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三十回
作者:青丘一梦      更新:2022-02-23 10:43      字数:6500
  周姨娘怀胎后期的怀相不大好,咬着牙带到了九个多月便匆匆催产,幸而闫大夫医术高超,由他坐镇,也没出什么意外。

  周姨娘从日上中天疼到半夜里,文府的五姑娘呱呱落地,哭声还算有力,从产房传出来的时候,文老爷便长长松了口气。

  消息很快在府里传开了,虽然是个姑娘,但文老爷一样欢喜,文夫人照例厚赏,底下便也没传出什么闲话。

  锦心今夜没睡,安静地坐在窗边的榻上,听着在宁静的夜晚中分外清晰的婴儿啼哭声,缓缓地牵起唇角一笑。

  其实那哭声也没有那样清晰,婴儿刚落地,哭声再是有力也不可能穿过重重房屋荡出很远去。

  只是锦心太过专注地等待着这道哭声响起,以至于此时那道传到乐顺斋之后又轻又细弱的哭声在她耳中便分外的清洗。

  她长长地舒了口气,对如一尊雕像一般安静地矗立在她身边半夜的婄云道:“华心出生了,这辈子,父亲安好,长姐安好,家族安好,大家都不会步前尘了。”

  婄云抬手,覆上她的手背,温声道:“时候不早了,主子,睡吧。”

  一直提着的那口气放下,锦心也感觉到一阵阵涌上的疲惫,她扭头最后望了一眼窗外,天边一轮明月皎洁,群星璀璨。

  她的妹妹此生,必不会再如前世一般,落得光华消散、花季早逝的结局。

  “婄云,我有些累了,睡吧。”锦心以为这是她年前最后一次清醒过来了,今年的一切她都再三推算过,除了年初那一件与当下华心出世之外,再无任何值得她从沉睡中苏醒强行清醒的大事,她也可以放下担忧安心沉眠。

  还是那句话,如今的身体不足以承担她清醒时的虚耗,每一次醒来都会跟着一段时间的虚弱,为了不给迷迷糊糊的小锦心造成负担,她还是会尽量少醒来。

  没有记忆时的锦心梦做得越来越频繁,身体负担也会随之变大,她总得照顾着自己的身体一些。

  但华心出生第二日,锦心半昏半睡到日上三竿才醒,却不是睡足了自然清醒过来的。

  午后,屋里的婢女嬷嬷们交替着用膳,婄云与绣巧交替着下楼吃完了,回来时锦心还没醒,便都守在二楼外屋。

  锦心的习惯,不是用膳的时候不喜欢闻到饭菜味,她们两个吃完饭回来便没进屋,只守在外间。

  婄云之所以不会把这一世懵懵懂懂没有记忆的锦心看成另外一个人,就是因为平常的锦心虽然没有前世的记忆,但她的种种习惯都与前世如出一辙,甚至许多都是后来逐渐养成的习惯。

  比如在气味上的挑剔,这就是在前世后期养成的。

  早年军营里环境恶劣,当时锦心并没觉着有什么,报仇和国家四个大字顶在前头,刀山火海她都能咬着牙闯一闯,何况只是区区有些恶劣的环境。

  但等建国之后,环境逐渐安逸,攘外有贺时年在,皇后娘娘远离军营高坐明堂,艰苦都用在心思上的,打仗玩的是心眼子。

  文人的笔是杀人不见血的刀,当时的朝局尚且不算稳固,前朝遗留投了新朝享受优待的封疆大吏各有各的算盘,锦心在宫城中的日子也不比从前随军、驻城时轻松。

  她主内政多年,虽然习惯了如此生活,但猛然倍增的压力还是叫她精神愈发紧绷。这些压力她无法向外宣泄,婄云她们也无能为力,只能在生活上愈发精心周到。

  而锦心这个狗子不负所望,很快被养得比少时的文四姑娘还要骄矜挑剔。

  一开始调香是因为常梦到鲜血满身,她在战场上杀过人,同样也留下了对血腥气的深深厌恶,调香插花,多少能缓解些许。

  那时症状还轻,再到后来病得愈发重了,宫殿内每日药气弥漫,贺时年在前线征战,她每日一颗心一半挂在朝政一半挂在前线上,精神常年紧绷,心理状态也不大好,对周遭的气味便几乎演变成了极端的挑剔。

  浓厚的药味、腥味、油腻味,这些味道都会让她心烦不喜,这一习惯也被带到了今生,即便失去了记忆,锦心的挑剔也远胜前世同龄百倍。

  至于在其他地方的挑剔……只能说是身边人惯出来的,习惯养成了,入奢容易入简难。

  好在这犊子多数时候还算善解人意,在衣食住行上挑剔的功力如今只发挥了不到六分,不然文老爷应该会在前些年便青筋暴跳掐死自己崽子。

  无他,养不起尔。

  锦心挑剔功力发挥到十成时有多矫情如今世上应当只有零星两个人知道,只说此时,婄云正在外屋与绣巧低声交谈,试图把这个上辈子掌勺的尽快教出来,忽然听闻锦心唤她——“婄云!”

