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嘉靖改革_第466章 番薯产量
作者:随遇而安写手      更新:2022-05-04 20:37      字数:2677
  嘉靖九年十月十六日,陈九畴的任城卫改革彻底结束。

  任城卫成为了一个历史。

  完成的效果非常好。

  这一次完成之后,朝廷从这些屯田当中获得足够的税收,同时也不用养活任城卫,不用每年花费大量资金养活马场。进出之间朝廷收入增加十多万石,朝廷支出减少十多万石。

  在陈九畴完成了任城卫的改革之后,还没有转回济南,就接到了平山卫一些基层世袭武官和军户的告状信。蔡一平联络了不少百户、总旗、小旗,这些基层军官不仅仅只有蔡一平自己千户所的武官。

  任城卫的改革内容,的确是吸引了不少平山卫基层武官的目光。

  实在是太吸引人。

  现在他们这些基层武官,在卫所压力太大。卫所逃户越来越多,所需要的军粮,给朝廷的赋税,根本凑不齐。可是卫所那些高级武官可不会管这种事情,把压力全给了他们。硬是命令他们凑钱,一定要交齐这些钱。

  可是他们从哪里弄这些。

  再弄下去,下面的军户都要家破人亡了。甚至有些军户已经到了需要卖儿卖女才能够活下去的地步。

  如果能够转为民户,一亩地交三斗。虽然看起来不少,但其实已经让他们很满意了。不用派人当兵,不用负担军粮,也不用给卫所高级军官当家奴。

  而且一亩地三斗,这是合并了田赋、丁赋,还有徭役的价格。

  这样算下来就不算很贵了。

  山东地区,目前的田赋平均每亩是0.4斗左右。看起来很低,但这个平均值是,把山东总田赋除以山东总耕地面积的出来的。一点都不准确。

  因为目前朝廷统计的山东耕地大致数量为七千万亩左右,可是交税的耕地只有四千万亩上下。而且这些交税的耕地,也分很多种情况。因此实际目前民户交税,一亩地大约是0.7到0.9斗。

  应该说明朝的田赋税率是比较低的。

  但除了田赋之外,民户还要交丁赋,以及服徭役。这些才是大头。在北方地区来说,丁赋和服徭役的钱,是田赋的两倍,甚至是三倍。北方地区的徭役负担非常重,因此北方地区的流民大部分都是被繁重的徭役逼得逃跑。而且因为大量的人员不交丁赋,不用服徭役,因此其他普通民户的负担更重。

  把这些都算进去,普通民户承担的赋税,一亩地都是超过三斗的。

  所以任城卫的那种卫所改革,真的很吸引人。

  蔡一平鼓动一下,还真是鼓动了不少平山卫的基层武官。他们联名给陈九畴写了告状信,状告平山卫上面的那些头头脑脑。状告他们侵吞卫所屯田,状告他们把卫所兵丁当成是私人武装,把卫所军户当成是家奴一样对待。

  平山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这些人大为恼怒。

  但没办法。

  毕竟这是自己内部的人告发的。

  刚刚搞掉了任城卫的陈九畴,杀气腾腾的来到了平山卫。陈九畴本来并没有想过这么快对卫所动手的,可是谁让自己来到山东之后,第一个惹事的就是卫所。

  解决完了任城卫,就来了平山卫。陈九畴来到平山卫之后,平山卫立马是鸡飞狗跳。现在的陈九畴处理卫所的问题,已经不需要事事都上报朝廷,因为朱厚熜给了陈九畴改革卫所的权力。

  平山卫的改革,受到了平山卫高级武官的强力抵抗。但看过任城卫改革的那些平山卫兵丁,却都是支持改革。都在给陈九畴摇旗呐喊。

  让陈九畴在平山卫的改革顺利很多。

  山东闹出这么大事情的时候,远在南边的广东,鸿胪寺右少卿刘臬却是在地头。

  “都好好捡,不要拉下。”

  刘臬紧张的走来走去。

  看着一排排运过去的红薯,刘臬心中有兴奋,但也很焦躁。恨不得自己也下去干活,不过好歹还维持体面,没有真的下去。

  “怎么样,现在多少了?”

  “东翁,已经七担了。”

  “七担?千真万确?”

  “是。”

  “好,很好。”

  刘臬心中大喜。

  现在还没有完全弄完,已经是七担。到现在为止大明朝的粮食产量,就算是产量很高的玉米,通报过来的最高产量也不过是四石。但现在这个番薯,已经是达到了七担,比玉米最高亩产多了三百斤以上。

  刘臬心中岂能不喜。

  这东西如此的高产,等朝廷知道了,就是自己一份功劳,而且是很大的功劳。正是因为自己相信西班牙商人,才有了这个番麦的种植。

  “继续。”

  “是。”

  刘臬紧张的等着。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刘臬的幕僚再次过来了。脸上一片喜悦,道:“东翁,完全弄清楚了。十三担,足足有十三担。”

  “没有二十担。”

  “东翁,十三担已经是非常好了。虽然佛郎机商人告诉了我们怎么种,但我们毕竟是第一次,很多方面还是不熟悉,有不少问题。而且这是秋种,比春种的亩产肯定低了不少。明年春种,收成一定会好很多。”

  “也是。”

  刘臬点头。

  看着还有一大片地,立马道:“记录下来。然后是第二亩,一亩一亩的给我弄,弄完看看都是多少。也看看不同的种植方法,亩产的变化,也好以后借鉴。告诉下面的人,我要的是准确的数据,别糊弄我。这可是关系到大明朝未来的问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刘臬虽然不是种地出身,但很多事情都是一法通万法通。

  番薯,是一个新的农作物。

  刘臬为了了解番薯的种植,因此不同的田地,种植的手法不一样。有些种子用的多,有些用的少,都看看最后的结果如何。从中找出最适合的种植方法。

  “东翁,您放心,我盯着呢?”

  刘臬一天都在这里。

  这一次秋种,刘臬可是种植了五十亩。

  除了第一亩的时候,很是小心翼翼之外,后面刘臬调动了上百人参与进来。足足花了一天,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收成。

  “东翁,十三担,亩产大致就是十三担。应该是微微高于十三担。这是不同田地,不同的收成。有些收成高的,甚至达到十五担。不过也有些田地只有十担左右。”

  刘臬的幕僚是激动万分。

  拿着番薯,声音都是微微颤抖。真的种出了亩产十三担的粮食,这简直是天降祥瑞。玉米的亩产已经被吹得天花乱坠,毕竟玉米目前亩产普遍能够达到三石,好一点的甚至可以达到四石。

  但和番薯相比,那就什么都不是。

  不知道差距有多大。

  亩产足足十三担,这可是一千三百多斤。

  “十三担,十三担。天佑大明,天佑大明。”

  刘臬也是激动地不能自已。

  真的是要哭出来。

  好在刘臬第一亩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所以很快恢复过来,道:“晚上就用这个番薯做菜,我要亲自尝尝是什么味道。真的能吃,才算是粮食。”

  “东翁,要尽快的整理好之后,给朝廷报信。”

  “嗯,对。”

  刘臬点头。

  这样的大好事情,当然是要汇报给朝廷。

  想了想道:“这个番薯尝尝味就好,其他的谁都不许动,作为种子保留好。明年开春的时候,我要种植一千亩。而且今年的种植手法,明年一样不落,都要用上。我要看看今年不同的收成是意外,还是真的和种植手法有关系。这样选择最好的种植方式。在未来三年之内,我最少要种植一万亩。等朝廷需要的时候,给其他省份足够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