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 21 章
作者:花日绯      更新:2022-05-20 02:36      字数:3914
  第二十一章

  顺宁帝翻开监查报从头看了起来,越看越上头,就着监查报,不知不觉喝了一碗稀粥,吃了两碗鸡丝凉面,而没有吃第三碗的原因是……监查报看完了。

  “就这些?”顺宁帝问。

  伺候御膳的宫人愣了愣,不知陛下问的是哪道菜,正为难之际,太监总管刘盛上前回道:

  “陛下,所有监查报都在这里了。”

  能近身伺候的都是人精,刘总管在揣摩圣意这方面是行家,一听就明白顺宁帝问的是什么。

  顺宁帝遗憾的面碗,御膳宫人手脚麻利的收拾走了以后,顺宁帝拿着最后一本监查报起身,饭后一边踱步一边看。

  “没想到老六在岭南过得还挺惬意。”顺宁帝感慨道。

  刘盛紧随左右伺候,闻言回道:“陛下治国有方,四海安定,才使六殿下在岭南安然度日。”

  顺宁帝摇头:

  “你呀,尽会说好话糊弄朕。”

  刘盛躬身:“奴才不敢。”

  顺宁帝长叹道:“当初朕还觉得让他成亲第二天就去岭南有些愧疚,如今好了,看他适应得挺好,朕也放心了。”

  就算是不受宠的儿子,那也是他的儿子,总还是希望他能过得好些的。

  当初他离京前闹了一出,厚着脸皮搜刮了一些钱财带走,顺宁帝还以为他要用那些钱去岭南招兵买马做点什么,所以特意下令每月岭南的监查报要送到他的龙案上。

  谁知那小子搜刮了钱去,也不想着扩建府宅,不想着培养势力,每天围着灶台和他的小王妃转,写这监查报的不知是个吃货还是实在没什么东西写,把那小子如何烹饪的事写得这般详尽,怎么说呢,就……叫人眼馋的很。

  什么蚵仔煎,什么蒜蓉耗肉,什么麻糍土笋冻……什么跟什么,他当皇帝这么久都没吃过!

  顺宁帝是真没想到,他的这些不省心的儿子里,竟然还有个烹饪行家在,看来从前确实对他关注太少了。

  当皇帝当的久了,其实顺宁帝的内心十分向往田园,做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家翁,不比日理万机,案牍劳形的皇帝痛快。

  老六愿意踏踏实实沉下心来过日子,只这一点,就比他那些个成天勾心斗角的哥哥们要强上许多。

  顺宁帝说:“以后岭南的监查报,送进京就递上来。”

  刘盛领命:“是。”

  顺宁帝合上监查报,递给刘盛:“把朕后面的多宝阁上腾出个地儿,专门放他的监查报。朕闲暇时好翻翻。”

  刘盛有些诧异,但依然领命:“是。”

  顺宁帝坐回龙案后,抽了把扇子自己扇着,刘盛忽然想起件事,上前回道:

  “陛下,前两日好像来了一批岭南风物,奴才命人收在内务府中。”

  顺宁帝问:“老六送的什么?吃食吗?”

  各地藩王给京里送东西很正常,一般都是些当地特产,不管礼轻礼重,总归是一番心意。

  刘盛想了想,回道:“不像是吃食,好像是个物件儿。奴才没敢拆开细看,不知具体为何物。”

  顺宁帝想着此刻热得坐不住,不如看看老六给送来什么岭南的稀罕物件儿,便道:

  “拿来给朕瞧瞧。”

  刘盛领命下去,片刻后,两个宫人抬着个木头箱子进殿,拆卸的时候,顺宁帝走出龙案凑过去看,很快箱子里的东西就崭露头角,看不出是什么,不过宫人在拆箱时发现一本小册子,递到顺宁帝手中。

  顺宁帝把扇子往腰上一别,翻开小册子看了看,第一页就画了个物件整体,还有一行小字:品名:机关扇。

  机关扇是什么玩意儿?

  等东西从箱子里拿出来之后,顺宁帝蹲在地上,对着图把几样东西都弄明白了。

  图上事无巨细的把安装的方法写得明明白白,顺宁帝觉得新奇有趣,竟破天荒的亲自从旁指挥着宫人把老六送来的这奇怪物件给装了起来。

  “来人,取几块冰来。”顺宁帝一边研究一边说。

  宫人将冰块取来,顺宁帝把机关扇的后盖揭开,按照图上所说,把冰块装入,然后他来到侧面,找到图上说的薄木片子,将之奋力拔出,只听机关扇中传出几声钢珠滚落的声音,然后就开始启动,最上方的扇子竟无风自动了起来。

  “嗬!”顺宁帝发出惊叹。

  刘盛和周围宫人们也震惊不已,一个个眼睛都跟长在这机关扇上似的,惊奇得挪不开眼。

  “这……别说啊,还挺凉快。”

  顺宁帝很快就意识到这东西的好了,里面装了冰块,箱体内部的凉气随着转动的扇叶扇出,吹到人身上,说不出的沁凉,就站在这儿吹了一小会儿,顺宁帝竟感觉连呼吸都顺畅起来。

  带了凉气的风吹着可比宫婢们扇的热风舒服多了。

  “这个好,太好了!吾儿有心!当赏!哈哈哈哈。”

  顺宁帝连连夸赞了好几句,笑声传出勤政殿外老远都能听见。

  不过半日,宫中上下就都知道了岭南王给陛下送了个机关扇,陛下龙颜大悦之事。

  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陛下富有四海,送什么东

  西能得他如此盛赞?

