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83章 上位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42      字数:3185
  嘉靖十一年九月。

  万众瞩目的内阁阁臣廷推开始。

  别看朝廷南北两场大胜仗很是辉煌,可以载入史册。但对于朝廷这些大佬来说,远没有朝廷人事的变化让他们关注。因为战场上的胜利,的确是让人激动。

  但对于他们来说,未来的仕途才跟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更不用说此次内阁阁臣缺了四个席位。

  这一次内阁阁臣的候选人超过十个。目前在朝中有资历入阁的大臣都在候选名单当中,且各有各的支持者。朝中很多官员都在私下里讨论,谁会成为新的内阁阁臣。

  不过这也就是下面的一些中小官员。

  真正的朝廷重臣,包括参与廷推的大臣,心中基本上都有数。廷推从来不是突然之间大家投票,有很多偶然因素在里面。其实在廷推之前,很多都私下里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在廷推之前结果基本上已经确定。

  甚至这种廷推,连皇帝都有默契。

  偶尔出现的意外,那都是罕见的事情。而且某些人,是不需要投票,自动可以进入内阁。

  那就是内阁协办大学士,翰林学士翟銮。他已经当了好几年的协办大学士,本来协办大学士就是内阁阁臣的替补人选。当内阁阁臣出现空位之后,协办大学士就会替补上位。

  因此翟銮不需要廷推,已经是拿到了一个内阁阁臣的名额。当然这不是硬性规定,说内阁阁臣空出位置之后,协办大学士肯定会替补上位。

  因为这还需要皇帝的批准。

  如果皇帝不批准,那么协办大学士想要转正也是不可能的。不过对于翟銮,朱厚熜倒是没有投反对票。内阁阁臣的组成五花八门,目前来说朱厚熜更重视那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大臣。因为这样的大臣才能够给皇帝更多务实有用的建议。

  但内阁毕竟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也需要那些笔杆子硬,熟悉朝廷各种礼仪典章的官员。因此朱厚熜支持翟銮入阁,所以翟銮可以顺利的替补上位。

  然后确定的是吏部尚书秦金。

  得票率最高。

  秦金资历深,最主要的是他在朝廷人缘很好。他早些年是倾向于杨廷和的官员,政治理念上和费宏比较接近。属于是比较传统的官员,并不是很支持目前改革派的主张。

  但倒不是坚定反对改革,只是反对一些激进的改革。

  算是稍微中立的大臣。

  这样的大臣算是各方势力都在拉拢的对象。费宏当然也是支持秦金,总比那些爱折腾的大臣强。而张璁是看上了秦金的吏部尚书位置。秦金不把位置让出来,张璁怎么办?

  因此张璁也是支持秦金入阁。

  结果秦金的得票率最高。

  朱厚熜也不反对秦金入阁。虽然秦金在政治主张上,和朱厚熜想要推进的改革并不一致。但秦金是一名能力很出色的官员,在户部十来年打理户部井井有条。朱厚熜是需要改革派大臣,但也需要朝中拥有可以平衡他们的力量。

