烦了,所以群臣也不觉得北帝是故意的。

  如果说北帝态度模糊,那朝廷中的老一辈胡人贵族们那就是剧烈反对了,正好提出这些政见的人基本都是这群老一辈胡贵家里的后生,于是等到下朝后,这群小青年就各个屁股遭了殃。

  可长辈教训归教训,管得了身你管不了心,小青年叛逆的精神一上来,长辈们越反对,青年官员们越觉得自己做得对。

  他们还无师自通地知道给自己找靠山。

  北帝朝廷里的势力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方,一方当然就是执掌军权,拱卫京城的大司马席献,另一方则是辅佐北帝政事的太傅洗女了。

  席献平日在政事上插手较少,如非大事基本不表态,和洗太傅处于王不见王的状态,像这种该不该改汉制改汉姓,改多少之类的事,他就不会插手。

  而洗女作为南方来的汉人,在这件事上简直是这群青年官员的天然庇护者,所以这群青年在长辈那里遭受了暴揍之后,就一致跑到洗女这里求庇护了。

  洗女便出面,将两边各打五十大板,先说青年们办事太激进太极端,怎么能忤逆长辈呢,不像话,接着再说长辈们对年轻人的态度也太粗暴了,你就是不赞同,也应该讲道理嘛,以理服人,不把他们说服了,他们不是还得暗地里偷着和你们对着干吗?

  在洗女的建议下,北帝朝廷关于未来的制度如何改进,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辩论,至今没有定论。

  但是理是越辩越明的,至少平城中的年青一代就越来越偏向汉制,也越来越向往汉学。

  甚至有人醉后哭泣自己不是生在南边做天生的汉人的,说若是从小接受汉人的教育,受汉人文化的熏陶,自己一定更加聪明。

  于是当百家学宫招生的通知传入平城,对汉学心向往之的青年们无不鼓噪兴奋起来。

  胆子大性格冲动的当晚就收拾了包袱带着自己的仆人跑路,胆子小点的,也在心里打着跑路的小九九。

  阿古霸先只是平城里向往汉学的胡人青年里最普通的一个,唯一阻碍他的就是他阿娘就生了他一个,他阿爹又一心希望他学武进军中,他还是个孝顺的孩子,不忍心让阿爹伤心,才从去年一直犹豫到今年。

  但是今年开春,阿古霸先熟悉的几个喜欢汉学的小伙伴们相继跑路之后,阿古霸先再也按捺不住,偷偷收拾齐了包袱,又在阿娘的帮助下攒够了求学的钱,找了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最后在阿爹屋前徘徊一阵,没能鼓起勇气见爹一面后,偷偷摸摸从自家墙角下跑了。

  等阿古霸先翻过院墙,阿古霸先的阿爹住的那个屋子的门才慢慢裂开一个缝,一只手干脆地把门拉开,一个妇人抱着一只冒着热气的木桶站在门前,没好气地瞪着屋里的汉子:“让你和他说你不说,现在又在这里偷偷看人家,你看个牛马,人都走远了还看看看,能看到什么!”

  阿古烈摸摸鼻子,兀自背着手侧过脸去,嘴里还嘟囔着:“你懂什么,我就是不能让那小子知道,让他知道了,他尾巴能翘到天上去……”然后被妇人一把推个趔趄,不得不乖乖进屋泡脚了。

  夜明星系,阿古烈看着窗外一支树梢,低低叹气:“我阿古家的前程可就靠这小子了。”

  “你怕什么,陛下都想去的地方,咱们霸先去了,只有好的。”

  ……

  虽然慜帝六年九月,百家学宫就将不限出生种族性别招生的布告发出去了,但是百家学宫真正迎来第一波报名热潮,却是在第三年二月。

  因为福帝元年的十月,报名后在三月入学的百家学宫第一届学生放假了,假期三个月,这些学生得以回家一趟。

  他人诉说又怎么比得上自己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有人在百家学宫学了一学期,确定霍思城在百家学宫的招生不论出身门第种族性别是真的,确认百家学宫的官方和老师们对不同出身门第种族性别的学生没有刻意的偏见和打压,才敢将消息传回家乡,通知更多想前往百家学宫又心有疑虑的人。

