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 33 章
作者:香草芋圆      更新:2022-02-23 08:07      字数:5494
  邢以宁转回去前,三步一回头,殷殷切切地叮嘱一定把信烧了,切勿留下任何痕迹,梅望舒连着答应四五遍,才把人送走了。

  嫣然走近过来,吃惊问,“这是怎么了,什么事让邢大人吓成这样。”

  梅望舒捏了捏衣袖里薄薄的信纸,微皱了下眉。

  “他平日是极谨慎的性子,但谨慎到这样……只怕不是小事。”

  车马继续起步,在官道上缓慢前行。

  梅望舒拆了那封要紧的信,把厚布帘子掀开一线,借着透进来的冬日斜光,去看写满整张信纸的字迹。

  毫无寒暄言语,开头直接便是:

  “那夜宫宴劝酒,圣驾醉入东暖阁。”

  “命余随侍左右,查验君之病症。”

  “七分醉意之下,圣上吐露痴狂梦境。”

  “他梦到你为女儿身,某年春日,端坐殿中,身穿沉香色对襟春衫……”

  嫣然坐在车厢另一边,不错眼地盯着小红泥炉里的火,等水慢慢煮沸,熄灭了小火,泡好了茶,捧着茶杯起身过来,

  “大人,新砌的茶水……哎呀。”

  她迎面看到梅望舒呼吸急促,指尖紧紧攥着车窗边挡风的厚布帘子,用力之大,几乎要把布帘子撕下来。

  邢医官刚才快马送来的那封信,已经揉成了一小团,握在掌心。

  嫣然大吃一惊,急忙把茶杯放在旁边矮几上,“这是怎么了。”

  许久不见梅望舒的失态模样,嫣然的心里浮起大片焦虑,嗓音里也带出了哭腔,“都出了京城了,大家都好好的,难道又出什么大事了……”

  梅望舒从恍惚里清醒过来,定睛看了眼面前几乎哭出声的嫣然,缓缓松开了拉扯窗布帘子的手。

  “不是什么大事。”她轻声抚慰地道。

  见嫣然还是满脸惊惶,并不怎么信服,她想了想,又加了两句,

  “确实是一件极大的隐患,被人意外知晓。但如今刚刚浮现出端倪,阴错阳差,被某位贵人当做了荒诞梦境。”

  “燎原之火刚起了点火星,想一想办法,直接把火星扑灭了即可。刚才是我一时想得过多了,你放宽心,无需担忧太过。”

  嫣然被她安抚了一番,终于平静下来,端过沏好的茶,继续裹着毯子补眠去了。

  车轮平稳滚动,梅望舒捧着半满的茶杯,在缭缭雾气里沉思良久,把之前心神纷乱时揉成一团的书信再度展开,仔仔细细地从头通读了一边。

  起身走到嫣然身侧,把熄了火的红泥炉重新点起,就着那点小火,把信纸一点点地烧成灰烬。

  她打定主意,掀开了布帘子,找来常伯,吩咐下去,

  “行程有变,把不必要的辎重细软都扔了。车马加快行程,尽快回乡。”

  ——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河东临泉第一富贵门第,临泉梅氏,今年的年过得格外不同,喜气洋洋。

  寻常人家千挂爆竹过年,富家门第万挂爆竹庆春,今年梅家门口的爆竹声响,从除夕开始,到正月十五上元节都没停过。

  门前几级台阶,厚厚地铺满了爆竹红皮,小厮清扫干净,没过一时三刻,很快又铺了满地。

  街坊百姓家的垂髫小儿们围满了门前,蹦蹦跳跳拍手唱着吉利歌谣,翘首等待梅家几个管事从门口出来,个个抱着满筐的铜钱,一把一把豪气地往人群里洒。

  “好叫街坊乡邻们得知!”

  为首的梅家管事满面笑容地喊道,“今年非比寻常,我们梅家在京城养病多年的大姑娘病愈归家了。我家老爷夫人准备了往年百倍的过年喜钱,街坊乡邻们恭贺新禧,新年万福!”

