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504章 番薯丰收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8      字数:3259
  自从制定了几个大计划之后,嘉靖十年或者说包括嘉靖十一年,朝廷都需要稳定。因为那几个大计划,都是需要朝廷盯着,且投入巨大,耗费朝廷大量人力、物力。不能有其他的大事情,影响朝廷原来的计划。因此陈九畴想要挖兖州到徐州一带的运河,也就一百里的距离,但还是被朝廷驳回。同时为了稳定甘肃,只能是同意亦不刺和卜儿孩他们通马市的要求。

  其他事情也是一样。

  说白了就是有任何矛盾,都要先往后推一推。等朝廷解决河套问题和播州杨氏的问题,然后再解决那些问题。花费朝廷太多精力,花费朝廷太多金钱的事情,朝廷都是不可能批准的。

  朝廷需要稳定。

  不过朝廷需要稳定,不代表地方官府也稳定。相反自从杨廷和开始了新政,朝廷推动一些新政之后,地方官员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

  加上心学的发展,可以说嘉靖早期的大明朝在思想上是比较混乱的,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非常活跃的。

  理学大佬、心学大佬,在这个时间当中都是层出不穷。

  他们之间为了学术问题,炒的非常厉害。以前都是他们这些大佬之间写信,或者是在某个学院进行一些辩论。可是自从朝廷几个重要部门,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报纸之后,这些人就开始在报纸上写自己的观点,然后和对方辩论。

  以前是理学和心学的大佬,才有资格讨论这些问题。

  有了报纸之后,发言的人就陡然多了起来。

  这些思想上的碰撞,也影响了官场上。对于朝廷新政,很多官员也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整体来说朝廷推行新政之后,不管是真的支持新政,还是为了讨好皇帝支持新政,反正官员当中支持新政的比例逐渐的增加。十年下来,培养的支持新政的官员也是越来越多。

  那些支持新政的官员在地方就实施那些新政。

  这是朝廷控制不了的,或者也不会去控制。

  毕竟全国那么多地方,那么多的官员,都有自己的想法。谁也不可能让他们只有一个想法。怎么做,朝廷是不会管的。用什么办法不重要,朝廷要看的是政绩。

  政绩好了,那么你的办法就有用。政绩不好,那么什么做法都狗屁不是。

  因此各地方还是很热闹。

  而远在南端的刘臬,除了每天处理鸿胪寺在广州的事情之外,其他的时间都放在了番薯种植当中。鸿胪寺刚刚在广州设立分部的时候,事情是很多的。

  可是这么多年下来,鸿胪寺的工作已经有了完整的程序。很多事情不需要刘臬这个一把手亲自处理,下面的官员都能够处理。

  所以刘臬这个时候,更重视番薯种植的事情。

  因为这才是刘臬更关注的。

  “如翰兄,如何?”

  “你还是这么着急。”

  广州府知府李士翱笑着说话。

  李士翱,是嘉靖二年的进士,和徐阶是同科进士。不过成绩没有徐阶好,因此派到了地方担任知县。连续五年担任知县,在两个地方政绩都很出色。因此提拔为都察院两淮盐课巡按,不到一年就捅出了大案子。那就是查出了账目当中,有八十万两的钱被人隐匿了。

  正是靠着这个功绩,李士翱开始担任广州府知府。

  番薯现在可是大事情。

  进入嘉靖十年之后,广州这边番薯的种植面积已经是超过了千亩。可以说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种植试验。李士翱作为广州知府,当然也要关注。

  如果有私心的话,那就是李士翱也想借这个东风好升官。

  李士翱是有能力的官员。

  不过有能力和有野心完全不矛盾。有野心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不把野心用到不好的地方,那么有野心反而是好事情。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李士翱因为科举成绩一般,因此比谁都努力。

  任何一个可以升官的机会他都不愿意放过。

  “我能不急吗?灾荒年代,这东西可以养活多少人。这东西要是好的话,以后是要在全国推动的。我们尽快的掌握种植方面的技术,为后面其他省份种植番薯做好准备。”

  “不用急,我现在就是过来告诉你好消息。”

  “如何?”

