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迁都洛阳
作者:百里冰烟      更新:2022-10-03 05:39      字数:3720
  金兀术很快发现,分兵是个愚蠢的主意。

  曾经无往不利的骑兵在幽州似乎遇到了克星,被派出去抓炮灰的小股骑兵,回营地的十不到一。回来的骑兵也是灰头灰脸,报称遇到锦衣卫和土匪伏击。再然后,金兀术就发现只要小队出营就会有去无回。

  夏祈音动员了连云寨、丐帮等许多民间势力参战。这些江湖好手带着绊马索、地雷等分散于村镇、隐匿于山林。在正面战争上,江湖高手作用有限,可伏杀小股骑兵却颇堪称奇兵。绊马索一拉,金人的骑兵滚落马背后,根本反抗不了这些江湖人。

  在各村镇道上穿插机动的锦衣卫,这些锦衣卫装备精良,不仅配备战马、弓箭长刀,还装备了量产不久的火器,加上锦衣卫中也不乏武功高手,严格遵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作战十六字诀【注1】,以极小伤亡重创敌人。

  面对宋人的游击作战十六字诀,金兵一分兵就遭殃,只要小股人马进村入林必受伏击,最夸张的是有几队人马在追缴时,竟然被狼群围杀。

  金兀术战术连番受挫,再不敢轻易分兵,陷入进退两难。可他也没有为难太久,因为在一个深夜,金兀术的首级被人取走了。与金兀术同时被割去首级的还有金兀术手下的高级将官。

  金兵骤失统帅,群龙无首之际,营中忽然冲出许多高手。

  原来金兀术派人袭扰村镇受挫时,许多中层军官被杀,加上外出的队伍伤亡极重。以至于一些小队回到营中,并无人熟悉这些底层士兵,项飞梦等人便借机易容成金兵混入金人营地。这些人混在底层士卒中,骤然出手,普通士兵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这些都是夏祈音从铁血大牢中挑选出来的重犯,个个武功高强,见惯血腥,且不乏杀人如麻的灭门案煞星。他们在铁血大牢中关押多年,急于用鲜血证明自己还活着。离开铁血大牢一路都有锦衣卫和丐帮监视,慑于夏祈音的手段不敢随意开杀戒,如今一朝解开了枷锁,可说是杀红了眼。

  金兵失其统帅,余下将官只要意图组织反击就会遭到狙杀。金兀术曾得意其骑兵入村过镇如狼入羊群,如今却是形势逆转,这些杀神在金军军营中犹如无人之境。在可怕的杀戮中,终于有人顶不住压力,胆寒溃逃。

  溃逃之头一开,又无高级将领阻止,军队顿时乱了套。

  幽州城内守军趁机开城追击,一路逐北拿下了金人从辽人手中夺取的三州之地,在三州迅速布防。金人两度过境见人便杀,宋军到来后则抚恤百姓,赈济被金人劫掠后无法过冬的难民,且不分汉人、辽人。

  宋军的仁善之名唱响三州,迅速得到了百姓拥护。朝廷调运物资入三州,就地招纳汉人和契丹男丁入伍,契丹人踊跃竟不下于汉人。

  宋军夺回三州后,太子赵昉力排众议,在无情等高手护送下,与正旦使包拯前赴辽国。赵昉面见辽帝,提出以一千万贯赎回燕云十六州其他各州,并可将这一千万贯在三年内以等价战备物资支付。

  辽国对蒙古作战不利,辽帝正为此寝食难安。赵昉此时提出这样的要求,让其极为心动。

  燕云十六州最中心的幽州和云州本在大宋掌控中,如今又有三州先为金国所占,再为宋军夺回。余下数州,辽国急于调兵应对步步紧逼的蒙古人,本已防守疲软。相较于以汉人聚居为主的州县,辽国显然更看重自己的草场。

  若大宋以千万贯赎回这些州,辽国不仅可以将兵力回防专心对付蒙古人,还能够从大宋得到军备,伺机夺回失地。

  辽帝斟酌后同意了赵昉赎买燕云各州的要求,但他亦要求大宋提供的战备物资,必须包括火药,且大宋得到燕云十六州后,要负责从侧面牵制金国和蒙古。

  不说刚结下新仇的金国,赵昉亦不愿坐视蒙古壮大,养虎为患。牵制金国与蒙古于大宋并无害处,但赵昉也不会轻易松口。

  双方经过数轮谈判后,辽帝以取消岁币为条件让赵昉松口答应了为辽国提供火药。协议中详细议定了一千万贯兑换的物资名录和数目。大宋只向辽国提供火药,但不包括火器,战备物资将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地点分阶段交付。

  按照协议,大宋朝廷会调送物资前赴交接之地,当地辽军收到物资后交出防守之地,退回辽国。为了稳定燕云十六州,赵昉向辽帝请求派遣萧远山到大宋为官,负责管理留在燕云十六州的辽人。此事于辽国有利无害,辽帝欣然同意。

  为表示诚意,赵昉将火药放进了第一批交付物资。有了火药,辽国终于稍稍止住了败势。见识到了火药的好处,辽帝加速了双方的交接速度。朝廷趁着双方交接,不断调整边防,增兵燕云十六州,对蒙古和金形成防御态势。

  太/祖初平诸伪国,得其帑藏金帛,以别库储之,曰“封桩库”,本以待经营契丹也。其后三司岁终所用,常赋有余,亦并归之【注2】。此言是说太/祖初立“封桩库”就是为了防备契丹,而赎回燕云十六州亦是先代君王之愿。