  秦金就非常合适。

  所以朱厚熜大笔一挥,同意秦金入阁。

  接下来得票数多的是,兵部尚书汪鋐和税务总司总司长姚镆。

  情况很明朗。

  要么是张璁他们这些推行新政的势力支持的,要么就是费宏这个内阁首辅支持的。其他一些资历深的大臣,没有这两股势力的支持,又没有皇帝的青睐,是很难获得这个机会。

  至此新的内阁组建完成。

  原来的三名内阁阁臣费宏、毛纪、李时,加上新入阁的翟銮、秦金、汪鋐、姚镆,组建了新的内阁。费宏继续担任内阁首辅,毛纪和汪鋐担任内阁次辅。

  选定了内阁阁臣之后,朱厚熜点了三名协办大学士。

  军事参议司总参议刘天和,翰林学士兼任詹事府詹事顾鼎臣,国子监祭酒杨慎。

  完成了内阁阁臣的廷推,并不是这一次朝廷人事的结束。因为这么多人入阁,留下了好多个重量级位置。这才是很多朝中大臣虎视眈眈的。

  最重要的两个位置。

  一个是吏部尚书,一个是兵部尚书。

  两个可以直接参与内阁会议的六部尚书。而且在内阁会议当中,发言权比协办大学士和翰林学士高。所以受到的关注也仅次于内阁阁臣的廷推。

  吏部尚书虽然很多人也是眼馋,但并没有站出来。

  因为情况太明显。

  张璁对于吏部尚书虎视眈眈已久,皇帝也很早就想让张璁担任吏部尚书。上一次要不是内阁首辅费宏出手阻拦,张璁早就是吏部尚书了。

  这一次张璁对于吏部尚书是势在必得。

  谁也不愿意和张璁正面对战。

  包括费宏,也在这个问题上选择退一步。因为这一次如果再阻拦张璁的路,到时候和张璁就真是死仇了。而且就算是自己出面,能不能阻拦张璁都是一个问题。

  而且不仅张璁会成为死仇,就是皇帝对于自己也会极度不满。费宏不是杨廷和这种强势的内阁首辅,只要跟自己政见不合,就会全力打压,甚至驱逐出朝廷。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这是费宏的为官之道。

  现在虽然和张璁关系不好,但还是在正常范围之内。若是两个人真的弄得你死我活,费宏还要担心他身后的事情。毕竟费宏不是一个人,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宗族,以及大量的门生故吏。费宏也要为他们考虑。

  所以在张璁的吏部尚书问题上,不少大臣心中反对,但却没有当出头鸟。因为皇帝要任命张璁的意愿那么明显,没有人愿意触霉头。

  结果廷推之后,张璁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倒是很多人想要拿下。

  张璁他们全力支持原蓟辽总督,现任户部尚书盛应期。费宏手中也不是没有人选,但目前都不在朝中,而且都不适合担任兵部尚书。

  一个是刚刚灭了鄂尔多斯部落的何孟春。

  不过何孟春目前还在做善后工作。而且何孟春是大礼仪之争被朱厚熜贬到南直隶的。被贬了之后,何孟春还好几次对于大礼仪之争发过牢骚。这是一个被皇帝厌弃的大臣。

  另外一个是目前的山东巡抚陈九畴。

  陈九畴资历深、功劳大,可是因为谎报战果被贬官。才刚刚升到山东巡抚没两年时间,想成为兵部尚书,朝中大臣也不会同意。

  再有一个就是目前的蓟辽总督赵载。

  不过赵载资历就更浅,而且刚刚担任蓟辽总督,在这个位置上还需要熬几年时间。

  费宏还真是拿不出可以对抗盛应期的大臣。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年当中,朝廷的军事一直是内阁次辅杨一清负责。而且这几年兵部尚书汪鋐、军事参议司总参议刘天和,都是改革派大臣,和费宏不对付。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局面。

  不过还是有不少人跳了出来。

  像吏部侍郎徐缙,兵部侍郎张瓒都参与了进来。

  当然能够参与到兵部尚书的角逐,他们都是有后台的。像徐缙,是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的大女婿。弘治十八年的进士,升官速度很快,现在是吏部左侍郎。费宏在手中没有足够嫡系人马的情况之下,也是全力支持徐缙。因为费宏明白若是让张璁这些人把吏部、兵部都占据,直接影响费宏的权力。

  还有兵部侍郎张瓒。

  和目前勋贵当中,最受皇帝器重,频繁参与京营改革的翊国公,也就是以前的武定侯郭勋关系莫逆。张瓒想要担任兵部尚书,背后就有郭勋为首的一些勋贵的支持。

  不过这些显然没什么效果。

  这些年朱厚熜大力支持张璁他们这些改革派大臣,效果是越来越明显。朝廷当中支持改革的大臣越来越多。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随着杨一清致仕,原杨一清下面的大臣基本上都转向了张璁这边。徐缙支持力量不小,但还是没能够赢下盛应期。

  盛应期顺利的担任了兵部尚书。

  在内阁阁臣和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的选举当中,张璁这边获得了非常明显的优势。张璁上位之势无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