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29章 银行发展2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9      字数:3148
  “大明钱庄每年能够拿得出多少钱支持这样的朝廷项目?”

  “皇上,若是好的项目,大明钱庄一年提供五百万两是没有问题的。”

  王以旂没有大包大揽。

  其实以目前大明钱庄的经济实力,一年拿出千万两,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王以旂知道,这个事情不能随便开头,也不能随便拍拍胸脯保证。一旦朝廷把大明钱庄当成是提款机,那么大明钱庄很快就破产了。

  这是王以旂不能允许的。

  经过这几年管理大明钱庄之后,王以旂对于钱庄的作用,看的是越来越清楚。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融资,汇兑这些业务的。而提供这些业务的就是钱庄。

  有了钱庄,就能够梳理全国的经济。

  所以王以旂才说出了五百万的数字。

  “好。”

  要不是赵载和底蕴,朱厚熜自己都要忘记,自己手中还有一个钱庄。

  一个可以钱生钱的钱庄。

  为什么成立钱庄?

  不就是为了发展大明金融,控制大明金融。

  因为嘉靖十一年朝廷有大事情要做,所以嘉靖十年的时候,很多地方想要做的事情都停了。说白了还是因为朝廷缺钱。可是现在的大明朝可是有一个全国第一的钱庄,里面可是聚集了大量的钱。

  这个钱要是不用起来,而是让他们躺在钱庄,那才是傻子。

  “内阁的票拟,你看了?”

  “是。”

  “你不要站在大明钱庄的角度,你以一名官员的角度来分析。你要是内阁阁臣,你会支持赵载和底蕴的方案吗?”

  “皇上,臣…………”

  王以旂很是惶恐。

  虽然王以旂升官速度快,但目前也只是总办大明钱庄,提督宝源局,不过就是正三品官员。在朝廷上,话语权很低。而那些内阁阁臣,哪一个不是朝廷重臣。

  他一个正三品的官员,哪里有资格讨论内阁的问题。

  “说吧。”

  朱厚熜摆摆手。

  王以旂深吸一口气。

  说实话,他是真不想对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可是现在皇帝的意思是让自己一定要发表意见。既然都这样了,王以旂也不在乎什么。

  这个天下终究是皇帝的天下。想要升官,皇帝的话语权还是最重的。

  所以直接道:“皇上,臣认为可以试一试。什么问题,若只是在纸面上讨论,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谁也不知道具体情况会如何。怎么说都要试一试,看看具体情况如何。若是成功,那么以后朝廷就有一个新的建设模式。对于一些非常需要,但一时之间缺钱的朝廷工程,可以选择这种模式推进。若是失败了,也不过只是一个滦河问题。朝廷完全可以重新规划,不会影响整个朝廷。”

  得罪就得罪了。

  王以旂现在也不是说,是完全的无根飘萍。

  在朝廷这么多年,而且掌握大明钱庄和宝源局两个有钱部门,在朝廷还是有根基的。

  只要皇帝满意,那些内阁阁臣还能对自己贬官不成。而且自己堂堂正三品京官,就算是离开京城,去了地方也能够主政一方,也不算是吃亏。

  朱厚熜听完王以旂的话,连连点头。

  朱厚熜为什么喜欢一些地方上来的官员。除了他们对于地方比较熟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地方当过官的,很多都魄力十足。

  王以旂就是如此。

  在地方做的很好,然后得到了吴廷举的器重,开始在宝源局、大明钱庄当官。

  非常有决断。

  “王卿,你看看。这是朕这些日子简单写的书。”

  朱厚熜从身旁拿出了一本书。

  没有多少字。

  不过都是朱厚熜最近刚刚写的。是看到赵载和底蕴的折子之后写的。主要是写关于金融的简单常识,包括对于用银行的钱发展基础建设优点、缺点方面。

  更深入的金融知识,朱厚熜也不知道。

  因此写的都是自己知道的常识,属于是非常浅显的道理。

  王以旂接过来。

  简单读了前面的一些内容,发现写的都是如何发展钱庄。还有钱庄在金融业当中的作用,如何用钱庄影响经济。后面又写了一些钱庄的放大效应,同时也包括金融业的危险等等。为了证明这些道理,朱厚熜甚至用了一些数学方式,证明金融业当中钱的放大作用。

  但整体来说不是很复杂。

  放在几百年后,其实就是高中政治学的内容。

  对于没有接触过金融业的官员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很困难。但对于王以旂这样负责大明钱庄的官员来说,很多内容他都能看得懂。

  有些东西王以旂也想过。

  只是没有这么概括过。

  因此看到朱厚熜概括的一些东西,让他瞬间是茅塞顿开。很多东西就是如此,明明到了门口,却找不到进门的方法。但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豁然开朗,找到了进门的办法。

  王以旂现在就是如此。

  虽然朱厚熜写的只是很简单的概念,但却给王以旂启发很大。

  “怎么样?”

  “皇上,此书应该让所有的官员都读。”

  王以旂对于皇帝的佩服,那真是无以复加。

  之前看吴廷举写的关于货币的那本书,吴廷举就说过,大部分想法都是皇帝的想法。当时王以旂还以为是吴廷举给皇帝拍马屁,所以才会说那本书是皇帝的想法。

  但今天看了朱厚熜写的这本书,王以旂才知道,皇帝真的是天纵奇才。

  朱厚熜摆摆手道:“这些只是朕自己的想法。有可能对,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你回去之后,和实际情况对照一下。如果是对的,那么增加一些例子,让人看的更清楚,更直观的认识。如果是错的,就修改一下。然后放在‘参考’杂志上,让所有的官员和读书人都读一读。当然如果有些官员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反驳。”

  “遵旨。”

  “朕一直希望的就是,我大明朝的读书人读书,不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朕希望大明朝的读书人,知其然,同时也要知所以然。”

  “臣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地完成这本书。”

  “朕相信你。”

  朱厚熜的确是信任王以旂。

  因为大明朝王以旂这样懂得金融的官员少之又少。

  更重要的是,王以旂才四十四岁。是未来可以倚重的官员。

  “还有,平时要多注意培养一些年轻官员。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官员,他们懂得治理地方,懂得这些新的知识,大明朝才能够继续发展。”

  “是。”

  “滦河这个事情,朕赞同你说的话。行不行,先试一试。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这句话,朕的理解是,很多事情不能太着急,要谨慎行事。一旦有什么新鲜事情出现,朝廷拿捏不住的时候,不要急于推广。而是可以找个地方先试一下,看看具体效果。若是成功,就扩大范围,在更大范围之内试一试。这样有了经验之后,就可以扩大到全国。而不是保守,不接受新的东西。”

  “臣受教。”

  王以旂这样的官员,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皇帝。

  当然老式官员,却不喜欢朱厚熜这样的皇帝。因为这样的皇帝会颠覆他们以往的认知,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那你们派人和赵载谈谈。尽快的拿出一个方案,明年开始正式疏通滦河。”

  “是。”

  “内阁那边朕会说服他们的。”

  这样的超前事物,这样一个利用金融的方法,朱厚熜当然是不会阻止。

  反而是要把这个事情弄成最佳的合作典范。

  至于一些内阁阁臣的反对,朱厚熜还是有信心说服他们。反正又不是在全国范围之内推广,只是在滦河试一试。内阁阁臣不至于反对皇帝。

  朱厚熜想了想,道:“你们派人和陈九畴那边也商量一下。看看陈九畴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是。”

  王以旂看皇帝讨论完了滦河的问题,因此道:“臣还有事情,请皇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