  声音急而尖锐,带着隐隐的威严。婄云心中登时咯噔一下,她对锦心太熟悉了,自然对这样的声音意味着什么太清楚不过。

  她匆忙起身三步并两步冲进那间小屋里,便见锦心半坐在卧榻上,面色隐带紫红,唇色苍白,手紧紧抓着心口的那块衣料,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身体不受控制地在轻颤,婄云清楚那是因为心悸过度加上喘不过气所导致的。

  那一刻婄云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理智,全凭下意识的动作,她推开了窗,走到锦心身边将随身携带的药丸塞进她嘴里,然后半揽着她一点点为她顺气。

  指尖搭在锦心的脉上,婄云的眉心越蹙越紧,绣巧匆忙地叫人去请闫大夫来,徐姨娘也被惊动,乐顺斋迅速由宁静转向忙乱,折腾了半日锦心才半阖着眼躺下。

  闫大夫拟了新药方交代先吃三日试试,又安慰徐姨娘并无大碍,许是梦中魇住了导致情绪波动太大,或有惊恐之忧才会如此。

  徐姨娘听了还有半颗心提着,见锦心的面色逐渐缓过来些才松了口气,坐在床前哄锦心睡下,许久之后才轻叹一声,缓缓起身离去。

  徐姨娘前脚走了,婄云后脚就进屋来,半跪在脚踏旁,低声唤:“主子。”

  “备笔墨。”锦心忽然睁开眼睛,目光清明哪有半分困倦,便要起身,婄云忙从旁取了比甲来替她披在身上,又取出笔墨来。

  锦心俨然是心中早就打好腹稿的,此时提笔一蹴而就,洋洋洒洒数千字,蝇头小楷写出足足三页纸。

  婄云在旁伺候笔墨,目光只落在桌案上,并未转眸去看,待锦心写完了,她便将墨迹吹干折起,静静地等候锦心吩咐。

  但听锦心道:“将这东西折起来用素面的荷包包好,明日我放你休沐,你寻机出府,将它压在西二里外青衣巷由东数第十三户人家门前的石矶下,放的隐蔽些,但要留些暗示,如果真是他……”

  婄云立刻反应过来,那屋是那位贺主子少年时被人领养的居所,那个民院在前世也是金陵情报周转很重要的一个地点,但这会……

  婄云立刻明白锦心的意思只在试探,想来这一份文书也并不是直接与贺主子交流的书信,多半是一件只二人知晓的秘事改成的趣闻短篇。

  如果那个地方现在已经做了前世之用,那这无疑是主子已经在向贺主子坦白身份,如果不是……那也不过是个被主人不慎遗落的短篇故事罢了。

  她立刻取来荷包包好,收在袖笼中,又将笔墨收起,扶着锦心回到榻上躺下,方轻声问:“您今日这是怎么了?怎么忽然清醒,又想起办这事了?”

  “我下午那会没缘故地开始心悸,心口隐隐发疼,这样的情况从前只出现过一回。”锦心闭了闭眼,她其实已经不大有精神力气了,但一想到前世贺时年被敌兵围困身受重伤九死一生的样子,她就又不敢放松精神。

  她涩声道:“我希望是我想多了。”

  婄云静默半晌,为锦心掖了掖被子,柔声道:“您放心吧,奴婢一定将此事办妥。”

  京郊皇家猎宫中,在宫人眼中一向端庄雍容的皇后面上显出疾色,怒目对太医道:“这孩子若是有什么万一,你且掂量掂量自己的项上人头有几两重!”

  太医额头上冷汗划落愣是没敢抬手擦一下,殿内宫人皆噤若寒蝉。“好了,梓潼。”当今走到皇后身边,摆摆手道:“你们都去吧,该做什么做什么去。”

  听着偏殿忙乱的脚步声与交谈声,当今面上难掩痛色,还是握住皇后的手,低声安抚道:“那孩子福大命大,定不会有事的。”

  皇后指尖轻颤,伏在当今怀里,泣声哀求道:“陛下,妾身求您,求您把这孩子留在京里,留在咱们身边,妾身好怕,好怕有一日,他无声无息的,就在咱们看不到的地方,就……就……”

  她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泪珠滚滚,却好像小石头一样也打在当今的心头,叫他心里涩涩地发疼。