  “我们种植番薯,每一顷地就是不同的种植手法。每一个收成都很好。不过收成最好的还是一亩地种植一担半(150斤)种子的地方,收成最好。普遍亩产达到了十六担。有些土地用的种子不少,有超过两担的。不过收成也不过是十五六担,产量并没有增加。其他一些种子比较少的,一亩地用了一担左右的,亩产大约是十四担。”

  李士翱笑着跟刘臬说话。

  刘臬一听,立马站了起来。很是兴奋道:“十五六担?也就是说,比秋种的时候亩产多了两三担?”

  “对。”

  “太好了。”

  刘臬大喜。

  没想到番薯的亩产这么高。

  秋种的时候,亩产十三担左右。春种,亩产增加到了十五六担。

  这真的是高产作物。

  而且这才是刚刚开始,大家对于这个还是不熟悉,很陌生。

  就这样种植,都有这么高的产量。若是以后大家熟悉怎么种植,产量还能够继续提高。

  “这些需要整理一下。从现在开始准备,秋种扩大规模,最少二十顷地。一定要发现春种和秋种的不同,都要好好记录下来。估计很快朝廷那边也需要种子,所以我们需要扩大种植规模。”

  “我知道。”

  “对了,忘了问你。种植番薯的耕地,也需要找不同的耕地试验一下。看看不同耕地,产出怎么样。也看看番薯是喜欢什么样的耕地情况。这些都要弄清楚。”

  刘臬啰啰嗦嗦,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

  李士翱脾气倒是不错。

  静静地听着刘臬的话,甚至还让自己这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这些。李士翱是有野心的,明白刘臬别看品级不高,但前途却是光明的,是自己需要仰望的。刘臬和当今皇帝朱厚熜是同一个地方出来的,都是湖广安陆人。目前朝廷官员当中,和皇帝一样出身湖广安陆的少之又少。而且刘臬还是正德十六年,朱厚熜当皇帝之后,第一批的天子门生。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刘臬的仕途之路是一片光明。

  而且刘臬还是第一个给朝廷上报番薯的官员。这个东西一旦被朝廷完全肯定,这是多大的功劳。

  因此李士翱非常愿意和刘臬这样的官员打好交道。凭借两个人现在的关系,以后在官场上说不定能够相互扶持。所以刘臬虽然啰嗦,但他还是很认真的听。

  等刘臬说完之后,李士翱道:“放心。农为国之本,这点道理我是知道的。”

  “嗯。”

  刘臬点点头。

  对于李士翱,刘臬还是很放心的。

  这些日子的合作,刘臬知道李士翱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官员。

  因此笑着道:“如翰兄,尽快整理出来。我还要上报给朝廷,让皇上也高兴一下。到时候我们两个人一起签名。”

  “这不好吧。之前都是你一个人上报的。”

  “如翰兄,你谦虚了。一千多亩,要是没有你的帮助,就我一个人哪里能够做的如此好。而且以后还要继续仰仗于你。我的目标是三年之内,最少要种植一万亩以上。这还需要你的支持。你说是不是?”

  “宪甫兄,那我就谢谢你了。”

  李士翱很是高兴。

  自己这个小小的地方正四品官员,皇帝和朝廷重臣有几个会知道自己,关注自己。就算自己在盐政当中,捅出了几十万的隐匿款项,但也没什么的。过几年大家还不是会忘了自己。实在是因为大明朝太大,官员太多。特别是地方官员太多,能够被皇帝和朝中重臣记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李士翱要抓住所有的机会,让皇上和朝廷重臣认识自己,不要忘了自己。

  刘臬就给了这样的机会。

  “我们一起把这件事情办妥当了。说不定你我还能够名留青史。”

  “我可不奢望。”

  两个人说说笑笑。

  心情都非常不错。因为两个人都明白,番薯这个东西,功劳绝对不会少。两个人靠着番薯,都能够升官。

  此事鸿胪寺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刘臬身边,道:“小佛郎机国的帕布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