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两国开战
作者:红莲素心      更新:2022-04-29 16:30      字数:2940
  隋国,长安。

  杨坚看着檄文的内容,气的双手发抖:“无耻小儿,如此污蔑我五儿!”

  既然要改变舆论方向,自然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各路探子都在传播消息,宣传隋国的阴谋。

  杨阿五被单独关了起来,李姝菡也恢复了自由,只是高璟因为断了药,开始变得疯癫。

  李姝菡关心儿子,也顾不上别的,整天以泪洗面,看来这次她是真的后悔了。

  经过太医检查,发现高璟已经服用了三年之久,毒素已经侵入脏腑,严重影响了高璟的身体。

  在这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高璟能不能恢复高顺也不清楚,可知情的大臣都明白一点,那就是他不可能当太子了。

  高璟当不了太子,但二人还有一个小儿子高璋,今年五岁。

  高顺如今有五个儿子,长子高璟十五岁,次子高珩十四岁,三子高珰十四岁,四子高璋五岁,五子高琼四岁。

  长女高珞十二岁。

  有五个儿子,高顺已经不用担心继承人,而被崔令姿下毒的只有高璟,高璋因为年纪小,崔令姿不忍心而逃过一劫。

  从某种意义上讲,崔令姿已经成功了,她废了高顺一个儿子,这其中也有李姝菡的责任。

  随着消息的扩散,百姓对隋国的看法开始转变,本以为两国联姻能带来和平,没想到却是一场阴谋。

  此时已经是大业九年十二月,马上就要过年了,但两国的氛围却都有些诡异。

  要打仗了!

  对于隋国,高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如果不是杨阿五,也许高顺早就发兵讨伐了。

  如今高顺终于找到理由,高顺毫不犹豫地发出讨伐的檄文,打算开春发兵三十万,分别由高长恭、秦爱和李靖父子统帅。

  既然要打仗,朝廷就要立刻着手准备,而杨坚显然也被高顺激怒了,直接应战!

  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关刚过,各方兵马已经集结完毕,粮草军备也准备充足,三十万大军号称六十万,兵分三路讨伐隋国。

  高长恭从幽州出发,带领燕云十六州的兵马,从绥州进攻,直奔长安。

  秦爱从邺城出发,调集河南、山东等地的兵马,从华州进攻,目的地也是长安。

  而李靖父子率领江南府兵和领导的兵马,度过乌江进攻隋国南部,两国全线开战。

  大业十年,二月,公元五九零年,大军出发。

  而隋国那边,派出了杨素、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高颎居中坐镇,同样调集了三十万兵马。

  这五位可谓是隋国的顶梁柱,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反观齐国那边则逊色不少。

  不过高顺对此并不担心,高长恭不用说,一直都是齐国的战神,虽然已经五十岁了,可依旧老当益壮。

  秦爱这边可能不太出名,可裴世矩也跟在军中,有这个军师出谋划策,相信也没问题。

  至于李靖父子,高顺相信他们可以应对,从李靖参军到现在,已经给高顺不少惊喜。

  ……

  两国开战,高顺并没有急着亲征,经过这些年的积累,粮草已经不是问题。

  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的粮食已经可以运到北方,虽然幽州路段还没有联通,但邺城已经可以到达了。

  由于征调了太多的士兵和民夫,各地的春耕人手都有些紧张,高顺干脆下令让官员带头,甚至自己也跑到华林园开了一块地。

  这天高顺正在刨地,他的妻儿也都跟在身旁,一起在地里忙活。

  他们中的是粟,北方称为谷子,也就是小米,北方不适合种水稻,所以民间多种粟、麦、菽。

  劳动了一会儿,高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孩子们倒是玩的挺开心,他们的母亲跟在旁边,一边播种一边看孩子。

  在几个孩子中,高琼默默地站在一旁,别看他只有五岁,可目光中带着委屈和孤独。

  高顺对此只能暗暗叹气,从另一个角度看,崔令姿也算齐国的功臣,如果不是她,高顺一时间还真没有合适的理由。

  如此再看高琼,已经不是那么厌恶了,不过是个孩子,她又没犯什么错。

  就在高顺门头干活的时候,一个太监忽然跑了过来,对内监总管说了两句,内监总管大喜。

  “真的?”