  “……祖宗规矩……”良久,当今哑声开口,未等他有什么下文,皇后已经猛地爆发:“规矩是死的人总

  是活的,这孩子三灾八难,或许就是因为未曾养在父母身边!这也是咱们的骨肉啊陛下!您不用当他是咱们的孩子,是大宁的皇子,您就当养了只猫儿狗儿在身边,您稍稍地疼他两分,叫他平安长大吧,他也是妾身的肉啊——”

  皇后哀声哭泣,面上已隐隐有些癫疯绝望之色。

  当今忙打断她道:“你听朕说!咱们翼儿已经被立为太子,按祖宗规矩,絮儿与他一胎双生,是断不能留在京中的。但今日絮儿尚且不知身份便舍身替翼儿挡了一剑,可知本性纯良,如今度他二人面容也不甚相似,便暂退一步,将絮儿养在承恩公府里,叫沐泽收他为养子,也算有一份过了明路的身份。”

  皇后抽泣着道:“皇族贵子与承恩公府养子,身份何等悬殊,差距巨大,妾只怕委屈了这孩子。”

  “住口。”当今低声斥道:“这话万不能再说!也定然不能叫絮儿知道他的身世,不然十几年后又是一场祸患。”

  皇室兄弟之争屡见不鲜,当今本身便是与兄弟夺嫡争锋,从一种皇子间厮杀出来的,对此便更为警惕,如今他膝下立住的皇子唯有太子一人,由他亲自教导,天资聪颖心思灵透,令他十分骄傲,此时自然不想让爱子有朝一日走上与亲骨肉争锋的血路。

  当今面色郑重地嘱咐道:“你若是挂念那孩子,可以将他选为翼儿的伴读,但绝不可将他接入宫中抚养,就让他在承恩公府,由沐泽抚养便是。他是个温厚方正通情达理的人,这孩子由他们教养,定然差不了。”

  “可、可……”皇后为幼子心有不平,却知道这已经是在祖宗规矩之外再三让步的结果,思忖半晌,只能轻轻点头,又低声道:“那孩子性情良善,定不会走上那条路的。”

  当今轻叹一声,面色沉重,“此时性情良善,可若是知晓自己身世,同胞兄弟,一个是一国太子,金尊玉贵,一个却被平民收养流落民间吃尽苦楚,此时他不知真相尚能纯良,一旦知晓,心中不平愤懑便会化为对翼儿的痛恨。梓潼,朕是他们的父亲,但从选择了翼儿而放弃了絮儿的那一日起,朕就不配做絮儿的父亲了。”

  他闭了闭眼,掩住眸中的哀痛之色,皇后心痛更甚,只能咬牙点点头,又道:“既然如此,妾身希望能给这孩子换个名字。”

  当今没多迟疑,便应下了,“好。”

  这名字当年取来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下狠心,如今他的心已经狠到枕边人都感到失望了,那就不需要借助这些外物来告诫了。

  他想了想,道:“就改为旭日之旭吧,望着孩子一生昭昭朗朗,如旭日明媚坦荡。”

  皇后沉默片刻后缓缓起身,向当今行了三拜大礼:“妾与旭儿,感念陛下恩德。”

  她几乎是咬着牙,用尽了此生的勇气、用尽全力抵抗着当今搀扶的力道,才深深拜了下去。

  她垂眸喃喃道:“是妾身不够达理懂大体,给陛下您添麻烦了。”

  “梓潼。”当今看着她这模样也觉心痛,强搀着她起身,道:“他也是朕的骨肉啊……”

  窗外,尚且年幼的小太子抬起头,松开紧紧握着的拳头,一抹眼圈儿,抛掉师父教导的端方仪态,快步向偏殿跑去。

  承恩公老夫人带进围场里的那个姓贺的孩子给太子挡了一剑,承恩公出面将他收为义子,皇家恩赐颇多。不过那孩子说感念父母恩德,不愿改姓宋氏,承恩公只能作罢,京中豪门对此多有议论,也都是放在暗地里的。

  贺时年受的伤很重,射向太子的致命一箭被他挡住,但他却疏忽了一点——他如今的身体并不能保证有如前世一般的敏捷,避开致命部位的时候未曾避得完全,那根箭就插在他离他心口不足两寸远的地方,如果他的动作再迟钝半分,便是性命之忧。

  射箭之人力道很重,箭插进去很深,穿过经脉,血流不止。

  即便有太医倾尽全力医治,他也在床上足足躺了一个多月。

  承恩公府对他极尽优待,承恩公一日两次地过来探望不说,老夫人也日日前来,有这二人作则,整个承恩公府的人便蜂拥而至,生怕自己没来便落了下乘,再有世交亲友,好像若是自己不来探望这位刚被收养的三公子,便会被怪罪一般。

  这日难得清静,贺时年的“贴身小厮”扶他来到窗前的榻上赏院里的菊花,中途借口贺时年要吃点心、去看看汤药等等将院子里的人都打发了,才关上窗,从袖中取出一物来。

  贺时年扬眉一笑:“什么东西叫你这么仔细?”