  如今赵昉兵不血刃,以钱物赎燕云十六州,即便是主和派亦无法反对,还要称赞太子殿下尊先祖遗训。

  至于一千万贯的财物,买的不仅是燕云十六州,还有大宋北方的太平。辽国与大宋本就是盟友,辽国败落,大宋会直面结盟的金国和蒙古。用财物支持辽国,可以减轻大宋的边防压力,乃是一举两得。

  次年春,太子赵昉以赴洛阳赏牡丹,巡使燕云十六州为由奉圣驾至洛阳。

  圣驾抵达西京,随驾文武百官才发现洛阳宫已修缮一新。相较于东京夜里能够听到樊楼歌声的逼仄皇宫,疏阔雄伟的洛阳宫堪称豪华。可若朝臣以奢靡进谏,宫中摆设虽在规制之内,却不见奢靡。这处处合心意的洛阳宫,官家十分欣然。

  不仅如此,洛阳宫附近的官衙和府邸都修缮完毕,有些地方更是推倒重建。户部每年拨来修缮的款项显然无法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众人立即意识到这是太子殿下的手笔。

  太子府和神仙会掌握了许多秘方,又有富商大贾为神仙会所拉拢。只有同时拥有诸多致富手段和神仙会支持的太子殿下才能不用户部拨款完成这样大的工程。有聪明的官员一看这阵仗就明白官家和太子要迁都洛阳。

  朝中的大臣,哪些知情那些不知情谁也不知道。但这么大的工程,太子绝不敢瞒着官家。且看官家答应巡视西京,且看到洛阳宫后如此愉悦,便也知是知情人了。否则太子瞒着官家准备迁都一事,即便官家再宠爱太子也不可能全然不介意。

  太子早就知道在朝中提出迁都会有重重阻碍,就干脆提也不提,只暗中将准备工作都做完了。想到刚刚收回的燕云十六州,文武百官立即明白太子对迁都经略北方的决心。

  官家迁入洛阳宫后,朝中文武大臣亦得按官秩分配府邸和房舍。分配楼店务说明了这些府邸和房舍专为京官设置,只要在京中任职便可免费居住,但卸任后须得腾空屋宇给下任官员。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一向是中下层官员的难言之苦。这等分房福利于富贵之臣不显,可常年租屋居住的中下层官员,哪个不称皇恩浩荡。为京官安排公屋,解决了他们迁都的后顾之忧,再有反对者也是回天乏力。

  待随行人员安置妥当,官家果然正式下旨迁都洛阳,令留在汴京城的各部着手准备迁都之事。而朝中有零星反对者,也淹没在了高兴于福利分房的官员欢呼中。

  击退金兀术部,从辽人手中赎回燕云十六州,赵昉展现了他的雄心,干脆利落的迁都露出了他不同于官家的霸道一面。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有人当官是为了功名利禄,但也有人心有大志,或为民请命,或为辅佐明君,以成就一番功业,名垂千古。

  有人害怕赵昉的霸道和强势,也有人乐见大宋出一位雄主。君不见官家对太子诸事都是赞不绝口,官家仁善却不表示他不喜欢功绩。官家乐见爱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哪里需要旁人来杞人忧天。

  迁都事定后,官家按照新政官衙配置为燕云十六州重新设立衙门,重新任命十六州知府和通判。再于檀州立北衙,封萧远山为镇北侯,处置与契丹族相关事物,领一路以契丹人为主的新军镇守檀州防卫金人和蒙古。

  同时,以韩琦、包拯等中青派官员为使巡视燕云十六州,召各州道举人入洛阳,与国子监学子由禁军护送北上十六州,下降各州县宣传国策。承诺自今往后,凡十六州百姓,不拘汉人、契丹人、蒙古人亦或是金人具为大宋百姓,平等享受大宋的权利与义务。

  大宋直接用契丹人,且是出身契丹后族的萧远山主持与契丹相关事物,防卫金国和蒙古,让辽帝对这位盟友越发放心——若非宋人诚心结盟,岂敢用辽人为官甚至领兵?

  面对气势正盛的蒙古人,辽帝便加大了与大宋的合作。在大宋赎回十六州后,答应了大宋再开榷场的建议,通过榷场向大宋朝廷购得了食盐等战略物资,同时向大宋定制制式兵器,追加购买火药。

  通过与辽国的交易,宋军进一步汰换了军中战马。军中汰换下来的马匹流入民间,以作运输之用,促进了各州道商贸往来。

  与辽国的牛羊等牲畜的交易则丰富了百姓的衣食住行,羊毛织物一出现便风靡北地。往昔极少有机会在餐桌上看到肉食的百姓,得益与商贸的繁荣,有更多工作机会,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肉食进入百姓餐桌的次数变得频繁,这些往昔极少吃肉的百姓一旦开始增加肉食的摄入,数年内让体质就能实现质变。

  借着收复夏州,清洗西南,赎回燕云十六州,朝廷彻底解决了“冗兵,冗官”的弊端,仿佛一个胖子减去了半身赘肉,变得清爽起来。各州道官员减少后,朝廷诸事不仅没有耽搁,效率反而更高了。

  军队亦实现去芜存菁,汰换装备,进一步提高了战斗力。其后,与金兵几次交锋虽说不是百战百胜,但也是胜多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