  门口围拢的半大娃娃们一边喜笑颜开忙着抢喜钱,一边闹哄哄地喊,

  “梅大姑娘新年万福!”

  “万事吉祥!”

  门口喧闹鼎沸的声响,越过层层院墙,传入了梅家内院。

  梅望舒穿了一袭洒金提花百蝶裙,紫丁香色对襟褙子,白绒绒的兔毛领边护住纤长白皙的脖颈,微微蹙了眉,往嘈杂声线传来的方向看了眼。

  下巴随即被人轻轻用指尖扳了一下。

  “大姑娘,看铜镜。正梳着头呢,好好一个飞仙髻,莫要梳歪了。”

  母亲身边跟随了几十年的娘家陪嫁,辛妈妈,站在身后,轻言缓语道。

  梅望舒坐在光可鉴人的妆奁镜前,对着自己身上的富丽衣着,又细微地蹙了下眉。

  “辛妈妈,这身衣裳的颜色太艳了。”

  她开口请求,“劳烦辛妈妈和母亲说声,选些素净些的衣裳,莲青色,月白色,沉香色,藕荷色,都可。我在京城里穿惯了素色,蓦然换上大红大紫的袄子,浑身都不舒坦。”

  辛妈妈才不觉得。

  “夫人的眼光,是整个临泉县最好的。大姑娘身上这件洒金百蝶裙,上百只蝴蝶,没有一只重色重样的,不要说临泉,河东道也找不到第二件来。搭配这件紫丁香色的褙子,衬得大姑娘的气色多好!”

  辛妈妈对着铜镜左右打量,越看越觉得自家大姑娘仿佛画中走出的凌波仙子,“逢年过节的好日子,未出阁的姑娘,就是要穿得娇艳些。”

  梅望舒默了默,抬手,纤白指尖按压着太阳穴。

  头疼。

  “我二十六了。不是十五六岁的未出阁的娇艳小姑娘。”她冷静地提醒辛妈妈,“等出了新年正月,我就二十——”

  辛妈妈把她的嘴捂住了。

  “大姑娘长得这么好,人安静坐着,仙子似的,又早许好人家了,年纪有什么打紧。”她絮絮叨叨地继续念着,手上用篦子细细理着长发,往上挽起,继续梳发髻。

  “前几日虞家的五公子过来拜年,跟大姑娘隔窗照了个面,人就像丢了魂似的,在窗下直愣愣站着,临走时三步一回头的,叫人想起一回就笑一回。”

  “大姑娘晚些出阁也好。二十多岁嫁过去,一年生个大胖小子,三年抱俩,又不耽误他虞家开枝散叶。大姑娘如今的年岁,想事想得周全,以后教养孩儿,操持内务,处处得心应手。”

  梅望舒的指尖按揉着太阳穴,无言以对。

  “一年包生,三年抱俩……”她委婉地道,“实在有些困难。”

  光可鉴人的铜镜里闪过背后的景象。

  一身石榴红对襟袄子的嫣然坐在床边绣墩处,手里拿着个绣绷,低头佯装刺绣,忍笑忍得眼角泪花都出来了。

  辛妈妈终于梳好飞仙髻,打开铜镜前的三层云母妆奁木漆盒,从满匣子珠光宝气的头面首饰里挑挑拣拣,选出一件红宝攒金点翠步摇,配套的羊脂玉镶红宝石耳坠,一只足有二两重的纯金梅花如意簪,同套的五瓣梅花钿,细细妆点上去,左看右看,满意极了。

  “夫人在外头等着呢。等下见到大姑娘这身富贵打扮,还不知道多高兴。”

  梅望舒对着铜镜里满头的珠光宝气,沉默了一阵,说,“有劳辛妈妈了,你先去前厅,我和嫣然几句话便出去见母亲。”

  辛妈妈福了一福,笑呵呵出去了。

  嫣然忍着笑过来,把沉甸甸的足金梅花如意簪卸了,放回妆奁盒里。

  “金簪子太沉,大人肯定不会喜欢。还有哪些大人不喜欢的,妾身一起卸了。”

  梅望舒叹了口气,道,“除了花钿,其他所有的。”

