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93章 山东煤炭3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8      字数:3290
  “大家怎么想?”

  “陈总制,户部和税务总司既然要整顿煤炭行业,且选中了山东,那只能是推进了。而且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煤炭行业比我们想象的还有发展前途。若是我们能够整顿山东的煤炭行业,每年留给我们地方官府的矿税,应该也不会少于万两。”

  山东税务司副司长李默开口。

  朝廷下的是命令,而不是跟山东这边商量。再说煤炭行业这么有发展前途,当然要整顿。

  陈九畴点头。

  山东还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这是上面的命令。不过陈九畴也是非常愿意推动的。毕竟山东煤炭产业,目前看来有几十万的产值。朝廷只要从中能够抽取一成的好处,那也是几万两银子。

  虽然这些钱要上交。

  但按照目前朝廷和地方的情况,税收是有分成的。越是富裕的省份,越是能够留下不少税收。光是看这些钱的份上,陈九畴都会努力。

  更何况目前的煤炭产值只是开始。

  因为官府的不支持,山东煤炭发展有限。若是有朝廷的支持,能够进一步刺激煤炭产业,到时候煤炭产业的产值说不定可以达到百万。那样山东就发了。

  山东按察使安馨建议道:“朝廷在京城对于西山煤井进行整改,可是闹出了很大的风波。最后朝廷甚至是出动了锦衣卫,才解决了事情。可是我们山东不行。一旦山东这边闹出这种事情,我们不可能跟朝廷一样处理。而且就算是最后处理了,我们也承受不住这样的罪名。因此必须要有完整的对策,才能够推进。”

  安馨是弘治十八年的进士。

  相比起目前在朝廷地位越来越高的翟銮、董玘、严嵩、陈璋等人,还有在地方地位举足轻重的蔡天佑、湛若水等人相比,安馨的仕途就差了很多。

  其实安馨殿试成绩虽然不好,但也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后来转为六科给事中,从吏科给事中开始担任过兵科给事中,然后是礼科右给事中,工科左给事中,又回到兵科担任都给事中。应该说开始的时候,升官速度还是可以的。如果安安稳稳,那么按照安馨的资历,直接从六科转为都察院佥都御史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发生了大礼仪之争。

  安馨是大礼仪之争当中,六科官员反对朱厚熜的领头官员之一。

  所以后来离开六科,去了地方。

  也算是另一种的贬官。好在安馨此人倒是没有耍脾气,好好地在地方做官。加上他本人在京城人脉很广,官场上支持他的人也不少。包括内阁次辅蒋冕,也是很欣赏安馨。

  所以安馨虽然是贬到了地方,但也没有一蹶不振,在地方还是能够稳步的升官。此次山东有大变化,多少势力都往山东派人。安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来到了山东。

  “我认为这不是问题。”

  山东布政使杨守礼很是轻松的说话。

  笑着道:“我虽然不是很清楚淄博地区的情况,但淄博地区还没有能够让我们布政使司退让的存在。西山之所以出现那么大的风波,是因为背后有太多权贵势力。这些权贵平时横行无忌,完全不知进退,不知道‘大明律’的威严,才会闯出这么大的祸。加上京城对于煤炭的需求很高,一旦没有了煤炭,普通百姓就无法开火做饭。相比起来山东这边,就没有这么多的事情。现在春天过去,进入了夏天。百姓对于煤炭的需求会下降,这个时候正是我们整顿淄博煤井的最佳时机。只要整顿好了,就不会有问题。”

  京城和山东完全不一样。

  京城是权贵云集,任何事情背后都有权贵的身影。因此什么简单的事情,一旦背后势力搅和进来,就会变得复杂。而山东还真没有这么强大的势力。

  唯一比较牛气的,也就是鲁王一系。

  不过相比起其他藩王,鲁王还算是比较低调的。而且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宗藩的限制措施是一个接着一个。现在那些宗藩一个个都夹着尾巴做人,谁敢随便冒头。

  在山东宗藩和曲阜孔家,是两个地方官府最忌惮的势力。

  可是现在都受到打击。

  哪里还有势力,敢跟地方官府叫板。

  杨守礼在湖广,那可是专门剿灭土匪的。后来跟着张璁,在湖广打压宗藩,打压地方士绅,那可真是什么都不怕。一个区区淄博煤井,虽然产值有些意外,但杨守礼也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有没有想过冬天怎么办?”