  于是,九州大地,无数人闻风而至。

  但是除此之外,那两千散入全国各地采风的文士们也建功不少。

  这群接受过士族优秀教育的文士们的存在对全国各地的人来说,更像一张百家学宫的名片,有这些人为百家学宫背书,甚至亲自到访各地,全国各地对百家学宫的实力才会更加信服,继而起意前往。

  福帝元年到福帝三年,中原大地度过了平稳的三年。

  这三年百家学宫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

  除了一开始用来震住各地士子的梅玉秾等妇好学院出来的女性学者,后续百家学宫又陆续推出霍满、霍升等男性学者,招收了以孙长恩为代表的士子为学宫老师,让士子们不再担心百家学宫是一个拒绝男人进入的地方。

  而在各地的学子正式入学后,又有人惊喜地发现,名动江南的玄学大师、书法大师,前吴郡太守阮温也在百家学宫!

  阮温是谁?那可是曾经整个建康的世家子弟都不得其门的建康文坛头号高岭之花,连鼎盛时期的王家头号继承人王芸都甘愿在他手下做个没名没分的弟子,其才华可见一斑。

  自从慜帝即位后,他就辞官隐居,不见外人了,据说当年的谢国舅谢恺攻入建康时也曾去求见,却连阮温的面都没见着,就被赶了出来,又足可见其高傲。

  而这样恃才放旷的大师阮温,竟然在百家学宫出现,前来求学的学子们又怎么能不激动!

  有人立马就去打听了,打听出来的消息就更加令人振奋了,阮温竟然亲口承认,自己是百家学宫里的老师,就在百家学宫内教学,如果有人对他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就可以去他门下学习!

  这是怎样的殊荣!

  须知当年的王芸都没能和他有师生之名,而他们竟然能吗!

  百家学宫的学生们纷纷试图涌入阮温执教的学科,但是了解过后,他们才发现,阮温所领的一科,非书非画,非儒非道,而是名叫理学。

  而阮温亲自执教的课程,竟然是算术和星象这种堪称旁门左道的内容。

  一部分学生当即打起了退堂鼓,但是更多人却为了阮大师的名扑入理学,开始了和理学相爱相杀的日子,即使中间不断有人退出,新入者,也源源不断。

  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认识到理学一科之下,除了教算术和星象学的阮温老师,还有教天文气象和地理的陈学年老师,教数术但是目前不务正业呆在《拼音字典》注解小组里当组长的孙长恩老师,又有教丹术但是往往神出鬼没、满脸神秘并且经常一身怪味的霍宴老师和宋耀之老师……

  不知不觉,单单为阮温这个名字涌入理学一科的学生少了,为理学之无穷奥妙涌入理学一科的学生多了。

  而这样的事情,并不止发生在理学一科,为真正的学术和技术吸引而来的,还有农学、工学、医学、商学……全国各地每年都有无数新的年轻人背起行囊前往传说中的百家学宫求学,每年也都有新的学生学成,归去或留下。

  在不知不觉中,一个个新的学科被建立,一家家新的学术在争鸣,百家学宫前的广场上一年到头,总有些大胆的老师或者学子上去展示自己的成果,而百家学宫,越来越宫如其名了。

  ……

  福帝四年元月,平城。

  在一日高过一日的呼声中,太傅洗女退居幕后,北帝刘耀终于亲政了。

  满朝上下都对他们的君王充满期待,盼着他亲政后能对已经持续了七年有余的改革争吵做出正义的宣判。

  北帝也没有让这些人失望。

  他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别的,就是除掉过去的官制,改用过去汉人的选官系统——九品中正制。

  伴随官制改革而来的,当然是胡人改姓,论资排辈。

  从此,北朝中新一代的门阀世族,建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