  她在妆奁里重新翻检了一阵,找出

  来一副东珠耳坠,珍珠正圆透亮,色质纯净,戴在耳上。

  幼时打的耳洞,入京这么多年,早就长合拢了。

  如今的耳洞,是几天前新扎的。

  她从京城出发,路上刻意加快行程,还是走了大半个月,就连除夕也是在路上过的。直到正月初十那天才到了家。

  到家的当天夜里,全家已经睡下,母亲激动得半夜睡不着,开了库房,在里头翻箱倒柜找女儿的衣衫头面,挑拣了十七八副耳坠,突然想起耳洞这茬,大半夜的把梅望舒拉了起来。

  “回来梅家过年的是在京城养病的女儿,不是在京城做大官的儿子。”

  当夜,她母亲一边仔细扎耳洞,一边念叨她,

  “看你今天回来跨进家门那模样,大步迎风的,哪家女孩儿这般走路?你倒是知道换回女儿家的袄裙,怎么不把自己打扮打扮?手腕上没镯子,头上没簪子,耳朵上连个洞眼都没有,你就这么回来了?逢年过节,亲戚间走动得频繁,还好没叫人当面撞上,不然看你怎么应付!这几天都来我房里,把女子的万福礼重新演练起来。”

  梅望舒望着铜镜里的素净打扮,除了眉心一点梅花钿,只有耳侧摇摆的一对圆润东珠,等下不知母亲要如何唠叨,没忍住,又叹了口气。

  在京城难,回乡也不易。

  她重新挑拣了一支流苏步摇,插在发髻上,又戴起一副雪白绒的卧兔儿,好歹交差了事,起身和嫣然去了前厅。

  对了,如今嫣然的身份是‘陪同小姑回乡的大嫂’。

  对外宣称,“梅家大公子在京中太过忙碌,抽身不得,因此将妹妹托付给爱妻,陪同归乡。”

  梅望舒这个‘归乡的梅家大姑娘’,在外人面前,要改口称呼嫣然大嫂了。

  前厅也是梅家人用饭的饭厅,虽然梅家人口单薄,但家里不缺钱,饭厅建得宽敞气派。

  此刻的前厅正中央,热腾腾的珍味佳肴流水似的摆了满桌。

  梅半山老员外和梅老夫人两人,各自穿了一身簇新的团花锦绣新衣,坐在饭桌旁。

  梅老员外乐呵呵的,把他那三绺花白长髯捋了又捋;梅夫人打扮富贵雍容,脸上的笑容藏也藏不住。

  两人听到内宅传来的脚步声,齐齐转过头来。

  梅望舒过去双亲面前,郑重深深一福,“父亲,母亲,暌违十载,今年的上元节之夜,孩儿总算可以在家中尽孝了。”

  梅老员外抬手擦了擦湿润的眼角,迭声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坐下吧。”

  他拉着爱女起身,慨叹着,“今年留我家阿姝最后一年。明年上元节前后,阿姝记得提前跟虞家五郎说一句,回来娘家小住两三日,别叫你爹娘过年冷冷清清。”

  梅老夫人坐在旁边,淡然道,“虞家五郎是个温吞性子。以我家阿姝的本事,嫁过去后,定然能将虞家五郎拿捏得死死的。别说回娘家小住日,就算住上个月也成。”

  梅望舒:“……”无言以对。

  还好嫣然这个‘大嫂’过来行礼,总算救了场。

  一家四口坐在主桌,京城带回来的常伯,原本就是当年从老家带过去的心腹。如今回归故乡,坐在外间管事那几桌,满桌亲朋故旧热热闹闹地劝起了酒。

  冷清了许多年的梅家,终于又有了热闹过年气氛。

  上元之节,不禁焰火,天下欢腾。

  财大气粗的梅家,自然不会吝啬焰火花销,从入夜开始,梅氏一家四口在厅里热热闹闹吃菜劝酒,院子外的夜幕之上,不时有焰火腾空而起,闪过大片火树银花。

  梅望舒停筷,专注地盯着庭院外五彩斑斓的天幕。

  嫣然坐在身边,低声惊呼,“咱们家里到底买了多少焰火?我怎么觉得,比以往我们在京城过节时看到的焰火还多,规模更盛大三分!”