  小太监点点头。

  内监总管挥挥手,立刻走到高顺身边:“陛下,卢侯回来了!”

  “你说什么?”

  高顺正在吭哧吭哧刨地,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哪怕高顺再快,也跟不上她们的进度啊。

  “是卢思道卢侯回来了!”

  “什么?”

  高顺猛的起身,把锄头扔到一旁,走到树下翻身上马,很快就出了华林园。

  来到太极殿前,只见一位黝黑的老者站在前面,他发须皆白,身材有些发福,皮肤黝黑,看起来有几分威猛。

  “子行!”

  老者闻言猛的回头,见到高顺纳头便拜,高顺连忙把他扶起来,发现他精神还不错。

  “陛下,臣卢思道,回来了!”

  高顺看着他有些激动,对着卢思道一时间竟然也有些说不出话来,因为他们已经五年未见了!

  五年前,齐州大水,山东出现了粮荒,虽然朝廷还有存粮,可粮食产量始终成为高顺的心病。

  自从穿越到古代,高顺就没忘记土豆和玉米,可惜当时航海技术不行,他这一等就是十五年。

  黄河的水患,让高顺彻底认识到什么叫靠天吃饭,哪怕人力在强大,在这个时代也是斗不过天的。

  所以他打算派人出海,选来选去选中了卢思道,他那时已经五十岁了。

  五十岁的卢思道,带着高顺的期待出发了,临走前高顺给他列了一个目录,让他按照上面的内容寻找。

  其中主要的就是土豆、玉米、占城稻。

  转眼五年过去了,卢思道杳无音信,海上风云无常,哪怕近海航行也是十分危险,高顺都以为卢思道死在了海上。

  如今卢思道回来了,看着他饱经风霜的脸庞,高顺突然觉得有些对不起这位老臣。

  “怎么样,找到几样?”

  高顺试探着问了一句,在他看来只要能找到粮食就行,至于其他蔬菜没有就算了。

  “回陛下,臣幸不辱命!”

  “什么?你的意思是说都找到了!”

  卢思道微微颔首,下意识捋了捋他那花白的胡须,捋到一半忽然觉得不妥,高顺哈哈大笑。

  “走,跟朕进去说。”

  说着高顺拉着卢思道的手就要走,结果卢思道身子一滞,高顺回头一看发现他的右腿有些瘸。

  “这是……”

  卢思道表情微变,连忙摇头道:“没事儿,没事儿,就是让人射了一箭。”

  高顺顿时觉得心头一热,想到卢思道一定受了不少苦,后世郑和下西洋都遇到了不少危险,何况这提前一千年的远行。

  “爱卿辛苦了,来人,赐辇!”

  说着就有人抬着步辇跑过来,卢思道连连摆手,高顺却非要让他坐上去。

  卢思道坐在不辇上,高顺却在下面走,这是何等的荣耀,卢思道顿时老泪纵横。

  一直进了大殿,高顺派人赐座,卢思道献上一个册子,高顺打开一看,激动的说不出话。

  “真的找到了,真的找到了,种子在哪,快拿上来让朕看看!”

  卢思道闻言挥手,立刻有人抬上来一个大麻袋,卢思道一瘸一拐地走到近前,从大大麻袋中开始掏布口袋。

  “这个西红柿,这是菠菜,这是萝卜,这是豌豆……”

  他这边如数家珍拿出各种种子,外面有抬进来两个麻袋,卢思道一一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黄的玉米。

  “好,好啊,爱卿此行,绝对可以青史留名,惠及子孙,对大齐亦有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