  消息传入皇后宫中的时候,丞相夫人及两位千金正巧应召入宫。

  听了宫人禀告后,皇后与丞相夫人一同放下茶碗,齐甄和齐彤也对视一眼,皇后说道:

  “岭南王还在京中时,本宫竟没瞧出他有这等心思。”

  皇后皮笑肉不笑的说,太子和献王刚从勤政殿被骂出来,陛下紧接着就如此盛赞岭南王,也不知是何用意。

  丞相夫人看出皇后的不满,赔笑道:

  “岂止娘娘没看出,妾身也是第一次知道。”

  虽说她的小女儿如今是岭南王妃,但这桩婚事在京中贵人们眼中,根本就上不得台面。

  皇后出身镇国公府,镇国公掌着大周半数兵权,位高权重,皇后虽无亲生嫡子,但陛下早早便为她寻了合适寄名人选,并将那孩子册封为太子;德妃出身荣安公府,荣安公掌管户部,管着大周的钱袋子,地位崇高,献王有荣安公府支持,形势丝毫不弱于太子。

  而其他皇子母族也都各有势力,总之,都不是六皇子能比的。

  陛下的赐婚圣旨,只是为了跟齐家全一个联姻的名声,两个孩子是否合适,并不在考虑之列。

  如今他们远离京城,被贬到穷乡僻壤去做了个藩王,此生不受传召再不得入京半步。

  因此,在皇后表示对岭南王不满的时候,丞相夫人半句都不敢相劝,不仅不能劝,还要附和着皇后的意思,免得惹起不必要的麻烦。

  “说来也是丢人,他离京那日几乎横扫了京中所有贵眷,敛财无数,当时本宫只当他是无心之失,如今看来却是有些算计的。你们齐家可是找了个好女婿啊。”皇后说。

  丞相夫人应道:“这婚事是陛下定的,齐家是奉旨行事,好不好的都是恩泽。不过,有件事说出来不怕娘娘笑话……”

  皇后不解:“何事?”

  丞相夫人说:“其实岭南王离京那日,他不仅横扫了京中贵眷,就连齐家……他也撺掇着我那傻女儿回来与我们开口讨钱,真真是闻所未闻的做派。”

  皇后有些惊讶:“哦?还有此事?”

  这件事她倒是第一次听说,只知道岭南王向京中贵眷们开口要钱,不成想竟连齐家也没放过,讨钱讨到岳家门上,也亏他做得出来。

  “唉,我那幺女自幼木讷,没有主见,孤身一人随王爷去岭南,也不知如今过得怎么样了。”丞相夫人脸上清楚的写着‘担忧’二字,可见齐家对岭南王并不认可。

  丞相夫人的这些表现皇后还算满意,不再讨论突然冒出来的岭南王,继续刚才她们正在说的话题。

  目光落在丞相府嫡长女齐甄的身上,皇后对她招手,齐甄上前行礼:“娘娘。”

  皇后拉过齐甄的手,赞道:“真是个端庄的孩子,本宫听闻你那一手簪花小楷写得很好?”

  齐甄羞涩低头:“回娘娘,那不过是闺阁里打发时间写的,并不见有多好。”

  “这孩子,还跟本宫谦虚上了,放心吧,本宫不叫你抄经。”皇后调侃道。

  她今日将丞相夫人她们请入宫中,就是想再看看这孩子,她的嫡亲侄儿到了婚配的年纪,满朝的官家小姐挑花了眼,最终国公夫人相看上了齐家大小姐齐甄,觉得这孩子举止端庄,有旺家之相,有意聘她为媳,齐家清流,怕他们不愿结亲武将世家,这才请皇后出面保媒。

  齐甄自己也知道皇后召她入宫的意思,此刻听闻皇后调侃,顿时面红耳赤,低声说道:

  “娘娘便是叫我抄经,我也是能抄的。”

  这话说出来可把皇后给逗笑了,心中觉得这是个老实孩子,又系出名门,看来国公夫人确实给自己挑了个好儿媳。

  有了这次会面,皇后便知晓了两家的意思,将丞相夫人母女三人打发回去后,她便命人去给国公夫人传信,告知她齐家应允的消息。

  而后才派人去打听岭南王究竟给陛下送了什么好东西。

  宫人们很快打探了消息回来,告诉皇后岭南王送的是一台机关扇,陛下爱不释手,走到哪里就叫人搬到哪里。

  皇后开始还不以为然,觉得不就是一台机关扇,再好能有多好,直到她后来某一日午后,去过一趟勤政殿才改变了看法。

  她记得刚踏入勤政殿时,就有一股凉风扑面,殿外的暑气仿佛被隔绝在殿外,殿内竟比避暑行宫里的清凉园还要凉爽三分。

  而发现这件事的并不是只有皇后一人,几天的功夫后宫就传遍了。

  去过的人都说陛下的勤政殿如今是整个皇宫最清凉之地,这阵子就连后妃们争相侍寝的热情都被拉动起来,毕竟只要被陛下翻了牌子,那就有整晚吹机关扇的资格。

  皇后和德妃对此嗤之以鼻,只觉得那些吹捧机关扇的人都没见识,那种市井玩意儿,随便找几个工匠不就能做出来了。

  然而,就算把机关扇的外形图画出来交给工匠,工匠们最多也只能仿其形,机关扇内里的齿轮运转,自动原理根本无人能参透。

  勤政殿中只此一台的机关扇被宫人们,后妃们传出宫外,然后越传越玄乎,越传人们就越好奇,渐渐开始打听起了机关扇的来处。

  一时间,【岭南王】和【机关扇】这几个字俨然成了京城的最新风向标。

  到这个时候,机关扇是否真的凉爽,或者有多凉爽,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了,【陛下同款】四个字才是最引人追捧的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