  梅望舒带笑低声回了句,

  “肯定是父亲做主买的。父亲花用起钱来,手里有十贯,能花出去二十贯,比户部负责过年开支的那些官员花钱大方多了。”

  梅老员外指节敲了敲桌面,“你们两个私下里嘀咕什么坏话呢,老夫都听见啦。”

  梅望舒含笑道,“我们正在说,父亲这些年来受委屈了。”

  梅老员外哼道,“拍马屁。”

  “父亲原本有入仕之才,“梅望舒恳切地道,”因为女儿的缘故,这么多年来,退隐家乡,才华无处施展,只能寄情于山水吟咏之间。父亲受委屈了。”

  梅老员外眼眶微微发红,拿衣袖抹了抹,“年轻气盛的少年人人才会说什么‘男儿本自重横行’。到了老夫这把年纪,一家人好好的,比什么都好,说什么委屈——”

  旁边端坐着剥橘子的梅夫人哼了声,把新剥好的橘子扔过去梅老员外怀里,

  “就你父亲那败家的本事,就算入了仕,多少俸禄才够他花用?阿姝在京城里的俸禄也不算少了,不够你父亲花用个月的。前两个月瞒着我,又买了座山头!”

  梅老员外哽着脖子道,“松泉梅鹤,四大大风雅事也!老夫的半山梅已经长成,怎能没有地方观松,听泉,养鹤!”

  梅夫人凉凉地道,“阿姝,你听到了吧,你家爹爹这般奇葩,他若出仕,花钱只会更多,当官又多了许多捞钱的路子,他啊,肯定是个惊天动地的大贪官。”

  “老婆子你——”

  梅家白头偕老的老夫妻又吵在了一处。

  嫣然笑得几乎维持不住女儿家的庄重仪态,扯了扯梅望舒的衣袖,正暗示她过去劝一劝,视线无意间瞥过身侧端坐的人,笑容却不知不觉收敛了几分。

  梅望舒此刻的神色很奇特。

  望着吵嘴的两位老人家,脸上分明带着笑,眼角却浮起一片薄薄泪痕。

  “大人?”她急忙问,“可是什么事不妥?”

  梅望舒摇头,“突然想起一些很久之前的旧事。都过去了,没什么。”

  梅夫人在吵嘴的间隙抽空听到了这边的问话,插嘴道,“儿媳妇,以后别这么称呼了,叫人听到误事。以后当面还是叫‘嫂子’,‘妹妹’的好。”

  嫣然欣然应下:“是,母亲。”

  梅望舒:“……是,母亲。”

  就在全家人重新举起筷子吃席的时候,忽然风一般跑进个门房小厮,神色惊慌,直奔梅老员外而来:

  “老爷,出大事了!大过年的,竟然有个少年人穿了一身白,扛着厚板棺材,来我们梅家门口寻晦气!大管事出面赶他们走,那人指名道姓,说棺材是有人重金订下,给我们家远在京城的大公子备着的!把棺材往大门口一扔!现在门外围满了邻里乡亲,都在打听消息哪!”

  梅老员外看了眼对面安稳坐着的爱女,捋了捋长髯,镇定道,

  “慌什么,不过是一副送上门的棺材而已,背后必定有人不怀好意。或许是我儿在京城的对手暗中指使,趁着年节,行诅咒之恶事。你们多几个人,拿着锤子榔头出去,当众把棺材砸了——”

  “你们先在外面候着。”梅望舒起身关上了前厅的木门,把几个管事小厮都关在厅外。

  回身走到桌前坐下,平静道,“好叫父亲母亲得知,棺材是我请人送上门的。”

  梅老夫人嘴里一口汤噗的喷了出来。

  梅老员外硬生生把胡须拧断了几根。

  梅老员外保持着镇定神色,抬起微微发颤抽搐的指尖,喝了口酒压惊。

  “阿姝,你……大过年的,你给自己送棺材?”

  梅望舒也端起酒杯,浅浅啜了一口,“这口棺材,不得不送。”