  “青衣巷那边的东西。”秦若警惕着屋外,一面郑重道:“荀平亲自送到京里来的,就压在门口石矶下,留的线索痕迹是婄云的风格,里头的书信是……文主子的笔迹。”

  贺时年忙加快手中拆荷包的动作,匆匆看过之后,道:“取笔墨来。是我的不是,我应早些与她通上书信,免她担忧。”

  他闭眼叹了口气,面上的忧色是显而易见的。秦若沉声应着,仍是一面警惕屋外,一面取来笔墨。

  贺时年的书信如今还在路上,京中局势如何也暂且不说。只说金陵城中,锦心自那日之后断断续续又病了一旬有余,即便恢复为往日没有记忆的状态,仍总是莫名地感到心慌、挂念,却连这挂念所思的是谁都不知道。

  她心中茫然又无可奈何,与婄云提起过一次,婄云顿了半晌,只道:“或许等姑娘长大便明白了。”

  锦心眉心微蹙,目光有些冷:“我总觉着,我本应是知道的。”

  即便记忆全无,她眸中泛着冷光的时候也会隐隐透出前世的威势来。

  婄云微微垂头,不再言语。

  只说天气渐凉,徐姨娘开始准备为锦心、文从林裁制冬衣。其实府中本就会安排绣娘按季度为主子们裁制新衣,每季按份例供给。

  只是徐姨娘习惯每季自己动针线为孩子们缝制两身衣裳,她也是闲不下来的性子,这几日正与周嬷嬷、立夏翻箱子找衣料。

  许是夜里针线伤神,再兼屋里的窗户没关严实,夜里透了几丝冷风进去,一个不当心,徐姨娘便染了风寒。

  她染了风寒,便不愿叫锦心再在乐顺斋的二楼住了,打发人向文夫人回话,想叫锦心到秦姨娘那住一段日子。

  周嬷嬷过去传话的时候正巧蕙心也在,便道:“不如叫四妹妹到园子里随着我住几日吧,左右再过两个月她也是要搬进去的,不如先过去熟悉熟悉环境,等搬过去的时候也好适应。二来她也可以到漱月堂那边看看,有什么要添减的,来回也方便。”

  周嬷嬷回去将这话回给徐姨娘知道,徐姨娘也说有理,虽然还是舍不得,却也点了头,与锦心把这事说了。

  她本以为锦心会答应的,毕竟她们姊妹一向亲厚,锦心对漱月堂的布置也很上心。

  说句显得有些小气多心的话,徐姨娘心里总觉着,她的沁儿怕是迫不及待想要离了她搬出去独居了,不然何至于对漱月堂那边的布置、修葺进度如此上心。

  不想这会说了,锦心竟想也不想就摇头道:“我哪也不去,就留在这边陪着阿娘你。”

  徐姨娘听了微怔,既欢喜又有些恼:“你这孩子,净浑说,染了风寒是玩的?你真怕自己的身子太好受啊。”

  “大不了就病一场嘛,我今年还没染过风寒呢,没准就不会被您传染呢。”锦心掰着手指头算:“如今都九月里,再过两日就是十月,到了十月离腊月就不远了。我腊月里过了生辰便要迁到园子里去住,阿娘你难道舍得如今就把我往出赶吗?”

  她怎么可能舍得!

  但徐姨娘却也顾虑着锦心的身子,不放心她在乐顺斋再住下去——锦心自幼身弱,染一次风寒拖拖拉拉怎么也要半个月才能好,症候严重。

  便是如此,她又易感风寒,故而每每季节交汇的时候徐姨娘都小心再小心的,这会子哪里肯叫锦心留在这边,二人互不相让,争执许久才各退半步。

  徐姨娘答应锦心不叫她搬出去,但也不能留在二楼住,让锦心到文从林屋里睡去,叫文从林先在楼下暖阁里讲究两日,等徐姨娘安好了便叫二人各回原位。

  条件一提出,锦心便干脆地点头答应了,单看她这爽快劲儿,徐姨娘就知道里面有猫腻儿,仔细一想,笑了:“你这丫头啊,年纪小心眼可不小,就等着阿娘开口叫你留下是吗?”

  锦心冲她讨好地一笑,“我这不是舍不得阿娘嘛。”

  徐姨娘轻哼一声,“收拾漱月堂的时候怎么没看你舍不得我。”

  又来了。

  幸而锦心在哄自己阿娘这件事上已经十分熟练了,徐姨娘也不过是牢骚一句,这会她身上不好,不愿叫锦心在她屋里多待,娘俩有说了两句话,徐姨娘便催促着锦心出去收拾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