  安馨还是选择稳妥为主。

  或者说安馨被贬之后,在地方为官也有好几年时间。不过安馨和杨守礼这样常年在地方当官,从地方一步一个脚印升上来的官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

  在大局上,安馨因为在六科多年,所以熟悉朝廷的运转。

  但是在地方,碰到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安馨真比不上杨守礼这些地方官员。反而有些瞻前顾后。

  因此继续质疑道:“淄博煤井,到了深秋就会开始采煤。而济南、淄博一带到了冬天对于煤炭的需求就会增加。因为他们都需要煤炭来取暖过冬。若是这些煤炭商人,对于朝廷的政策心中不满,怀恨在心。那么他们就算是表面上答应了我们,可是到了冬天一旦不提供足够的煤炭,到时候准备用煤炭过冬的百姓怎么办?要是和京城发生一样的事情怎么办?就算他们没有封井,但只要减少煤炭供应,导致各地柴火、木炭、煤炭价格上涨怎么办?价格上涨,百姓若是负担不起怎么办?到时候发生任何民乱,我们这些人可都承担不起。”

  “这也是小事情。”

  杨守礼依旧是云淡风轻。

  道:“有两种方法,可以保证煤炭供应。第一就是,等整顿好了淄博煤井之后,布政使司出面和这些煤炭商人签一份供煤协定。要求他们在冬天的时候,提供多少煤炭给布政使司。这由不得他们选择。布政使司不压他们的价格,就按照往年的市价购买一定量的煤炭。布政使司会统计好数量,不会让济南和周围一些地方出现缺煤的情况。一旦这些煤炭商人毁约,那么就按照合约,让他们索赔。协定当中可以明确规定,一旦毁约之后,要他们赔偿协定额度的十倍、二十倍。我看他们是选择赔钱,还是乖乖的卖炭。若是他们宁愿赔钱,也要违反合约,那我也没话好说。”

  “第二,户部开始发放采煤许可证。既然如此,淄博地区肯定是需要增加一些采煤商人。山东现在不是进行卫所改革,不少卫所世袭武官都没事干。他们的祖先毕竟是朝廷的功臣,应该给他们一个出路。正好可以给他们这个机会,让他们联合起来,在淄博开井挖煤。我想这些卫所世袭武官,就算再怎么差,那也是武将世家。总不可能在淄博,被人家地头蛇赶出来吧。”

  “只要双管齐下,一个小小的淄博,翻不起大浪。”

  虽然是第一次涉足煤炭,但杨守礼很有信心。

  在湖广,碰到过的棘手问题,比山东多多了。湖广是典型宗藩多、土司多,各地过来的流民多,因此土匪也多。真的是难以治理的地方。

  但杨守礼都能够处理的井井有条。

  山东这边,离京畿近,所以各方面势力,都是比较守规矩的。跟之前任城卫那样的事情,本来根本不该发生。杨守礼连很多不守规矩的势力都驯服的妥妥当当,更何况是淄博的那些煤炭商人。

  用合约约束那些煤炭商人,然后往淄博放进去一些其他煤炭商人。杨守礼不相信,还搞不定一个小小的淄博煤矿。

  “大家还有什么其他想法?”

  陈九畴不怎么说话。

  主要是听大家的观点。

  “下官认为杨布政使举措很是得当。”

  税务司副司长李默很是赞成杨守礼的做法。

  杨守礼的双管齐下,绝对是聪明的办法。

  其他人也都是点点头。

  杨守礼毕竟是有丰富的经验,处理煤井的事情,没有任何的难度。

  陈九畴看向了安馨,发现安馨也不说什么。因此陈九畴点头道:“那这个事情就交给布政使司负责。尽快的查清楚淄博煤井的情况,然后整改淄博煤井。时间不能长于两个月,要在秋天之前解决淄博煤井的问题,不能拖延到冬天。到了冬天,我们就被动了。”

  “好。”

  “再说说,其他地方煤井的发展。看看我们山东重点支持哪些煤井的开采。朝廷现在也是整顿主要煤井,并没有想过全面放开采煤,全面发展采煤行业。”

  “陈中丞,下官有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